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是重要的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阅读声是校
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变,其义自见。

”“琅
琅读书声赛琴声”。

关键词:情境;兴趣;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60-01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离不开“读”“写”“练”三字;这所
谓“语文三字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利用“三
字教学”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多年工
作中,我认为“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与学习的重中之重。

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可以看出“读”的重要性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
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
深。

”由此可见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老师能够恰当地,
充分地运用朗读教学手段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可以极大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最容易避开周围环境干扰,全身心投入在
课文上,能身临其境,融入文章意境;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
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
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范读领读
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老师的朗读形式如果单一的话容易使学生犯困和厌倦而失去兴趣。

所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灵活的方法,比如说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在朗读中体验读书的乐趣。

二、以读带说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能力正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他们所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够,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

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以读带说,读说相得益彰。

三、多读少讲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

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朗读读,以朗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
个字音,做到“精准、流利”。

四、突出重点
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但是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突出关键词关键字,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理解。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目标清晰
朗读不能一味的、盲目地读,要有意识地注重朗读训练语文的清晰目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要多读,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

然而,在许多的课堂上,却少有琅琅的读书声,很少听见饱含感情的朗读,不少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六、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

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任务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的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创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

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