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语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 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翻译】 子夏说:生死自有命运,富贵在于天意。君子心存敬慎而没有过失,待人谦 恭而有礼,四海之内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解读】 儒家认为,“天”是宇宙中最高的主宰,而“命”是禀受自天且不为任何 力量改变的历史定数。人的生死富贵,自有定数,都在于命与天,非人力所能改变。我 们只能听天由命,而不可抗命,逆天而行。虽然命与天不可违,但是君子若能心存敬慎 而无过失,待人谦恭而有礼,由内到外修养自身,便能疏远坏人,亲近贤人,获得天下 人的爱敬,这样以来,四海之内,九州之人,到处都有亲如兄弟的人。包咸说:“君子 疏恶而友贤,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 这几句话讲的是君子应该认命和亲近贤人。对于生死富贵,要听从天命,顺其自然。 但是,君子自己要注重道德修养,心存敬慎而无过失,待人谦恭而有礼,这样,天下道 义上的兄弟都可以相亲相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人类的行为取法于大地,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的运行是 以道的法则为法则, 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道 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 解读: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著名书法家梅湘涵认为道法自然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 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与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包括自 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 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 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我们应 该意识到的是: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 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 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道法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 其本身。而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们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然而随着 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从这里可以 看出老子的“法”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 法来治理天下。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翻译:假若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 解读:《吕氏春秋·不二》把儒墨两家学术思想归结为“孔子贵仁,墨翟贵 兼。” 兼爱是先秦墨家思想的核心。孔墨两人同处乱世,但对乱世之源有着 不同的判断,两人开出不同的救治乱世的药方,孔子曰“仁”,墨子曰“兼 爱”,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仁”是一种根 据血缘的亲疏远近分别轻重厚薄的“有差等的爱”,“孝悌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爱”,要求天下人超越血缘的亲疏和 等级的贵贱,平等互爱,爱人如爱己,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平等”、“博爱” 有相通之处,大大突破了孔子以血亲宗法本位为核心、等级森严的“仁爱” 思想。与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之间平等地互爱互利相比,, 儒家以血缘宗族为基础的仁,把人分为等级的礼,更利于封建社会家天下的 统治。因此墨子的兼爱思想不为统治者接受并随着封建制度的巩固而最终消 亡。墨子以兼爱构筑的平等的社会理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但 是它所闪耀的人民性的光辉,对我们今天创建“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和 谐社会仍有重要启发意义。
解读:孟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 立。他认为,君子不能因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我的道义准则。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 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注释】 : ①存:察。②瞭:明。③眊(mào):不明,蒙眊。①廋 (sōu):藏匿。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 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 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读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 •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 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侏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 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 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 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 如何高明的一位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先秦诸子语录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 小说十家。 儒家:孔丘、孟轲、荀卿; 墨家:墨翟; 法家:商鞅、韩非; 道家:老聃、庄周; 农家:许行; 名家:公孙龙; 杂家:吕不韦; 纵横家:苏秦、张仪。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 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 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 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 物之理。

翻译: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的 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 谈论。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 解读:庄子认为,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为“天地”所 具有。人要了解美,寻求美,就要到“天地”之中去观察,去探寻。 而“天地”为什么会有美呢?“天地”之美在于它体现了“道”的自 然无为的根本特性。 “无为而无不为”是“天地有大美”的根本原因。 人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体验到“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并以其 作为生活的根本原则,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所累,这样人的 生活也会像“天地”自然那样有“大美”,“备天地之美”了。庄子 这一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它的“无为而无不为”抓住了美之为美的 实质,即美是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思 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翻译: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 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解读:“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 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能给万物带来益处。 “争”就是争利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指帮助别人 而不要求回报。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处众人之所恶” 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指做人要谦虚谨慎。所以,你 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可以趾高气扬的了。如 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 处世方式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翻译】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 敢的人不会畏惧。”

【 解读 】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 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智者 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 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 孔子明白指出:智的最高修 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 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 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 心性提高,头脑清醒,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 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 无志。

翻译: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 ,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 ;抱怨 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 穷:窘迫。 解读:这几句话是说人不能“怨天尤人”,而要做到不怨天尤人,必 须有自知之明,能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同时能审时度势,对大环 境、大气候有所了解。做不到这些,常常会在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 出现问题后又怨天尤人,无助于解决问题,只能增长消极情绪,志气 低落,从而又产生新的、更多的问题。荀子的这段话常用来劝勉青年 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要怨天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