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3-06-13T09:39:09.123Z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金自康张锦文

[导读] 大学精神的缺失使大学生陷入了精神迷惘,也使社会发展失去了理性指引。

金自康张锦文

[摘要]当代高校大学精神的缺失已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大学生们形成了异化的畸形就业观和物化的病态成功观。改变这种状态,我们认为,须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铸造大学生的平民人格,为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服务大众的理念打下良好基础,切实发挥大学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精神缺失平民情怀

大学精神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为广大师生所认同和坚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是高校的灵魂和旗帜,具有凝聚力、激励力、感召力的作用,对大学未来发展更具有引导作用。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精神的终极体现就在于大学所培养的大学生们所拥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1]积极、健康的大学精神将引导大学生走向良性发展的人生之路,而衰微、消极的大学精神将导致大学生们走向社会后变得浮躁与无序。

一、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中一直重视人的精神的培养,《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尚明道德,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追求至善,显示的是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伴随着五四时期“科学救国”的迫切需求发展起来,以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教育家借鉴欧洲大学的学术精神,倡导大学应坚持独立精神、学术自由、求是学风等办学理念,强调发展学术是大学社会功能的根本体现,培养人文理想和独立人格是大学育人功能的核心所在,这些理念使得大学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

然而,这种大学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建国初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背景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大学精神赖以生存的土壤荡然无存,大学之中学术文化难以坚守,大学精神不再崇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中国高等教育获得新生,大学精神重获生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经济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也经历了十余年的迅猛扩张,“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平民教育”,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大学的教育,接受到大学精神的熏陶。但是,在这种伟大变革的进程中,由于多重原因,虽然一些大学仍在守望着大学精神,但从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来看,在大学与社会发展中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精神一点点地被忽略与抛弃,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被一点点地挤压,大学精神日渐模糊与缺失。学者钱理群曾指出:“今天大学教育已经被实用主义所裹胁,其背后又隐含着虚无主义——除了时尚和利益,一切都不可信、不足靠,都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口号下放弃、抛弃。这正是腐蚀着中国社会风气和高等教育的两大思潮。其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和恶果,就是知识的实用化——拒绝一切和实用无关的知识,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这是一种大学本性的丧失,大学教育的堕落。”[2]

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大学精神作为高校办学资源中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强烈而深远。大学精神的点点滴滴能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从它培养的学生的举止行为中散发出来,融入学生人格的各个层面,直至人生的各个阶段。目前大学中存在的这种一直为社会所诟病的大学精神的缺失的现象已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产生较大不良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出现偏差:短期而言,导致当代大学生形成了异化的畸形就业观;长期而言,则导致物化的病态成功观成为社会的“共识”。(一)异化的畸形就业观

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潮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平民化的今天,大学生们仍然以“天之娇子”自居,精英情节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学生及家长的思想中。因而,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不能合理定位,贪大求高,部分大学生过分考虑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更多地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盲目的追求就业环境。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金融行业等社会地位高、薪酬待遇好、工作稳定的行业成为就业大军的首选。每年的公务员热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成为行政系统一员似乎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集体理想。国企招聘会也出现了学生手臂被挤脱臼的状况。这种异化的畸形就业观,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局;对大学生求学过程中选专业、学知识也带来不良影响,将是否有利于就业作为唯一标杆,读硕士、读博士,也仅仅是为了增加个人获得高薪高职的筹码,越来越多的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也加入了报考公务员的行列。

(二)物化的病态成功观

改革开放30多年,使中国从物质匮乏、人民贫穷的不良状态,转换为物质丰富、人民逐步富裕的良性状态。但勿需讳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呈现,有钱与有权已经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对于成功的最直观感受。他们羡慕富豪的奢侈生活,崇尚政治家的无上权力,削尖了脑袋、憧憬着能早日获得与富豪和政治家一样的成功。“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如今病态成功观的表现。路透社与艾普索斯民调公司2010年2月22日发布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3个国家的被调查者中,认同“金钱是个人成功最佳象征”的,中国人比例最高,有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代表成功;而传统金元帝国的美国,这个比例仅有33%。[3]这种不良价值观的产生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失度的共同结果。但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最后一道“关口”,大学精神的缺失是导致一夜成名、一朝暴富等浮躁心态和功利价值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与纠正,成为社会常态的重要原因。

二、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缺失使大学生陷入了精神迷惘,也使社会发展失去了理性指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进入深化改革阶级,重塑大学精神是首要任务之一,有了精神和灵魂,大学才能继续扮演引领社会前进的理性角色。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今天,我们认为,必须将平民意识融入大学精神,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

(一)尊重平民的平凡生活

在这个胜者为王、赢家通吃的社会,权力与金钱被高度仰望,平凡人生则被认定为一事无成,是一种失败。培养新一代的为普罗大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