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作业 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1.( )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进口替代 B.出口替代 C.工业赶超 D.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2.( )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3.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被称为( )。

A.生产

B.消费

C.投资

D.出口 4.( )不属于地区形象的特点。

A.相似性

B.地域性

C.继承性

D.动态性

5.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中,( )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A.传统社会

B.为起飞创造前提

C.起飞阶段

D.向成熟推进

E.高额群众消费

F.追求生活质量 6.下列关于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说法,错误的是( ) A.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的空间投影

B.合理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是实现劳动地域分工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

C.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上升的

D.韦勃认为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从( )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日本、瑞士自然资源利用类型是( )。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 )。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5.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支出在消费品总支出中的比重( )。 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

C.趋于稳定

D.不能确定 6.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7.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

A.成本最低

B.环境最优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益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 )。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9.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是( )。

A.区域性

B.预见性

C.综合性

D.可操作性 10.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主导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

D.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三、填空题

1. ① 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

2.一般认为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包括: ① 、 ② 和 ③ 。

3.所谓自然资源,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 ① ,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4.区域经济发展包括 ① 、 ② 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三方面的含义

5.人们将 ① 与消费品总支出的比值称为恩格尔系数,并以此来判断生活水平的高低。

6.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 ① 、 ② 和 ③ 。

7.制度环境中的 ① 理论是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

8.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 ① 、 ② 和 ③ 。

9.科学地选择和确定 ① 是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和关键. 10.德国地理学家 ① 于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阐述了“ ② 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1.C 2. A 3. C 4. A 5.C 6.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B 2.A 3.C 4.AB 5.B 6.B 7.ACD 8.C(如选CD 也对) 9.A BCD 10.BCD

三、填空题

1.艾萨德

2.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

3.经济价值(或答经济效益)

4.收入增加、结构变动(或答产业结构或答经济结构)

5.食物支出(或答食品支出或答食物购买)

6.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区域政策理论(顺序可颠倒)

7.产权

8.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获得聚集效益(顺序可颠倒)

9.主导产业10.克里斯泰勒、中心地 四、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2.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3.主导产业: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它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4.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5.区位因素:指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6.PETTY-CLARK 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7.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或者答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8.中心地: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一般指城镇,也可称商业零售中心。

9.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10.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11.增长极:指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或主导产业或推动性企业)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12.区域经济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3.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联系。

评分说明:名词解释可要答出上述加黑部分的关键词即可。

五、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

六、连线题(1)D (2)C (3)B (4)A (5)F (6)E 七、简述题

1.简述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答:(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 (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2.简述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答: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提出

(1)资本形成不足是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贫困的根源,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又在于人均收入水平过低(2)贫困恶性循环由两个“恶性循环”—资本供给角度的“恶性循环”和资本需求角度的“恶性循环”共同构成,二者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3)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供给创造需求",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有哪些?

答: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2)进口替代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4)工业赶超战略(5)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4.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基本原则。

答:(1)以地区发展战略为基础的原则(2)地域性特点与现代化风格相结合的原则(3)区内外公众最大认同原则(4)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5.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答:(1)区域发展理论(2)区域关系理论(3)区域政策理论 6.什么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答: 所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长期的、绝对的,经济发展总是由旧的不平衡不断地向新的不平衡演变,呈现波浪式上升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