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生保障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作者:刘霞姜文芹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11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事业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社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分析民生保障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有利于推动政府进一步改善民生,满足民众对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民生;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困境;挑战

民生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事关群众福祉、社会和谐稳定,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民生改善的国家,最终都会陷入经济社会的乱局。“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好、维护好民众的每一项民生需求,让广大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一、当前基本民生保障的新趋向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民生发展也将进入新境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民生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经济目前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支撑民生保障的物质基础仍在增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民生保障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收入差距拉大趋势等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因此,民生保障要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方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的举措,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能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运行的态势,及时适当调整保障的标准、范围,积极引导民众对于基本民生保障的预期,防止其产生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2、民生保障程度要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相一致

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正在快速推进,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随着经济增速的回落,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速已经告别此前的较高增长时代,进入中低增长的区间,我国的人均GDP在世界上仍是比较低的,民生保障要实现高水平和高覆盖率是不现实的,在

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居民生活必需费用和物价变动等情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民生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相一致。

3、民生保障精准性要与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性相协调

新常态下,基本民生保障资源增速放缓,既要适当增加供给,更要精确实施,做到公平公正、保障有效供给,充分实现民生保障精准性与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性的协调一致。一方面,要继续增加面向困难群众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优先安排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补助资金。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提高基本民生保障的精确实施水平。

二、民生现状给政府公共服务带来的难题

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增进民生福祉一直是政府施策的一个重点领域。2016年1至6月累计,教育支出13098亿元,增长16.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7178亿元,增长23.7%,城乡社区支出9900亿元,增长34.5%,①千百万的老百姓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仍面临着不少难题。

1、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升速度较快,但区域、城乡、人群等方面发展出现平衡,农村、欠发达县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和发达县市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实行城乡二元化体制,国家财政投入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国家公共服务体制实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农村社会建设及公共服务的发展服务服从于城市优先发展,这不仅造成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占有、服务能力及供给水平等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导致城乡居民民生权益及公共服务享有的权益出现严重失衡。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和社会参与度不高

在我国,长期以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参考度也较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社会服务机构等还发育不够完善。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机构166.8万个,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0.6万个,社会团体31.0万个,基金会411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9.2万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共计68.2万个。[1]仅从数字上来看,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人员无论是数量、素质还是技能方面都不足,此外,现有的服务主体还面临着人财、物等的短缺问题,这些都对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提出了重要挑战。

3、公共服务领域缺乏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而一些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公信力不够、透明度不高,降低了数据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要想在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与大数据的真正融合,现实中还存在着诸多挑战。一是运用大数据的意识不够强。实践运用中,更多地是把数据进行了存储,堆积了大量的数据而没有进行分析利用,导致出现数据孤岛和数据闲置问题。二是公共服务领域的数据可用性不高。很多的公共服务部门,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但由于不同部门的数据格式、采集标准不同,导致数据质量差,处理也很不规范,可用性比较差。三是缺乏大数据的专业人才。公共服务部门从业人员多元化,但是既熟悉本单位业务,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

三、民生发展给政府公共服务提出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经济增速减缓,公共服务需求却在快速增长,政府公共服务面临新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带来新挑战

按照联合国标准,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我国老龄化速度要高于部分发达国家,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2]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赡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这将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项目的筹资和服务能力形成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老年护理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根据专家的预测,2030年养老金的公共支出部分占GDP的比重将会翻倍,而用于医疗卫生的公共支出仅仅因老龄化因素就会增加50%。[3]

2、城镇化和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新挑战

根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含预测期在城镇落户的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年均增长600万人左右,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约2.2亿人,城城之间流动人口约7000万人。[4]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人口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正演变为城镇内的二元结构—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权利实现程度差异较大,很多流动人口无法享受流入地的服务,虽然近些年有所改善,但问题仍很突出,这种制度所导致群体间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不平等和社会分化矛盾日渐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3、公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带来新挑战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始终处于不断变动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社会习俗、传统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消费能力也日益呈现出层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据新公共管理理论,现代社会治理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