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和笙、笛等乐器伴奏为主。
它是从民间收集而在汉代宫廷发展,已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成为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形式。
清商乐:也叫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东晋南北朝间,由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坐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内表演,一般3~12人用丝竹乐伴奏,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是晚于七、九、十部乐形成在唐代宫廷的燕乐,在室外表演,通常用64~180人不等,用锣、鼓等乐器伴奏,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恢弘。
大曲: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参军戏:是一种讽刺、滑稽性的歌舞表演,它继承了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歌舞杂戏等发展而来。
参军戏有苍鹘和参军两个角色,参军戏一词也由一特定剧目,转化为一剧种的名称了。
参军戏的唱腔一般选用当时流行的民歌、曲子或大曲的片段,它已经具有某些后世戏曲的特征了。
说唱:形成于隋唐时期,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艺术,其歌唱部分常是一种叙事歌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
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陶真: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
它流行于农村,在南宋首都演出陶真的人大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瞽者”,其唱词与题材比较通俗,多是七字句,音乐上大概是上下句反复吟唱。
陶真到明清时还很流行。
鼓子词:宋代一种由散文的讲说和曲调轮流相间,反复说唱的体裁。
它以唱为主,其原始形式以鼓为伴奏,故称谓“鼓子词”,后加上管弦乐器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每段唱词之前有“奉劳
歌伴,再和前声”的套话。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熙宁、元丰、元祐年间,是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
由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其音乐特征是宫调的多样性。
北宋杂剧:是综合了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它的表演形式相对完整,包括艳段、正杂剧和后散段三个部分。
礼乐制度:指古代为了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成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周朝的礼乐制度,简单的说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大磬》、夏《大夏》、商《大濩》、周《大武》
太常寺:政府:大乐署、鼓吹署
宫廷:教坊、梨园(小部音)
记谱法: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管色谱、弦索谱)、舞谱、律吕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