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15-01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

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1.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

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

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

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
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2.建立奖励机制。

对于预习得较好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选择和运用适应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并逐渐形成习惯,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通读教学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字词、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重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二)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

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例如预习《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列举例子来帮助理解慨念。

2.通过预习来尝试练习。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进行讲解。

三、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

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

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奖励,以推动下次预习。

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引入新课后我就向学生提问:“你们都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互助学习,即与组内同学分享预习的收获,一起讨论存在的疑问。

然后再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

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适时补充重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本课学
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作出评价。

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荣耀,再也不把预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学科必不可少的。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责任编辑刘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