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图式理论看文化词语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然会存在一些表达形式及意义相重合的现象。因而, 有 些词语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基本 相同。如英语中的 +,- ,.,/+ ,0,12 ,344 与其对应词语 “ 狐 “ “ “ 狸” 、 狼” 、 鸽子 ” 、 驴子 ” 。在看到这些文化词语时, 中英 文的读者脑海中会形成相同的认知图式, 或者说, 他们的 认知图式是重合的。 $* 认知图式不同 当源语的文化词语所体现的图式和译语读者的认知 图式各不相同甚至相冲突时,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按各 自的认知习惯来解读文本,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 错误。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反 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英汉民族衍变历史、 生态环境、 宗 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 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 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比喻义, 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这便形 成了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而文化意义相异的普遍 现象。 “ 是一种常见的树木, 在汉文化中, 由于柳树在 .5//,. ” 早春发芽, 常用以比喻指春天的来临和春光的明媚; 又由 于“ 柳” 与“ 留” 同音, 古人常借柳树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 如《 诗经 》 中“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的词句, 描述戍边士兵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在西方文 化中,古时候有戴柳叶花圈以哀悼死者的习俗,所以 “ 6, ” “ ” 思念亲人 之义, 这种 .237 682 .5//,. 有 痛失心爱的人, 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没有的。 )* 认知图式空缺 当源语读者认知语境中的图式在译语读者的认知语 境中根本不存在时,译语读者在认知推理过程中则无法 输入信号, 激活不了应激活的空位, 因而激活不了比较完 整的图式, 或者根本没有激活图式, 甚至记忆里根本就没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徐慧 ( , 女, 安徽淮北人,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 )
!"#
有相关的图式备用空间, 无法找到相关的认知图式, 因而 导致理解失败。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另一类词语,其文化意义只 存在于一方的语言中,而在另一方语言中文化意义是缺 “ 项。比如, 醋” 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 在汉 文化中用以比喻指一种不健康的嫉妒心理,特别是男女 交往中的嫉妒心理。然而西方人只认为醋是一种酸味调 味品, 很难把它与嫉妒联系起来。 松、 竹、 梅“ 岁寒三友 ” 在 中国人心中象征着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有“ 傲霜斗雪 ” 、 “ ” “ ” 坚定不移 和 高风亮节 的喻义; 而英语中的对应词却 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对西方人来说, 这只不过是三种普通 的植物, 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内涵。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 对于这些文化词语, 中国读 者的长期记忆中贮存着其所反映的文化事实的原型 ( ,因此在碰到这些词语时,这些原型就会被立 $%&’&’($) ) 刻激活; 而英美读者的长期记忆中不存在这样的原型。 在 这种情况下, 中国读者因为有原型可以恢复, 因此其认知 反应自然而亲切;英美读者由于没有相关的原型可以恢 复, 而只能重新建立, 因此其反应则陌生而新奇。 解决文化词语翻译障碍的途径 对于文化词语理解的第一种情况即认知图式重合或 一致, 基本不存在翻译障碍。然而, 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 情况, 针对翻译文化词语中认知图式不同和空缺的问题, 可以通过修正或改变已存在的相关图式,以及建立新图 “ 式补充空白的途径解决。正如梁宁建所说, 人类获得知 识, 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存储, 都必须建立在新知识和 旧知识的有机联结上。 这种联结一般有两种方式, 同化和 *! +( ,- ) ” 顺化。 !. 调整认知图式 即改换源语中文化词语的形象, 采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用译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 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从而修正或调整 认知图式, 以利于译语的表达和译语读者的理解。 这种翻 译方法有利于使译语读起来像原作一样。如一些动物词 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形象是由不同的动物所代表 的, 在翻译这些词语时, 就需要译者对其认知图式做相应 的调整。 如英语中的马往往扮演汉语中牛的角色。 牛在中 国人心目中, 是体格强壮, 终日劳累, 埋头苦干, 无私奉献 的典范, 汉语中有不少赞美牛的词, 在许多词语中, 中英 文的 “ 牛” 与“ 马” 的形象正好相吻合。 比如把 “ /0 0’%&12 /0 “ 译成 “ 力大如牛 ” , / 3&%0) ” 4) 50 %)/66( / 7566512 3&%0). ” “ ” 译为 他真是头老黄牛 。 另外, 英语中的狮子常常相当于 汉语中虎的形象。 狮子在西方童话故事中, 被尊为百兽之 王, 它的形象是勇敢、 威严、 有气势, 英国人以狮子作为自 己国家的象征。 83) 9%5’503 :5&1 就是指英国。 :5&1 喻指 “ 名人, 名流之士 ” ; ; 65’)%/%( 65&1 指文学界的名人。而在 中国人心目中, 老虎是百兽之王, 它勇敢、 凶猛、 威严, 许 多成语都和老虎连在一起表达这方面的意思, 如“ 虎视眈 “ “ 眈” 、 如虎添翼 ” 、 藏龙卧虎 ” 等。 <. 舍弃译文的认知图式 指舍弃译语的表达形式, 翻译时只译出源语的深层含义。比如,把 “ / 4)%=>6)/1 “ 译成 “ 艰巨的任务 ” ; 译为 “ 致命的 ’/0? ” ;=3566) @ 0 3))60 ” 弱点 ” , 而不是 “ 阿喀流斯的脚踵 ” 。 又如这样一句话:“ A’ 7/0 /1&’3)% &1) &B ’3&0) C/’=3 D << 05’>/’5&10E (&> @ %) F/G1)F 5B (&> F& /1F (&> @
所谓图式, 指的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 经验在头 脑中储存的方式, 这种储存不是事实、 经验的简单罗列和 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 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 过去的经历, 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取决 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 人们在理 解输入的新信息时, 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 ( 即背 景知识 )联系起来。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 图式才能起作用, 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如果大脑不 具备相关的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或者虽然具备了相关图式, 但由于种种 原因未能激活它, 那么就不能理解新事物。因此, 读者头 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理解新知识起着关键的作用。 认知图式理论在文化词语理解中的应用 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借助他和作者共同享有的认 知图式而实现的。共享的认知图式是作者和读者双方据 以交流的前提。源语作者往往省略去如文化背景知识等 共享的信息,源语读者会根据语境等提示信息不自觉地 填充空位,从而激活记忆中的认知图式,填补图式的缺 省。而译语读者对文化词语的理解则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和过程。 !* 认知图式重合或一致 当源语的文化词汇体现的认知图式与译语的认知图 式一致时, 译语读者头脑图式中的空位很容易被激活、 填 补,因而其认知图式就能轻松自如地加工和理解源语中 的文化词汇。 人类的生存环境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不同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千差万别, 所用语言也各不相同, 但是人们 对客观世界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相近的社会活动和社 会历程, 也就有相似的文化现象, 反映在不同的语言中就
该句中 “ 源自美国小 %) F/G1)F 5B (&> F&1 @ ’. ” C/’=3 D << ” 说家 H&0)$3 4)66)% 于 !-I! 年出版的小说 《 第 << 条军规 》 ( 。该军规规定: 飞行员如果觉得自己神经不正 C/’=3 D << ) 常,可以不执行飞行 任务回国, 但必须提出 申请并经批 准。事实上, 飞行员在能意识到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提 出申请时, 则充分证明该飞行员头脑清醒, 神经正常, 因此 不可能豁免飞行任务,所以这是一条自相矛盾、无法执行 “ 的规定。据此, 现在常用来喻指 “ 无法摆脱的 C/’=3 D << ” “ 困境 ” 、 进退维谷的处境 ” 。对于没有读过该小说的读者, 根本无法从译语的形象联想其喻义, 因此在翻译中舍弃其 “ 认知图式, 采用意译的方法将这句话译为: 这真是又一个 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 做也倒霉, 不做也倒霉。 ” 这样使得 译文的语句简洁, 语义流畅。 《 “ 儒林外史 》 中有这样一句话: 为头一人, 头戴武巾, 身穿团花战袍, 白净面皮, 三绺须, 真有龙凤之表。 ” 熟悉 “ 中国文化的读者很容易理解 龙凤之表 ” 的意思, 而对于一 般西方读者来说, 由于其头脑中关于 “ 龙” 和“ 凤” 的认知图 式与汉语读者不同 ,如果将句 中的 “ 有龙凤 之表 ” 译为 “ 因 )J)%( 51=3 / F%/2&1 /1F $3&)15K ” E 便会使其产生歧义。 “ 此, 杨宪益将这句话译为: 83) 6)/F)% &B ’3) L/1F 7&%) / G565’/%( =/$ /1F B6&7)%)F 056? =&0’>G). 4) 3/F / =6)/% =&G$6)K5&1E 350 L)/%F 7/0 B51)E /1F 3) 6&&?)F )J)%( 51=3 / ?512. ” M. 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指通过保留源语文化词语的 形象并通过释义或加注等方法, 为译语读者建立新的认知 图式, 使其正确理解源语。 小 说 《简 ・ 爱 》 的 前 言 中 有 这 样 一 段 话 : “ C&1J)1’5&1/65’( 50 1&’ G&%/65’(. N)6B D %523’)&>01)00 50 1&’ %)6525&1. 8& $6>=? ’3) G/0? B%&G ’3) B/=) &B ’3) ,3/%50)) 对 50 1&’ ’& 65B’ /1 5G$5&>0 3/1F ’& ’3) C%&71 &B 83&%10. ” 于熟读 《 圣经 》的西方读者来说,其头脑中早已存在有关 “ 的认知图式, 因而可以轻松 ,3/%50)) O 和 “ C%&71 &B 83&%10 ” 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然而, 对于一般的中国读者, 几乎没 有形成圣经文化,其头脑中缺少相对应的认知图式,至多 只能根据上下文猜到 “ 大概与道德有关, 而“ ,3/%50)) ” C%&71 &B 83&%10 ”则与宗教有关,至于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 样的语义和文化关系就不了解了, 因而会造成理解失败或 不完全理解。 因此, 为了为中国读者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译 者采用直译加脚注的方法, 从容地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 识, 翻译如下: 惯例不是道德。自作正经不是宗教。攻击前 者并不是突袭后者。从法利赛人脸上扯下假面, 不是对荆棘冠举起不敬的手。 ( 法利赛人: 为古代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 墨 《 守传统宗教仪式, 圣经 》 称其为言行不一的伪善 者。 ) ( 荆棘冠: 据《 圣经 》 记载, 耶稣在被钉上十字 架前,士兵们为了戏弄他,把一个用荆棘编的冠 冕戴在他的头上。 ) 参考文献: * ! + 梁宁建 . 当代认知心理学 * P +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 <""M. 责任编校 边之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9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 卷 第 ! 期 $""H 年 $ 月
;,<7=3/ ,+ ><35?25 @,3/ A=0<467B C23D8274 @,//2E2
9 I85/,4,J8B 3=0 K,D53/ KD52=D24 :
F,/* $( G,* ! L2?* $""H
从认知图式理论看文化词语的翻译
徐 慧
(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 安徽 合肥 $)"")’ ) 摘 要:图式是人们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或者说是对客观事物的表征形式,它是认知的基
础。 讨论了认知图式理论在文化词语翻译中的应用, 并指出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来消除认知图式差异所带 来的理解障碍, 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词语的翻译。 关键词: 认知图式; 文化词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 >)!M* ’ 文献标识码: N 文章编号: !"") & $!)# ( $""H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