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专题研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城镇化
课前篇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问题 (1)环境问题: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 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 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 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2.区域差异 (1)发展中国家:各类城镇化问题较多,有的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 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2)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经过治理,大部分得以解决。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早
晚
时间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成熟 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 独立,经济发展迅速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 水平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 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
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 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 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 水平;南美洲国家城镇化 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 业化水平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拓展延伸解决城镇化问题的答题思路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大都是城镇人口过度 膨胀导致的,要针对具体问题从减轻人口压力和合理布局城镇结构 两方面入手提出解决措施,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分散城镇职 能,建立卫星城;合理进行城镇规划,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大 绿地面积;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制定人口迁入政策等。
城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城镇化》教学设计一、课程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本课时教学内容与前面学习的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对城镇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拥有了基础的历史、地理知识。
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归纳、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目标【区域认识】学生能够结合图文资料和实例等,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综合思维】学生能够结合资料等,从多个角度综合说明城镇化的意义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重难点1.重点:城镇化的过程和意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2.难点: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地图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前面学习了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
【过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城镇,什么是乡村?【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引发学生思考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1、城镇化的概念【教师活动】该部分内容较为简单,请同学们自行了解回答。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回答: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教师总结】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其中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受流域内生态环境特点、上下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影响各有不同。
目前国内已实施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大多是在流域上下游政府与政府之间建立的。
本文根据贵州赤水河流域上下游行政区域分布、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特点,探索和研究包括企业在内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
标签: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一、研究背景(一)国内主要河流生态补偿案例2008 年初,江苏省政府发布《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试行)》和《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试点方案》,对流域上下游行政区,依据交界断面水质情况进行环境补偿,将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补偿标准为:化学需氧量1.5万元/吨,氨氮10万元/吨,总磷10万元/吨。
补偿资金核算方法为:单因子补偿资金=(断面水质指标值-断面水质目标值)×月断面水量×补偿标准。
补偿资金为各单因子补偿资金之和。
(二)贵州省已实施的流域生态补偿案例清水江是流经黔南自治州和黔东南自治州的一条河流,受上游黔东南自治州境内的磷化工排污影响,清水江总磷长期超标。
2009年,贵州省政府在清水江流域上下游的黔南自治州和黔东南自治州政府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规定在两州交界断面水质实测值若超过可控制目标,则黔南自治州应向省级财政和黔东南州财政缴纳水污染补偿资金。
补偿资金由省级财政和黔东南州财政按3∶7的比例进行分配。
补偿因子及标准为:总磷0.36万元/吨,氟化物0.6万元/吨。
二、贵州赤水河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一)赤水河流域基本情况赤水河为长江上游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北部,由毕节市七星关区鸡鸣三省村进入贵州,沿川黔边界流至仁怀市茅台镇,流经四川省合江县与习水河汇合后注入长江,干流全长436.5 千米,流域面积约18932千方平米,其中贵州省境内流域面积占56.4%。
赤水河流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国酒茅台等酱香型优质白酒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
XX县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XX县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xx县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四个轮子一起转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基建同步,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实际,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构建以人为核心、县城区为主体、乡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截至2021年底,全县总人口30.8万人,常住人口27.87万人,县城区常住人口7.33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1.81;城镇建成区面积33.5平方公里,县城区建成面积10.9平方公里。
(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县境高速路网完善,余凯、江安、道瓮高速建成通车,遵余、湄石、德余高速序时推进,即将实现镇镇通高速;升级改造余庆到瓮安猴场、黄平浪洞、石阡聚凤、施秉杉木河,龙家镇到湄潭,松烟镇到湄潭、凤冈等对外通道,形成完善对外交通体系。
乡镇公路通达,镇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硬化公路。
有序推进乌江航运工程,涪陵至大乌江沙湾码头段开启通航。
县城区西部新城、东部产业园均衡推进,基本形成一核两带,三轴四片的多中心组团空间格局。
按照外成环、内成网、节点畅通发展思路,高标准建成西部新城路网、经开区路网、余庆大道路网,启动白龙大道建设,逐步完善城区交通路网体系。
完成余庆河河道整治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西部新城、经开区管网改造,县城区基本实现雨污分离,防洪排洪能力得到提升。
完成乌江路、中华路、河滨北路、香港路等排污、电网、通信系统等改造和路面修复,总长度约8公里。
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
新型城镇化研究报告新型城镇化示范报告(一)为了配合省市新型城镇化研究工作,我县通过组织研讨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等方式,脚踏实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充分了解我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深刻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报告如下: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及其成就奎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我县一直围绕“一江两岸、新老融合、南拓东进、生产城市对接”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城区为景区、以公园为城区、以村庄为社区,加快建设“山水**、美丽漳乡、生态富县”,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
全县城镇户籍人口8.3万人,新增城镇户籍人口1568人,城镇常住人口15.7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4.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
县城建成区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0.2%。
1.注重规划引导,促进城镇科学发展。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和调节作用,始终把加强规划管理放在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启动实施了第三轮县城、各乡镇总体规划和县城绿道、商业网点、城市绿地系统、排水和燃气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完成了全县30多个村庄的规划。
同时,为了保护县城的历史建筑,我们还完成了金田乡银镇村和珠江乡沙溪村两个民族传统村落。
按照城市建设“注重面与衬,更注重地与地下”的要求,投资111.5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县城(含工业园区)地下管线普查约9.6平方公里。
大力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规划审批前后公示制度,实现一张城市建设规划图、一笔审批、一盘棋,确保城市建设始终遵循规划确定的方向。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实施精细、精致、优质建设,努力推进城市景区“互动”、公园与城区“对接”、城乡“融合”。
城市建设加快升级,道路改造工程加快。
公园路、站前大道、白富门至栈桥景观路已建成。
武功山大道和宝成路地面立面改造工程已经完成。
组织实施了17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构建了“三横四纵”的城市交通网络框架。
城镇化是指人口和经济资源向城镇转移
城镇化是指人口和经济资源向城镇转移,城镇不断扩大的过程。
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末,贵州城镇化姗姗来迟,城镇人口少、规模小、基础差、实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
至今,贵州城镇化率仅为30%,低于全国平均17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
城镇化发展滞后,导致了贵州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发展缓慢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新时期,贵州吹响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进军号角,重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提上了贵州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
一、城镇化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对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产生重大作用。
第一,城镇化有利于促进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贵州落后的主要症状在农村,农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城镇,解决农村落后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城镇。
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早已做出了二元经济的消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经济发展的结论。
目前,贵州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仍相当落后,在贵州4000万总人口中,有2800万人口沉淀在农村。
2009年贵州农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比重仅为14%,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的比重则高达71%,这充分反映了贵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落后程度。
因此,将农村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目前快速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其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一是解决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减少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有助于提高现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且,输出的劳动力还会将收入的一大部分反哺农村,增加了农民的人均收入。
二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后,不同程度地会增长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返回家乡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当地发展经济和带头致富的能手,普遍提高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三是有利于减轻农村的生态压力。
贵州土地资源有限,大量人口沉淀农村,为了生产和生活,必然乱开乱垦、乱砍滥伐,造成山林破坏、水土流失。
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个案王红梅(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城镇基础设施是为城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本文以黎平县为例,分析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径,以更好地推动和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12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6-0139-06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onstructionof Public facilities of Citis and Counties in Mminority R egion———T ak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Province as an ExampleWANG Hong -mei(G 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tes ,G uiyang ,G 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The public facilities of cities and counties is a conbination of all s orts of factors includingthe economy ,s ociety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ervices of citizens.This will take lipingcounty as an ex 2am ple to analcize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s ome exiting problems of public facilities of minority regions and in search of s ome measures to s olve these problens and to explore s ome new way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 2struction of the public facilities in minority regions and als o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the urbanization of minority regions.K ey w ords :Minority Region ;public facilities ;Urbanization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是为城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收稿日期:2007-09-13。
贵州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标准与方法
贵州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标准与方法顾再柯;杨光檄;李勇;陈康;刘瑞禄;兰安军;吕涛【摘要】贵州省在水利部《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试行)》的指导下,借鉴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的先进技术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制定了划分标准和方法,并运用ArcGIS软件分析统计处理数据,以乡镇为单元,将全省划分为8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12个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为贵州省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划分标准;划分方法;贵州省【作者】顾再柯;杨光檄;李勇;陈康;刘瑞禄;兰安军;吕涛【作者单位】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水利厅,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991年6月29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重点防治。
”1993年8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国家、省、县三级划分,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可以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
”根据以上规定,1998年12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划分并公告了贵州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黔府发〔1998〕52号),按流域水系划分乌江流域,南、北盘江流域,赤水河流域,牛栏江、横江、舞阳河流域,锦江流域为重点治理区,都柳江、红水河、沅江、清水江流域为重点预防保护区,南、北盘江中上游,乌江上游、中游为重点监督区。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关于城乡建设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品鉴。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流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中国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各省城镇化率的情况。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60.6%,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省份是上海,达到了88.4%,其次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6.1%和82.1%。
而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1.1%,其次是青海和贵州,分别为40.6%和41.7%。
从城镇化率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其次我们来看各省城市化水平的情况。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为63.89%,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7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是广东,达到了88.66%,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分别为85.17%和82.64%。
而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6.9%,其次是青海和宁夏,分别为40.4%和42.1%。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除了城市化水平之外,我们还需关注各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城镇化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城市化速度、城乡差距缩小程度以及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
2024年,中国新增了全国户籍人口416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增加了now400万人,农村户籍人口增加了16.45万人。
从城镇化速度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化速度较快,而西部地区相对较慢。
此外,在城乡差距缩小和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各省还有不同的进展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2.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城镇化率,说明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
3.各省城镇化质量有所提升,但地区差异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赤水河流域的城镇化对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_任晓冬
*赤水河流域的城镇化对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任晓冬(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阳 550001)摘要:赤水河流域位于川、滇、黔3省接壤地带,流域面积18932 km2,流经贵州、云南、四川的13个县市。
目前,赤水河流域依然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水质最好的一级支流。
近年来,以水为纽带的赤水河流域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在沿岸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把上、中、下游城镇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的连接起来。
然而,城镇化的过程在环境保护措施没有完善的时候,水资源的污染加大了,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损坏。
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不仅仅为城市生活的必需品,作为一种舒适型自然资源,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要素和重要基础。
因此,保护和开发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能够为赤水河流域的沿岸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赤水河流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一)、赤水河流域的自然状况赤水河位于川、滇、黔三省接壤地带,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
发源于云南镇雄县鱼洞乡大洞,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河流长444.5公里,落差1588米,河口流量309立方米/秒,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一级支流。
流域地跨云南省镇雄、威信,贵州省遵义、毕节、大方、金沙、仁怀、习水、赤水、桐梓,四川省叙永、古蔺、合江13个县市,面积约18932.214平方公里(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赤水河流域图》(1/800000)及中国1:400万矢量地图县界数据图量算结果)(见图1),川、滇、黔三省各占31%、10%、59%。
赤水河是目前世界上生产名白酒最多的流域,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丰富、自然生态景观最美、革命历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是长江流域唯一没有筑坝并且污染较轻的干流,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世界意义,地位十分重要[1]。
任晓冬(1965~),男,经济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喀斯特地区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
E-mail:renxiaodong@。
图1赤水河流域图(二)、赤水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现状自古以来,该流域就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上游区域是贵州通往云南的必经之路,因此,上游区域也是贵州最早开发的地区。
遵义市经济发展现状现状及问题分析
遵义市经济发展现状现状及问题分析遵义市经济发展现状现状及问题分析一、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市中心城区距省会贵阳市144公里、距重庆市239公里。
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辖14个县(市、区),总人口765.5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90万人,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
遵义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黔北粮仓”之称,是全国四大优质烟区、全国七大毛竹产区之一。
已探明矿产60多种,其中锰、硫铁矿、硅石、镍、钼钡为优势矿产,储量居全省或全国前列。
煤炭资源总贮藏量在260亿吨以上,已探明储量66亿吨。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06.82万千瓦,可开发量428万千瓦。
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655.73亿元,同比增长11.6%。
财政总收入102.67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27亿元,增长15.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5元,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增长8.2%。
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投资大,工业经济发展快。
近年来,该市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循环经济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结构战略性优化升级,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据资料显示,在该市5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产业投资额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增长速度,2008年产业投资达到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工业投资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2008年,该市在遭受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重影响下,完成了第二产业增加值3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规模工业企业达4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1.5亿元,增长21.5%,形成了以能源、烟酒、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加工为主要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已经成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
遵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遵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山地特色,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到2025年,县城建设扩能提质,遵义都市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新突破。
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遵义都市圈为牵引,仁怀为副中心,正安为黔东北区域中心,仁怀-习水-赤水黔边城市带和正安-务川-道真、湄潭-凤冈-余庆协同联动发展带为支撑,特色小城镇为节点的“一核两心三带多点”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左右。
大力建设遵义都市圈。
构建以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为中心,以绥阳县、湄潭县、桐梓县、仁怀市一体化发展为支撑,周边1小时通勤范围的县(市)组成的遵义都市圈。
推进绥阳、桐梓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建立健全都市圈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一体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共保共治的生态体系,实现“一张图”“一盘棋”“一卡通”。
到2025年,遵义都市圈常住人口达500万人、成为全省的核心增长极。
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提质行动。
实行组团式发展,多蒸小笼、不摊大饼,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风貌;坚持产城景一体、文教卫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产业发展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吸纳就业能力,提高产城融合水平,持续增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和产业、人口集聚能力。
到2025年,遵义主城区常住人口达230万人左右。
大力推进仁怀—习水—赤水黔边城市带发展。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一体化布局、高质量发展,围绕“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打造赤水河流域“特色产业带、文化旅游带、绿色城镇带、美丽乡村带”。
支持仁怀市加快建设遵义副中心城市、承载35万人口规模。
绥化县域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研究
绥化县域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研究曹允庚;陈萍【摘要】以《绥化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为基础,采用陈明星的象限图方法,对绥化市域1区、3市、6县的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寻其关系差距的原因,相应提出协调发展的对策。
为绥化市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With the refor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China's northeast old industrial base, as one of China's large commodity grain bases and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 export bases, Suihua'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has a positive and promoting effect on 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Suihua'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shown an inconsistent trend. Based on the data in 2010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Suihua, using Chen Mingxing's Quadrant diagram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Suihua county area, involving one district, three county-level cities, and six counties, finds out reasons for the gaps,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health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uihua'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区际格局;绥化【作者】曹允庚;陈萍【作者单位】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黑龙江北斗国土测绘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城镇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之一,其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口城镇化是现代城市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1](P41-52)。
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之欧阳德创编
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第一部分: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总述“十五”期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步伐的重要时期。
河东、河西防洪堤的建设,全面提升了梧州市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护屏障。
长洲水利枢纽的建设,除提供电力供应外,还巩固了梧州市“水上门户”的地位,大大加强了河道的推行能力。
北部地区随着旺甫外向型工业园区建设启动,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北部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周边物流产业的发展。
洛湛铁路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往西、往南的发展。
桂梧、南梧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加强了梧州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联系。
水路、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运输设施的改善,将充分发挥梧州市作为桂东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的重要职能。
为了适应梧州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满足梧州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梧州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12月邀请了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梧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共同组织编制了《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至2020年)》(以下简程《总规》),编制历时四年。
四年来,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指导下,《总规》几易其稿,不断深化完善。
2002年8月,国内知名规划专家对《总规》纲要提出了全面的咨询意见;2002年10月,《总规》纲要获市人民政府批复;2003年2月至5月,《总规》成果(初稿)公开征询市民和这个各部门意见,并组织专家审核,报请市人大、自治区建设厅指导;2003年6月,修改后的《总规》成果在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审查;2003年11 月自治区建设厅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在南宁组织区政府各部门及知明规划专家对《总规》进行咨询审查,原则通过评审;2004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总规》。
城镇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镇化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地重要战略,对于实现经济转型,促进社会进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镇化地背景、意义、现状和发展难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城镇化地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城镇化地背景和意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城市地过程。
随着经济地发展和社会地变迁,城镇化己成为各国追求现贷化和发展地共同选择。
城镇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全国经济发展。
二、城镇化地现状我国城镇化进程己取得长足进展,但也存再一些困难和问题。
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规划规划不够科学,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公共服务不完善,城乡差距依然存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等。
三、城镇化地发展难点城镇化过程中面临地主要问题包括人口流入城市过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跟不上须求,城市居住成本过高,城市户籍制度不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等多方面地困难。
四、城镇化地可行性分析尽管城镇化进程面临诸多困难,但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城镇化地资源优势、发展须求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可以认为城镇化是可行地。
我国城镇化进程俱有广阔地发展前景和巨大地市场潜力,再政府地引导和支持下,可以化解城镇化过程中地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五、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建议政府应加大城镇化建设投入,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创新城市发展模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与农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环境和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地城市发展体系。
综上所述,城镇化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地社会发展过程,俱有巨大地潜力和发展空间。
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城市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地提升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地双向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调查研究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调查研究“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根据特殊的山区省情、多民族特色和人文素养,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积极在探索一条适合贵州实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同时,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带动了贵州省城镇经济,使其得到了高速发展,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结合贵州省“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和遇到的瓶颈难题,提出一系列建议,以促进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又快又好发展。
标签:新型城镇化;贵州;问题;调查研究1引言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贵州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城镇化发展系列规划和政策指导下,常住人口逐年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加速发展,城乡统筹初见成效,城镇化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但是,在收获丰硕成果的同时,贵州省城镇化发展速度慢,城市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弱,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针对性发展思路仍然欠缺,亟需探索一條符合贵州省自身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径。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2.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重点是解决农业人口在城市的落户问题。
但是,截止“十二五”末期,贵州省有694.35万城镇常住人口未能落户,主要原因在于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成本分担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贵州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约为10万元∕人,地方各级政府现有财力不足以承担;其次,职业技能教育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贵州省在产业转型工程中,虽然带来了二、三产业的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求,但一般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年限较低,劳动力素质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再次,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加强,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32.2%的农民工赚钱后选择回乡定居,主要原因是农民身份所拥有的“三权”是城镇居民所没有的。
贵州省余甘子适宜的干热河谷探讨
贵州省余甘子适宜的干热河谷探讨唐金刚;周传艳;易武英;江波;罗时琴【摘要】根据植被区划理论,以县城为单元,采取GIS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贵州省干热河谷进行区域识别,结果表明贵州余甘子的分布区域现有15县(市、区),以南盘江、北盘江河谷的山地居多,海拔低于800 m的干热河谷面积为9 407.1 km2,可为余甘子产业发展和治理退化山地环境提供数据.【期刊名称】《贵州科学》【年(卷),期】2015(033)004【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贵州;余甘子;干热河谷;分布【作者】唐金刚;周传艳;易武英;江波;罗时琴【作者单位】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广州510640;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31.5;Q948.1干热河谷的概念发轫于云南金沙江地区,植被区系上分属滇、黔、桂地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云南高原地区向河流过渡地带(吴征镒,1979),如四川西南部河谷(林伟宏等,1994)、云南元江河谷(张一平等,2005)、三江并流河谷(明庆忠等,2007)等处。
干热河谷具有特殊的气候水文和生态因子状况,在植物品种选育(纪中华等,2003)、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造林(龚德勇等,2005)、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田汉等,2013)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省,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国土面积的73.6 %(王世杰,2003),土层瘠薄,特别在金沙江流域南部仅一岭之隔的北盘江支流花江、打帮河的干热河谷地带,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极易导致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
因此,在开发利用这些区域的土地资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种植特色的经济植物是一个有效途径。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资源植物,具有抗微生物感染、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和血糖、降压、补益等多种生物活性,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且根系发达,主根深,侧根广,蓄水力强,固土作用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杨顺楷等,2008),目前关于贵州省干热河谷的系统资料不多,笔者借助GIS 和实地调查整理出有余甘子分布的县(市、区)级资料,并进行区域分析,为绘制余甘子植物资源分布图和开发贵州省余甘子资源提供数据。
松滋市人口规模与城镇发展专题研究
松滋市人口规模与城镇发展专题研究松滋市人口规模与城镇发展专题研究目录:1.现状分析1.1 市域总人口1.2 城区人口1.3 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1.4 城镇发展特征2.上轮总规分析与本次调整思路说明2.1 人口与城镇化指标2.2 城镇体系发展2.3 人口与城镇发展主要影响因素3.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3.1 市域常住总人口分析预测3.2 城镇化水平分析预测3.3 市域人口发展分析说明3.4 城区人口分析预测3.5 环境容量校核4.城镇发展潜力评价5.城镇发展战略5.1 中心集聚,培育核心增长极5.2 节点优化,加强重点镇建设5.3 点轴联动,协调城镇发展6.城镇发展重点任务6.1 重构城镇规模等级6.2 完善城镇职能6.3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6.4 加强城镇空间管制与发展引导6.5 改善社会服务设施1.现状分析1.1 市域总人口松滋市现辖14个建制镇和2个乡,市政府驻地在新江口镇。
松滋市域常住总人口为84.29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人口为15.31万人,占总人口的18.16%。
1.2 城区人口松滋市城区人口为56.82万人,占市域总人口的67.41%。
1.3 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松滋市城镇人口为51.39万人,城镇化率为60.91%。
1.4 城镇发展特征松滋市城镇发展具有以下特征:以新江口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镇发展;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但城镇化进程不平衡;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小城镇过多,大城市较少;城镇功能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2.上轮总规分析与本次调整思路说明2.1 人口与城镇化指标上轮总规中,松滋市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常住人口增长率控制在0.5%以内,城镇化率达到65%的目标。
本次调整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2 城镇体系发展上轮总规中,松滋市提出了“以新江口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镇发展”的城镇体系发展思路。
本次调整中,应加强对周边镇的支持和引导,形成多中心城镇体系。
2.3 人口与城镇发展主要影响因素上轮总规中,松滋市将人口和城镇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
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
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摘要:本课题组通过对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及现状的综合调研,提出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本地区“十二·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阐述了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问题,思路,对策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 regions in qiannan from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basic situ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 exist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 “twelve · five” plans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the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questions,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一、黔南州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现状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
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东与黔东南州相连,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州接址,北靠省会贵阳。
全州辖2市9县1自治县,共97个镇,7个办事处,124个乡,12个民族乡,总人口3973600人,土地总面积26197平方公里,居住着布依、苗、水、侗、瑶、毛南、汉等36个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专题研究报告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专题研究2013年12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研究背景 (1)1、2指导思想 (3)1、3规划期限 (4)第二章人口预测技术路线 (5)2、1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人口预测 (5)2、2人口预测技术路线 (5)第三章市域总人口发展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市域总人口现状 (5)3、2市域现状人口空间结构特征 (7)3、3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因素分析 (10)第四章市域总人口规模预测 (11)4、1市域户籍人口规模预测 (12)4、2市域暂住人口规模预测 (16)4、3人口预测结论 (20)第五章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21)5、1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21)第六章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预测 (24)6、1中心城区现状常住人口分析 (24)6、2中心城区现状常住人口规模预测 (25)6、3其她各乡镇设施人口预测结果 (26)第七章水资源承载力校核 (28)7、1可利用水资源量分析 (28)7、2水资源总量及其利用现状 (28)7、3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校核结论 (31)附:名词解释 (31)第一章前言1、1研究背景赤水市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西北部,与四川省南部接壤,就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素有“黔北明珠”的美誉。
赤水市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边缘地带,位于赤水河中下游,赤水河及其支流习水河从东南向西北贯穿市域全境,流经四川省合江县后汇入长江。
1990年9月,赤水撤县设市,隶属于贵州省直管、遵义市代管。
1992年,经过撤区并乡建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9镇5乡3个办事处,100个行政村,赤水市域面积1801、2平方公里,2012年市域总人口30、99万人。
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发布实施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对赤水市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随着赤水丹霞地貌申遗成功,遵义经赤水至泸州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国家旅游国债资金的投入,风景旅游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赤水经济开发区的成立与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的启动,赤水社会经济必将全面提速发展。
目前赤水市正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
赤水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1、1、1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赤水市地处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三省(市)交汇处,同时受成渝经济圈与黔北经济圈的辐射与影响,这也为其产业选择与资源流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地理空间上瞧,赤水市就是成渝经济圈的一部分。
随着四川、重庆发展空间的日益饱与,在生产成本与产业升级的压力下,部分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的趋势与速度将更为明显。
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地理非常接近等原因,赤水与重庆、四川之间的饮食文化、市民生活习惯一脉相传、彼此相融。
因而积极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就是赤水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必由之路与必然选择。
同时,赤水作为黔北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黔北经济圈联系成渝经济圈的门户地区,在贵阳城市经济圈与成渝经济圈的连接中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
改革开放后,赤水经济飞速发展,市区面积与人口都增长迅速,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辐射效应显著增强。
这些都为赤水市以产业化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镇化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同比城市的经验,经济发展高潮期就就是人口快速增长期(包括户籍人口机械增长与流动人口),也就是建设用地规模快速增长期。
1、1、2 工业与旅游快速发展将成为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赤水市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重点开发区,位于赤水中心城区,2011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开发建设。
赤水市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就是:以竹业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带动农副食品加工业、特色食品制造业等多个朝阳产业的发展,相应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把中国竹乡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竹资源深加工基地。
未来,这些工业园区的发展将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周边地区特别就是市辖乡镇的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
同时,赤水市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
依托“丹霞之冠、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等品牌,优化全市旅游资源配置,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通过旅游大环线公路建设,整合“六大组团”与“五大景区”,着力解决“大景点、小景区”问题,为景区各类体验型、娱乐型产品的开发创造基础。
赤水市景区建设及其配套设施的完善,势必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
1、1、3 土地供应量及建设量增长迅速近年来,赤水市发展迅猛,根据2005-2012年的土地供应量以及审批情况可以发现,赤水市在2010-2012年间,土地供应量增长迅速,其具体详见下表:表1、1、3土地供应量及审批建筑面积(2005-2012年度)随着赤水市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中心城区内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赤水经济开发区的成立,未来赤水市特别就是中心城区对土地的需求量将保持较快增长,建筑规模也将大幅增加。
新增建设用地将为中心城区带来更多旅游人口与外来务工人员,同时吸引市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
1、1、4常住人口大量集聚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人口近年来涨幅明显赤水市空间上由于现状地形地貌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各乡镇的城镇化水平表现极不均衡,说明赤水市的经济发展就是以不同强度在地理空间上呈点状的分区域增长极为主,未达到在区域内的全面展开、多据点协调发展的水平。
根据近几年赤水市统计年鉴分析,中心城区的人口的综合增长率涨幅明显,常住人口主要向中心城区集聚;同时随着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使得中心城区人口近年来增长明显。
1、1、5 生态环境承载力大无论从大气环境容量、水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还就是综合承载力来瞧,赤水市都有很大的容纳能力与剩余能力,这就是赤水经济加快发展的环境基础。
水资源承载力及土地承载力核算详见“第五章水资源承载力校核”。
从对遵义市乃至贵州省城市化的贡献,与“成渝——贵州”区域协调发展的视野出发,赤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必须对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预测,以使城市规划促进而不就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当然,也不能对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预测过于盲目,以至超越环境承载能力。
1、2指导思想根据以上研究背景的分析,本次研究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要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与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与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加强城镇化管理。
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中小城市与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
城市规划与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与治理“城市病”。
赤水市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还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最广泛的定义与核心思想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构成科学发展观的整体内容,可持续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与支撑,城市人口的发展必须就是可持续的,要分考虑到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诸系统的有机配合、协调运行,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口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居首要地位。
因此,赤水市的人口规模预测必须依照可持续的基本思想,为赤水市未来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依据。
(2)兼顾城市人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矛盾。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就是社会再生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有其自身规律,人口生产也有其自身规律,当劳动人口作用于物质生产时,又会产生新的人口规律,人口规律反映的就是人口发展过程中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各主要因素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它包括人口自身规律,也包括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人口规律,如人口出生率变动规律、人口死亡率变动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规律、人口分布规律、人口职业变动规律等等。
本次研究将全面深入的研究赤水市人口发展的这些普遍规律,揭示赤水市人口发展的一般性,也将探究影响赤水市人口发展的特殊因素,揭示赤水市人口发展的特殊性。
(3)分别考虑近期与远期影响城市发展的不同因素。
在全面深入研究赤水市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规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次研究还将探讨近期与远期赤水市人口发展的趋势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揭示赤水市人口演变、分布现状及发展态势,论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人口,为区域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规划、人口再分布政策、环境保护、居民安居乐业提供科学依据。
(4)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城乡统筹,全面分析。
赤水市作为贵州省西北门户,在促进贵州省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赤水市区与其辖镇(乡)的统一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得城市与周边区域紧密联系;同时赤水市与四川省与重庆市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区域发展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人口的发展必然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影响,因此在研究赤水市人口问题时,也应做到城乡统一,城市与区域紧密结合。
1、3 规划期限本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规划年限为2013-2030年。
近期:2013-2015年;中期:2015-2020年。
远期:2020-2030年。
第二章人口预测技术路线2、1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人口预测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一般来说,人口发展规模可以分为两个系统:户籍人口规模与流动人口规模。
户籍人口的增长规律性强,利用人口预测工具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预测结果;而流动人口就是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本身没有什么增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