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历史的异同
传播生态学角度的新闻与历史

新闻界 ・ !""# $
・ ・ !!
传播学研究
新闻界 ・ !编 书 , 今 天 的 新 闻 报 道 又 有 “平面化” 危机的根源, 因为历史不是 式和社会 行 为 , 与其对应的是新闻 " 而 多少能 资 参 考 的 价 值 ? 作 为 “时 代 进 干枯的 文 字 和 闪 动 的 记 录 片 , 而是深 传播的原生态、 内生态和外生态。 这三个维度都是有一个承前启后的 程记录者” 的新闻, 却和 “历 史 的 创 造 沉的情感和深邃的思索, 是以 “人 的 历史纵向 发 展 过 程 , 也就是包含了时 者” 隔膜日深, 这是可悲的。 本质” 、 “人 的 力 量 ” 和 “人 的 价 值 ” 等 间跨度的 生 态 概 念 , 或者说是历史的 新闻追求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有 为基准的事实总结和经验分析。每一 生态: 三个努 力 的 方 向 : 一是把握时代的主 个新闻 业 者 应 该 灵 敏 地 注 意 到 , 找出 新 闻 作 为 一 种 信 息 技 术!新 闻 题, 新 闻 在 远 离 历 史 的 发 展 主 题 的 另 “新 闻 如 何 充 实 整 个 社 会 的 记 忆 ” 的 传播原生 态 (表 现 形 式 ) 一面,就是新闻变得越来越麻木冷 对策来。 !信 息 的 历 史生态 漠, 正如 《畸 变 的 媒 体 》 中所说的情 四、 结语 新 闻 作 为 一 种 传 播 范 式!新 闻 况, “中 国 的 记 者 不 去 调 查 中 国 自 己 如果能以历史的理性和冷静来 传播内生 态 (基 于 本 身 ) 面临的 最 大 问 题 , 包 括 社 会 不 平 等 、 中 和 新 闻 的 浅 浮 , 绝 对 是 新 闻 的 福 !媒 介 的 历 史生态 下岗工人问 题 、 农民问题、 环 境 问 题 、 音。本文不可能就此给出一个满意的 新 闻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行 为!新 闻 水土流 失 问 题 、 农田丧失问题等等” , 答案,但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考的角 # ’ ! 而是在卖力地追踪明星的私生活。 传播外生 态 (整 个 社 会 ) 度: 如何以生态的理念和历史的精神 !社 会 的 历 史生态 二是以新闻的形式关注具有历 来调节 这 个 几 乎 无 所 不 能 的 “控 制 的 也就是, 新闻的历史生态有三个 史意义 的 重 大 事 件 , 这里特别强调是 文化范 式 ” 。正如 《传 播 生 态 学 : 文化 —新 “新闻 的 形 式 ” 层次: 新 闻 信 息 —新 —— 闻 媒 介—— , 是新闻独立的记录视 的控制范式》 一书结束语总结 “传 播 闻社会 (媒介化的社会) 。 角和舆 论 观 点 , 如果新闻总是和权威 生态学的意义”时给予研究者的鼓 的档案 “惊 人 的 相 似 ” , 也就无所谓新 励: “传 播 生 态 学 是 关 于 我 们 生 活 中 !" 新闻信息历史生态。 让今人遗憾的是, 新闻信息的历 闻的历史价值了。 的传播 的 附 加 维 度 的 一 种 观 念 、 观点 史生态是失衡的。 “长期以来, 我们深 三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细 和 研 究 的 纲 领 …… 以 便 让 更 多 的 人 受新闻传 播 经 验 学 派 的 影 响 , 已经习 节。这要求新闻眼光向下, 细心捕捉。 意 识 到 有 必 要 使 隐 藏 的 因 素 显 现 出 惯于对于 大 众 传 媒 作 为 工 具 的 考 察 , 遗 憾 的 是 我 们 的 新 闻 正 在 失 去 这 种 来, 并有益于我们所有人的选择和自 # ) ! 在新闻和历史两者之间的关系 习惯于就 事 论 事 的 传 播 过 程 研 究 , 习 洞悉历 史 进 程 的 观 察 力 , 习惯了可以 由。 ” 正好隐藏了新闻选择的规则和自 惯 于 对 于 大 众 传 媒 的 传 播 规 律 的 探 “拿稿子” 和 “发 传 真 ” 的 “主 流 新 闻 ” , 中, # 使得新闻原来意义上的人文历 讨” , 习惯了 从 电 话 中 专 门 接 纳 低 俗 新 闻 , 由的秩序。 (作 者 系 暨 南 大 学 新 闻 与 传 播 学 院 史理念日 益 弱 化 , 特别是在市场单一 其他的就不屑一顾了。 级硕士研究生) #%%$ 新闻媒介历史生态 激励下传 播 和 受 众 恶 性 互 动 , 传媒的 #" 这是涉及到新闻本身的历史积 面孔日益冷酷 , “感 性 欲 望 的 泛 化 , 人 注释: 累和继承的一个问题。新闻事业的发 性赖于生长的文化环境更加感官化 《湘报后叙》 , 《谭嗣同全 $谭 嗣 同 : # " ! “何 从 ” 与 “何 展有客 观 的 规 律 可 循 , 其内部就是一 和平面化” 。 新闻的 集》 , 中华书局 !&’! 年版, 第 (!& 页。 《 敬告我同业诸君》 , 《梁 启 % 梁启超: 去” 无人追问, 陷入虚无飘渺的三秒 个生态的系统。保持媒体内生态的稳 超全集》 (第 二 册 ) , 北 京 出 版 社 !&&& 年 钟注意力。 定,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 第 &)% 页。 解救这一历史生态危机, 首先要 障。没 有 新 闻 媒 介 本 身 完 整 的 历 史 , 版, 《 自 由 的 历 险 —中 —— 国 自 &张 育 仁 : 关注的是新闻报道信息量上如何保 就不可能有新闻反映的历史的完整。 由主义新闻思想史》 ,云南人民出版社 持 “昨天与今 天 ” 、 “今 天 与 明 天 ” 的平 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如何承继新 第 $’’*$&% 页。 #%%# 年版, 衡。在这 一 点 上 , 笔者认为以前我们 闻事业 的 历 史 无 形 资 产 , 主要是在追 (英) 罗素: 《 论历史》 , 何兆武等 译 ,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 年 版 , 第 +’ 在新闻的 判 断 上 是 有 偏 颇 的 : 信息的 求新闻的社会意义层面上。新闻事业 页。 功能不光 是 叙 说 现 在 , 也包括解释历 作为重 要 的 文 化 产 业 , 文化的纵向积 (美) 迈克尔・埃默里等: 《 美国 新 闻 ( 史和展望 未 来 ; 而且大众对于过去和 累比横向传播显得更为关键。 史》 , 展江译,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 新闻社会历史生态 将来的兴 趣 未 必 就 比 现 在 少 , 比如近 $、 年版, 第 , 页。 新闻社会是媒介化社会的另一 些年来公 开 的 一 些 解 密 历 史 档 案 , 新 《大 众 传 播 生 态 学 》 , )*" 支 庭 荣 : 浙 江 大 学 出 版 社 #%%( 年 版 , 第 ! 页, 第( 表述, 本文借用这一概念的目的是将 闻的价值新闻报道信息的选取原则 第 !!*!$ 页。 新闻置 身 于 人 类 社 会 (传 播 外 生 态 ) 页, 应该是: 事物的新鲜度与新闻价值往 《传 播 生 态 !! # (美)戴维・阿什德: ) # $ ! 发展的视角中来分析新闻的历史意 往取决于纵向 (时间) 的对比。 我们 学: 文化的控制范式》 , 邵志择译, 华夏出 常常能在新闻的报道中看到很多历 义。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很大程度是媒 版社 #%%$ 年版第 ’ 页, 第 #%+ 页。 史资料,看到对未来人类发展的设 介的高 度 发 达 , 新闻信息的触角能很 林玮: 《 大众传媒与 大 众 文 # 潘知常、 化》 , 世纪出版集团 #%%# 年版, 第 !$’ 页。 想, 也说明了 新 闻 的 “新 意 ” 应该有多 快伸向社会的各个部位。 《新 闻 传 播 的 文 化 批 评 》 , #鲍 海 波 : " ! 角度的解 释 。 可 惜 的 是 , 我们所做的 因而, 新闻在整个社会的历史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年 版 , #!&*##% 还远远不 够 , 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 忆中的 份 量 也 将 越 来 越 大 , 甚至新闻 页。 # % 垃圾新闻。 ! 媒体本身的一个事件也能对历史直 《金 玉 良 言 新 闻 写 作 弊 病 #周 立 方 : $ ! 其次,新闻信息如何对历史负 接发挥巨大影响力。媒体正在迅速的 剖析》 , 新华出版社 #%%! 年版, 第 ,( 页。 《 社会新闻, 你给受众 展 示 怎 # 王豪: % ! 责, 也就是常说的 “今 天 的 新 闻 即 明 将事实 世 界 信 息 化 , 向公众展现的是 样的社会》 , 《新闻爱好者》 #%%( 年 第 七 天的 历 史 ” ,或者说如何保持新闻在 一个接收方便的文本或影像世界。正 期, 第 (# 页。 时间纵轴上穿透力,保持深远的意 如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 《 畸变的媒 体 》 ,复 旦 大 #! & ! # 李希光: ’ 义。现在 媒 体 有 一 个 不 好 的 倾 向 , 总 研究报告中所阐述的, “作 为 历 史 的 学出版社 #%%$ 年版, 第 ,& 页, 第 !’( 页。 是一味地 强 调 新 闻 的 时 效 性 , 再加上 新闻, 必 将 进 行 事 实 的 选 择 和 解 释 , (英 ) 约 翰・埃 尔 德 里 奇 : 《新 闻 、 真 # ( ! 相和权力》 , 载 《获取信息: 新闻、 真相和 权 能吸引注意力的刺激性, 就将 “毫 无 而且我们面对不是无懈可击的事实 # ( 力》 , 约翰・埃尔德里奇主编, 张威、 邓天 颖 可 意义的鸡 毛 蒜 皮 的 小 事 情 , 吹气泡似 的世界,而是短暂性的报道” 。! 主译, 新华出版社 #%%( 年版, 第 ) 页。 # & 如果 是,这无疑就是本文开头所指出的 的膨胀成伟大的历史一页” 。!
浅谈新闻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新闻与历史是跨学科、内容丰富的 课题,本文仅就三个问题发表了一点浅 见。如能有更多的新闻和历史工作者共 同关注这个问题,对丰富新闻传播、促 进史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今天的新闻是未来的历史,现在的 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历史的片 断,历史是新闻的累积。所以新闻学与 历史学是紧密的联系、非常接近的两门 学科。求真求实的态度也必然因此成为 了新闻记者与历史学家们都共同必须具 备的条件之一。
1923年,李大钊在《报与史》一 文中也从报纸与史料的关系中,得出新 闻与历史具有密切关系的结论:“报的 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 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 过去的报’。”“报与史有密切亲近的 关系”和“类似的性质”,而“作史的 要义,与作报的要义,亦当有”,“今 日新闻记者所整理所记述的材料,即为 他日历史研究者所当搜集的一种重要史 料”。
二、某种情况下,新闻又区别于明天的 历史
(一)新闻和历史的时间节点不同 历史的时间是以往,而新闻的时 间是当下。林帆在论述历史与新闻相 似性时强调:“新闻与历史的同,在于 ‘事’;不同者,在于‘时’。所谓事 过境迁,正是因为时过境迁。”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接受采访时 认为:今天的新闻可以成为未来的历史 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是所有发生 过的事都能报道,都能够见诸媒体。比 如说,一般的国家对于一些内部档案肯 定要30年或者50年以后才会解密,在 解密之前,媒体上的报道肯定是片面 的,不可能是全面的。历史是有选择 的,历史不是对以往事情完全的记录, 是选取其中一些最有意思的部分,而在 选取的过程中,肯定是带有个人的主观 愿望的。 (二)新闻和历史记载的内容不同 套用布罗代尔的理论,历史所载多 包含“长时段”的内容,而新闻所记基 本上属于“短时段”的内容。 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代表人 物是罗伯特·E·帕克,在这个十年的 记者职业生涯中,他对新闻和历史的 关系做了深入的思考、论述和记录。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是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本文将就这两种采访方式的异同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互相借鉴中的互补性和发展空间。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在采访对象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中,主持人通常采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等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物,目的是为了获取权威信息,展现事实真相,传递给受众。
而口述历史采访则更注重从普通民众身上获取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一些具体的个体经验和回忆来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使历史更加鲜活和生动。
两种采访方式在采访对象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所传递的信息性和感染力也是不同的。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在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通常以口头形式为主,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传播,力求言简意赅,直截了当。
口述历史采访则更注重对被访者的全面表达和还原,更偏重于文字和录音等形式,力求还原当事人当时的情绪和氛围。
两种采访方式在形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方式和效果也是不同的。
尽管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有很多的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它们都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形式,都是基于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口头或文字的形式传递信息给受众。
它们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都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记录方式,都在不同层面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相对于它们的差异,更加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互相借鉴与互补。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可以借鉴口述历史采访的深度和真实度。
口述历史采访以其真实性和生动性成为一种宝贵的历史资料,它可以丰富播音主持新闻采访的内容,使之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感染力。
口述历史采访也可以借鉴播音主持新闻采访的清晰和简练。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在采访手法和归纳总结上有其独特之处,可以对口述历史采访的材料进行梳理和整合,使之更加具有概括性和知识性。
新闻报道的历史新闻报道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和变化

新闻报道的历史新闻报道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和变化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也经历了漫长的变迁与进步。
本文将从过去到现在,探讨新闻报道的演变和变化。
一、手稿时代的新闻报道在过去,新闻报道主要采用手稿撰写和手工印刷的方式。
记者通过亲自收集和整理新闻资料,用手写稿或打字机撰写报道。
由于手工操作的限制,新闻报道的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信息传递速度相对较慢。
二、报纸时代的新闻报道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报纸成为主要的传媒载体,新闻报道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报纸时代,新闻报道形式多样,包括新闻报道、特稿、评论等。
报纸通过印刷与发行,快速传递新闻信息,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三、广播电视时代的新闻报道广播和电视的普及使得新闻报道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广播电视的出现,让新闻报道具备了更强的视听效果,增强了信息的传达力。
新闻报道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新闻报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新闻报道开始从纸媒逐渐转向网络媒体,通过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实现了实时更新和交互式的传播。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率和便捷性。
五、多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报道现代新闻报道已经进入了多媒体融合的时代。
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媒形式,而是通过多种媒体形式相互融合,实现了更加全面、立体的信息传播。
新闻报道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还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得报道更加生动、直观。
六、新闻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新闻报道仍将继续发展。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新闻报道带来新的突破和可能。
新闻报道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用户定制化,通过精准推送为读者提供符合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
同时,新闻媒体也将更加注重权威性和可信度,努力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
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的异同

2 0 1 3年 5期 ( 中)
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的异同
陈 迪
(中国传媒 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北京
1 0 0 0 0 0)
摘 要 :“ 口 述历 史”是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 支学科 ,随着史学观念的转变及现代 电子技术的发展 ,目益受到大众媒介和 学术界的普遍 关注,近年 来随着 “ 口述 历史”逐 渐火热,很 多电视节 目和报 纸栏 目 都冠 以 “ 口述历史”的名号 , 但有 些实际上还是新 闻采访方式下的节 目,探讨 口述历史访谈 与新 闻采访的异 同,能够更 好地区分两种访谈 方式,为口述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完善做 出贡献。 关键 词 :口述历 史;新 闻采访 ;访谈对象;新 阅读文字材料等。② 二 、相 同之 处
新 闻采 访和 口述历 史访谈 都采 用访谈 的方式进行 ,通过记者与受访者 、采访者 和 访 淡对象 之 间语言 的交流得 到需要 掌握 的 情况 ,口述历史访谈现在也多采用 录音 、录 像 的方 式 , 新 闻采访的手段包括默记 、 笔录、 摄影及 录音 、录像等 ,而录音、录像是 目前 新闻采访 的常用手段 ,是 口述历史访谈和新 闻采访共同的访谈 手段 。 新 闻采 访和 口述 历史访 谈都是 人与 人 之间的对话 和交流 , 记者 和采访者都需要一 定 的采访技 巧才 能使受访 者 和访 谈对象 真 诚地交流。在访谈活动进行之前获取受访者 和访谈对象的信任是访谈 开始 的第一步 , 接 着做好必要的准备 , 安排访 问提纲 , 在访谈 中使 受访 者和访 谈对 象围绕 相关 问题或 主 题谈论 , 并且注意保护受访者和访谈对象 的 隐私 ,照顾其情绪 ,使访谈 活动顺利进行 。 新闻采访和 口述历史访谈中 , 记者 和采 访者都需要保持客观的立场进行 提问, 事件 采访 中 ,记者 必须做 到事件 多方 均有发 言 权 ,才能尽 可能客观地把事件完整地展现在 受众 面前 。口述历史访谈中 ,采访者则尽量 少打断访谈对象 , 前期与访谈对象沟通好 提
略论新闻、历史与文学审美性的差异

的描述 , 爱情 小说便 是这 方面 的主要产 品。再如 亲子之 情 、 爱 国之情等 , 也都属 于既真 又美 的至情 至性 , 也都是 文学创
作 的主要题 材。
中的这种客观信息视作审美对象从 而获得审美享 受。 因此 , 我们 无法较 多地将新 闻、 历史的内容之真纳入美 学的理论 体
闻、 历史 、 文学的 内容无非 就是 真 、 、 三种 。它们 在 内容 善 美
和形式上的审美性 当然也 只能通 过具有 这三种 性质 的反映 对象体现出来。新闻 、 历史在这几个方 面和文学 的审美性有
也许能够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 为什么 “ 失真” “ 实” “ 、失 、 歪 曲事实 ” “ 、 隐瞒真 相” 新 闻、 是 历史 的最 大“ 责” 罪 ?主要就 是 因为它们违背 了客 观真实 性 的原 则而使 作 品不能 产生应 有 的实用价值 。如 果新 闻、 史主要不 能起 到这种 作用 , 历 这
作 者简介 : 文忠, , 杨 男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开封
14 9
45 0 ) 70 1 。
略 论 新 闻 、 史 与 文 学 审 美 性 的 差 异 历
“ 即美” 真 这个 片面观点 中演绎 出来 , 机械地搬用到新 闻理 论
中的。
们观赏 、 品味的对象 , 读到描写这些事物 的文字 , 就有可 能产
的美好天性 , 丝毫没 有世俗 的功 利色彩 , 佛是从 心底 流淌 仿 出来的一样 , 很能给人既真又美 的感 受。李 白的不少 诗歌就 是如此 。从写作客体 的角度看 , 表现 “ 至情至性” 内容既真 的
又美。至情至性最 质朴 、 最诚挚 、 纯洁 , 最 也最 美 , 是某 些文 学作品具有永恒魅 力 的一种 主要 因素对那些纯粹的客观信息都应 作如是观。即使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摘要】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采访方式,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更注重客观报道,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其重要特点。
口述历史采访则更加注重受访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强调对历史事件的诠释和理解。
两者在采访时的技巧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在互相借鉴方面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通过比较和分析两种采访方式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为在实践中的结合应用提供借鉴。
综合考虑两者的特点和互相借鉴的可能性,可以使采访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也更具有观众吸引力和感染力。
对于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的结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口述历史、异同比较、互鉴、结合应用、特点分析、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播音主持新闻采访是一种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的采访方式,旨在传递最新的新闻资讯给观众。
在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中,主持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把握新闻要点,并且能够引导嘉宾进行访谈,展现出专业的主持风范。
而口述历史采访则是一种通过口头传承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式,通常由历史学家或学者进行记录和整理。
口述历史采访要求采访者具备良好的记录和整理能力,能够准确捕捉史料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虽然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的形式和目的不同,但它们在采访过程中都强调准确的信息传递和专业性的表现。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注重快速、简洁的信息传递,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和客观性;口述历史采访注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强调对历史资料的准确记录和传承。
两者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互相补充和促进。
在日常工作中,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可以借鉴口述历史采访的记录和整理方式,以提高采访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反之,口述历史采访也可以借鉴播音主持新闻采访的信息传递技巧和快速反应能力,以使历史事件更生动、更贴近当代社会。
新闻与历史的交互作用与影响力

新闻与历史的交互作用与影响力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闻与历史作为两个紧密联系的领域,相互影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是报道时事的载体,而历史则是记录过去事件的档案。
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借鉴,共同构建了人们的记忆和认知。
本文将探讨新闻与历史的交互作用,并分析它们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力。
一、新闻对历史的影响新闻是传递时事信息的主要途径,它将当下的事件快速地呈现给大众。
新闻对历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记录历史事件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实时记录。
当某一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会迅速报道,并将其存档。
这些报道成为后世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帮助人们了解过去,从中吸取教训。
例如,二战期间,新闻媒体的报道记录了许多战争事件的细节,为后世了解历史和研究战争的原因和结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2 影响历史演变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会加入自身的价值观和立场。
这种立场可能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历史的演变。
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媒体对于民权运动的报道起到了推动作用,引起了公众对种族问题和平等权益的关注,促进了民权运动的进展。
1.3 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新闻报道对于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力。
当历史人物被大量报道时,公众对他们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新闻报道。
媒体的报道可以将历史人物塑造成英雄、领袖或反派等形象,进而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在中国历史上,媒体对于毛泽东的报道塑造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和国家主席的形象,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历史对新闻的影响历史是新闻报道的基石,对于新闻的发展和内容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以下是历史对新闻的影响的几个方面:2.1 提供新闻背景新闻报道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
了解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记者和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
历史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使新闻报道具备更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例如,报道一场政治变革时,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可提前200多年

“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可提前200多年“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可提前200多年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新闻传播,并不时地与新闻打交道,人们对新闻熟悉而关注,“新闻”一词也由此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且成为新闻学中最基本概念和核心术语之一。
因此,新闻学研究者撒下大网,“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深入考证,追根求源,“新闻”词源不断推陈出新。
但在目前林林总总的新闻传播学工具书和著作论文中,均为“新闻”一词出自初唐人孙处玄“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记载。
一年多来,笔者查阅大量的古籍资料,爬梳出新史料,发现了“新闻”词源的更早证据。
据目前掌握的最新的史料表明:“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左右朱昭之撰写的《难顾道士夷夏论》一文之中。
这一时间,比孙处玄“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的初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前后)提前了200多年。
质疑旧说目前,新闻界比较普遍地认为:“新闻一词始见于初唐人孙处玄所说的‘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见《旧唐书•孙处玄传》)”①。
这一论断屡见于各种新闻传播学著作中,如《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记录大全》、《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中国新闻学之最》等书籍。
但是,笔者认为该论断尚须认真分析。
“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更准确的出处为:《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更完整的表述文字为:“孙处玄,长安中征为左拾遗。
颇善属文,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神龙初,功臣桓彦范等用事,处玄遗彦范书,论时事得失,彦范竟不用其言,乃去官还乡里。
以病卒。
”②《旧唐书》编修时间为公元941年(天福六年)至公元945年(开运二年)。
虽然该书史料详实而且录自旧史,案牍不轻易改动,但毕竟不是在唐代当时编纂,因此存在着编者使用当时词汇记载前朝之事的嫌疑。
另外,目前许多著作都强调“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是初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前后)的文人孙处玄“所说的”。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都是通过语言和媒体手段传播信息的方式,但在目的、方法和内容上存在一些异同与互鉴。
在目的上,播音主持新闻采访的目的是报道当前的新闻事件,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而口述历史采访的目的是记录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个人经历和回忆来揭示历史背后的真相和意义。
在方法上,播音主持新闻采访更加注重实时性和客观性。
主持人会通过现场采访、电话采访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追求准确、客观的报道。
口述历史采访则更加注重主观性和感性表达。
采访者会通过面谈、录音、录像等方式,与被采访者展开深入的对话,以获取个人经历和感受,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内容上,播音主持新闻采访注重报道具体事件和热点话题。
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会提问、追问,力求调查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原因。
而口述历史采访注重叙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生活故事。
采访者会引导被采访者回忆往事,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在互鉴方面,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可以借鉴口述历史采访的一些技巧和经验。
在采访过程中,可以引导被采访者回忆起相关的历史事件,从而更加全面地报道。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也可以参考口述历史采访中的感性表达和人物塑造,来增加报道的情感和吸引力。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在目的、方法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异同与互鉴。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两者的优点,来提高采访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待。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新闻学: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
.新闻业务是研究各种新闻业务技能的规律,包括采、写、编、评、摄、录、管等被称为新闻“术”的东西。
.新闻史是研究新闻传播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所谓新闻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
”———戈公振新闻与历史的异同•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一、学习新闻传播史的意义.帮助我们掌握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借鉴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经验王韬——报刊政论文体梁启超——时务文体黄运生——新闻通讯文体3.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为进步和革命的政治服务•“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反映人民的声音•艰苦奋斗、勤俭办报(五头骡子办报、清凉山精神、船上办报)4.帮助我们从前人的失误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二、中国新闻传播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古代(唐开元年间到19世纪初)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近代(19世纪初到1919)外国人办报、国人办报.现代(1919到新中国成立)五四、大革命、四一二.当代(1949至今)新闻学概论知识点1.新闻媒介的双重性新闻媒介的上层建筑属性。
②新闻媒介的信息产业属性。
2.新闻价值包括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五个要素3.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
第二,正确导向原则。
第三,批评教育原则。
第四,依靠群众原则。
4.新闻指导性是新闻报道对受众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功能。
新闻传播机构运用新闻手段,反映和评价现实生活,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对受众在思想、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新闻指导性是按照新闻规律,发挥新闻手段的功能,在满足受众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媒介生态环境即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由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创始人是麦克卢汉。
5.新闻自由,是指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本国媒体和公民采访、写作、报道、发布及接受新闻,创办媒体,出版、发行媒介产品等的新闻自由权利。
比较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之间的异同

比较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之间的异同口述历史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一个热点与亮点,口述历史有助于普通民众书写历史,展示历史叙事的多元性,有助于深入认识人类思维及叙说方式的特质,中国当代口述历史抢救和创造了鲜活史料,弥补了文献历史的缺漏与局限,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可能。
【摘要】口述历史近年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方法,也成为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出现的新标签。
但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文章或影像都是口述历史吗?口述历史访谈与新闻采访有何异同?本文对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从人物关系、工作方法、职业伦理道德以及具体的提问方式、价值判断标准等方面,对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访谈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比较。
一、口述历史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国外学者认为最早的历史记录都是口述历史,但现代口述历史始于上世纪40年代,并直接受益于传播学的兴起。
从物质条件上看,它依赖于现代传播技术。
录音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录音技术特别是便携式录音机的出现,现代口述历史便不存在。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影音技术更让口述历史研究如虎添翼。
口述历史研究与新闻业关系密切,美国最早的口述历史学者艾伦·内文斯就曾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1948年,艾伦·内文斯于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座口述历史档案馆,开始进行“有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
这被认为是现代口述历史研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口述历史在访谈方法、人物对象选择等诸多方面与新闻报道有相似之处。
口述历史研究者在访谈中直接借用新闻采访的现成经验。
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的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写了一本《大家都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其中关于“如何提出尴尬问题”等访谈技巧主要借鉴名记者的采访方法。
口述历史访谈强调与受访者建立良好关系,要求访谈者尽可能倾听被访者的谈话,这些有助于提高访谈质量的基本方法和观念大都来自于新闻采访。
今天的新闻与明天的历史浅谈新闻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3)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 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教学系统设计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研究者开 始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系统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如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基 于Web的教学设计、多元智能与教学设计等。同时,研究者也开始评价与反思 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诸多具有实践价值的评价方法。
2、教学系统设计研究的发展历 史
(1)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 以前
这一阶段的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研究者主要教学媒体的运用和 教学方法的优化。此时,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教育传播的重要性,并尝试将传播 学理论引入到教学设计中。
(2)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 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更为复杂的教学系统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 特征分析、教学策略制定等方面。同时,研究者开始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 的应用,并将其纳入教学系统设计的范畴。
3、教学系统设计研究的成果和 不足
在教学系统设计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使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2)拓展了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线学习、移动学习 等新兴领域纳入其中;
(3)发掘了更多的教学设计方法和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多选择;
新闻与历史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和历史既有不同之处,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新闻强调时效性,注重传 递最新信息;而历史则注重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总结。然而,两者在记录和传 承人类文明方面却有着相似的作用。新闻作为历史的下一位记录者,为后人留 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学设计研究过于理论构建, 而忽略了实践应用。其次,研究者在探讨教学设计时,往往过多地技术的引入, 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特性。此外,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系统设 计研究仍显不足。
新闻与历史新闻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新闻与历史新闻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启示新闻与历史:新闻事件的历史意义与启示引言: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而历史则是我们借以认知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钥匙。
然而,新闻与历史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一则新闻事件可能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探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来揭示新闻与历史之间的关联,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于我们的启示。
一、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震惊了全世界。
这一事件标志着冷战时期的结束和现代国际政治格局的重新塑造。
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在于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全球政治的影响。
苏联的失败揭示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弊端,以及个体自由和经济自由的重要性。
而这些启示超越了国家范畴,对于其他体制和国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911事件2001年的911事件是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之一。
这次袭击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全球安全形势,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恐怖主义问题的思考。
911事件告诉我们,恐怖主义不再是国家间的问题,而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
这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问题。
同时,这次事件也提醒了人们要密切关注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问题,以防止极端势力的滋生和蔓延。
三、阿拉伯之春2010年,阿拉伯世界爆发了一系列抗议活动,被后来称为阿拉伯之春。
这次浪潮席卷了多个国家,推翻了一些专制政权,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
阿拉伯之春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民主和民众力量的重要性。
这次事件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公正和人权的渴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民主化和社会变革。
然而,阿拉伯之春也告诉我们,政治转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和稳定局势。
四、新冠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成为当年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新闻事件。
这一危机不仅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对国际社会的协作能力和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重大挑战。
新冠疫情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全球化的必要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播音主持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而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从异同与互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异同分析1. 目的不同新闻采访的目的在于报道事件、传递信息,强调速度和准确性,尽快将新闻推送给公众。
而口述历史采访的目的在于记录历史,重在细节和人情味,强调深度和真实性,希望将历史经验传承下去。
2. 情境不同新闻采访一般发生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需要对事件短时间内做详尽的报道。
而口述历史采访则更注重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所以在采访对象和时间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3. 形式不同新闻采访更注重新闻价值和口头表述能力,因此需要播音主持的提问更加以炫技巧和针对性。
而口述历史采访则更注重真实性和情感表达,因此需要播音主持的耐心和对采访对象的理解和共情能力。
二、互鉴之处1. 重在人物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口述历史采访,都离不开人的情感,需要播音主持与采访对象建立真实、深入的情感沟通。
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播音主持的共情能力和沟通技巧都十分关键。
2. 岗位技能交叉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在技能方面也有一定的重合度,在采访的过程中,播音主持需要至少掌握一定的新闻素材和历史知识,以更好地理解采访对象和内容。
同时,对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的技能要求,如主持语言、沟通能力等也是相通的。
3. 加强历史意识口述历史采访涉及到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和反思,需要播音主持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而新闻采访也需要注重对时代背景的把握,并及时反映社会现状,起到监督和反哺的作用。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各有特点,但在播音主持角色的实践中,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鉴定和借鉴的关系。
播音主持需要把握好两者的工作特点和要求,提升岗位素质,做到真实、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情感。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采访方式,但它们也有一些共通
之处并可以互相借鉴。
首先,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侧重于实时报道,强调速度和准确性。
主持人需要了解严谨
的采访技巧和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采访方式,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尽可能地把新闻事
件的本质呈现给观众。
而口述历史采访则更注重深入挖掘,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
探讨,让受访者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从而更真实地呈现历史的真相。
其次,播音主持人需要更注重交流和沟通能力,将采访对象的话语引导到问题的核心上,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和意义。
而口述历史采访中,采访者更注重倾听和挖掘
受访者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
这样才能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了解事件的真实面貌,对
历史的全貌有更好的了解。
最后,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中,要关注当下的事件、新闻,着重传达信息,让观众了解
事实、加强关注、引发有益的讨论。
而口述历史采访则更注重探索历史,挖掘过去的真相
和经历,让人们了解和记忆历史,从而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虽然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差别,但在某些方面也可
以互相借鉴。
比如,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可以借鉴口述历史采访的深入挖掘和倾听技巧,使采访更有针对性和深度;而在口述历史采访中,借鉴播音主持人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
让采访更加直接,信息更加丰富。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

浅析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访的异同与互鉴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采访方式,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这两种方式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并且在实践中可以相互借鉴,互相提升。
本文将从异同对比和互鉴发展的角度,对这两种采访方式进行浅析。
1. 异同对比(1)形式上的异同播音主持新闻采访通常是指在电台或电视台播出的一种采访方式。
在新闻采访中,播音主持人需要及时准确地采集新闻资讯,具备较高的采访技巧和表达能力。
而口述历史采访则是指对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或者特定主题进行口头采访和记录,形式上多呈现为文字或者录音的形式。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侧重于当前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解读,其内容通常包括事件的发生经过、相关人物的意见和评论等。
口述历史采访则更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解释,通过采访的方式记录历史人物的口述资料,以期推动历史研究和传承。
2. 互相借鉴(1)技巧上的借鉴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中,主持人需要具备较高的口才和应变能力,能够在现场加强与采访对象的互动,并及时准确地调整采访方向。
口述历史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选择、提问的技巧、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借鉴播音主持新闻采访的经验,使口述历史采访更加生动和深入。
播音主持新闻采访中,主持人需要具备客观公正的价值观,避免个人情感和立场对新闻报道产生偏见。
口述历史采访中,采访者也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尊重受访者的观点和回忆,不对历史事件进行主观篡改和评判,全面还原历史真相。
二、发展的趋势和前景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采访都是传播领域中的重要形式,它们各自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这两种采访方式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播音主持新闻采访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传媒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转变。
网络直播、新媒体传播等方式的出现,为新闻采访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快捷的传播平台,同时也为播音主持新闻采访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工作性質不同:歷史,是歷史學家鑽究的對象,它是一種專業,是學術的工作。新 聞事業,則不如此單純,它是結合了文化、工業、企業的一種事業,它具有服務社會的特 性,同時也有取償於社會
3.文體結構不同:歷史不論是編年體或是記事本末體,它都是以時間為經,按事件發 生的次序而加以敘述,所以,它的「結尾」一定在最後。新聞寫作,往昔也曾採取如此「 平舖直敘」的方法,但現在已普遍採取「倒金字塔」式,分段分事寫作,愈重要的愈放在 前面,段與段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每一段都是獨立的,這是便於讀者閱讀,以及編輯製 作標題。
試比較新聞與歷史的異同?
(一)新聞與歷史相同之處:
粗略地說,今天的新聞,是未來的歷史;現在的歷史,是過去的新聞。新聞是歷史的片段 ,歷史是新聞的累積。新聞學與歷史學,是非常接近的兩門科學。新聞記者與歷史學家, 有其共同必須具備的條件,即求真求實的態度,從這角度可看出三點相同:
1.本質相同:不論是新聞或是歷史,它們都是記載社會中人類活動的經過事實,並使 之無遺地清晰地傳播出來的人文科學。
Hale Waihona Puke 3.努力目標相同:前面已概略提及,新聞學與歷史學一樣,它們同屬社會科學的範疇 ,都是記載社會中人類的各項活動,這項記載必須要公正而客觀,不可有所偏頗或失實。 進一層,它們不僅要忠實記載這些活動,還得分析與評論它們,不論新聞與歷史,它們最 終的目標,都是在創造社會的福祉,增進人類的進步。
(二)新聞與歷史相異之處:
1.時間先後不同:不論有無例外,新聞總是屬於最近的;而歷史則是屬於遙遠的過去 。這在新聞與歷史之間,有其強烈而顯著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說,先有歷史,後有新 聞。歷史所佔的時間長,新聞所佔的時間短。
2.內涵精粗不同:修史工作,窮年累月,撰述人員,可以字斟句酌,仔細推敲,對史 料的真偽,也可慢慢考證,再著手寫作,因此史家筆下的作品有較高的可信性,質地上也 較精純。新聞寫作,是在採訪之後,此時,人已疲憊不堪,但為趕「截稿」時間,必須匆 促成章。如此,他無法仔細查證新聞事件的真實性,文字也無法細細咀嚼,多多潤飾。
2.工作方法相同:歷史工作在編纂歷史;新聞工作在編寫新聞。歷史的編纂,須經過 :史料的蒐集、整理、考訂、組織,而至正式「修史」;初稿完成後,尚須經過「校訂」 的步驟,才能「付梓」。新聞的編寫,同樣須經過:新聞資料的蒐集、整理、記述、編輯 、校對,而達正式發表。其工作方法,雖步驟有繁簡,大致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