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初期。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中国教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特点。
1. 古代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传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准则给子女。
宗教教育则是一种崇拜神灵和尊重先祖的教育形式。
2.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崇尚“仁爱”、“礼教”和“孝道”。
此外,中国古代教育也注重文化传承和经典教育,如《论语》和《四书五经》。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导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忠信。
儒家教育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时期的教育:在秦汉时期,皇帝实行了儒家教育改革,推崇儒术,并建立了皇家学府。
这些学府主要培养政治和行政人才,以维护帝国的统治。
5.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黄金时代。
唐太宗皇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和学术的繁荣。
6. 宋代的教育: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儒家经典。
此外,私人学校也逐渐兴起,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
7.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占据教育的中心地位,科举考试依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不过,元朝时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儒家经典的依赖,并开始重视实用教育。
8. 近代教育的变革:近代中国面临许多外部冲击和变革,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制度。
学堂和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了一大批新兴的知识分子。
9.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大规模的教育普及和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四个现代化”和“科学发展观”等教育目标。
10. 当代教育的挑战和发展: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高考制度的压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缺乏等。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漫长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文化和传统。
在中国教育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儒家教育。
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教育形式,其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
儒家教育强调“仁”的教育理念,提倡“礼、乐、尚、廉”等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儒家教育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近现代教育改革。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断进行着变革和创新。
近现代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教育体系。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包括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和类型,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五、教育思想和理论。
中国教育史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张载的“格物致知”等。
这些教育思想和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教育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了解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教育的发展脉络,为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原因: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只是传授来实现,因此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仁与礼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为君子。孔丘强调对君子三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2)私学的产生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中国教育史要点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教育的开端为距今200万年前,称为“巫山人”。
2.原始社会的基本特点: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二.生活习俗的教育三.原始宗教的教育四.原始艺术的教育五.体格和军事训练3.学校产生的条件:经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脑体分工政治:阶级分化的产生文化:文字产生,文字积累4.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庠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其客观原因为: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2.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3.六艺教育为礼乐射御书数6.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7.孔子主张的教学方法:(一)学、思、行结合(二)启发诱导(三)因材施教(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8.孔子主张的德性修养:(一)立志(二)克已(三)力行(四)中庸(五)内省(六)改过9.孔子主张树立的教师典范:(一)学而不厌(二)温故知新(三)诲人不倦(四)以身作则(五)爱护学生(六)教学相长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稷下学宫的性质:(一) 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二)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2.稷下学宫的特点:(一)学术自由(二)待遇特殊3.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一)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二)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三)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治)。
提倡教育民主化!(儒家:性相近,习相远;墨家素丝说)6.孟子认为“性善论”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7.孟子认为论理想人格:(一)持志养气(二)动心忍性(三)存心养性(四)反求诸已8.孟子认为论教学:(一)深造自得(二)盈科而进(三)教亦多术(四)专心致志9.荀子认为“性恶论”是一种社会属性10.《大学》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 版)要点总结第 1 章原始期间的教育原始期间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行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获取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明显,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实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异,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以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益同样。
氏族公社是成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育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拥有同样受教育的权益。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知识固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单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行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限制于以身作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沟通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教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育,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联合实质动作的示范和模拟。
当时还没有比以身作则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差异,本源在于分工。
因为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一样,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异。
男的劳动重视于打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重视于收集、栽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类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特意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因为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半的教育活动是分别进行的,随时随处睁开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辈,长辈为师,对年轻人进行知识经验的教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教育制度、思想流派、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国教育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古代教育制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家庭教育和朝廷教育组成。
家庭教育是孔孟之道的重要传播途径,强调家长传承优良道德与知识。
朝廷教育则是由君主直接控制,主要目的是选拔官员。
其核心内容包括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实用知识。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特点,起源于隋唐时期,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县试、府试和会试。
通过科举考试合格的人才可以进入官场,这种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士人的培养。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注重记忆而非创新能力。
3. 古代思想流派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两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制、孝道等,注重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道家思想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本性。
4. 近代教育改革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四运动后的教育改革。
五四运动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的观念。
随后,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强调科学、民主、自由的教育理念。
5. 当代教育制度当前中国的教育制度由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组成。
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全民普及的政策,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则包括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思想流派等都为中国教育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近代以来,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当代的教育制度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史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
了解教育史的知识点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教育制度,还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解。
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史1. 古代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强调德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例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圣人,使人“修己于敬,修身于慎”。
2. 古代师生关系古代教育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师者如父,学生如子,师生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关系,师傅对学生有督促、教诲、激励和惩戒的权力。
3. 古代教育形式在古代,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学生侧重于传统经典的诵读与背诵,注重于德育的培养和道德规范的灌输。
二、近代教育史1. 近代教育的理念近代教育开始强调普及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强调个体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倡导普及教育。
2. 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随着现代国家的形成,近代教育制度开始建立起来。
建立普及教育制度,规定教育的义务性和免费性,实施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3. 近代教育的创新近代教育注重知识的革新和科学的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技术和产业,需要培养新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了相关专业教育的兴起。
三、现代教育史1. 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个体发展,注重培养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领域,出现了各种新兴理念,如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终身学习等。
2.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育、移动教育等,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力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3. 现代教育制度的完善现代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教育制度,为教育提供了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
四、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育改革的动力教育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的现实状况都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2. 教育改革的内容教育改革不仅涉及制度和政策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
例如,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
中国教育史重点
中国教育史原始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生物学角度)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国)《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英国)《教育原理》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为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心理学角度)代表人物:孟禄(美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古代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
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的教育,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以上两种观点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本能,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哲学和社会学角度)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主要观点:既然直立行走、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等都是劳动的产物那么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无疑也起源于生产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说(即起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代表人物:杨贤江主要观点:生活教育,我国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些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和生活规范等并非天生就有,而是经过后天习得的。
如果没有教育活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延续。
教育方式是通过言传和身教。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专业化程度上讲:教无定所,教无常师。
(2)教育的属性上讲:公共性和社会性。
(3)教育内容上讲:生产技术,生活经验。
(4)教育方式上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5)教育目的上讲:目的一致,权利平等。
(6)教育对象上讲:男女有别,分类教育三、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1、官师一体“政教合一、学术官守学在官府”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开,如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乡饮酒礼、乡射之礼的场所。
这种政治和教育紧密相连的现象称为“政教合一”。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2、教育内容“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父亲或家庭长辈负责教育子女的基本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同时,一些有学问的人也会开设私塾,传授经史子集等知识。
二、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流派。
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学者也成为古代中国的教育官员。
三、科举制度的实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并在宋代达到高峰。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四、私塾教育的发展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开设的,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才艺。
私塾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到现代。
五、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
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设立学校、推行普及教育,并且兴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如洋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等。
六、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行,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教育思想的更新等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也开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
七、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经历了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到近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再到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演变。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私人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一种教育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
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
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教育的。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等。
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开始普及教育。
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
1952年,中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各类高校和大学开始涌现。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详细的教育史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发展,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1.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传授的家学和师傅传授的手艺。
进一步的教育形式是私塾,由名师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士人才能。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时期,教育逐渐得到官方的正式组织。
特别是在唐朝,建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士人。
国子监设置科举考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制度。
3.科举制度:宋朝推行科举制度,主要考察文化知识,通过考试选拔士人。
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出身为主要准则的选拔方式,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4.书院教育:宋朝时期,书院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书院由有名的学者或官员创办,培养学生的才能,并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
书院教育在民间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
5.清朝的教育:清朝初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乾隆年间,设立了图书馆、书籍供给等机构,促进了图书出版和阅读。
康熙时期推行了扩招政策,提高了科举选拔的范围和机会。
6.新式教育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新式教育。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学者们积极倡导教育,提倡科学、实用主义和民主等教育理念。
一大批西方式的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8.现代教育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扩张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大;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过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推行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众多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再到近代的新式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然而,教育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如今的教育仍在持续进行,以期建立起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等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1.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强调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忠诚、孔子的“克己复礼”等等;其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礼仪、音乐、乐舞、冠礼以及书法、算术、孝悌、射箭等。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唐代开始,并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进入官僚学校学习,成为官员。
3.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有“唐宋八大家”的称号,这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这八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们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非常大。
4.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5.私塾教育:私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是私人经营的小型学校。
私塾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注重传授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科举制度的培养人才提供了基础。
6.学堂教育:学堂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学校。
学堂教育与私塾教育不同,它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和运行的,通常由官员主持。
7.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进西式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提倡新式教育,主张"救亡图存"。
8.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在20世纪初反对列强侵略、推翻封建社会、争取民主和科学的大规模运动。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重点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重点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
简述教育起源的概况。
2.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3。
试述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学校类型及其教育内容。
4.分析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时期1.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2。
试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3。
试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简论墨家的科技教育思想及特点。
第三章战国1.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及意义.2。
简述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3。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4。
简论《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第四章秦汉魏晋南北朝1.简述汉代文教政策的内容。
2.简述汉代太学的教育活动及特点。
3.分析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和利弊。
4。
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5。
试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主要利弊。
6.简述王充的学习论。
7。
试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第五章隋唐五代1。
简述隋唐文教政策。
2。
简述隋唐学校教育体制。
3。
简述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4.试论科举制的利弊得失.5。
论述韩愈的人才思想。
6.试论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宋辽金元1。
简述熙宁元丰兴学的主要改革措施。
2.试述书院的特点及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价值。
3.简述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4。
试析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5。
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及意义.第七章明清1.简述明清文教政策及其特点。
2。
简述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3.简论王夫之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4.试分析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第八章鸦片战争1。
试析洋务学堂的类别及特点.2。
简述留学教育的意义。
3. 试论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戊戌维新1。
简述“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2. 试评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制度.3. 试论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4. 试分析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十章新政时期1。
简述“癸卯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2.简述科举制被废除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 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国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多元化教育体系,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贡献。
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为贵族子弟服务,目的是培养统治阶层的人才。
“六艺”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指的是各种礼仪规范;乐,涵盖音乐、舞蹈等艺术修养;射,是射箭技术;御,为驾驭马车的技能;书,即书法和文字知识;数,则是数学和天文历法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提倡“仁”“礼”,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弟子整理的《论语》,成为了后世教育的重要经典。
秦汉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教育内容也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
太学的设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科举考试为平民子弟提供了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的机会,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教育也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宋元明清时期,书院逐渐兴起,成为重要的教育机构。
书院注重学术研究和自由讲学,培养了许多学者和思想家。
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逐渐传入中国。
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实用人才。
戊戌变法期间,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教育。
民国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五四运动”后,倡导民主与科学,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等。
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主张学术自由。
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
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
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
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
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
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一)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
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
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1)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
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
官学(2)(3)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
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
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二)(1)1权机构。
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
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
没(2)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
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重视教育的作用——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控球时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
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时间里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必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可能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等。
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1、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
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有教无类“其意为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的吸收学生。
孔子私学之中各色人物都有实是有教无类的活标本。
4、意义⑴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
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才会有好的政治。
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
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将士培养成为君子。
孔丘强调对君子三方面的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但最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即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①它反映了封建制星期是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②“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③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只待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
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取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立新学科。
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他主张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
所以他在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但是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
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所以文化知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
⑴《诗》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
《诗》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重视,列为必学的科目,不仅要求记诵而且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
⑵《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它保存了一定的古代历史文献史料,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⑶《礼》孔丘认为,礼是立国的根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孔丘以周礼为依据从春秋的社会现实出发加以部分改良,变成一部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成为《礼》。
“不学礼,无以立”,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不仅要学会礼的一是更重要的是理解礼的精神实质。
⑷《乐》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对于乐,首先在思想内容上要达到善的标准,其次在艺术形式上要达到美的标准,内容与形式都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他强调乐的道德标准,重视乐的社会效果,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⑸《易》是一本占卜之书。
⑹《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该书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灾异等方面的材料。
编撰《春秋》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书中维护名分,寓意褒贬,灌注他的学说。
主张自觉修行道德原因: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
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占有首要的地位。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只是传授来实现,因此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因此仁与礼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认真学礼无法立足于社会。
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徒具形式。
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礼的精神要灌注仁的精神是其进步方面。
礼和仁的关系是形势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
以仁的精神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规范,比如,忠、孝、恕。
道德原则:(1)立志孔子认为,人不应当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该又对未来的精神上的更高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
(2)克己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孔子主张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
(3)力行道德教育培养德行。
既有道德认识问题也有道德实践问题。
孔丘提倡力行,要求言行一致,到的认识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恰到好处。
(5)内省孔丘认为道德认识和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即内省。
各方面的行为都需要内省的方法来帮助修养提高。
(6)改过面对错误首先认识到错误,不掩盖;其次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批评忠告采取欢迎态度。
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6知识的来源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历史上曾存在不同的认识路线。
孔子遵循的是“学而知之”的认识路线,他的教学方法论是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路线为基础的。
(1)学、思、行相结合1、学而知之是孔丘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学习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2、教师根据学思结合的要求,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要弄清事实和形成这种事实的原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的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3、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这是孔丘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2)启发诱导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孔丘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因材施教孔丘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成效。
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教师的典范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
他只承认自己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两个方面,实际上这也是他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⑴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己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对学习有饱满的热情。
⑵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联想思考,扩大认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