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为天下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生存下来的都是既适应环境的变化又优良的物种。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适应社会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总是那些能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敢立潮头的人。敢为天下先才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并获得更多发
展机会。
2、强争找死。如果事事争强好胜,争名夺利,出人头地,好为人师,骄傲自满,浮躁浮华,不仅易遭众人所恶,更会导致自身心理失衡,引发多种心身疾病。“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
3、不争之争。
“不敢为天下先”,其精髓是不争、处下、柔顺,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凡是活着的东西都具有柔韧性,而枯死的东西则具有坚硬性。老子以水为例,详细阐说了不争、处下、柔顺、无我、宽容等“不敢为天下先”的丰富内涵。他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水是柔弱的,但“柔弱胜刚强”,水是处下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其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谷”的特征是:空虚广阔包容一切。在老子眼里,柔弱处下是做人应具备的特性,因而提倡“不争”。做人处世应有水的品格,虚怀若谷,谦让居下,“不争”二字,老子说的是:“知其雄,守其雌。”“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如能做到融强于弱,纳雄入雌,就会使你外柔内刚,具有无穷的力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
二、“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要天下先、不争天下先,敢为天下先应是老子哲学思考应有之义。通观老子关于难与易、高与下、贵与贱、刚与柔、雄与雌等论述,敢为天下先应是前提。比如“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不是不让你做难事,而是教你从易做起。“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不让人追求高贵吗?“柔弱胜刚强”还是为了刚强。“知其雄,守其雌。”仍是为了争雄。因此,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最终还是为了身先、成大器。可见敢为天下先,首先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应有之义。否则,就不是老子了。
人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具备一定能力的人都会达到一定的位置,达到一定位置的更要体会“不敢为天下先”的深刻含义。
在中国古典里,有很多地方都谈论过:“人主可骄人乎?士可骄人乎?”结论是:士可骄人,人主则断不可骄人。人主(领导)若是自高自大,就会失去一切;而士本来什么都没有,即使是自高自大了,也没有什么东西好损失的。因此,劝告领导人要谦卑退让,原不是对一般人说的。连耶稣说:在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做领导),就要谦卑服务众人。要注意“在你们中间”几个字,他也不是对一般人说的。
挥聪明才智,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
老子“三宝”中的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
“前(先)后之相随”,老子曾作下列补充说明:“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道德经》7章),“进道若退”(41章),“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下(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章),“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67章)。常言道:上等人不教自成,中等人一教就成,下等人教也不成。人类有智有愚,有先知先觉,有后知后觉,也有不知不觉。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章)因此,所谓“先”“后”不是对着一般人说的,“圣人后其身”,是圣人才有资格谈先、后。譬如,一个一直考一百分的学生,有一天,考了个九十分,人就会说他退步了。如果一个学生,总是考零分的,根本就无所谓退步不退步。因此,“后”必须有“先”的存在在先,然后才能谈到“后”。“后其身”,即是:把自己往后面拉一点,退一步。一个人本来就在人家之先,退一步,就可能在人家的后面,也可能还是在人家的前面,只是感觉上他退后了。如果他本来就在人家的后面,再退也还是在人家的后面,就无所谓退后不退后。所以,这里有一个:“先”→“后”→“更先”的程式,是正、反、合。圣人原来就在先,他退一步,最后就得到更(真正)领先的效果。老子把它简化了,只说:后其身而身先。这是老子说话向来的习惯。
敢为天下先与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很多人认为是老子告诉人们要后退,不要争先,要学会退而守之。以前,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但是,人活在现实社会当中,事事退让,不敢争先似乎人这一生就没有什么出息了;更何况社会的发展总是靠那些敢立潮头、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推动的,有能力的人就应该争先哪,老子却不叫人争先,老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智慧老人岂不是说错了吗?这还能算是智慧吗?近期经过进一步学习算是有了一点认识。
1、不争是懦夫。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要是不争,岂不要去做一个懦夫?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有人劝他们,要后其身,不敢为天下先,不可争先恐后……,这就有点不实际。俗语说:学如逆水行
舟。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不是逆水行舟?人一生下来,就像参加了大人类的马拉松,不想跑也得跑,似乎是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在学校里,要竞争名列前茅。在家庭里要做好孩子,到了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就更紧张了。甚至于,有人形容它是人吃人的社会。有一个顺口溜说:年龄是个宝,学历少不了,能力作参考,关系最重要。在众人之中,你不退到人家后面,人家还要把你无情的推到后面去。如果你自动的转到后面去,你就恐怕再也没有机会跑到人前面去了。如果“不敢为天下先”是说老子教人不争、教人只知后退,那就误解了老子。
秦始皇立志伫立在历史的前沿,序八州而朝同列,履至尊而制六合,开天辟地;谭嗣同立志穿行在时代的前沿,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场百日维新,揭开了中华觉醒的序幕;刘翔立志奔跑在世界的前沿,十二秒九一,“风之子”让蔚蓝的爱琴海见证东方奔腾的力量;杨立伟立志翱翔在太空的前沿,神五登天,他用九天揽月的勇气送给世界巨大的惊叹;徐本禹立志走在道德的前沿,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倾颓的教室,扛起贫穷和孤独,扛起求知的希望,扛起民族的精神行囊。
当然,敢为天下先会有风险,但如果没有勇于披荆斩棘的人,何来后人的光明平坦的大路?80年代早期偷偷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安徽凤阳县的几户农民,虽然现在他们不一定比其他人过得好,但他们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却深为后人佩服。正是他们,凭着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最早试验了一种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政策。
敢为天下先是历史赋予优秀者的一份责任。历史处在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行业内外、国际国内的竞争更是呼唤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敢为天下先”的人。
三、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告诉人们为天下先是有风险的。事物发展到顶点必然走向自己反面。正所谓”树高于林风必吹之“、”砂堆于岸水必湍之“。木壮则衰,“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不敢为天下先告诉人们在争先之中要了解他的风险,防止事物走向自己的反面。因此,老子告诉那些能为天下先或者已经为天下先的人,或者已经成为管理者,或者在某一方面已经成为佼佼者的人要谦卑、处下,采取不争而争之姿态。
例如:王莽本是皇亲国戚,又当上了宰相。因为他特别的“谦恭下士”,这就成为他的“标志和特长”。一个领导人物在上位,居于众人
之前,如果暴躁武断,刚愎自用,顺己则昌,逆己则亡,自高自是,专恣横行。无论怎样的奴才在他下面和后面,日子久了,也会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的,叫做:众叛亲离。如果他能谦恭下士,温和体贴,给人家的感觉是:处上而人不重(部下感觉不到他的压力),处前而人不害(跟随他的人们不会受到伤害),于是天下乐推而不厌(大家甘心情愿地推举他当领导而跟从他)。“谦恭下士”就是让人家不感觉到“重”和“害”的秘诀,也是让人家衷心拥护的秘诀。王莽因为“谦恭下士”而得到了尊位,就在他登峰造极后,突然转变了一百八十度,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暴躁武断,刚愎自用,不管他嘴里说的多么好听,也还是弄到众叛亲离,最后受诛于渐台。王莽卅八岁当大司马,五十一岁做宰相摄政,五十四岁居皇帝位,登峰造极,六十八岁被诛死。从卅八到六十八,这三十年里,前一半直起,后一半直落。直起直落,亲手得,亲手失,是中国历史里仅有的好例子。顺从老子的规律,就直起;违反它就直落,丝毫不爽。
一、老子的话语对象是谁?“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是对圣人说的。也就是说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是对有能力为天下先的人说的。老子的辨证思维方式如上下、刚柔、贵贱等都是这种正话反说的方式。也就是说《道德经》作为一部同政治密切相联的管理哲学著作,他的话语对象主要是指君王,按照现在的理解是指在上位的管理者,是指有能力为天下先或者已经为天下先的人说的,不是对在下位的人或者永远没有能力为天下先、争第一的人说的,能为先者才敢说不敢。譬如,一个一直考一百分的学生,有一天,考了个九十分,人就会说他退步了。如果一个学生,总是考零分的,根本就无所谓退步不退步。因此,“后”必须有“先”的存在在先,然后才能谈到“后”。“后其身”,即是:把自己往后面拉一点,退一步。一个人本来就在人家之先,退一步,就可能在人家的后面,也可能还是在人家的前面,只是感觉上他退后了。如果他本来就在人家的后面,再退也还是在人家的后面,就无所谓退后不退后。
所以,这里有一个:“先”→“后”→“更先”的程式,是正、反、合。圣人原来就在先,他退一步,最后就得到更(真正)领先的效果。
结论:敢为天下先是“不敢为天下先”应有之义;争先要取不争之势而争;已经为天下先者要谦卑、处下、“不争”,不处下、柔顺,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凡是活着的东西都具有柔韧性,而枯死的东西则具有坚硬性。老子以水为例,详细阐说了不争、处下、柔顺、无我、宽容等“不敢为天下先”的丰富内涵。他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水是柔弱的,但“柔弱胜刚强”,水是处下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其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谷”的特征是:空虚广阔包容一切。在老子眼里,柔弱处下是做人应具备的特性,因而提倡“不争”。做人处世应有水的品格,虚怀若谷,谦让居下,如果事事争强好胜,争名夺利,出人头地,好为人师,骄傲自满,浮躁浮华,不仅易遭众人所恶,更会导致自身心理失衡,引发多种心身疾病。有人会说,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要是不争,岂不要去做一个懦夫?不是的。关键是你如何去理解“不争”二字。老子说的好:“知其雄,守其雌。”“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如能做到融强于弱,纳雄入雌,就会使你外柔内刚,具有无穷的力量,充分发
老子劝人家要“功成身退”,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在历史中,可以常常看到,很多有智慧的人都这样做了,譬如华盛顿、孙中山,他们都得到了永远不朽的善名。可是,也有很多不够智慧的人们,完全做不到,想霸住不放,也没能做到,他们就得不到那种永远不朽的善名。就一般人来说,如果根本就没有成过功,也就谈不上退不退。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有人劝他们,要后其身,不敢为天下先,不可争先恐后……,这就有点不实际。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不是逆水行舟?人一生下来,就像参加了大人类的马拉松,不想跑也得跑,似乎是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在学校里,要竞争名列前茅。在家庭里要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大好的发展机遇,不少人勇作第一个,率先下海,结果这一批人率先淘到了事业发展的“第一桶金”,而等到那些在商海边徘徊观望的人争相下海时,等待他们的不是呛几口水,就是被无情的商海淹死。
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是英雄,而第二个吃西红柿的人只能算作凡人。盖茨勇坐生活的领跑者,果断的舍弃学位,投身于软件业,终成世界首富;连平时坐车都要坐在前排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就是以这样一种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心态去努力,终成英国著名女首相。邓小平率先提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敢为天下先,才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机会。
2、强争找死。如果事事争强好胜,争名夺利,出人头地,好为人师,骄傲自满,浮躁浮华,不仅易遭众人所恶,更会导致自身心理失衡,引发多种心身疾病。“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
3、不争之争。
“不敢为天下先”,其精髓是不争、处下、柔顺,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凡是活着的东西都具有柔韧性,而枯死的东西则具有坚硬性。老子以水为例,详细阐说了不争、处下、柔顺、无我、宽容等“不敢为天下先”的丰富内涵。他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水是柔弱的,但“柔弱胜刚强”,水是处下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其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谷”的特征是:空虚广阔包容一切。在老子眼里,柔弱处下是做人应具备的特性,因而提倡“不争”。做人处世应有水的品格,虚怀若谷,谦让居下,“不争”二字,老子说的是:“知其雄,守其雌。”“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如能做到融强于弱,纳雄入雌,就会使你外柔内刚,具有无穷的力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
二、“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不要天下先、不争天下先,敢为天下先应是老子哲学思考应有之义。通观老子关于难与易、高与下、贵与贱、刚与柔、雄与雌等论述,敢为天下先应是前提。比如“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不是不让你做难事,而是教你从易做起。“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不让人追求高贵吗?“柔弱胜刚强”还是为了刚强。“知其雄,守其雌。”仍是为了争雄。因此,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最终还是为了身先、成大器。可见敢为天下先,首先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应有之义。否则,就不是老子了。
人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具备一定能力的人都会达到一定的位置,达到一定位置的更要体会“不敢为天下先”的深刻含义。
在中国古典里,有很多地方都谈论过:“人主可骄人乎?士可骄人乎?”结论是:士可骄人,人主则断不可骄人。人主(领导)若是自高自大,就会失去一切;而士本来什么都没有,即使是自高自大了,也没有什么东西好损失的。因此,劝告领导人要谦卑退让,原不是对一般人说的。连耶稣说:在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做领导),就要谦卑服务众人。要注意“在你们中间”几个字,他也不是对一般人说的。
挥聪明才智,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
老子“三宝”中的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
“前(先)后之相随”,老子曾作下列补充说明:“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道德经》7章),“进道若退”(41章),“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下(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章),“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67章)。常言道:上等人不教自成,中等人一教就成,下等人教也不成。人类有智有愚,有先知先觉,有后知后觉,也有不知不觉。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章)因此,所谓“先”“后”不是对着一般人说的,“圣人后其身”,是圣人才有资格谈先、后。譬如,一个一直考一百分的学生,有一天,考了个九十分,人就会说他退步了。如果一个学生,总是考零分的,根本就无所谓退步不退步。因此,“后”必须有“先”的存在在先,然后才能谈到“后”。“后其身”,即是:把自己往后面拉一点,退一步。一个人本来就在人家之先,退一步,就可能在人家的后面,也可能还是在人家的前面,只是感觉上他退后了。如果他本来就在人家的后面,再退也还是在人家的后面,就无所谓退后不退后。所以,这里有一个:“先”→“后”→“更先”的程式,是正、反、合。圣人原来就在先,他退一步,最后就得到更(真正)领先的效果。老子把它简化了,只说:后其身而身先。这是老子说话向来的习惯。
敢为天下先与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很多人认为是老子告诉人们要后退,不要争先,要学会退而守之。以前,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但是,人活在现实社会当中,事事退让,不敢争先似乎人这一生就没有什么出息了;更何况社会的发展总是靠那些敢立潮头、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推动的,有能力的人就应该争先哪,老子却不叫人争先,老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智慧老人岂不是说错了吗?这还能算是智慧吗?近期经过进一步学习算是有了一点认识。
1、不争是懦夫。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要是不争,岂不要去做一个懦夫?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有人劝他们,要后其身,不敢为天下先,不可争先恐后……,这就有点不实际。俗语说:学如逆水行
舟。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不是逆水行舟?人一生下来,就像参加了大人类的马拉松,不想跑也得跑,似乎是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在学校里,要竞争名列前茅。在家庭里要做好孩子,到了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就更紧张了。甚至于,有人形容它是人吃人的社会。有一个顺口溜说:年龄是个宝,学历少不了,能力作参考,关系最重要。在众人之中,你不退到人家后面,人家还要把你无情的推到后面去。如果你自动的转到后面去,你就恐怕再也没有机会跑到人前面去了。如果“不敢为天下先”是说老子教人不争、教人只知后退,那就误解了老子。
秦始皇立志伫立在历史的前沿,序八州而朝同列,履至尊而制六合,开天辟地;谭嗣同立志穿行在时代的前沿,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场百日维新,揭开了中华觉醒的序幕;刘翔立志奔跑在世界的前沿,十二秒九一,“风之子”让蔚蓝的爱琴海见证东方奔腾的力量;杨立伟立志翱翔在太空的前沿,神五登天,他用九天揽月的勇气送给世界巨大的惊叹;徐本禹立志走在道德的前沿,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倾颓的教室,扛起贫穷和孤独,扛起求知的希望,扛起民族的精神行囊。
当然,敢为天下先会有风险,但如果没有勇于披荆斩棘的人,何来后人的光明平坦的大路?80年代早期偷偷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安徽凤阳县的几户农民,虽然现在他们不一定比其他人过得好,但他们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却深为后人佩服。正是他们,凭着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最早试验了一种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政策。
敢为天下先是历史赋予优秀者的一份责任。历史处在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行业内外、国际国内的竞争更是呼唤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敢为天下先”的人。
三、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告诉人们为天下先是有风险的。事物发展到顶点必然走向自己反面。正所谓”树高于林风必吹之“、”砂堆于岸水必湍之“。木壮则衰,“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不敢为天下先告诉人们在争先之中要了解他的风险,防止事物走向自己的反面。因此,老子告诉那些能为天下先或者已经为天下先的人,或者已经成为管理者,或者在某一方面已经成为佼佼者的人要谦卑、处下,采取不争而争之姿态。
例如:王莽本是皇亲国戚,又当上了宰相。因为他特别的“谦恭下士”,这就成为他的“标志和特长”。一个领导人物在上位,居于众人
之前,如果暴躁武断,刚愎自用,顺己则昌,逆己则亡,自高自是,专恣横行。无论怎样的奴才在他下面和后面,日子久了,也会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的,叫做:众叛亲离。如果他能谦恭下士,温和体贴,给人家的感觉是:处上而人不重(部下感觉不到他的压力),处前而人不害(跟随他的人们不会受到伤害),于是天下乐推而不厌(大家甘心情愿地推举他当领导而跟从他)。“谦恭下士”就是让人家不感觉到“重”和“害”的秘诀,也是让人家衷心拥护的秘诀。王莽因为“谦恭下士”而得到了尊位,就在他登峰造极后,突然转变了一百八十度,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暴躁武断,刚愎自用,不管他嘴里说的多么好听,也还是弄到众叛亲离,最后受诛于渐台。王莽卅八岁当大司马,五十一岁做宰相摄政,五十四岁居皇帝位,登峰造极,六十八岁被诛死。从卅八到六十八,这三十年里,前一半直起,后一半直落。直起直落,亲手得,亲手失,是中国历史里仅有的好例子。顺从老子的规律,就直起;违反它就直落,丝毫不爽。
一、老子的话语对象是谁?“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是对圣人说的。也就是说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是对有能力为天下先的人说的。老子的辨证思维方式如上下、刚柔、贵贱等都是这种正话反说的方式。也就是说《道德经》作为一部同政治密切相联的管理哲学著作,他的话语对象主要是指君王,按照现在的理解是指在上位的管理者,是指有能力为天下先或者已经为天下先的人说的,不是对在下位的人或者永远没有能力为天下先、争第一的人说的,能为先者才敢说不敢。譬如,一个一直考一百分的学生,有一天,考了个九十分,人就会说他退步了。如果一个学生,总是考零分的,根本就无所谓退步不退步。因此,“后”必须有“先”的存在在先,然后才能谈到“后”。“后其身”,即是:把自己往后面拉一点,退一步。一个人本来就在人家之先,退一步,就可能在人家的后面,也可能还是在人家的前面,只是感觉上他退后了。如果他本来就在人家的后面,再退也还是在人家的后面,就无所谓退后不退后。
所以,这里有一个:“先”→“后”→“更先”的程式,是正、反、合。圣人原来就在先,他退一步,最后就得到更(真正)领先的效果。
结论:敢为天下先是“不敢为天下先”应有之义;争先要取不争之势而争;已经为天下先者要谦卑、处下、“不争”,不处下、柔顺,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凡是活着的东西都具有柔韧性,而枯死的东西则具有坚硬性。老子以水为例,详细阐说了不争、处下、柔顺、无我、宽容等“不敢为天下先”的丰富内涵。他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水是柔弱的,但“柔弱胜刚强”,水是处下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其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谷”的特征是:空虚广阔包容一切。在老子眼里,柔弱处下是做人应具备的特性,因而提倡“不争”。做人处世应有水的品格,虚怀若谷,谦让居下,如果事事争强好胜,争名夺利,出人头地,好为人师,骄傲自满,浮躁浮华,不仅易遭众人所恶,更会导致自身心理失衡,引发多种心身疾病。有人会说,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要是不争,岂不要去做一个懦夫?不是的。关键是你如何去理解“不争”二字。老子说的好:“知其雄,守其雌。”“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如能做到融强于弱,纳雄入雌,就会使你外柔内刚,具有无穷的力量,充分发
老子劝人家要“功成身退”,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在历史中,可以常常看到,很多有智慧的人都这样做了,譬如华盛顿、孙中山,他们都得到了永远不朽的善名。可是,也有很多不够智慧的人们,完全做不到,想霸住不放,也没能做到,他们就得不到那种永远不朽的善名。就一般人来说,如果根本就没有成过功,也就谈不上退不退。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有人劝他们,要后其身,不敢为天下先,不可争先恐后……,这就有点不实际。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不是逆水行舟?人一生下来,就像参加了大人类的马拉松,不想跑也得跑,似乎是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在学校里,要竞争名列前茅。在家庭里要
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大好的发展机遇,不少人勇作第一个,率先下海,结果这一批人率先淘到了事业发展的“第一桶金”,而等到那些在商海边徘徊观望的人争相下海时,等待他们的不是呛几口水,就是被无情的商海淹死。
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是英雄,而第二个吃西红柿的人只能算作凡人。盖茨勇坐生活的领跑者,果断的舍弃学位,投身于软件业,终成世界首富;连平时坐车都要坐在前排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就是以这样一种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心态去努力,终成英国著名女首相。邓小平率先提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敢为天下先,才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