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曲2000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品简介-----------------------------------(1)
2.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2)3.雷斯庇基:罗马之松--------------------------(3) 4.格什温:蓝色狂想曲-----------------------------(4) 5.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号钢琴协奏曲----------------(5) 6.圣桑:动物狂欢节------------------------------(6) 7.杜卡:魔法师的学徒----------------------------(7) 8.艾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8) 9.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9) 10.幻想曲2000赏析-------------------------(10)11.“命运”鉴赏---------------------------------(11)
梦幻王国之父沃尔特·迪士尼靠卡通起家,觉得可以将卡通由通俗文化提升到艺术的层次,实行雅俗共赏。

当年的迪士尼占领外地土地的野心未如
沃尔特叔叔最大的野心仍是专注于卡通发展上。

在当年可说是非常激进大胆,而"沃尔特叔叔”
虽然《幻想曲》一映当年反应好坏参半,但时至六十年后的今日,《幻
《幻想曲2000》首先登场的是贝多芬的“第五
号交响曲”,本段落只是一个开场,纯粹用一些几何
图形的声影变化,画面十分超现实,跟当初1940年
的《幻想曲》第一段巴赫的“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
有异曲同工之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4),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


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
了音乐上的才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
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
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
《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
《暴风雨》、《热情》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
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

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和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作曲背景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把我压倒!”在第一章命运敲门的声音那种完全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的二章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在第五章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

生于
意大利博洛尼亚,卒于罗马。

雷斯庇基12岁进入博洛尼亚音
乐会堂学习小提琴,19岁开始学习作曲。

1900年到1902年他
前往俄国从师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 雷斯庇基早期创
作以室内乐和歌曲为主,是意大利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之
一,被称为配器大师。

他把传统音乐和现代技巧巧妙地结合于
一体,因此被认为是一个新古典主义作曲家。

他的作品以抒情
性见长,所作交响诗《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和《罗马
的节日》最为脍炙人口,既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又生动反映
了罗马风情。

“罗马之松”是雷斯庇基著名的“罗马三部曲”中的一部 另两部是《罗马喷泉》和《罗马节日》 完成于1924年 同年十二月也是由罗马圣西西里亚乐团作首演。

作曲家说 如果他的前一部作品“罗马之喷泉”是寻求用乐音来表现大自然的印象 那么在“罗马之松”中 他则以大自然为出发点 旨在唤起回忆和幻觉 那些最能代表罗马风景的百年老松已成为罗马生活中重大的见证者
乔治·格什温(1898-1937),美国著名作曲家,写过
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
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

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
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
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爵士的手法。

接着,创作了管弦乐曲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
并以描写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姬与贝丝》达到创作的顶点。

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
25日-1975年8月9日),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


一生大部份时间都留在苏联,但同时也是当年少数名气能
传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誉为是二十世纪其中一位最重
要的作曲家。

肖斯塔科维奇在苏共政权中曾得过不少荣
誉。

例如他曾获得当年苏联红军总参谋长、苏联元帅米哈
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的资助,可是,亦因
为他曾试过与斯大林主义及官僚作风有所冲突而两度遭
苏共谴责两次(在1936年和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
禁止演出。

斯大林死后,他多次获颁发多项国家的奖项和
荣誉,也曾当过最高苏维埃代表。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
品既融合了后浪漫主义(如马勒)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如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纪的不协调音色和创作手法,因此他的音乐作品间中受到了官方的争议,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欢迎和好评。

保罗·杜卡,法国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

1865年10月1日
生于巴黎;1935年5月17日卒于巴黎。

法国作曲家。

1882
年,杜卡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88年毕业时以一部大合唱
获得罗马第二奖。

后来在该院任教,还在音乐师范学校教授作
曲,同时为多家报纸撰写音乐评论,由于他自我要求严格,著
述不多,也很少流传下来。

其音乐早期创作受瓦格纳的影响。

1897年以交响谐谑曲《魔法师的弟子》一举成名。

最佳作当推
三幕歌剧《阿里安娜与蓝胡子》-Bleu)(巴黎,1907)和德彪
西的《佩利亚斯》一样,取材于梅特林克的喜剧,并且和德彪西一样,发现剧中的寓意和感情深度,并将之浅显明白地表现在音乐中,另作芭蕾舞剧《仙女》 (1912)和钢琴作品《拉莫主题变奏曲》(1903),据说这是出自重要法国作曲家手笔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

另有《绛e小调奏鸣曲》(1900)。

1910-1913年任巴黎音乐院配器法教授,1928-1935年任作曲教授。

著评论文章甚多。

1920年后发表音乐作品甚少,死前将未发表作品全部毁掉。

协助圣-桑斯续完吉罗德歌剧《弗雷德贡德》,为前三幕配器。

编订拉莫德歌剧数部。

艾尔加(1857-1934)艾尔加率先打破了这道藩
篱,而成为英国前无古人的最伟大作曲家,声誉在
当时如日中天,经过陡落,后又在1960年代东山再
起。

1920至1940年现代主义雷厉风行, 在史特
拉汶斯基、巴托克、普罗高菲夫、米尧当道的这段
时间, 大多数音乐家都会鄙夷「艾尔加是伟大作曲
家」的这样想法, 认为他不过是个名过其实的乡巴
佬, 或许能哗众取宠于一时, 只为了当时的英伦迫切需要一位足以代表本
国的重要作曲家。

他是英王爱德华派的重要人物, 生性陈腐, 是英国保守反动势力的馀党, 简直就是英王爱德华俱乐部的绅士典范。

人们据此推论: 艾尔加必定是一个创作鄙俗和主战音乐的承命乐匠。

他与史特劳斯与马勒一样, 同属热衷于庞大效果的作曲家。

「如果作曲家心中愿意为四十座竖琴撰曲, 就该有四十座竖琴供他驱策。

」不过这种想法到1934年 2月23日艾尔加殁于乌斯特, 就已经不合时宜了。

世人眼中只见得到其音乐中满是自华格纳、史特劳斯与布拉姆斯处推衍而得的部份。

他的主要作品--两首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和雄伟的交响诗『法斯塔夫』--都一闪即逝。

唯有『谜语变奏曲』与『吉隆修士之梦』是他的严肃作品中较常为人们演出的曲子, 但是『吉隆修士之梦』一步出英国领域, 即罕有面世的机会。

年轻一辈的音乐家甚至以「梦魇一场」来形容『吉隆修士之梦』。

作曲背景
1897年的皇定进行曲与清唱剧的表演之后,艾尔加才真正显露出他善于掌
握英国仪礼乐曲特质的才华。

从此之后他筹划了一系列的管弦进行曲,并以莎
士比亚的名剧“奥塞罗”第二幕:“光荣战争的壮丽堂皇与骄傲”为标题,共计五
首作品。

第一首完成于1901年,在同年十月十九日利物浦的首演即相当成功,一周后在伦敦的演奏也同样受到热最的回响。

有人批评艾尔加这首作品不能充
分反应他的才华,但他说:我知道有许多人喜欢以音乐来庆祝,而我正是为这
些人而创作。

”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威风凛凛进行曲”著名的旋律正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幻想曲2000》最后一个段落则是斯特拉文
斯基的“火鸟组曲”,片中无论是自然万物的生
生不息,或是火鸟翻飞燃烧整片天空,呈现的光
影变化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为《幻想曲2000》
画下绚烂的休止符。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性别:男,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
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美籍俄国作曲家、
指挥家和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
物。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
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

1901年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
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
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
声誉。

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
起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

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作曲背景
斯特拉文斯基的名字在乐迷中不会再觉陌生了吧,因其在二十世纪音乐史上的地位早已板上钉钉。

斯特拉文斯基有点像画家毕加索,在艺术界中扮演了一个变色龙的角色,一生风格数变。

不过花样翻新尽在形式语言,不涉社会现实,也并不怎么能触及思想和灵魂。

尽管他也写过诸如《圣诗交响曲》等宗教题材或《浪子的一生》等关于人生的作品,在总体上还是倾向于形式大于内容。

所以进入二十世纪中后,形式语言五花八门,斯氏的风头便被新一代的后浪盖过,作品听来便有“隔夜”之感,常新的反而显得旧了。

在同乡肖斯塔科维奇身上,我不会有这种感觉,作品多写一时一事,但深刻隽永,历久常新,何因?因肖氏紧贴了时代的脉搏,狠触“人性”这根敏感的神经,把握住了关于“永恒”的主题。

总之,在斯氏之后,现代音乐进入了空前繁盛的繁殖期,论深度,论广度,论极端性,都有佼佼者,斯特拉文斯基便较少有人提了。

不过这倒无损他“始作俑者”的历史地位。

他后来的作品尽管不乏珠玉之作,但深刻者不多,能留在爱乐者心目中的,还是早年的三部芭蕾舞剧。

前一段时间,老师让我们欣赏了迪尼斯最具艺术性的一部作品《幻想曲2000》,这是迪斯尼到目前为止重映次数最多的一部经典动画片,而它不愧经典之名,让我享受到了一场视听的盛宴。

《幻想曲2000》是迪士尼第3部经典动画《幻想曲》的续篇,透过最先进的科技,将经典音乐和动画艺术融为一体,让我听到了动画,看到了古典音乐。

《幻想曲2000》首先登场的是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这个第一段只是一个开头,,他只是运用一些几何图形的声影变化,画面十分超现实。

第二段则是雷斯庇基的“罗马之松”,此段的主角则是一群会飞的鲸鱼,制作人员匪夷所思地设计了一些会飞的鲸鱼作为主角,在开始舒缓的节奏中,顽皮的小鲸鱼惹怒了海鸥,陷入了冰山之中,后面的音乐变得雄浑,无数条蓝鲸在云海里上下翻飞,翱翔在闪电和雷鸣之间,最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自由而优雅。

第三段则是格什温的第三段则是格什温的第三段则是格什温的第三段则是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这一部分则有点爵士味道的近代乐风,背景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大都会,本段动画还原了它通俗和清新的本来,以30年代的纽约大都会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充满幻想的工人、一个渴望父母之爱的小女孩、一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以及一个有着难缠妻子的老头实现自己梦想的简单故事,本段以漫画式人物和线条呈现出大都会生活的光怪陆离,人物动作的韵律尤其是冰舞与乐曲配合紧密。

第四段是第四段是第四段是第四段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这是由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坚毅的锡兵》,讲述独腿的玩具锡兵和玩意芭蕾舞蹈家的爱情故事,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画面鲜艳而富童话色彩,故事与钢琴曲的欢快十分映衬第五段是圣桑圣桑圣桑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段描述的是一群动作一致的红鹤,却因为其中一只红鹤迷上了玩溜溜球,使得整群红鹤步调大乱,这只红鹤玩起溜溜球的姿势十分滑稽,弄得水花四溅,同伴也跟着遭殃。

火鹤的动作滑稽有趣,色彩艳丽,暗示着个性与集体的差异和冲突。

第六段是第六段是第六段是第六段是杜卡杜卡杜卡杜卡的的的的“魔法师的学徒”。

米奇登场,偷懒的小孩子,打开了魔法的潘多拉的盒子,陶醉在自以为是的梦境里认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毁天灭地,醒来发现自己闯下了大祸。

高高在上的魔法师醒来,收拾了残局。

第一乐章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

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

这一主题是向前冲击的音乐形象,推动着乐曲不断发展,也在以后的各乐章中不断出现、发展。

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

当各种乐器进行轮回模仿,相继掀起一次比一次紧张的浪潮之后,圆号奏出了一个命运动机的变体,它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个连接句,它从前面紧张、威严的音乐场面中,引出了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

在这里,严峻的命运动机退居到低音声部并以伴随形式出现,使温柔的音乐里带有不安的色彩,推动音乐继续发展。

乐曲最后在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热烈的音响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随着命运动机的出现进入发展部,音乐又回到了不安的音调,艰苦激烈的斗争又开始了。

这时的第一主题非常活跃,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断转换,力度不断加强,随后出现鲜明有力的号角般的第二主题。

这两个主题用各种手法交替变化发展,如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等等,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因素,使音乐更加丰富。

最后,命运的动机又闯了进来,并以最强的音响不断重复,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

在第一主题与连接部之间,双簧管奏出了一段缓慢的哀鸣音调,第一主题的发展突然被打断。

可是,激动不安的情绪又立即恢复,只是当第二主题出现时才稍为平静。

然而,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

这时,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的最高潮。

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