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案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教本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案(修改时间:2009年9月)
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例举:
第一课:毛主席万岁
第二课:中国共产党万岁
第三课: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第四课:爸爸是工人,为革命做工。
第五课:妈妈是农民,为革命种田。
第六课:叔叔是解放军,为革命站岗。
第七课: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每八课: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九课: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第十课:为人民服务。
第十一课:……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最怕背的是这篇课文,又长又不懂什么意思,难以记住)
第十三课: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
自主相对于他主与无主。叶圣陶“教不为了不教”,自主学习,自能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自主学习是尊重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在进度、内容、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选择。通过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主动意识。教师的作用更多表现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氛围等方面。合作学习则强调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交流。合作的基础是理解与倾听,倾听作者,倾听同伴,倾听老师。“一双倾听的耳朵,胜过万两黄金”。合作学习既强调人人参与,又要求有所分工。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对提出的新要求,也有助提高语文学习的时效。看看几个运用合作教学的案例,你有怎样的想法?同桌互读,夸一夸,学一学。
探究是一种发现性学习的要素。与接受性学习相比,发现带给学习者快乐是更多为持久的。“学习者都有一种愿望,想要成为一种探究者与发现者。”是时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要求的体现。“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允许学生不完美甚至犯错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发现的潜能。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是怕
质疑,还是盼质疑?“本事”“陈毅探母”
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动手。查、找、读、搜索、选择--“小珊迪” 。
创新。“新”,不唯书,不唯师,不怕错。“插秧片断”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完美甚至犯错误的权利。比如《陈毅探母》《惊弓之》。
三、作业练习:对照已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选择一个角度,对两个案例作简要评价。完成500字以上发言稿。
教学反思:
题请举手。好,放下。
[评:于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扎实、具体。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课文,并教给学生边划边想的读书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比较充分,就能基本通晓课文内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奠定了基矗]但是,现在我还不急于让你们回答。我想请同学读课文,看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得很正确、很流畅。谁愿意读?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hu︶)……划(hu)(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对了!请接着读。
[评:由此看来,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学生读书添字、漏字时,于老师并不急于让别的同学来纠正,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看似小节,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于细微处可见其良苦用心。](该生接着往下读,再没出错误。)师:很好。后面读得比前面好得多。开始时,我看你不是不会读,而是有些紧张。那么多老师听课,能读成这样很不容易。请坐。大家把这一小节都读一遍。(生各自放声朗读。)
师:谁接着往下读?读第二段。我想找个不举手的同学读。(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师指身边一生。)她是最后举手的,很有勇气。好,请你来读吧。(该生读第二段,没有错误。)师:嗯,读得很好!全班同学像她这样把第二段读一遍。(全班学生放声朗读。)
师:一二两段有不懂的词语么?生:“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师:我想,你这么聪明,一定会看懂的。不要看这一句话,只要看这四个字就能看懂。藕,见过吗?(生:见过。)“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请你站起来说说看。生:“藕断丝连”就是没有断,……粘在一起。师:藕,见过吗?藕掰断以后,你发现了什么?生:白色的小细丝。师:对,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这就是“藕断丝连”。这一课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