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控球时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时间里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必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可能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1、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做了原则性的规

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有教无类“其意为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打破了贫富贵贱和

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的吸收学生。孔子私学之中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的

活标本。

4、意义

⑴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为君子。

孔丘强调对君子三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

——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

即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①它反映了封建制星期是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②“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

③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只待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取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立新学科。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他主张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所以他在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但是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所以文化知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

⑴《诗》

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重视,列为必学的科目,不仅要求记诵而且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

⑵《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