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六君子事件
案例呈现:
维新酝酿: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
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
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
势,提出拒和、迁都、
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
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
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
推向高潮。
1895年8
月,康有为、梁启超等
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
闻》,鼓吹变法;组织
强学会。
1896年8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
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
法的舆论中心。
1897
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
《国闻报》,成为与《时
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
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
地。
1898年2月,谭嗣
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
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
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
御史杨
崇伊多
次到天
津与荣
禄密
谋;甚
至宫廷
内外传
言将废
除光
绪,另
立皇
帝。
9
月中,
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
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
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
戍新疆。
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
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
从6月11日
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
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戊戌六君子事件: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
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
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
字复生,号壮飞。
湖
北巡抚谭继洵之子。
少时博览群书,好读西方自
然科学书籍。
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
浏阳倡立算学馆,开湖南维新风气之先。
遍历北
京、天津、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
1896年
入资为江苏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
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8月,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荐,被征入京。
9月5日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25日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遇害。
临刑绝命词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被公推为戊戌六君子之首。
所著《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书中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纲常名教”,宣传“君末民本”的民权思想,从世界的不断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能诗,风格雄健,富有爱国精神。
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戊戌六君子年龄:谭嗣同34岁,康广仁32岁,林旭24岁,杨深秀50岁,杨锐42岁,刘光第40岁。
(人民网资料)
E03-022-T001 戊戌六君子
E03-022-T001 慈禧
E03-022-T001 处决时的法律条文
案例点评:
本案例从历史的全貌介绍了戊戌六君子事件,内容详实.
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爱国救国的意识值得今天的国人学习,但我们应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案例讨论:
1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2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3戊戌政变
4戊戌六君子事件
教学建议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主要是介绍戊戌六君子事件,而这一事件又是和戊戌变法及戊戌政变联系在一起的.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
2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
3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本案例的结构及其分析思路的建议
本案例的大致分为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戊戌变法,第二部分介绍戊戌政变,第三部分介绍戊戌六君子事件.
分析思路:
1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3戊戌政变
4戊戌六君子事件
三、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戊戌六君子事件是与戊戌变法及戊戌政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应向学生讲述
有关戊戌变法及戊戌政变的历史.从这一历史中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性质,如何评价等问题.
拓展阅读: 戊戌六君子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别署东海褰冥氏,湖南浏阳人。
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
谭氏富有文学才华,诗文都写得有气势,有词采。
诗作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些山水诗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
诗风恢阔豪迈、刚健遒劲,所谓"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报刘淞芙书》),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有《谭嗣同全集》。
由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较为有名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
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胞弟。
自少鄙弃八股科考,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
曾纳赀为小吏,深感官场黑暗,挂冠而归。
从美国人嘉约翰学西医,计划在上海创设医学堂,未成。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
后到上海倡设女学堂。
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成立戒缠足会。
创设大同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
1898年春挟金赴京,协助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
主张废八股,开民智。
与御史宋伯鲁谋议上书,请变生童岁科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得旨允行。
由于看到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屡劝康有为离京南归,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待机变法。
戊戌政变时被捕,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从容就义。
杨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号孴孴子。
山西闻喜人。
1889年(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
1897年底授山东道监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
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鲁发起关学会,讲求变法。
4月列名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
与康有为过从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为商量后写成,或为康有为代拟。
6月1日上新政条陈5篇,请明定国是,宣布变法;请厘正科举文体,废弃八股,改试策论;请议游学日本章程,派遣近支王公游历;请筹款译书。
又多次奏劾阻挠变法的守旧大臣。
曾对文悌说:“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业其人,我则为骆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被文悌告发。
戊
戌政变时被捕,遇害。
遗著有《雪虚声堂诗钞》、《杨漪邨侍御奏稿》、《闻喜县新志》。
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举人出身。
好为歌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
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
1897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
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
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
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
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
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戊戌政变前夕,曾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共商授救光绪的办法。
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
年仅24岁。
遗著有《晚翠轩集》。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
四川绵竹人。
举人出身。
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
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
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
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
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
清廷在强学会旧址基础上设立官书局,命其参与选书事宜。
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
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集会时常当众假寐。
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与康有为相交,但变法主张多有不合,攻击康“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
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被害。
遗著编为《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
四川富顺人。
1883年(光绪九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
为官清廉,不媚权贵。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上书建议变法求强,刑部堂官阅后震恐,不敢代递。
1898年春列名保国会。
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曾与谭嗣同一起批驳守旧派曾廉请杀康有为的奏疏,但又经常依违于维新与守旧之间,处理政事尽量“无新旧畛域”,使“维新守旧,咸得其宜”(刘光第:《与厚弟书》,《衷圣斋文集》)。
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
年仅39岁。
遗著有《衷圣斋文集》、《介文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