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是指患者在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后,出现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的综合征。
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两个方面来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1. 神经损伤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时,常常需要切除直肠周围的神经和肌肉组织,这可能导致直肠神经功能的丧失。
神经损伤会引起直肠排空功能的障碍,导致排便困难和直肠功能紊乱,出现排便异常和排便功能不全。
2. 肌肉功能损伤由于手术切除范围的原因,直肠周围的肌肉组织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肌肉损伤会影响直肠的张力和蠕动功能,导致排便困难和肠道功能紊乱。
3. 炎症反应术后创面和切除区域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引起术后肠道功能的不适。
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肠道黏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4. 心理因素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负性情绪反应,比如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因素会加重症状并影响康复效果。
5. 营养不良术后患者可能因为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等原因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身体康复和免疫功能。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神经、肌肉、炎症、心理等多个因素。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以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二、防治研究1. 运动康复术后恢复期间,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直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减少肠道炎症反应,改善排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膳食调理术后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肠道功能不良和营养不良。
3. 心理疏导术后患者常常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困扰,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应对负性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4. 药物治疗针对术后患者出现的肠道炎症反应和排便困难,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抗炎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直肠癌经腹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临床分析
直肠癌经腹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经腹腔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33例行直肠癌经腹腔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33例直肠癌患者经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3~10天发生临床吻合口瘘3例,均为下段<8cm。
经临床禁食禁水,静脉营养支持治疗2周内痊愈出院。
结论:Dixon手术是直肠癌保留肛门的一种最好的手术方法,保留了肛门,直肠下段的感觉及排便功能。
【关键词】直肠癌;经腹手术;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056-02Dixon手术是直肠癌保留肛门的一种最好的手术方法,不仅保留了肛门,并且也保留了直肠下段的感觉及排便功能。
Dixon术的切除与吻合均在盆腔内进行,吻合口在腹膜外。
由于双吻合器的临床使用,使Dixon术适用范围增宽,应用日益广泛。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33例行直肠癌经腹腔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3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5±3.5岁。
病程平均 5.5±1.5个月。
直肠上段(≥8cm)15例,下段(<8cm)18例。
1.2 方法手术的腹部切口、腹腔内探查、分离直肠、乙状结肠等同Miles手术,有时因结肠过短,为保证与下段直肠进行无张力吻合,则要将降结肠游离至脾曲,切断脾结肠和部分胃结肠韧带,使结肠脾曲充分游离。
提起乙状结肠与直肠上段,并用纱条扎紧癌肿的近端肠管,向肠腔内注入5-Fu 500mg。
距癌肿远端2~5cm以下的直肠夹两把大直角肠钳,靠近下端直角钳切断直肠,断端用苯扎溴铵或络合碘消毒。
用两把直角钳或有齿止血钳夹住拟切断处的癌肿近端乙状结肠并予切除,取出切除的肠管和病变组织。
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评分表_解释说明
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评分表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评分表的解释说明。
低位前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相关疾病,如结肠癌等。
然而,该手术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和术后综合征。
为了更好地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治疗效果进行定量化衡量,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评分表被开发并广泛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如下结构展开:首先会对低位前切除术相关背景进行介绍;接着详细说明评分表的内容和要点;最后探讨使用该评分表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效果。
此外,还将介绍开发过程和标准化流程,并提供临床应用中的方法与步骤、应用范围与对象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等信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旨在全面阐述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评分表的意义、内容和应用。
通过深入剖析该评分表,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预测并发症的风险,并为治疗和后续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介绍开发过程和标准化流程,促进该评分表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 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评分表解释说明2.1 背景介绍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是一种常见的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方法。
然而,术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和问题,如排便困难、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这些问题被称为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患者在手术后的综合征情况,开发了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评分表。
2.2 评分表内容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评分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 排便问题:记录患者在排便方面出现的困难或问题,如频率、恶臭、便秘等。
2. 小便问题:记录患者在小便方面出现的不适或失禁情况。
3. 性功能问题:记录患者在性功能方面的变化或障碍。
4. 生活质量:衡量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包括身体功能、心理状况等。
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手术操作标准
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手术操作标准
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手术操作标准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手术。
这包括术前病理提示高、中分化腺癌,MRI/CT检查或新辅助治疗后复查未见肛提肌浸润,肿瘤小于肠腔1/3周径,直肠指诊肿瘤可推动,以及肿瘤距离肛缘小于3 cm等条件。
对于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患者,如病理提示低分化、未分化及黏液腺癌,MRI/CT检查或新辅助治疗后复查提示肛提肌浸润,肿瘤超过肠腔1/3周径,直肠指诊肿瘤固定,肛门括约肌功能不良等,不适合进行适形切除术。
其次,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采用多种手术技术(如TME直肠游离技术、结肠肛门吻合术、外翻拖出式切除术、肛管解剖剥离技术)的优势,进行低位直肠癌的适形切除。
在手术完成后,医生需要进行保护性回肠造口,以保证吻合口的安全。
此外,为了保证手术的微创、精准和效果,医生可以采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法,使肿瘤降低临床分期,为保肛治疗争取更多机会。
对于无法进行保肛手术的患者,医生通常会使用临时性或永久性造口,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手术操作标准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手术,并采用多种手术技术和新辅助治疗方法,以保证手术的微创、精准和效果,同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胡月星王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呼和浩特010017通信作者:王举,Email:wangju_86@ 163 •com【摘要】随着外科器械的发展和外科技术的提高,有更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得到根治肿瘤效果的 同时也可以保留肛门,但术后有60% ~90%的患者会出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其排便功能紊乱会严重影响 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概念、症状、可能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 述,为LARS诊治和预防提供帮助。
【关键词】直肠肿瘤;排便;综述;低位前切除术;低位前切除综合征DOI :10. 3760/cma. j. issnl 15396-20201227-00416Progress in 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 of rectal cancerHu Yuexing, Wang Ju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y, Inner Mongolia People's Hospital, Hohhot 010017,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Ju, Em ail:*****************【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rgical instruments and improved surgical techniques,more and more patients with low rectal cancer can get the effect of the radical cure while preserving the anus. Still,nearly 60%- 90% of patients will undergo low anterior resection after surgery Syndrome ( down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 LARS can seriously affect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fter surgery.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the concept, symptoms, possible pathogene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LARS and provide help for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LARS.【Keywords】Rectal neoplasms; Defecation ;Review;Low anterior resection ;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 ;AdvancementDOI :10. 3760/cma. j. issnl 15396-20201227-00416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是指直肠癌切除术后排便功能的紊 乱,临床上表现为便频、便急、肛门不自觉漏液漏便、气便失禁、排便困难等症状。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结肠吻合术16例报告
临床报道或其它西药者嘱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3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15例(15%);显效:主要症状消失2/3,36例(36%);有效:主要症状消失一半,45例(45%);无效:症状无减轻或加重4例(4%),有效率为96%。
4 病案举例患者张某,女,44岁。
2000年3月就诊。
失眠,头痛10余年,常服安定,谷维素,脑力宝,安神补脑液等中医药,病情时好时坏,近期,因与同事发生摩擦,情志不遂,10天来,失眠加重,述每晚3片安定仍彻夜不眠,头昏脑胀,欲睡不能,面红耳赤,口苦心烦,急躁易怒,怒后更加疲乏无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一般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
诊断:失眠.证属肝郁化火,扰乱心神.处方安神合剂,加重生地,至30g ,加白芍15g ,栀子10g ,龙胆草6g ,水煎服,日1剂。
7剂后诸症皆有好转,嘱逐渐减停安定,守方加减调理一月余,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5 体会失眠症虚证多,实证少,实证也多为本虚标实。
虚证多因长期思虑,劳心过度,或久病后心脾气血两亏,或素体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心火神动,心肾不交,导致虚火内扰,心神失养,而缓慢起病;实证者多因意外精神刺激,情志不遂或脾胃受损酿生痰热,神明受扰而起病较急。
无论是虚证或实证,皆为体内阴阳失调,中枢神经内抑制能力下降,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郁过程失衡而致病。
因此,实证者泄其有余,虚证者补其不足,而且要在泄实补虚的基础上佐以安神定志之品,并配合精神疗法,以消除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
安神合剂中太子参甘温,入脾、肺经,补气健脾;五味子酸温,入肾经,滋肾养心,两药皆有强壮机体,振奋机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促进基础代谢,消除疲劳的作用;酸枣仁酸、平,入肝、心经,养肝宁心安神,镇静催眠,加强中枢神经的内抑制能力,三者相配,共为君药,可以补不足,抑偏亢,协调阴阳。
从现代药理角度解释,能改善大脑皮层功能,平衡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神经衰弱康复;当归,川芎,生地黄养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为臣,辅助修复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佐以茯苓,建曲健脾胃,调饮食,使“胃调和,卧得安”;生龙齿,珍珠母为使,平肝潜阳,镇惊安神。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
均未 行新辅 助化疗 ,其 中男 2 5 例 ,女 1 6例 ; 平均 年
龄 ( 6 1 . 3 6± 9 . 9 7 )岁 。术 前均行 肠镜 及病 理检查 ,明 确诊 断为直肠 癌 ,肿 瘤距离肛 缘 ≤ 8 c m。常规橡胶 引 流 管组 ( A组 )1 6例 中,男 9 例 ,女 7例 ; 平均 年龄
度 吸收造成低钠血症 。
钬 激光在治疗 肿瘤方面 的局限性 ,较 大的肿瘤仅 用 钬激光切割 比较 费时。一般肿 瘤直径 < 2 . 5 c m较为适
宜。此外 ,肿瘤 的部位也应加以考虑 ,位于膀胱顶部 的
肿瘤 ,膀胱镜下用钬激光治疗时操作 比较困难 ,且气化 产生 的气泡 也会影 响视 野 [ ,小肿瘤 尚可 ,大肿瘤则 应考虑其他治疗方式 ,作者认为位 于膀胱底部及三角区 的肿瘤 ,钬激光切除术相对于 T U R B t 无 明显优势。 T U R B t 切 除两 侧壁肿瘤 可引起 闭孑 L 神经反射 ,易 膀胱穿孑 L ,导致尿外 渗及肿瘤播 散种植 。而钬激光是 通过瞬间高温而使软组织 、 肿瘤组织气 化 , 不产生电场 ,
在具体应用 中,钬激光膀胱肿瘤切 除 同 T U R B t 比
较有 如下优 点 [ 4 ] : ( 1 )钬激 光能 量无 电场 效应 ,不
所 以切 除两侧壁肿 瘤不会 引起 闭孔神经 反射 ,使膀 胱
穿孔 明显减少 。手术 中避免 出现低钠血症 ,安全可靠 , 而且止血效果好 , 不必膀胱冲洗 , 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 。 故对 侧壁肿瘤 可首先考虑采 用钬激光 经尿道膀胱 肿瘤
王 刚 胡浩 刘如 钱
直 肠癌是我 国常见多发 的恶性肿瘤 之一 ,手术切
袁仁 顺
谢鹏 龙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是指在低位直肠癌术前切除的患者中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功能障碍的综合症状。
主要包括排便困难、肛门失禁、盆底肌肉功能下降、性功能障碍等。
以下将从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可能的机制:1. 直肠周围神经的切除或损伤:低位直肠癌的手术切除通常需要切除或损伤一定数量的直肠周围神经。
这可能导致盆底肌肉的功能异常,从而出现排便困难、肛门失禁等症状。
2. 直肠周围组织的疤痕形成:手术切除后,直肠周围组织会发生疤痕形成,可能导致直肠周围组织的粘连和僵硬。
这会使得直肠的运动和蠕动功能受到限制,进一步导致排便困难。
3. 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低位直肠癌前切除可能会影响直肠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导致排便功能的紊乱。
神经内分泌介质的分泌异常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和盆底肌肉的收缩松弛,导致排便困难。
为了解决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问题,当前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术前评估可以通过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肠功能评估及肠道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对术前切除的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中技术及手术范围,尽量减少对直肠周围组织和神经的损伤。
2. 运动和物理疗法:适度的运动可以改善肠道蠕动和盆底肌肉的功能,有助于恢复排便功能。
物理疗法如电刺激、温热疗法等也可以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的活动,促进功能康复。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通过调节直肠蠕动和盆底肌肉的收缩松弛,改善排便功能。
可以使用神经调节剂(如莫沙必利)促进肠道蠕动,或者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如氟哌利多)缓解直肠顽固性spasm。
4. 营养指导:在手术切除后,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于肠道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
营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保证营养充足的减少腹胀和肠道刺激。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对于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防治研究还比较有限,治疗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预防及管理的证据总结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预防及管理的证据总结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是指直肠癌患者在行低位前切除手术后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和症状。
这些并发症和症状包括直肠容易心动过速、便秘、大便潴留、便失禁等。
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因此,预防和管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预防和管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有些措施已经证明是有效的。
首先,术前的评估和准备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肛门括约肌功能以及直肠肛门神经的保护情况。
在评估的基础上,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减少低位前切除手术对直肠内环境的影响。
其次,在低位前切除手术中,保护直肠内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少直肠的牵拉和切割,减少直肠肛门神经的损伤。
此外,在手术结束后应注意恢复盆底肌肉的张力,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
术后康复和早期干预也是预防和管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首先,患者需要在康复期间遵循规范化的护理方案。
有研究表明,运动疗法和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直肠术后患者的肌肉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定期的随访和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
医生应定期对患者的肛门括约肌功能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药物干预也可以在预防和管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中发挥作用。
例如,腹直肌仍然可以通过再培训来改善直肠术后的大便控制。
而对于容易肠胀气和便秘的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如纤维素、润滑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肠道积气,改善肠蠕动,减轻便秘症状。
另外,心理干预也是预防和管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医生和护士应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应对术后困难和压力。
综上所述,预防和管理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
通过术前的评估和准备、手术过程中的保护直肠内环境、术后的康复和早期干预、药物干预和心理支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管理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采用规范化的护理方案、定期随访和评估、药物干预以及心理支持等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管理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摘要】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具有较高发生率和严重后果。
本文旨在探讨其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深入探讨了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接着分析了现有防治方法的不足,并重点关注针对该综合征的新疗法研究进展。
探讨了临床实践中的挑战。
提出了治疗策略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结语。
该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参考,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发病机制、防治研究、新疗法、临床实践、治疗策略、研究方向、结语。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是一种少见但危害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接受低位直肠癌切除手术的患者。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综合征与直肠切除手术特别是低位直肠手术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急需深入研究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
通过对该综合征的充分了解和研究,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对于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研究领域中的一大挑战。
1.2 研究目的在进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旨在探究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其病因和发展过程,为未来的防治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分析现有的防治方法及其不足,寻找针对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新疗法,并探讨其疗效和可行性;我们也将关注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是指在直肠手术过程中,为了保留肛门括约肌而进行的前切除,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出现排便功能障碍的病症。
随着低位直肠癌病例的增多,该病症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一、发病机制1. 直肠的位置与生理特征直肠是排泄系统的一部分,贯穿整个盆腔且相对不固定,因此易受到周围组织的影响。
肛门括约肌是直肠与外界的重要分界线,是维持排便功能的关键组织。
它的功能主要是控制排便过程中排便肌张力的放松和收缩,从而将粪便从肛门排出。
2. 前切除的手术操作前切除手术是直肠癌治疗的一种常见方法,其目的是在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前提下切除直肠部分组织。
手术过程中常用低直肠根切口位于肛门口以上,导致肛门括约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另外,手术过程中需要处理直肠肿瘤周围的组织,容易损伤会阴神经、腹膜等相邻组织,从而影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支配和进一步损伤排便功能。
3. 术后恢复的影响手术后,患者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期,包括康复训练和限制性饮食等。
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手术后肠道功能不全,维持肛门括约肌的稳定性以及避免肛门括约肌的进一步损伤。
但由于个体差异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术后恢复情况可能存在差异,有些患者不能很好地恢复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导致排便障碍的发生。
二、防治研究随着对直肠手术的研究和技术的进步,如今已出现了一些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如下:1. 改进手术技术改进直肠癌前切除手术技术是预防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措施。
通过改变手术切口、减少手术时间、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尽可能慎重处理周围组织,可以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保护肛门括约肌及其周围组织。
2. 采取保护措施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以减少对肛门括约肌造成的损伤。
例如,使用直肠保护器可以避免手术器械对肛门括约肌的伤害;同时,需要尽可能避免对直肠肿瘤周围组织进行过度处理,防止阴道或膀胱凸起,增加对底部神经的损伤。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排便异常怎么办?中医有妙招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排便异常怎么办?中医有妙招说到“癌症”,大多数人对它并不陌生,甚至是“谈癌色变”。
直肠癌作为直肠恶性肿瘤的一种,且不说它的严重性,光是听到“癌”字,我们就知道该疾病拖不得,需要及时治疗,否则病情恶化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巨大的损害,甚至是波及到患者的生命。
低位前切除术是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手段,然而这种手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大多数患者在手术之后都会出现一系列排便异常的症状,如大便次数过多、排便困难、排便不规律等症状。
根据多年临床治疗效果来看,相较于中医,西医对于这方面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那么对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排便异常,中医有何妙招呢?下面让我来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吧!1、辨证论治在中医学论证中,将直肠癌术后大便次数增多归类于“泄泻”,引发这种症状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饮食缺乏节制、思虑过度、久病身体虚弱等因素,以至于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由于该病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多因手术损伤气血阴阳,因此多为“虚”证。
(1)脾虚湿盛引发脾虚湿盛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虚弱,因而导致术后损伤气血,从而出现术后排便异常的症状。
由于该病的病位涉及肠道,与脾胃肾有着重要的关联,所以治疗这种症状的关键在于健脾化湿。
在临床治疗中健脾化湿的治疗方法分为多种:第一,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法治疗直肠癌术后消化不良。
根据对临床49例患者的治疗结果统计,这种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高达95.92%,其中在这些患者中还有28例患者为脾虚湿阻型。
第二。
采用四君子汤加味法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为期4周,根据对临床48例直肠癌术后排便异常的患者的治疗结果统计,大多数患者经过该方法治疗之后,对于大便溏薄、便次增加等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总有效率为87.5%。
第三,采用肠益煎法。
这种中药配方的成分主要包括太子参、怀山药、白术、木香、茯苓、地榆、枳实、土茯苓、半枝莲、蜀羊泉。
通过该药方对临床50例直肠癌术后脾气虚、湿热蕴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乏力、眩晕、纳呆、腹泻等不适症状。
《2024年直肠癌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范文
《直肠癌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其中,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然而,手术后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本文旨在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低位前切除术是直肠癌手术中常用的术式之一,但术后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肠梗阻、吻合口瘘、出血等。
其中,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排便功能异常、大便失禁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对直肠癌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某医院近五年内收治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病例资料。
纳入标准为:经病理学确诊为直肠癌并接受低位前切除术治疗;术后出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排除标准为:其他疾病导致的排便功能异常或大便失禁等。
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术前肠道准备、术后护理等,探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
四、结果分析1. 发生情况:本研究共收集了XX例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病例资料。
其中,男性患者XX例,女性患者XX例;年龄分布主要为XX-XX岁之间。
2. 发生原因:分析发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与手术方式、术前肠道准备不充分、术后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其中,手术过程中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是导致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治疗方法及效果:针对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镇静剂、润肠剂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物理治疗包括生物反馈治疗等,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肛门括约肌功能。
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门括约肌修复术等。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ARS)是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一种副作用,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前切”是指腹腔镜辅助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将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切除后,残存下来不够长的直肠与乙状结肠进行吻合术,以维持患者的排便功能。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疼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需要从手术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手术因素是导致ARS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手术切除直肠段后,缩短残余的直肠,改变了排便的解剖结构,引起排便障碍。
同时,直肠肛管解剖结构受到破坏,直肠内环路受到破坏,感受器的功能丧失,直肠失去了收缩和松弛的自主神经控制,造成排便困难。
此外,肛门周围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之间的协调也失去平衡,导致大小便失禁。
生理因素也是ARS的发病机制之一。
直肠内壁上的黏液层在排便过程中起到防止排泄物黏附的作用。
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吻合处在排便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张力的影响,容易造成黏液层脱落,从而引起排便困难。
此外,由于直肠切除了部分组织,尤其是肛门周围括约肌的损伤,损伤部位肌肉功能退化,内括约肌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排便障碍和大小便失禁。
心理因素也是影响ARS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肛门直肠手术中,靠近肛门直肠区域的术后疼痛和排便障碍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对于这些患者,充分的心理疏导和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ARS患者,应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
对于肛门直肠手术后,术后疼痛要及时进行加强治疗,避免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痛苦情绪,从而减轻心理问题的发生。
同时可以通过暴露在盆底肌训练下既可以增强肛门周围括约肌的功能,也可以促进盆底肌肌肉的活动。
还可以通过膳食调节、药物治疗等手段来逐步恢复排便功能。
对于严重的ARS患者,考虑行再次手术来改善排便困难和失禁情况。
近年来,肛门直肠手术采用新的手术方法(如游离直肠环),也有望改善ARS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临床路径
一、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直肠癌(ICD-10:C20),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ICD-9-CM-3:48.62或48.63)。
2.可R0切除的高中位直肠癌(Ⅰ期及部分Ⅱ、III期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等。
1.症状:便血,脓血便,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下腹坠痛等。
2.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评价:体力状况评估、是否有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2)腹部检查:是否看到肠型及肠蠕动波、触及肿块、叩及鼓音、听到高调肠鸣音或金属音;
(3)直肠指检:明确肿瘤位于直肠壁的位置,下极距肛缘的距离;占肠壁周径的范围。
肿瘤大体类型(隆起、溃疡、浸润),基底部活动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了解肿瘤向肠壁外浸润情况。
观察是否有指套血染。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粪潜血;血清肿瘤标记物CEA 和CA19-9,必要时可查CA242、CA72-4、AFP和CA125。
4.辅助检查:术前肿瘤定性及TNM分期,指导选择正确的术式。
(1)结肠镜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组织类型(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分化程度(高、中、低);排除同时性结直肠多原发癌。
可使用乙状结肠镜确定直肠肿瘤位置(低位、中位、高位)。
(2)术前应当明确肿瘤分期。
行盆腔MRI或CT明确肿瘤与周围脏器和盆壁的关系,或行直肠腔内超声内镜,诊断肿瘤浸润肠壁深度及周围淋巴结是否转移。
5.鉴别诊断:必要时需行经肛门直肠壁穿刺活检病理,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1)其他常见的结直肠疾病:胃肠道间质瘤(GIST)、炎性肠疾病、淋巴瘤、寄生虫感染、息肉等;
(2)腹腔其他脏器疾病累及直肠: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男性前列腺癌累及直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和NCCN 《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1年)》等。
1.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
2.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3.术前临床分期为cT3,或cN+的患者可接受术前放化疗(参考放疗临床路径)。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14-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20直肠癌疾病编码。
2.可R0切除的中高位直肠癌(Ⅰ期、部分Ⅱ和III期)。
3.有手术适应证,无绝对禁忌证。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粪潜血;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清肿瘤标志物,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检查;
(3)结肠镜;
(4)胸部X线检查或胸部平扫CT,必要时强化;
(5)盆腔MRI或盆腔增强CT,或直肠腔内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
(1)中上腹部强化CT/MRI或超声主要排除脏器转移。
(2)疑似膀胱或尿道受累者应行膀胱镜检查;疑似阴道受累者应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取组织活检。
(3)疑似骨转移应行全身ECT骨扫描检查。
(4)高龄、危重患者应行血气分析、肺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5)合并其他疾病应行相关检查,如心肌酶、血糖等。
3.肠道准备。
(1)无肠梗阻病例:于术前12-24小时开始口服泻药,2-3小时内服完。
(2)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例:于入院当日起每日口服两次小剂量泻药。
(3)完全性肠梗阻病例:禁忌任何方式的肠道准备。
4.签署手术及其他相关同意书。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静脉给药,手术超过3小时可再给第二剂。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静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
2.手术方式: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3.手术内固定物:部分患者可能使用肠道吻合器等。
4.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5.输血:根据术中情况而定。
6.病理:术前病理诊断不明确者术中应行快速组织活检;术后切除标本全部送病理。
病理报告必须符合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中病理评估的要求。
7.高危病人,如术前行新辅助放疗和化疗等,可行预防性回肠造口。
(九)入院后第5-13天(术后1-9天)治疗。
1.静脉肠外营养治疗5-7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排气后可考虑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3.术后隔日腹部切口换药;切口感染时应及时局部拆线,引流。
4.术后第1天、3天和5天复查血常规、电解质等,根
据检查结果调整抗菌药物和肠外营养治疗。
5.术后第7-10天腹部切口拆线。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基本恢复正常饮食和肠道功能。
2.体温正常,腹部检查无阳性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3.腹部切口Ⅱ/甲愈合。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对于完全肠梗阻患者,可一期行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缓解梗阻症状后可行新辅助化疗。
3.围手术期并发症可能造成住院日延长或费用超出参考标准。
4.医生认为的变异原因。
5.患者其他原因的变异。
(十二)费用参考标准:2-5万元。
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直肠癌(ICD-10:C20)
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ICD-9-CM-3:48.62或48.6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