诺维乐产品说明书

诺维乐产品说明书
诺维乐产品说明书

中国音乐史

1、葛天氏之乐 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乐舞分为八支歌,分别是《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葛天氏之乐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2、六代之乐 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简称“六乐”,作品分别是:皇帝《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尧时期的《大咸》,用以祭他神;舜时的《九韶》,用以祭四望;禹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商时的《大濩》,用以祭先妣;周时的《大武》,用以祭祖先。“六代之乐”除用于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享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 3、八音 周代出现的一种分类法。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木丝革匏竹。八音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当时我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4、三分损益法 我国古代生律法。记载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中,系用增加或减少弦长的三分之一,往返交替求律的方法。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字运算求律的方法。 5、乐府 我国古代音乐机构。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加以配乐,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6、相和歌 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清唱的“徒歌”,后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终形成了以乐器与唱歌相和的形式。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主要的三种调式为清、平、瑟三调。相和歌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7、鼓吹乐 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鼓吹乐以鼓、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中间有歌唱。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鼓吹乐源于民间,后供奉于官府,其后又逐渐向民间发展,明清以来的民间吹打与鼓吹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8、清商乐 东晋南北朝以来的民间音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和南方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即所谓清商乐。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完全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清商乐作用乐器有钟、磬、琴、瑟、琵琶、筑、筝、节鼓、笙、笛、埙等15种。其“清商三调”沿用“相和三调”即清、平、瑟。清商乐的古琴调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 9、法曲 隋唐时期的一种音乐形式,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得名。梁以后,形成以清商乐为主的法乐,至隋称为法曲,在唐代又吸收了道曲成分,并受到极大重视。 10、百戏 我国古代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总称。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表演中多伴有音乐的唱奏。百戏最早出现在汉代,又称“角抵戏”,一直到元代,百戏一词才销声匿迹。 11、京房六十律 汉代京房所创律制。京房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发现“仲吕极不生”问题的律学家,据记载,他在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60律。六十律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古代律学史第二个发展阶段——探求新律时期的序幕,对后世律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12、何承天新律 南朝乐律学家何承天所创律制。何承天新律不同于京房六十律中提出的加律方法,而是致力于实现古人“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理想,寻求在十二律内部进行调整的新的途径。他将所生变黄钟的8.8788寸与正黄钟9寸取差值,得0.1212寸。这种律制取振动体长度的等差数列,虽然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但它在实际效果上已十分接近。因此何承天新律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对十二平均律的探索,在中国律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3、文字谱 古琴记谱法,属于音位谱系统,采用文字详细描述古琴演奏的指法和音位,也称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由于记谱的手法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的规律,因此也保留了一部分节奏节

唐代的乐舞

唐代的乐舞 中国乐舞文化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乐舞文化不断地传入中原地区。随着唐以后,国家统一,政治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比较开放,促使唐代音乐舞蹈非常发达,与唐诗相辉映。 音乐方面,唐朝初年沿用隋九部,至唐太宗时增至十部,即燕乐(宴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十部乐原是按乐种、地区或国别分类的,具有民族地区或外来音乐特点,但后来逐渐被“坐部伎”和“立部伎”所代替。唐代的音乐成就很高,就它发展的起势和整体来说,它是继承清商乐并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主,兼容国内各民族音乐成果及外来音乐的新音乐。但并不是任何乐曲都具备 这种性质,实际上广大地区的民间音乐都按照各地自己的传统和规律在发展着,并未受到外来影响。唐朝的音乐文化中,仅就当时的乐曲而论,数量就大为可观,后人无法完全统计。仅就唐玄宗时长安的崔令钦在安史之乱后回忆写成的《出教坊》一书(该书在流传中有残缺)记载保留的就有杂曲曲名343曲,大曲曲名59曲。 舞蹈方面,主要成就表现在:①舞蹈艺术已完全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部门,并涌现出许多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和名垂后世的优秀节目。《霓裳羽衣舞》是软舞典型代表。这是宫廷艺人依据唐玄宗创作的乐曲而编练的舞蹈,舞者装饰华贵,技艺精湛,乐队配器齐全,乐舞相得益彰。《剑器舞》是当时剑舞中的杰出代表。杜甫曾目睹过公孙大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表演此舞。②西域舞蹈普及到中原,深受汉族人民的欢迎。西域地区游牧健儿热烈奔放、欢快爽朗的舞蹈风格,非常适合盛唐雍容大度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唐代的崇佛思想又使得人们乐于观赏印度舞蹈。因此胡乐胡舞风传内地,从官中到民间流行胡舞,蔚然成风。例如,快速急转的胡旋舞,大幅度腾跳的胡腾舞。此外,中原舞也进一步吸收融化少数民族和外国乐舞,形成新型唐代舞蹈。③民间集体舞兴旺发达。唐代流行的路歌是以足踏地为节拍的自娱性集体舞。这本是汉代流传下来的民间舞,歌词往往是同一曲调即兴填词,反复传颂,欢唱的歌声响彻行云,如李白《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生动地描写了踏歌流行的情况。朝廷有时也组织大型踏歌活动,尤其在节日期间。此外,寺院佛事舞也非常盛行,很多词曲都已载于敦煌遗书中,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音乐通史_

1.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2.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 雅纯真”的风格,被称为雅乐。 3.聂耳:(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原籍云南玉溪,著名的作品有《卖报 歌》《毕业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5.徐上瀛: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人。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成为我国古代三部 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 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代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8.歌舞大曲: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 9.国乐改进社:新型音乐社。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 等。 10.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 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 11.左翼音乐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 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2.鼓吹:是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并兼有歌唱的一种合奏形式。 13.清商乐:东晋以后,相和歌有北方流传至南方,吸收了当地的名间歌曲,形成了清商乐。 14.乐记: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存有争议,有两种观点: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一说 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毛生等人。 15.瓦子勾栏: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瓦子也成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 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演出。16.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区》,歌曲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 安西》。 17.春游:三部合唱,李叔同创作。 18.韶:传说中舜时的乐舞,又有《韶箾》、《箫韶》、《九辩》《九招》《九哥》《九韶》等名 19.国立音乐院: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高等院校,1927年11月27日成立于上海。 20.新秧歌运动:秧歌剧是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新型的 广场歌舞剧。当时著名的秧歌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21.诸宫调:一种包含有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音乐,有北宋活动于汴梁勾栏的山西艺人孔三 传创造。

中国音乐史

1.八阕:被记载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它一共包含八首曲子《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表演者手执牛尾,边跳边唱。 2.八佾:古代的一种乐舞,一行一列为一佾,所以“八佾”共有八行八列。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3.六代乐舞:文舞:①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②咸池—尧—祭地神③箫韶--舜—祭四望④大厦—禹—祭山川武舞: ①大濩—商—祭先妣②大武—周武王—祭先祖六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4.八音:周代乐器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八音: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琴、木-柷、匏-竽、竹-萧 5.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半音结构。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六阳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称六阴律。 6.三分损益法:中国古代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根据某一标准音的弦长,按照一定的长度比例,在一定张力的弦上连续按2/3(损益)4/3(溢益)的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十二律,这种方法为三分损益法,这种律为三分损益律。 7.乐府: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 8.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的乐府音乐家,喜歌习舞,长于音乐创作。 (1)将《摩诃兜勒》编为“新声二十八解”。(2)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乐舞。(3)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9.鼓吹乐: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在秦汉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开始有了“鼓吹”乐的形式,在西汉时,分为鼓吹和横吹,后鼓吹乐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 10.相和歌:原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民间歌曲的统称,其中有原始民歌,也有艺术歌曲。它的艺术发展历程是徒歌(清唱,无伴奏)→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 伴奏乐器有:琴瑟、笛。相合三调:宫、商、角 11、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时期,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清商乐的形式结构略同相和诸曲,其宫调系统亦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 12、百戏: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了杂技、角觝、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百戏在汉代得到高度的发展。 13、歌舞戏:受汉代百戏中情节性歌舞和角觝的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了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14、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最初是东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表现的是英雄故事。《广陵散》的题材内容,根据琴曲的小标题,一般认为即《琴操》中记述的《聂政剌韩王曲》。 15、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燕乐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以法令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地反映了当时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 16、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乐器、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大曲的结构基本可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 17、法曲:又名法乐,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得名,隋称为法曲,法曲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佛教音乐并吸收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发展过程。法曲积淀了华夏音乐的精华,在唐代燕乐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18、曲子(长短句歌曲)隋唐时期新兴的一种民间歌曲。自北魏、北周以来,西域音乐大量传入中原,加入汉族传统音乐遗留的无数曲调,民间歌手或乐工利用这些曲调填词歌唱。 19、万宝常:隋唐宫廷音乐家,南北朝时梁国人,后随其父大通归北齐。史书记载他“妙达音律,遍工八音”,而且在乐器改革方面也是一位奇才。突出成就就是提出了“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适应了汉族音乐和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也是古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 20、《乐记》是一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客观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出音乐的原理及其艺术规律。其一,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其二,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

中音史问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从皇帝时期开始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皇帝时的《云门》、唐尧时的《咸池》、虞舜时的《萧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代时的《大武》。《大武》是六代乐舞之一,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一部歌颂武王伐纣的大型史诗性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2.八音分类法 周代乐器的分类法和名称,周代乐器数量增多,为了便于学习和认识,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共分成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三分损益律 是我古代最早计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春秋时期出现,它所产生的各律形成一种律制,称为三分损益律。它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分为3份,去掉它是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如加上它是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它所生的个律形成一种律制,为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采用五度相生律的求律方法。缺陷是:1.半音不均等;2.黄钟不能还原;3.旋宫转调受影响。 4.乐府 西汉统治者在继承秦朝的理念和制度上建立的音乐机构。1)职能:①编写各种宫廷仪式音乐,包括祭祀、宴飨等;②采集、整理、改编曲调和歌词;③编配乐器;④编写军乐; ⑤训练军乐队;⑥研究音乐理论;⑦组织演唱或演奏活动 2)代表人物:李延年,协律都尉职位;创作《乐府新诗》 5.乐记 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美学著作。《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其作者尚无定论,其对中国音乐美学史所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乐记》讨论了音乐的本源问题。②《乐记》探讨了音乐的特性问题。③《乐记》探讨了音乐教育以及政治的关系问题。《乐记》强调音乐在教育和政治当中发生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可以调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音乐还是政治统治的手段。 6.李延年 汉代乐府机构中著名的音乐家,中山人,乐工出身,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曾做过协律都尉,主要成就是能创作歌曲并演唱。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创作《乐府新诗》。 7.相和歌 原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既有原始的民间歌曲,又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成熟的相和歌有三种调式为平调、清调、瑟调。 8.相和大曲 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和大曲”。 9.鼓吹 所用乐器以排箫、笳为主,有黄门鼓吹、骑吹、短萧铙歌等。 10.鼓吹乐 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的。鼓吹乐以其雄壮、粗犷的气势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官署、

唐朝人的乐器,不服不行

唐朝人的乐器,不服不行 玉人何处教吹箫洞箫洞箫(即通常所指的箫)作为一种乐器在唐代已经发展的甚为完备。唐初称此类乐器为“尺八”,因箫长一尺八得名。竖吹的单管乐器,别于多管的排箫。今日听箫曲能使人有幽静典雅之感,与唐时的艺术感染力相差并不大。在唐墓出土的乐俑和乐舞壁画中,箫并不是很好分辨的一类。唐时的表演形态多是一人双手前举握箫置于口边吹奏,乐俑中的形象完整保留有乐器形态的不多,所以常常在一组乐俑中,吹箫俑是根据组合乐器和人俑姿态进行推测。吹洞箫和吹奏筚篥的姿势有些相似,均是竖吹,但根据壁画等资料的印证,洞箫相对筚篥而言,体态较小。左二,吹洞箫俑,唐俾失十囊墓排箫排箫从字面意义也能理解八分。它是一种多管乐器,在唐代的贵族家庭乐舞表演、唐代卤薄(卤薄为一种贵族仪仗)鼓吹乐中十分常见,形象也有较高辨识度。在乐俑和乐舞壁画中常有发现。排箫有下部齐长的,也有下部依次增长或减短的。骑马吹排箫俑(唐金乡县主墓)请找右上角小哥(苏思勖墓乐舞图局部)笛唐代的笛有竖笛和横笛之分(纠结了很久也没搞明白那些人是怎么把失掉乐器的吹竖笛和吹箫的俑分开的)。唐代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音乐,使得演奏中既有横笛也有竖笛。文献中,唐“十部乐”中使用横笛的记载会用“横笛”描述,

而竖笛多简略为“笛”。骑马吹横笛俑(唐金乡县主墓)筚篥(音碧丽)筚篥也叫觱篥,来源于中亚地区。有音乐史学者认为此种乐器即现今新疆维吾尔民间乐器巴利曼(Baliman、Pipi)或苇笛(Khomuxun Nay)。《通典》记载:“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至于这具体的悲感,还实在是不可描述。这种乐器在骑马乐俑中多有见到,前文提到的卤薄就包括有骑马仪仗乐队,所以一般认为骑马乐俑多属卤薄。另外,在贵族家乐中也较为流行,壁画中同样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根据文献记载,唐代还有许多筚篥演奏高手,如李龟年、张徽等。这次看右下角小哥~(唐苏思勖墓乐舞壁画)骑马吹筚篥女俑,唐金乡县主墓(手中筚篥模型损毁)笙笙是中原地区很早就出现的一种多管管簧乐器。隋唐时期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等管数的笙。笙在唐代燕乐的“清商乐队、龟兹乐队、西凉乐队”中都有应用,而龟兹乐队、西凉乐队本身以西域本地乐器为主,可以想见,这一场中原与西域的乐器齐鸣,丰富了唐代人们的视听体验,也繁荣了唐代的乐舞文化。因演奏形式的差异,一般坐部伎多使用小笙,立部伎、鼓吹乐中多使用大笙。右一,吹笙俑(西安地区唐墓)大珠小珠落玉盘不知“谁家玉笛暗飞声”,但闻“大珠小珠落玉盘”,弹奏乐器似乎比吹奏的乐器更有节奏感,也更易表达轻快愉悦之感。琵琶琵琶作为一种非中原地区本土乐器,传入中国较早,汉代所称“批把”

浅谈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与坐部立部伎之间的关系

浅谈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与坐部立部伎之间的关系浅谈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与坐部\立部伎之间的关系,艺术欣赏, 付嘉碧张文静约2142字 摘要随着时间的变迁,乐与伎之间的关系有着微妙的变化,到现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一转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造成这两种观点的原因又是什么。 关键词唐代部乐部伎关系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 1 两种观点 九、十部乐与坐、立部伎皆是我国唐代宫廷音乐的著名乐部。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历史时间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二部伎是九、十部乐的改变和替代。如廖辅叔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和沈知白先生的《中国音乐史纲要》均据此说。另一种观点认为二部伎不是九、十部乐的替代和重新划分,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转换关系。如秦序先生的论文《唐九、十部乐与二部伎之关系》,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张世彬先生的《中国音乐史论述稿》和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对此问题的看法等等。 2 造成两种观点出现的原因 唐代以来文献记载的模糊性。如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载:至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年号,642)十一月宴百寮,奏十部——先是伐高昌,收其乐付太常,至是增为十部伎——其后分为立、坐二部;还有《旧唐书?音乐志》: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新唐书?音乐志》:(玄宗)帝即位,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文献通考》中则干脆说玄宗分乐为坐、立二部。

分析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推断出二部伎的出现时间存在混淆,而这也是现今仍未解决的问题,仅能做保守推测,所以仅从“其后分为立、坐二部”的记载判断出二部伎是九、十部乐的转换和替代,或是九、十部乐的重新划分是很片面和武断的。 从性质上分析,唐代的九、十部乐的主要部分,是少数民族乐部和外国乐部,主 要功能是“炫耀武功,显示王朝强大,四方归服”,而二部伎具有相当多的雅乐(广义)性质,主要功能是唐帝王为自己歌功颂德。 从创作成分看,唐代的九、十部乐应是自南北朝以来流传于中国的各民族乐舞 的一个历史性总结,其继承成分明显地多于创作成分。而坐、立部伎则完全相反,它绝大部分是唐代的创作乐舞。 从所用的音乐(主要是乐器)看,唐代的九、十部乐“因隋旧制”,虽然在音域上有所扩展,但在音乐上仍使用自成体系的各族音乐。而二部伎从“杂以龟兹之声”和“合之钟磬,以响郊庙”可看出它的音乐仍以唐代最为流行的龟兹音乐为主,其中也包含西域与中原相融合的新的音乐成分。 从上演的形式看,唐代的九、十部乐是从第一伎《燕乐》开始,从头至尾通演各乐部,而二部伎则按需要,随时上演十四部中某一部或八部。 从实际待遇来看,胡乐直到开元二十四载才得“升”于堂上(《新唐书?礼乐志》)。再到天宝十三载,始“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这才打破历来“蕃、汉未尝杂奏”的藩篱(见元稹《立部伎》诗引太常丞宋允之说)。 九、十部乐各有专门的乐曲、舞曲,内容的丰富程度远非二部伎所能涵盖。而 且从舞人、乐工的人数及服饰的装扮上看,也没有继承和替代的痕迹。 3 结语 秦序先生在《唐九、十部乐与二部伎之关系》一文中从九、十部乐与二部伎的性质、形式内容多有不同和它们之间的平行与并列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得出上文所提到的第二种观点,对于他的这一结论,笔者持相同的看法。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词的起源早期民间词早期文人词 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生与成长,提供了温床,“歌酒家家花处处”(白居易《送东都留守赴任》)的都市生活,不仅孕育了词,而且推进其发展与传播。但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这些异于一般诗歌的特点,是由它“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五)所造成的。所以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中国诗歌有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但各阶段辞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有所不同。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汉魏乐府所配

的是清商乐,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云: 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沈括指出迄至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宴(燕)乐。雅乐属于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跟配合俗乐的词没有多大关系。清乐在汉魏有平调、清调、瑟调,称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即宫调、商调、角调),行于中原。“晋朝播迁,其音分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四),清商乐又与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在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南朝音乐的主体;复又随政治上的南北统一,成为隋唐七部、九部或十部乐中的一部。但实际上南朝所传清商乐,到唐代也渐渐受冷落。“长安(武则天年号,701~704)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转缺。能合于管弦者,惟……八曲”(《旧唐书·音乐志》)。这种唐初已被看作“古曲”的南朝旧传清商乐,与词关系也不大。至于广义上可算属于清乐系

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581—907年,繁荣昌盛的隋唐文化走过了300余年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它在继承和发扬历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融汇整合、兼容并蓄的独特的文化胜景,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一座标杆。本文旨在概述隋唐文化成就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就其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原因作深入分析。 一、隋唐文化成就拾零 隋唐诗歌文学是隋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后世铭记较多的隋唐文化繁荣的表征之一。特别是唐朝,可谓中国古代诗歌最辉煌的时代。流传至今的唐诗数量达到惊人的5万首,诸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王勃等唐朝诗人的名字响彻古今,享誉大江南北。 隋唐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它承接两汉,开启了后世一千多年佛教扎根中国文化内核的序幕。经书的传诵和佛教石窟艺术的兴盛是隋唐佛教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标志。其中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制品就是于868年完成的佛家经典《金刚经》。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是一部直观的中国石窟艺术编年史,它保存了大量隋唐时期的佛像雕塑遗迹。隋代佛像表现出南北朝佛像雕塑向唐朝过渡的特点。唐朝佛像雕塑面相慈爱、温和、庄严,体态丰满,已经完全将天竺人的外貌特征汉化为自己的民族特色。此外,敦煌壁画也刻画出了隋唐社会文化生机勃勃的场景。 隋唐建筑文化是有关隋唐文化文献中较少提及的部分,但这并不能遮掩隋唐建筑文化的高超水平。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即是出自隋朝李春的设计。赵州桥的建成说明当时隋朝的建筑水平已经非常成熟。还有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以及宫殿建筑,它们气势磅礴、雄浑华美。例如古都西安、大明宫含元殿等,至今都可从中窥看隋唐建筑艺术之美和建筑文化之兴。总之,隋唐文化中有关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科技等等文化成就和表征的文字记录浩如烟海,如繁星点点,闪耀古今[1]25。 二、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隋唐文化是多元化、多样性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隋唐文化显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色,这与隋唐时期各地文化的融合密不可分。南北朝末期,国家分裂,战争连年,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以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存在于中华大地上,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例如,由于西部边塞地区常年大风扬沙,土地贫瘠,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性格豪迈、粗犷,他们对于大漠、落日、孤烟、古道等孤寂、苍凉景象情有独钟,并能够在现实的孤寂与苍凉中寻找到对生活的豁达和坚持。于是,这一地区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苍劲雄浑、粗犷质朴的风格。而江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并受当地政治、学术氛围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江南文化表现出婉约、清秀、明朗、俊逸的风格。这一风格对于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有着深刻影响。例如隋文帝在礼乐方面采纳多种文化形式,注重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因此,文化的地域性融合在隋朝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一种突破界限与束缚的多元文化格局产生了。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强盛,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地域的局限性对于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加上来往于各地的商人和文人活动频繁,更有助于各地文化的传播,使得地域间文化融合的宽度和深度都得到进一步提升。隋唐文化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况下更显繁荣之势,其兼容并蓄、多样性与多元性并存的特点是地域文化交融的结果。 第二,胡化倾向。隋唐文化在融合地域与民族文化基础上逐渐显现出胡化的倾向。因此,胡化也是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隋唐文化呈现胡化倾向与民族文化融合和统治阶级推行的民族文化融合政策密不可分,也与部分隋唐统治者和鲜卑族有亲缘关系有关。如隋文帝父亲是鲜卑贵族,其妻独孤氏也是鲜卑族人。唐代李氏皇帝也有鲜卑族血统。因此,唐太宗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应一视同仁。同时,他也大力推行胡汉民族融合政策。东突厥被唐灭后,近万家东突厥将领举家迁往长安。在唐朝政府部门中还有不少突厥、鲜卑族等少数民族官员。因此,隋唐统治阶级对民族融合的支持政策为隋唐文化胡化奠定了深厚的社会根基。隋唐文化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婚恋观念和习俗受到影响。在鲜卑族和突厥的影响下,隋唐时期封建传统的贞节观念受到挑战,妇女的贞节观念淡薄,改嫁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除了观念上的变化,婚礼习俗也受到鲜卑族影响,婚礼经常选择在户外举行。其次,饮食习惯发生变化。隋唐时期人们饮食结构受到胡人影响,喜欢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胡饼”,喜欢饮用西域葡萄酒,而且在当时的长安还有许多由胡人开设的酒铺。再次,衣着服饰的胡化。隋唐时期的人们喜欢模仿胡人穿衣戴帽,他们偏好穿贴身紧窄且活动便利的胡服,戴顶部略尖的胡帽。 这些形象在部分陪葬墓穴的壁画中依稀可见。最后,音律、舞蹈的胡化。隋朝的《九部乐》以及唐朝的《十部乐》中的大部分乐章都来自西域,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及地域特色。当时宫廷中臣子和宫女都学习跳胡舞,杨贵妃也擅长胡舞。由此可见,隋唐文化的胡化特征非常明显,西域文化对于隋唐文化的影响也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华夏文明在隋唐时期并未显出颓废之势,而是愈加灿烂辉煌。这主要源于以下两点:其一,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汉人着胡服,胡人也喜爱着汉服,因而在文化的交融与渗透过程中, 胡文化也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儒家文化在华夏文化与胡文化的交融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胡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的时候,儒学也对西域胡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胡人效仿汉人在西域兴办学校, 传授孔孟之道。在中原地区与汉人杂居的胡人也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逐步被汉化。总而言 581—907年,繁荣昌盛的隋唐文化走过了300余年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本文旨在概述隋唐文化成就的基础上,重点 探讨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就其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原因作深入分析。 隋唐文化特点 略论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 □ 西安外事学院张皛 摘要关键词档案解读 DANG'ANJIEDU 48

吹奏乐器

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八音也指民间器乐乐种。如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八音会,所用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锣、云锣等;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乐队,使用的乐器共有8件,它们是:横箫(笛子)一对,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南宁市邕宁壮族八音则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组成。海南地区流行的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乐,因使用8 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彝族八音所用乐器有二胡、环箫(无膜笛)各一对,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锣)、鼓、钹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乐器有二胡、横箫(笛)各一对和五鍟、锣、鼓、钹等。 《佛学常见词汇》 佛所持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歇音。 中国音乐的历史 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上将他称为中国音乐的“古代期”或“传统期”,但每个历史上的时期都有“古”、“今”之分。 1. 灿烂悠久的古代音乐 古人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吕氏春秋”。根据2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源源不是三千年、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或者更为遥远,八、九千年依赖,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一样,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见的。 a.上古音乐:伟哉华夏乐亘古一脉通击石百兽舞箫韶奏九成 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国音乐起源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主要体裁石“六代乐舞”。从半坡遗

中外音乐史复习提纲

中外音乐史复习提纲 一、填空 1、我国远古时期音乐特点:歌、舞、乐三位一体。 2、古希腊远古时期音乐特点:诗、歌、舞三位一体。 3、我国到晚商时期才肯定存在五声音阶、七声音阶,以致半音关系的实证。 4、六代乐舞分别为:黄帝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大咸》、舜时代的《大()》、、夏代的《大商》、商代的《大濩》以及周初创作的《大武》。 5、雅乐音阶的音名: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6、隋朝的七部乐分别是: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7、我国戏曲艺术是在:宋元时期定型的。 8、亨德尔和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国籍为德国,巴赫的生卒(1685-1750),亨德尔的生卒(1685-1759)。 9、我国宋代音乐的主要说唱形式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10、我国音乐文化大约有8000年的科考历史,主要依据是贾、湖、古笛。 11、欧洲音乐史的分段有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 12、我国音乐起源的几种学说分别:是精神量的学说、情感说、模仿说。 13、古希腊的两首历史长诗分别是:《伊利亚特》、《奥德赛》。本时期的音乐特点是:诗、歌、舞。 14、我国古代两大对立的音乐分别是雅乐和俗乐。 15、周代的的“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16、贝多芬有乐圣的美称,在第三、五、九三部交响曲中取得巨大的飞跃,贝多芬是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 17、我国南戏的五大传奇是《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琵琶记》、《杀狗记》、《琵琶记》。 18、我国远古时期距今约6000-8000年,当时的音乐特点是歌、舞、乐。 19、欧洲音乐历史由1600-8000年,当时的音乐特点是歌、舞、乐。 20、诗经中的音乐形式分别是风、雅、颂。 21、清乐音节的音名为宫、商、角、清角、徵。 22、贝多芬第三、五、九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交响曲方面日趋承受。 23、三分损益律的十二律是黄种、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宾、林钟、麦则、南吕、无射、应钟。 二、名词解释 1、雅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有等级分明的礼乐制、乐舞规模的礼乐制度。 2、瓦子:也称“瓦舍”或“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3、宫廷燕乐:统治者应用宴会性场合的各种音乐。 4、杂剧:既是各种技艺的统称,又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势。 5、宋元时期的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6、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 7、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 8、八音分类法:周代的乐器按照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乐器科类 分音法。 9、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 10、勾栏: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所以就造成了这种观

念的体现。在无力反抗或反抗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仅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要素;2,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虽然大小相近,但可以用不同的厚度调出不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同音高的技术;3,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周代乐官一般兼具行政、教学与演奏(演唱)三种职能。 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

中国音乐史,超齐全

古代史 (远古夏商) 1、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 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 (周秦时期) 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 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 (2)石类乐器:磬、排箫 (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 (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 (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 无柱:琴 (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 (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 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十二律: 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1)他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

中国音乐史 名词解释

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和笙、笛等乐器伴奏为主。它是从民间收集而在汉代宫廷发展,已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形式。 清商乐:也叫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东晋南北朝间,由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坐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内表演,一般3~12人用丝竹乐伴奏,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外表演,通常用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恢弘。 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杂戏等发展而来。参军戏有苍鹘和参军两个角色,参军戏一词也由一特定剧目,转化为一剧种的名称了。参军戏的唱腔一般选用当时流行的民歌、曲子或大曲的片段,它已经具有某些后世戏曲的特征了。 说唱: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其歌唱部分常是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 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陶真: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它流行于农村,在南宋首都演出陶真的人大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瞽者”,其唱词与题材比较通俗,多是七字句,音乐上大概是上下句反复吟唱。陶真到明清时还很流行。 鼓子词:宋代一种由散文的讲说和曲调轮流相间,反复说唱的体裁。它以唱为主,其原始形式以鼓为伴奏,故称谓“鼓子词”,后加上管弦乐器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每段唱词之前有“奉劳 歌伴,再和前声”的套话。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熙宁、元丰、元祐年间,是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由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其音乐特征是宫调的多样性。 北宋杂剧:是综合了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它的表演形式相对完整,包括艳段、正杂剧和后散段三个部分。 礼乐制度:指古代为了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成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周朝的礼乐制度,简单的说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大磬》、夏《大夏》、商《大濩》、周《大武》 太常寺:政府:大乐署、鼓吹署 宫廷:教坊、梨园(小部音) 记谱法: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管色谱、弦索谱)、舞谱、律吕谱。

唐代乐舞诗与唐代乐舞文化

内容摘要:唐代乐舞诗与唐代乐舞文化,摘要:唐代的诗歌是诗苑里的一朵奇葩,唐代的乐舞是我国古典乐舞的高峰,唐代的诗人用他们那生花的妙笔捕捉音乐动人的旋律,记录舞蹈美妙的韵律,这便是乐舞诗。本文欲通过唐代的乐舞诗管窥唐代的乐舞文化,并试图阐释唐代乐舞文化繁盛的原因。 唐代乐舞诗与唐代乐舞文化,摘要:唐代的诗歌是诗苑里的一朵奇葩,唐代的乐舞是我国古典乐舞的高峰,唐代的诗人用他们那生花的妙笔捕捉音乐动人的旋律,记录舞蹈美妙的韵律,这便是乐舞诗。本文欲通过唐代的乐舞诗管窥唐代的乐舞文化,并试图阐释唐代乐舞文化繁盛的原因。 关键词:乐舞诗;乐舞文化;濡化;自信 一、唐代乐舞诗与乐舞的繁盛 从初唐至晚唐,著名诗人宋之问、沈全期、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都留下了此类作品,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无疑是其中的精品: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参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公孙氏的剑器舞名扬四方,如山的观众为剑器舞所吸引,神情专注,忘掉了一切,恍惚之间感觉天地也像是随着舞蹈的低昂而久久低昂。来如二句上句写开场,下句写收场。剑器舞主要以鼓为伴奏。舞前鼓乐喧哗,形成一种紧张的战斗气氛。鼓声一落舞者登场,故云雷霆收震怒。舞时光彩四照,气象万千,舞罢,只见一锦衣玉帽的女子,立在场中,故云江海凝清光。 诗人们用他们的诗歌形象地再现了舞蹈的美妙,音乐的动听。而唐代的乐舞不止这些。唐代的乐舞之丰富,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和崔令钦的《教坊记》均有记载。《乐府杂录•舞工》云: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或如飞燕。婆娑舞态也,蔓延舞缀也。古之能者不可胜记。即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柘枝、剑器、胡旋、胡腾。软舞曲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团圆旋、甘州等。[1](p1920)字舞、花舞、马舞段氏此文已自注。对于健舞和软舞,据《教坊记》及《乐府诗集》引健舞曲为阿辽、柘枝、黄獐、拂林、大渭州;软舞曲为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社渠、借席、乌夜啼,与《乐府杂录》微异。唐代的音乐也有九部乐、十部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