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历史
大同市曾为三代京都,两朝重镇,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丰富的煤炭宝藏,名载典籍,驰名中外。从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大破林胡、偻烦后在此置郡,到新中国建立前的2250年中,大同境域一直是北方各民族统治者相互吞并厮杀的战场,也是各族人民相互融合的地方。
398年(东晋隆安二年)北魏拓跋 自盛乐迁都平城,建宗庙,立社稷,城内有宫殿苑园、楼台亭榭、寺庙观庵上百处。当时都城魏都由皇城、京城、郭城组成。外置京畿、京甸,地方千里,人口上百万。北魏在大同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云冈石窟、悬空寺等重要文化遗址就是当时大同繁荣的见证。1044年(辽重熙二三年)升云州为大同府,并建西京,称陪都。1062年(辽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安放辽诸帝石像铜像。1122年(辽保大二年)金兵攻占大同后,仍为西京陪都。南宋钦、徽二帝被金俘虏后,曾押往大同。金代曾大兴土木,修复云冈十寺、华严寺,重建大普恩寺(今善化寺)。
大同是中国北方军事重镇。其地“西界黄河,北控大漠,东连倒马、紫荆之关,南拒雁门、宁武之险”,“山环采掠,水抱桑干,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白登”。内外长城把整个大同紧紧包围起来。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许多天然关塞。历史上的参合径、勾注径、飞狐道直通内蒙古、晋南、华北各地。在军事上进有依托,守有屏障,自古为三晋之屏藩,中原之保障,是兵家必争之地。女真亡辽,蒙古灭金,皆先下大同。历代有许多名将在这里守疆戌边,29位皇帝来这里征讨巡边。北魏在此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宁。辽金西京陪都有重兵镇宁,“非亲王不得主之”,边官多在此居住。明代作为九边重镇之首,设13卫所,标力13万,战马5万 ,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北方锁钥。
二千多年来长城内外出现过上千次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争,使大同境内各族人民深受其害。一批批少数民族在大同境内定居,他们友好共处,相互影响,彼皮融合。由于长期战争的锻炼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尚武精神的影响,大同人民勤劳勇敢,历代涌现出众多的英雄人物。后晋时石敬瑭割燕云16州给契丹,云州判官吴峦与大同人民一道关闭城门,坚守半年之久。明“土木之变”,明军10万人被蒙古瓦刺军杀伤大半,英宗被俘。大同人民在总兵郭登指挥下,坚守城池,并主动出南昌,在栲栳山以800骑破敌数千骑,起到屏障京师的作用。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大同人民
举行义和团起义,组成四个团,上千人
,开展扶清灭洋斗争。辛亥革命爆发后,大同同盟会成员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11月30日午夜举行起义,攻下总兵府,成立军政府。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同成为大同会场的主战场。大同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大同农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日斗争。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
1949年建大同市,属察哈尔省辖,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后,雁北十三县及大同市又划归山西管辖,为省直辖地级市。1984年辖城区、矿区、新荣区和南郊区4个区,下设28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21个乡。
1989年1月,成立朔州市,辖有朔城区(原朔县)、平鲁区(原平鲁县)、山阴县。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方案》,雁同合并后,新调整的行政区划为:左云县、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归大同市管辖;怀仁县、右玉县、应县以及原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归朔州市管辖。
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所辖左云、大同、阳高、天镇、浑源、广区,下辖182个乡镇、38个街道办事处。1995年,大同市辖区7个县,下辖33个镇、121个乡、37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4085.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79.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