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班 ① 教幼儿从一堆物体中把不属于这一集合的元素找出来。 ② 引导幼儿进一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元 素的数量(10以内)。 ③ 引导幼儿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并据此进行分类。 3.大班 ① 引导幼儿对集合进行层级分类,体验集合与子集的包 含关系。 ② 使幼儿学会将物体集合进行多重分类。
三、集合的表示法
集合的表示法是指将一个集合表示出来的方法,一般有 列举法、描述法和文氏图法(又称韦恩图法)。
① 列举法。即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 {}里。
② 描述法。即把集合中元素的共同属性或所满足的条件 用文字、符号描述出来,写在{}里。
③ 文氏图法。即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用一条封闭曲线圈 起来,用以表示集合。如下图所示。
同时,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类能力,可以按照物体的数 量、简单用途进行分类。在直观的条件下,他们能够初步理 解集合与子集的包含关系。
四、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段
5~6岁的幼儿一般处于感知集合包含关系的阶段。 首先,此阶段的幼儿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深入,他们能 按两种特征将集合分成子集。 其次,此阶段的幼儿能够较好地理解集合与子集的包含 关系
(二)分类教育
1.分类教育的概念 分类是指将具有共同属性的物体归并在一起。分类教育 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把相同的或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物体 归并在一起的活动过程。 2.分类教育的意义 (1)促使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及其元素 (2)为学前儿童计数和形成数概念打基础 (3)促进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子集
就A、B两个集合而言,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 集合B的元素,那么A就叫做B的子集。任何集合都是其本身 的子集。
(二)交集、并集和补集
第二节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笼统知觉集合阶段
2~3岁的幼儿一般处于笼统知觉集合的阶段。所谓笼统 知觉,是指幼儿不能看到集合的明显界限,也不能一个一个 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不能精确地意识到元素的数量。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教育要求
各年龄班集合教育的具体要求分别如下。 1.小班 ① 引导幼儿体验物体的共同属性,使其能根据范例或 口头指示从一堆物体中分出一组物体。 ② 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 大小等)进行分类。
③ 引导幼儿感知“1”和“许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④ 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数 量(5以内)。 ⑤ 教幼儿学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 “少”等词语表示两组物体数量的比较结果。
③ 应注意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和帮助幼儿理解求同活动的意义。
(2)排除法求同 排除法求同是指让幼儿找出不属于某集合的物体,使该 集合的共同属性更加突出。
这种求同教育方法需要在幼儿掌握按标记求同的基础上 进行,一般适用于中班的幼儿。
教师在组织排除法求同的教育活动时,应注意让幼儿首 先获取按标记求同的经验。在排除法求同教育活动中,教师 可以采用实物或图片两类不同的材料进行,并可以根据幼儿 的实际操作情况适当地增加干扰因素,以深化他们对类概念 的认识。
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求同教育、分类 教育、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以及比较两组物体数量 的教育。
(一)求同教育
1.求同教育的概念 求同教育是指教师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并挑出具 有某种属性的物体的活动过程。
2.求同教育的意义 求同教育可以让学前儿童感知物体的共同属性,逐步学 会按物体的属性进行分类,并初步体验“1”和“许多”的关 系。 3.求同教育的方法 求同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按标记求同 按标记求同是指让幼儿以某物体或物体的某一属性为标 准,找出与该物体全等或与该物体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
二、感知集合界限阶段
3~4岁的幼儿一般处于感知集合界限的阶段,他们感知 集合的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已经能够在集合的界限以内感知集合了,且对集 合元素的感知从泛化向精确过渡。具体而言,此阶段的幼儿 起初不能明确地感知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他们在感知结构 完整的集合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注意到集合中的每一 个元素,并初步具备一一对应的能力。在此阶段,幼儿能够 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来确定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
集合的元素是指集合中的每个组成对象。例如,苹果是 水果集合中的元素;小鸡是家禽集合中的元素。
集合的元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 确定性。即一个集合中的元素都是确定的,反过来讲, 任何一个元素都确定地属于某一个集合。 ② 互异性。即一个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可以区分 的,相同的两个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一个元素。 ③ 无序性。即无论同一个集合中元素的顺序怎样变动, 只要元素相同,就仍是同一个集合。
这种求同教育方法一般适用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在组织 按标记求同的教育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 最初为幼儿提供的求同材料最好只有一种相同属性, 以便幼儿集中注意力,明确求同的标准。
② 在幼儿熟悉求同规则的基础上,可以增加求同材料相 同属性的种类,让幼儿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按标记所认准 的一种属性进行求同。
第四章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 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集合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
第一节 集合的基础知识
一、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相同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种“相同 性质”可以是物体的名称,也可以是物体的某种特性,如形 状、颜色、大小、功能等。
二、集合元素的概念及特点
其次,开始具备初步的分类能力。类是一个逻辑概念, 它在数学中表现为集合。所以,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实际上 就是感知集合能力的发展。
三、感知集合元素阶段
4~5岁的幼儿一般处于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此阶段的 幼儿已经能够准确地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准确地 比较两个集合元素数量的多少,并能逐渐不受物体大小和排 列方式的影响而正确判断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