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下《河中石兽》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文学常识
1、出处:《阅微草堂笔记》
2、作者:纪昀 jǐ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聪敏好学可写文章,让他处理政事没有做不好的。) 纪昀任《四库全书》(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二、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3)河干:河岸。 (4)山门:佛寺的外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过,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划船。 (11)求,寻找。
(12)竟:终了,最后。 (13)曳:拖。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教书。
(16)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17)是非木杮: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颠倒,错乱。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 盖:因为。
(25) 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6) )坎穴:坑洞。 (27)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28) 倒掷:倾倒。 (29)如是:像这样。
(30) 遂:于是。 (31) 溯(sù)流:逆流。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臆断,主观地判断。
三、课文理解
1、《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的形式来记录奇闻轶事,以达到说理的目的,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神异”的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寺庙中的石兽沉入河中,寺僧寻找未果,讲学家、老河兵献计,依照老河兵说法找到石兽的故事。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比较文中人物寻找石兽的位置.各自的理由.最终结果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5.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三人产生各自认识的原因是什么?(或问:为什么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或问:请你分析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成败的原因)
寺僧起初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一无所获,接下来又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第一、二种)
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第三种)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水.沙.石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第四种)6.本文通过对寺憎.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揭示了什么道理?(或问:本文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常理或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地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做出判断。
7.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讲学家的“笑”,足显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老河兵:富于实践经验,善于总结和思考,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他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8.从寻找石兽的结局来看,为什么老河兵的观点是正确的?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10.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11、作者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什么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四、文章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领“众服为确论”(岂止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12.对联上联:据理臆断徒惹笑下联:深思熟虑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