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6b90fae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2.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文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在南渡前后的词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在表现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品风格的变化。
一、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南渡前后是李清照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南渡前期开始到南渡后期结束,约长达五年时间。
南渡前期,李清照还没有离开北方,生活在一片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之中,这对她的感情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渡后期,李清照来到了南方,此时,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词作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这种背景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新的影响。
二、思想感情的表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思想感情表现有很大差异。
南渡前期,李清照写的词大多表现出对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悲愤,如《如梦令》中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了她对北方战乱的厌倦和绝望。
还有《如梦令》的“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她对亲人离去的思念和无助感。
这些词作充满了较为激烈的情感,表现出李清照南渡前期的悲愤。
南渡后期,李清照的思想感情表现则更多地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词作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如梦令》中“白露未晞梧叶稀”,《点绛唇》中“莺啼燕语绮楼前”,《声声慢》中“深院静,只闻钟鼓声,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描绘,赋予作品以极致美感。
此外,李清照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也体现在她的词作中,如《如梦令》中“凄凄别后两应同”,《如梦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生命的瞬息感和珍视生命的态度。
南渡后期的李清照词作更多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哀思,但却不失秀雅和平和之感。
三、艺术风格的变化南渡前后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的变化。
南渡前期,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简练、雄浑,节奏明快而悲壮,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势,充满了豪迈和悲壮。
而南渡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多地追求细致入微、柔和清雅的效果,如《如梦令》中“对影成三人,伤离别,身虽在,心长在”,《点绛唇》中“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表达了她更加精细的艺术表现力。
浅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浅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bcdcafd6edb6f1afe001fea.png)
浅论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摘要:宋词的繁荣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出现的又另一个文学高峰。
清照的词在当时文学词坛上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她的词是以南渡作为分界线,她前期词和后期词从容到风格都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少女、少妇时的幸福生活,容上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与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
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后期词主要是抒发她国破家亡的的不幸际遇以与悼亡的情感,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当亡国奴的苦痛。
她的风格婉约纤细,深情缠绵,艺术手法上善于借景抒情,工于使用叠声字。
其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关键词:清照易安词词风格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底蕴浑厚,向称诗歌的王国。
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伟大成就的标志的话,那么,宋词的繁荣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其中有位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早在她少年时代,便已众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这就是我们要论述的主人公——清照。
一、清照生平介绍清照是两宋之交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她的一生可谓是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
其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中叶(公元1084年),原籍,是宋代南渡前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清照与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并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明诚病死于建康(今),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接着在清照孤寂之时,汝州为骗取清照钱财,对她百般示好。
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汝州。
婚后,二人却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清照发现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李 清照的词风为何从婉约到沉郁
![李 清照的词风为何从婉约到沉郁](https://img.taocdn.com/s3/m/2e2bd90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7.png)
李清照的词风为何从婉约到沉郁李清照,这位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前期词风婉约细腻,后期则转向沉郁悲怆。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早期的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和睦,她的词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少女情怀和夫妻间的恩爱为主,充满了轻松、欢快和浪漫的氛围。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生动地展现了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活泼、自由的生活场景,词风清新婉约,充满了灵动之美。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令人猝不及防。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
这一重大的历史变故,彻底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在逃亡的过程中,她历经了颠沛流离、亲人离散的痛苦。
国家的破碎、民族的灾难,使得李清照的内心充满了悲愤和忧伤。
此时,她的词作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抒发,而是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苦难的同情。
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整首词以悲秋为背景,通过描写残秋的景色和自己孤独凄凉的处境,抒发了作者饱经忧患、家破人亡后的悲痛之情。
词风沉郁顿挫,充满了无尽的哀愁和伤感。
除了时代的巨变,个人生活的不幸也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厚,但赵明诚在南渡途中病逝,这给李清照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失去了挚爱之人,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痛苦。
在《武陵春·春晚》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中,李清照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亡夫的思念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那种沉重的忧愁溢于言表。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风格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270893e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4.png)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风格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71岁。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以下我选取了她前后期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词,通过赏析来领略其不同时期的词的不同风格。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李清照诗风
![李清照诗风](https://img.taocdn.com/s3/m/f49a563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9.png)
李清照诗风李清照诗词风格特点,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活泼、天真,表现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生活的热爱,一个妙龄女子对未来爱情的向往,一个成熟少妇对丈夫的思恋和眷念。
后期词作由于国破家亡,风格显得悲悯、凄苦、愁惨和孤寂。
李清照前期生活无忧无虑,生活环境舒适优越,家庭完整幸福,所以其前期作品风格比较明快、清新、俊朗,有很多写闲适之情、爱恋之意、山水之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白描手法描写了她早期少女时代欢快的生活。
情趣盎然,境界迷人,寥寥数语,给人以美的享受。
透过这首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位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女形象。
后期词的风格特点-以对比的手法抒写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李清照经历了北宋和南宋政权的更迭,经历了南渡的流亡生活,反映在她的词作上,往往把北宋昔日的繁华和南宋今日的苟安放在一起,表达深切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如今这一个劫后余生的人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哀声,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骤降风雨?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般宴会、驾起宝马香车来接,被我谢绝。
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多有闲暇游戏,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头上戴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的金线撵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e782d9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1.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性词人,她的词作在宋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了后世音律词的代表。
李清照的词书写了爱情、家国、自然等各个方面的题材,其中以爱情词最为著名,同时也最具代表性。
李清照的词作风格鲜明,早期的词作以清新自然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加豪放激昂,反映了她南渡后的变化情绪和人生体验。
从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来看,她的词风多以典雅清新、细腻婉约为主。
比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首词以写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优雅环境中的陶醉和迷失,境界深深吸引人。
词中的描写词语简洁明快,运用了大量象征性意象,如“溪亭”、“舟”、“花”,给人以美好的意境感受。
这幅写景图画式的描写风格与她在北方的生活环境相契合,表现了她淡泊名利、重视自然和追求心灵自由的心态。
从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来看,她的创作风格开始有了较大的转变。
在南渡后,李清照失去了丈夫和家园,生活陷入困境,这无疑给她的词作带来了悲痛和忧愁的情感。
她开始以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和心情为题材,表达对人生的痛苦与无奈。
比如她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涨泪先阑洒,恨别鸳鸯母,闻说双敲月。
生怕离披抱。
”这首词以描写自己丧夫后的心情为主线,以抒发失落与悲伤为主旨,情感真挚而深沉。
词中的用典丰富,表现了词人对亲情和爱情的怀念,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伤痛和哀怨。
南渡后的李清照的词作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叙事性元素。
她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背景,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相结合,呈现出一幅幅现实生活的画卷。
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首词通过描写柳永的风花雪月的不幸遭遇,来反映社会的不公平和个人命运的无常,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对逝去爱情的思念和无奈。
这种叙事性元素的运用使词作更具有故事性和现实感,增强了读者对于作品的共鸣力和感染力。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2f46d7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d.png)
秋雁 梧桐
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种“淡”字表白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 惨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下阕】
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惊旳 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旳少女旳复杂情感, 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整首词风格明快,节
奏轻松,活生生旳刻画了 一种活泼害羞,情窦初开 旳少女形象。李清照旳词 就是这么,把握人物旳心 理活动如此精确,勾勒人 物形象是那样旳生动,以 致呈现给一千数年后旳今 日旳我们面前,依然是那 么旳栩栩如生,感觉距离 还是那么旳近,好像就是 在昨天发生旳一切故事。
愁
词人描写在残秋旳所见所闻所感 来充分展示她所处旳冷清悲凉旳环 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旳巨 大悲痛旳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旳心绪)
直接抒情旳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事抒情等
淡酒
找出词中旳 主要意象
黄花
晚风 细雨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 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李清照前後期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後期词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d8bb3c16f1aff00bed51eb6.png)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 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 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 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 郎比并看。
今譯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
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
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
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我这就将梅花 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 到底哪个比较漂亮。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據李清照的生平,她的 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 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 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前 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 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 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別 相思。後期:主要是抒發 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 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 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 惆悵。
生平與詞風
李清照的詞的風格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時期,而前期和 後期還可以再細分為三個階段。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 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 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 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 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今譯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 讓人淒慘悲戚。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 喝三杯兩杯淡酒,怎麼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 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 誰來採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麼熬到天 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 這般情景,怎麼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1.《詞論》
《詞論》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關於詞的專 論文章,李清照在《詞論》一文中提出詞 “別是一家”之說,強調了詞與詩的分野, 並在《詞論》一文中通過對先前各家的評價 中,她指出:詞是“歌詞”,必須有別於詩, 詞在協音律,以及思想內容、藝術風格、表 現形式等方面,都應保持自己的特色。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fd56d32b58fb770bf78a5522.png)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
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1]。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一、前期词风(一)婚前词风不同于传统大家闺秀“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培养方式。
李清照生活成长环境十分轻松,无拘无束。
她不拘于闺阁女工,而像男子一般投身大自然游山玩水,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想起一次郊游,玩得十分尽心。
不知不觉间到了日暮时分,沉醉美景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致尽了才登舟返回。
不小心误入荷花深处,想要把船划出去。
划啊划啊,惊起了沙滩上休憩的一群鸥鹭。
全词以悠闲地游兴开始,中间溪亭沉醉,急切想要回舟,不料误入藕花深处。
动作情绪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
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生活的非同一般,天真快乐与自由赋予其创作以无限灵感。
词风欢快明朗,清新直白。
有一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
清晨少女荡完秋千,薄汗涔涔,露珠晶莹。
突然走来了一位客人,慌乱间匆忙逃走,金钗落地也不顾。
但是摁不住好奇激动的心绪,偷偷回顾来访客人。
为了掩饰失态她又假装嗅着青梅。
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词人明快清新笔下,一种青春快乐气息扑面而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的快乐与无忧。
还有一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写的是女子和心上人约会又写信与其再次相约的情形。
人物肖像采用比拟、衬托。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a390516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2.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
李清照的词作创作时间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阶段,南渡后的词作风格与南渡前有着明显的区别。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意境描写、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进行试论。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较为含蓄,语言简练,意境深沉。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中,常采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小写意,多进一步思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以《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晚归时沉醉忘返的情景,语言简练,情感真实,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语言更加直白,情感更加直接。
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简单地表达了作者对爱人不变的思念之情,语言直接而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期望。
从意境描写方面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注重意境的构建和表达,以意境优美、情感抽象为主,给人以意境超脱、卓尔不凡的感受。
比如《武陵春·春晚》:“山暝笛声残,疏花漠漠暗飞阑。
多少泪痕莫相干。
”这首词的意境清新,以对山水、音乐的描写建构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深情的意境。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词作中,意境描写更加注重情感直观表达,并采用了更多的直接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以《如梦令·一条简·东篱乌夜啼》为例:“千王别后情多少?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首词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之情,意境简洁而深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与思念之情。
从主题思想来看,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主题多样,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生情感和社会风貌。
其中既有对家庭生活、亲情的描写,如《如梦令·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又有对世态人情、官场风貌的反思,如《浪淘沙·乱红飞过秋千去》。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5cf083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5.png)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李清照,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出生于宋朝末期。
她主要创作于南宋,以其独特的诗
风而闻名,因此又称为“宋派诗体”。
该诗风具有流畅、活泼、洒脱、气韵悠扬的特点,
抒情思路以并重对仗著称。
并且她的前期诗歌更多地抒发空灵浪漫的情怀,后期诗歌则多
以抒情的表达更加深入。
李清照的前期诗作主要体现了自我表达的情怀,以及浪漫歌颂的语言风格。
她追求心
灵的自由,主张社会规范之外的自由行为,描述脱离现实世界,在理想世界里任心所欲,
强调情怀、内心的展现。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达的痴缠的思恋几乎可以感
受其不舍的心境。
李清照的后期诗作逐渐表达深沉的感情,表达出整个生活当中的眼泪和欢乐,强调追
求爱情的真实性,表现的是一种沉重的感受。
它将情感和现实生活深深结合起来,描述出
弥留之情及小情小致的抒情效果。
如《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把感情世界与现实世
界紧密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出思念、深情、牵挂的情愫。
和前期诗作相比,李清照的后期诗作更加抒情,表达的深情更甚,意境也更加沉重。
她借助比喻的手法,力求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从而在诗歌中营造出一种凝重、醉
人的感受。
《声声慢》以一种凄惨悲凉并又叹息不已的语调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绪,
表达出无情家国和可遇不可求的爱情之间的矛盾。
总之,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表现了有着巨大变化的文体特点,也一直影响着现当今
中国文学发展。
在语言上,抒情型的语言更能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全面展示她的诗歌成就,给后世的文字创作带来灵感。
2023年度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及词风前后的变化
![2023年度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及词风前后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c45e12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8.png)
2023年度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及词风前后的变化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不仅表现出当时社会变革和文艺风尚的特点,同时也突显了她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本文将从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和词风前后的变化两方面为读者做出简要的阐述。
一、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的词作具有很强的女性气质和表现力,她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形象描写,用声情并茂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体验。
同时,她的词作在语言风格和结构上也比较独特,具有很强的自我风格。
1. 语言风格在读李清照的词时,你会发现她的词作语言韵律优美,凤鸣虽美不如无声,提笔难入万重山,这些美妙的句子容易让人陶醉其中。
李清照善于用寓言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线条、生动的色彩和独特的音乐性,她的词作展现出一种红尘中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感情的追求。
2. 结构特点李清照的词结构特点比较明显,首先她的词作多是由四句组成,其次,她在词中采用了大量的换景手法,善于将词的不同部分互相呼应,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美感。
比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惊回首、见绿杨阴里,有人散乱如麻”和“入时、相帖皆错、荒烟依旧平楚”,这两句词语虽然看似离散,但是却能够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感。
二、李清照词风前后的变化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李清照的词风也有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与宋代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有着一定的关系。
1. 早期词风李清照诞生在男权社会中,她的早期词风也受到了这种思想体系的影响。
在此阶段,她的词多半表现出对人生苦难和荒唐的感叹,饱含着对世态炎凉的绝望和无奈,比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惊回首、见绿杨阴里,有人散乱如麻”,这种对人生的悲凉的描写,反映了她个人对于社会形态的认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 中期词风随着宋朝时期史蒂芬氏人物的崛起和市井文化的发展,李清照的词风开始出现了一些转变。
她的词作呈现出更浓烈的个性和女性情感,比如《声声慢》中的“千万恨,恨极在、成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出了李清照个人的感情体验和审美情趣,并在宋代女词人的词作中独领风骚。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c6c01186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a.png)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
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
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
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
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
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
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
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
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首词作表达的是少女伤春的情怀。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7a55ec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b.png)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词人之一,其词作为宋代文学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的词,展现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这种差异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从情感色彩上来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有明显的变化。
南渡前的词作追求的是深情浓意,流露出浓烈的爱情情感。
例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描绘了词人内心深处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南渡后的词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土离别的惋惜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声声慢》中的“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海上花已向秋阴”,表达了词人对离乡背井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从用词和构思上来看,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
南渡前的词作语言简练,用词质朴,意境明快。
例如《钗头凤·红酥手》中的“忍把浮名,换了灯花柳巷,拚取闲愁消瘦”,表达了对名利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渴望。
而南渡后的词作更加细腻入微,用词典雅华丽,构思繁复深沉。
例如《如夜雨晚霞·无眠》中的“新雁初嗷嗷,千江暮雪,未明朝又至,断肠人在天涯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还体现在对古典文化的运用上。
南渡前的词作受到了传统古文化的影响,融汇了古文词的特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例如《如梦令》中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到天明。
东方晓阮籍殪。
楚乡云雨成由罢”,运用了典故和修辞手法,展现出了独特的词人才情和才思。
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呈现出了更加真实和生活化的情感表达。
例如《如夜雨晚霞·无眠》中的“窄草街、长巷陌,此是南边旧时小屋”,通过对街巷和屋舍的描写,展示了词人对故土的怀旧之情。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cad019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d.png)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李清照:中国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1、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2、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又贴激情豪迈,作品变成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情调低沉。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
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
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
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377796902d276a201292e29.png)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作家,在诗、文、赋方面都很有成就,尤其是她自成一格的词作,更给历代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曾被前人推为“婉约之宗”。
尽管她总的创作风格是婉约的,但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使得她词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人正直,博学能文,有诗文四十五卷,被称为“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王拱辰状元的孙女,亦工藻翰。
这样的家庭氛围给童年的李清照以极好的影响,她博闻强识,谙金石,工书画,晓音律,诗词文赋无不擅长。
后遇赵明诚,两人感情甚笃。
赵明诚亦善诗文,好金石,曾作《金石录》。
良好的家庭教育,美满的婚姻保留和发展了李清照青年时期个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这一切都是李清照前期创作的生活基础。
李清照前期的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的生活,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游兴、感时。
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更多的则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一夜急风暴雨过后,女主人从深醉浓睡中醒来,非常关切地问侍女:院子里的花怎么样了?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依旧。
”极有情趣的问话,得到的是极淡漠的回答。
女主人不由得愠怒,质问侍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句质问,不仅描写了女主人对春色观察之细,喜爱之深,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惜花惜春的心情和对于红颜易老的感叹,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咏物、述志。
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
她最长的词《多丽》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赞颂白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质,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V1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V1](https://img.taocdn.com/s3/m/1afa25c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d.png)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V1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不仅有着诗情画意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一、情感表达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表现出的情感较为单纯,从中也能够感受到她年少时的热情与浪漫。
例如《如梦令》,其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与“试问闲愁都几许,不归十日心两忙”等句子中,透露出了年少时的轻狂与忧愁。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情感表达更趋复杂,通常是情感的交织与矛盾,反映了她的人生经历和成长。
例如《声声慢》,其中“深院静,小窗深掩,人去音还在。
偏宜秋色起于南楼”等句子,显现了李清照深情与无奈的心境。
二、意境描写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中,意境多以清新优美为主,展现出她灵秀的文学天分。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却多以丰富的想象与象征意义为特点。
如《一剪梅》中以一剪梅为意象,抒发出李清照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概,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担忧。
因此,相较于前期的清新和稚嫩,后期的词作更显她深邃的思考。
三、艺术手法的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也体现在艺术手法上。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语言简洁,转折自然,韵味深长,具有唯美与柔韧的艺术风格。
例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巴山夜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雨蒙蒙的心境,饱含意境。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变得工于心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更能表现出主题和情感。
如《声声慢》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其中“杨柳堆烟”、“玉勒雕鞍”等都是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让词作呈现出浓烈的画面感。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较清新、浪漫,而后期词作则较深邃、复杂。
在艺术手法运用以及意境描写上也有明显差异。
李清照前后期诗风为什么不同
![李清照前后期诗风为什么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50d0900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e.png)
李清照前后期诗风为什么不同李清照前后期诗风为什么不同(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二)家庭因素李清照出身名门,家庭环境对她起了很正面的影响。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
可以说,书香门第出身的李清照少了许多女子固有的礼教束缚,有大方优雅的气质。
这期间的词主要描写少女的闺阁生活,流露了她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爱情生活的向往,活泼清新,体现出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以《点绛唇》为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1615d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f.png)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照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
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
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
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坛放射出奇异的光环。
词是宋代最为值得骄傲的文学样式。
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
而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
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
既享受过甜蜜生活的幸福,也饱经苦难的折磨。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一般认为,她的词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期,前后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不同风格特色。
因为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
所以只要把握住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自然就能比较她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一)、“鸥鹭”,自然流畅的画面童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童荣并称为“宋代后四学士”。
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作的变化
![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作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9b4776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e.png)
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作的变化如下是关于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作的变化:李清照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苦难。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
人生命运的剧变,也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题材与思想内容上由“闺中闲吟”变为“国破家亡之泣”(一)南渡之前1.少女时代李清照前期的词中,少女情怀洒脱,如《浣溪沙·闺情》:“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格调轻快,一片天真烂漫。
又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明丽少女内心的些许苦闷。
2.婚姻美满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琴瑟谐和,夫唱妇和,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此词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执着。
婚后有相聚时的甜蜜,亦有小别离的呢喃,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其脍炙人口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以萧瑟、凄凉的秋景起兴,形象委婉地抒发了思念丈夫的绵绵之情。
这首词问世后,一直为人赞叹不已。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卷十记载:“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
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
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
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坛放射出奇异的光环。
词是宋代最为值得骄傲的样式。
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
而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
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
既享受过甜蜜生活的幸福,也饱经苦难的折磨。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一般认为,她的词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期,前后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不同风格特色。
因为她“能够直抒胸,写真情实感”。
所以只要把握住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自然就能比较她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一)、“鹭”,自然流畅的画面童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童荣并称为“宋代后四学士”。
李清照后来的词所表现出来的婉约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受苏轼词风的影响。
当然,更直接的是受父亲熏陶。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也善文。
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缪先生因此称“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
”由于早年这种优雅、闲适、宽松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她少女时期生机勃勃、洁白隽美的、展翅飞向蓝天的“鹭”形象:“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鹭”(《如梦令》)充分展示了词人李清照任性、率真的性格特点,词风自然流畅。
如果“把她的前期词作所表示的情感世界分两半,可以说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显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
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鹭。
《如梦令》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水。
水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这两首诗写出词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赞美之情,并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如梦令》描写了生活中一次荡舟的生动景象,通过“误入”,“惊起”等动态的描写,展示出一幅鲜明欢快的画面,形象逼真,表现了词人胸襟的开朗和坦荡。
太阳快要落山时,词人才和她的伙伴们驶着小船回来,但是船不小心驶入藕花的深处,而她偏要在醉了的情况下“争渡”,直到把一群鹭都吓跑了才肯罢休,其任性、率直、可爱的性格立即跃然纸上,如生。
《怨王孙》则以白描的手法,写出秋天的可爱美丽,以前的文人墨客们描写秋天以“悲秋”为主调,写秋天的荒凉、灰淡,花儿凋谢,树叶飘落,一片萧条景象,毫无生机。
但秋天在李清照的笔下,却变得另有一番风味。
尽管树木花草已经枯萎、衰败,可还是说不出的无限好。
最后一句更是意味深远,把“鹭”比喻成象人一样不回头。
一个“恨”字,充分展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流连忘返的心情。
面对一幅如此美好的秋景图,词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不愿这么早就回去。
从这两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活泼、楚楚动人的形象。
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优美欢快的韵律,构成悠远深长的意境。
词风自然、流丽、明朗。
此外,像“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远出云催薄暮”(《》)等,也写得清新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李清照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妇女,只能被束缚在寂寞的深闺之中,虽有杰出的才学却无法施展,无非是荡荡秋千、赏花饮酒、游玩、“斗草”(《浣溪沙》)之类的少女乐事。
这便给她带来说不出的幽怀,以花草的眷恋衬托自己的闲愁。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通过主仆对话的形式,委婉地表达出女主人惜花之情。
清晨,醒酒后的词人,经过一夜的风雨洗礼,急切地想知道外面的情景。
词人问得极有情,“卷帘人”却答得淡漠。
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来。
想留住海棠花,实则是想挽留美好的自然风光。
面对枝叶茂盛,而花朵却已凋落的景象,词人很自然地流露出怜花惜花的心情,反映了词人情感的细腻和胸怀的宽广。
这首词的题材并不大,但描写景物与抒发感情,一点都不落臼,优美的似乎是信手拈来,感情真挚自然。
如果说李清照后期的词越写越好,那么,这与她自觉的学习和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婉约派传统手法,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郭预衡评价李清照的词有“之飘逸,李煜之率直,之情韵、民间词之清新”,她经过融合处理,再加上白描、口语化的语言、自然朴实,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但李清照又会以自我情感的变化而改变她的风格。
《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是她这时期风格的代表作,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大家闺秀,李清照“能够抹掉自己娇嗔羞怯的面纱,越出‘非礼勿思’的雷池,大胆的倾吐自己的感情,这无疑于为作品注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生命”。
这就是她高超之处,历来被人称道。
二、“黄花”清丽深婉的画面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恩爱,情投意合。
在艺术上他们也找到共同点,都喜欢收集赏玩金石文物,但他们也有短暂的别离,这无疑深深触动了李清照细腻入微的情感。
对丈夫的钟情,使此时的她像微风中瑟瑟怜人的“黄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她无所顾忌地大胆吐露自己的真挚爱情,相思之情成为词的主旋律。
词风明显受这种生活和情感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但这并没有改变前期的整体风格,恰恰相反,是前期词风趋于成熟的表现。
由于少女时期的自然流畅发展为清丽深婉,写出了不少爱情名篇,《醉花阴》就是其中之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反映了词人在重阳节的离愁心情。
这样好的节日,更能衬托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
开头句用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面对香炉的缕缕轻烟,半夜里凉气透人的枕头纱厨,更是愁上添愁,比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重阳节这天,词人浓厚的愁思无法消除,只得独自久坐在“东篱”下饮酒,一直喝到傍晚时分,希望借酒消愁,然而酒不解愁愁更愁。
词人想摆脱愁闷的心情无法得以实现,只得无奈地慨叹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李清照生活的寂寞和离情之苦。
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爱情词的清丽深婉风格。
李清照还善于引用典故来表现她的“离愁别恨”情感。
其中《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典型的词:香冷金,被红浪,起来自梳头。
任宝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词人心中有许多的怨言想向丈夫诉说,却又不忍心向丈夫诉苦,怕的是会有更长的分离,那么,与丈夫相聚的日子更加遥遥无期,离愁也将会更加重,反映了词人深婉细腻的情感。
“秦楼”典故的运用更加的含蓄深婉,希望丈夫能时时刻刻地想念“我”。
因此,词人每天都站在楼上远,静静地望着楼前不断流失的溪水,盼望有一天丈夫的身影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可每一次的失望又会在她原有愁苦的基础上再加“一段新愁”。
所以唐圭璋先生评价“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唐宋词简释》)。
把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和刻骨铭心的爱无所顾忌地倾泻出来。
从总体上看,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必然受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而她对自然景物的热爱,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把内心的情感世界抒发进作品中,这就打破了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教条规范,违反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传统。
因此她的词在当时被称为“无顾忌”,身世“无检操”。
但在今天看来,和后期的词相比较,这却正是“她前期词思想价值之所在,虽然这些词的题材还比较单调,情绪也偏于感伤”。
李清照的前期词与后期词《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等相比,构思上新颖巧妙,曲折婉转,笔调清新含蓄,情感真挚热烈,语言锤炼优美,隽美,读来如高山流水。
可以看出李清照“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以泻无余”。
她的前期词兼有李煜、秦观之长,但不同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这是亡国之愁,又不同于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是物我之愁。
词风凄丽深婉,尽显文质之美。
三、李清照的后期词风低沉凄苦李清照的后期,即南渡后,国破家亡,凄苦的身世之感,深厚的故国之思,使她的词风突变。
和前期相比,低沉凄苦是这时期的总体风格特色。
(一)、此“黄花”非彼“黄花”李清照逃奔江南后,夫妻俩用半生的心血收藏的金石文物图书,先后在战火中丧失殆尽。
不久,丈夫又病逝,她拖着病体,孤单一人四处奔逃避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其间又有人恶意中伤,企图夺取她残存的珍贵文物。
同时又遭张汝舟的纠缠和欺凌,从而引起了一场争论不休的“改嫁”风波。
后又与张汝舟离婚,再次遭受婚姻的悲痛。
面对一连串的打击与磨难,生活也变得极其凄惨,这使她接触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把个人的情感与现实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后期词中出现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与前期《醉花阴》“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相比,意向已完全不同,而且词风也发生了变化。
李清照在“饱经风霜之后,已不再像青壮年时期那样逞才使气了,而开始从惊词险句转向平易浅近”。
词风显得沉郁凄凉,如后期词作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通过谢残秋的景色为衬托,倾诉出国破夫亡,饱经忧患和流离失所生活之后的哀愁,情绪相当消沉。
全文采用一些十分平淡的语言,如“时候”、“伤心”、“堆积”、“如今”、“了得”等,并伴有“淡酒”、“寒风”、“哀雁”、“黄花”、“梧桐”等形象,构成一幅低沉凄凉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