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那一天简介

合集下载

腊月十五的民间故事

腊月十五的民间故事

腊月十五的民间故事腊月十五,即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

在这一天,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下面,就让我为您讲述腊月十五的民间故事。

一、元宵节的由来相传,元宵节起源于汉朝。

当时,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思念家人,便在正月十五这天,用面团捏成圆形,象征团圆,以此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便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并规定这天要吃元宵,以祈求团圆和美满。

二、东方朔与元宵姑娘在民间传说中,东方朔是一位聪明机智的神仙。

有一年腊月十五,他得知月宫里的嫦娥仙子十分寂寞,便决定为她解闷。

东方朔化身为一位英俊少年,来到月宫,与嫦娥仙子畅谈诗词歌赋。

为了感谢东方朔,嫦娥仙子赠与他一颗仙丹,让他带回凡间。

东方朔回到人间后,将仙丹交给了一个名叫元宵的美丽姑娘。

元宵姑娘吃了仙丹,变得聪明伶俐,貌美如花。

此事传到皇帝耳中,皇帝欲将元宵姑娘纳入后宫。

东方朔为了保护元宵姑娘,便在腊月十五这天,让元宵姑娘煮了一锅元宵,邀请皇帝品尝。

皇帝吃了元宵后,感慨万分,决定放元宵姑娘回家与家人团聚。

从此,腊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流传开来。

三、猜灯谜的起源腊月十五这天,除了吃元宵,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猜灯谜。

相传,南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刘义庆的才子,他为了考验朋友们的才智,便在腊月十五这天,将谜语写在灯笼上,挂在树上,让朋友们猜。

谁猜对了,就可以将灯笼拿走。

这个游戏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元宵节的传统活动。

四、舞龙舞狮的传说舞龙舞狮是元宵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

相传,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舞龙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狮子则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舞狮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吉祥。

腊月十五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梗概《惊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梗概《惊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梗概《惊封》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梗概《惊封》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传说故事。

1. 神龙献瑞传说在远古时代,南方有条会吐珠子的神龙,他生气了,就会吐出一串串的珠子。

这可把当时的皇帝吓坏了,于是他派遣了一位叫端王的官员前往南方,与神龙谈判,希望神龙不要再吐珠子。

端王经过多年的苦苦努力,终于与神龙达成了协议,神龙答应每年在正月十五献上一条大鲤鱼,以代替原本的珠子。

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便食用鲤鱼煮的汤圆,以庆祝神龙献瑞。

2. 嫦娥奔月据传说,远古时候,有十夫人为皇帝献了一种叫做长生不老草的草药。

皇帝十分高兴,遂将草药收藏在宫殿中。

然而,有一天,一位叫嫦娥的女子偷走了长生不老草,并飞到了月亮上。

这事惹恼了皇帝,于是他便派遣了后羿前去讨回长生不老草。

后羿成功地夺回了草药,但是他不能接受让月亮失去嫦娥,于是他便让嫦娥留在了月亮上,并赠送了她一包月饼以示感激。

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人们都会吃月饼,以纪念这个传说。

3. 顺风耳与灯谜传说顺风耳曾经发明了灯谜,以解决人们夜间无聊的时间。

而元宵节这一天,每年每个家庭都要贴上一些花灯,于是顺风耳又在花灯上编出了一些谜语。

这些谜语各种各样,有的是名人典故,有的是成语俗语,让人们猜测着其意义。

人们在欣赏灯的同时也能解谜,使这个节日更加有趣和丰富。

4. 元宵节起义公元200年左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反抗暴政的民族英雄——吕布。

当时,吕布在将军董卓的统治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于是他果断发动了著名的元宵节起义,推翻了董卓的暴力统治,结束了这段黑暗的历史。

这个事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族民族的团结和整体力量的增强。

正是吕布勇敢顽强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元宵节传说故事层出不穷,这些故事不仅仅有趣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们传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佳节习俗,让我们领悟到了中华民族亿万年来历史的博大精深。

希望人们能够在传承习俗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五

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五

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中国的春节期间被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源于古代的灶君节,是庆祝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这一特殊日子的民间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各式花灯,在街头巷尾欢庆团圆和祈福。

本文将通过介绍元宵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五。

一、历史渊源元宵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汉朝时期。

汉代时,民间流传有众多迷信的民间传说,其中一个就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夜晚灶神会下凡视察人间,因此当地人会在家中祭祀灶神,以求灶神保佑家庭免受灾祸。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庆祝团圆和祈福的传统节日。

二、传统习俗1.看花灯:元宵节的一大特色就是看花灯。

各地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活动,在夜晚点亮各式各样的花灯,包括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节目。

花灯创意独特,有的形如动物、有的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吉祥物。

2.吃元宵: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还会品尝美味的元宵。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作的甜品,通常包裹着各种馅料,如花生、红豆、芝麻等。

吃元宵具有团圆的寓意,寓意着家人团聚、幸福安康。

3.舞狮舞龙:舞狮舞龙也是元宵节的传统节目。

穿着狮子和龙的舞者,经过精心排演,以独特的舞姿和鼓点表演,展示着活力和喜庆。

4.猜灯谜: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还会参与猜灯谜的活动。

猜灯谜是一种娱乐方式,将灯谜贴在花灯上,通过解谜考验智慧。

三、文化意义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庆祝团圆和祈福外,还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元宵节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庆祝元宵节,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加深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2.弘扬美德和心灵美:元宵节是一种团圆的象征,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相聚一堂,表达对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思念和祝福。

这种团圆的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传递着人与人之间友爱和关怀的情感。

3.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元宵节期间,各地举办花灯展览、庙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001]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001]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001]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五,让学生了解该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教学目标1.学习正月十五的起源和背景知识;2.了解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3.掌握正月十五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利用问题引入正月十五这个节日:–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在正月十五这天有什么特别的活动或习俗吗?2. 介绍正月十五的起源和背景•在类似白话文的语言中,给学生讲解正月十五的起源和传说,如: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元宵节。

据说,在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它每年都会在这一天出来吃人。

后来有一位叫做“盼春”的少女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带着一群小孩子在正月十五这天放出了许多灯笼和烟花,把怪兽吓跑了。

从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成了人们的团圆、欢庆的日子。

3. 学习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学生分小组,自行查找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并进行汇报:–家家户户挂灯笼;–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等。

4. 分析正月十五的意义•让学生思考正月十五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并进行小组讨论:–团圆:正月十五是一个象征团聚的日子,人们会和家人一起庆祝,并祈求一家人平安团圆;–祈福:也是一个祈求好运、福禄的日子,人们会向上天祈祷,希望来年顺利、幸福。

5. 拓展活动•分组让学生设计一张正月十五的节日海报,展示他们对这个节日的理解和想法。

总结与评价本节课通过导入新知识、介绍起源和背景、学习传统习俗以及分析意义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正月十五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深层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设计海报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提高了学生对正月十五的兴趣和了解程度。

第三单元雪域天音——《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 教案

第三单元雪域天音——《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 教案

《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材简析】《阿玛勒火》为2/4拍,商调式,二段体结构。

旋律典雅细腻,是藏族传统歌舞“囊玛”的基本曲目之一。

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

《正月十五那一天》歌曲为2/4拍,宫调式,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构成。

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谐”中“觉谐”一类的民歌。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囊玛”与“堆谐”这两者艺术形式。

考虑到部分学生对民族歌曲不感兴趣,因此设置欣赏、聆听、模唱、对比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辨认这两种体裁形式及风格特点,使其感受藏族歌舞的神奇色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

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藏族歌舞的艺术魅力,喜欢藏族歌舞,了解藏族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聆听、模唱、对比方法,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能够辨别藏族歌舞“囊玛”、“堆谐”不同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体验“囊玛”、“堆谐”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2、教学难点:带着音乐的感觉主动参与各项体验活动。

【教学过程】一、体验藏族节奏1、师随音乐表演藏族踢踏(堆谐)舞片段,生加入有节奏的掌声()为老师伴奏。

2、请学生跟着老师来简单的踢踏舞动作。

设计理念: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拍手练习踢踏舞的基本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踢踏舞的风格二、加入律动舞蹈1、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前两段师:音乐的情绪如何?(欢快、紧凑、动感强)2、再次聆听歌曲师:在富有舞蹈性的音乐“”处加入踢踏舞节奏的拍手声音。

3、在处加入舞蹈动作。

师:你能感受到舞蹈者有怎样一种精神状态?(乐观、向上、豁朗。

)4、总结:堆谐是一种民间流传的户外集体舞蹈,热烈而奔放。

设计理念:体验堆谐的特点,熟悉踢踏舞基本节奏。

三、感受囊玛韵味1、欣赏囊玛舞蹈师:与堆谐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猜猜它合适在室内还是室外表演?(端庄稳重,更适合在室内表演)2、介绍囊玛3、播放《阿玛勒火》师:这首歌的开头和结尾处有什么特点?(乐段的开头都用“阿玛勒火”,乐段的结尾用“”或将其移高八度的旋律收尾。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
繁荣景象
元宵节作为古代的重要节日,诗词中常描绘出灯火辉煌、歌舞升 平的繁荣景象。
人文关怀
诗人们通过描绘不同人物在元宵节的境遇和心情,体现出对人民 生活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传承与创新
古代诗人在创作元宵节诗词时,既传承了前人的文化传统,又注 入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独特风格。
引导学生创作以正月十五为主题的诗词
家庭、学校、社区如何参与庆祝活动
家庭
可以在家中自制元宵或汤圆,一 起欣赏花灯和烟火,感受节日的
温馨和欢乐。
学校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元宵节主题班会 ,了解节日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举 办猜灯谜等活动。
社区
社区可以组织居民参加集体赏花灯 、舞龙舞狮等表演活动,增进邻里 之间的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观
02
元宵节庆祝方式及意义
元宵节基本庆祝方式介绍
01
02
03
吃元宵或汤圆
象征着家庭团圆、和睦幸 福,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 传统习俗。
赏花灯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人们会欣赏各种精美的花 灯和烟火,营造出欢乐祥 和的节日氛围。
猜灯谜
元宵节期间,人们会挂起 带有谜语的灯笼,通过猜 灯谜来增添节日乐趣,锻 炼智力。
历史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正月十五的节日地位逐渐提升,唐代已成为法定节日,宋代 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明清时期至今,赏灯、吃元宵等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节日习俗与民间活动
赏花灯
猜灯谜
正月十五夜晚,各地会举办盛大的灯会, 人们欣赏各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 ,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在赏灯的同时,人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活 动,通过智慧与巧思来解答各种有趣的灯 谜。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元宵节四种起源传说故事介绍

元宵节四种起源传说故事介绍

元宵节四种起源传说故事介绍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元宵节四种起源传说故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元宵节四种传说故事一种说法来源于汉文帝刘邦去世后,吕后执政,刘氏小皇帝只是个摆设。

吕后除了没像后世的武则天当皇帝,所掌握的权势和皇帝没什么不同。

而且她提拔吕家势力,屠杀贬谪刘氏势力,在朝廷中引起极大矛盾。

吕后病逝后,诸吕在上将军吕禄集合,阴谋篡夺刘氏江山。

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在正月十五一举粉碎了诸吕叛乱阴谋,即位的汉文帝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决定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庆祝平“诸吕之乱”的元宵节。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汉武帝汉朝时天地之间的最高神祇叫太一神,又叫泰一、泰壹氏、泰氏等,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玉皇大帝,西方的上帝,是主宰宇宙一切的天神。

古代祭祀天地之中的“天”,在汉朝就指太一神。

史载“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因此这个日子演变为后来的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东汉时的汉明帝汉明帝曾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到“西天取经”,之比唐僧取经早了几百年。

不过蔡愔并没有到达古印度,他到了西域大月氏后就遇见了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

这二位高僧在蔡愔的邀请下,驮着佛经和佛像到了大汉的首都洛阳,汉明帝专门赦建白马寺用于译经。

据蔡愔、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介绍,佛教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做法,敬佛的汉明帝下令全国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全国的士族庶民都挂灯,久而久之,元宵节挂灯的风俗就产生了。

第四种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的鼻祖虽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但道教的产生却是从东汉时期张天师开始。

第一位张天师名叫张道陵,他创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燃灯庆祝,后来演变为元宵节。

与元宵节起源有关的民间传说

与元宵节起源有关的民间传说

与元宵节起源有关的民间传说与元宵节起源有关的民间传说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3、汉明帝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

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

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

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

合成为三元。

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5、学子入学要开灯相传唐太宗时,为了鼓励儿童们读书,下旨要求每个儿童都要人学,人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灯。

2022元宵节的来历及传统美食

2022元宵节的来历及传统美食

2022元宵节的来历及传统美食元宵节是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吉祥喜庆。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来历及传统美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元宵节的来历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人们为了驱赶乡间田野的野兽,就会在夜里手持火把,大声地呼喊。

人们希望这样做,能够在来年取得好的收成。

后来大家又在正月十五的这一天晚上,点亮灯盏,以进行祭祀祈福活动。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元宵节的雏形。

到了西汉的时候,刘邦的妻子吕后掌握了朝廷的权力,妄想把汉朝变成吕氏王朝。

刘邦宗室刘襄听闻了这个消息,就联合了陈平等一帮老臣,起兵消灭了吕后一家,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做皇帝。

刘恒感叹这太平的日子来自不易,于是下旨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整个长安城在那一天晚上张灯结彩,大家欢欢喜喜地度过了一个热闹的夜晚。

从此,正月十五就演变成了元宵节。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东汉、南北朝都有笃信佛教的皇帝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夜,全国都要燃灯礼佛。

于是元宵节就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花灯,到了晚上就点亮它们以供奉佛祖。

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又增添了吃汤圆、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的内容,为中国人的春节画上一个热热闹闹的句号。

元宵节与潮州潮州人对元宵节的热衷程度,仅次于春节。

在古代,潮州城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牌坊街。

人们在大街的两遍挂上精巧的花灯祈求好意头。

花灯里面最出名的是“百屏灯”。

百屏灯可不是一座花灯,而是由许多座花灯组成的一个大型花灯展。

这些花灯描述了很多历史或神话故事,生动的形象和精美的造型,令大街上的游人流连忘返。

而著名潮剧《陈三五娘》里面的主角陈三与五娘,就是在元宵节的牌坊街上因为赏灯而结识,并最终结为夫妻的。

所以潮州人对于元宵佳节,有着一层更深的热爱。

元宵节传统美食1、汤圆和元宵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都是为了求一个全家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制作汤圆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

《阿玛勒火》 《正月十五哪一天》

《阿玛勒火》 《正月十五哪一天》

《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材分析:歌舞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人民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两首作品特点分明;一个抒情悠扬、柔和典雅;一个节奏紧凑,富于动感。

它们分别是“囊玛”和“堆谐”的典型代表。

因此,本课中强调对两首作品的对比欢赏,帮助学生从音乐的基本元素上去分析音乐,借用舞蹈的手段去体验音乐。

课时目标一、通过欣赏《阿玛勒火》,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学习听辨两首音乐作品的风格持点(前者典雅舒缓,后者欢快紧凑)。

二、通过“囊玛”和“堆谐”的体验活动,感受两种舞蹈的风格特点(前者舒展而有韵律,后者富有舞动性),进而对藏族歌舞音乐产生兴趣。

课后思考:要上好这节课,要解决几个问题。

问题一:作品较大,学生“回圈吞枣,难以下咽”。

因此,本课的目标定为让学生熟悉五个主题。

并将作品的主题二和三、主题一和五进行单独学习,辅以聆听、舞蹈、哼唱、节奏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每个主题的不同特点,并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分析音乐在基本元素上的不同,教给学生探究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音乐的良好习惯。

问题二:作品较长,完整地聆听一次需要8分钟,在这8分钟要一直保持学生积极聆听的注意力,让他们听懂音乐并非易事。

所以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聆听中,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寻找熟悉的音乐主题,为它们排序,并根据自己的感受为每段主题标示速度、节奏和情绪关键词。

小组合作,很好地解决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要求,通过讨论学习达成共识,互相帮助。

问题三:解决分析音乐时的困难。

理性地分析音乐是学生的弱项,在这节课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去关注音乐的基本元素,可以自己示范,反复对比,也可借助多媒体的先进手段,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才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这节课要在本单元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也要求前面的课要较好的完成。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上课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不同主题的顺序,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正月十五那一天

正月十五那一天

正月十五那一天第一篇:正月十五那一天《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教学目标:1、了解西藏舞蹈的构成和特点,简单学习舞蹈动作。

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教学难点:区分藏族舞蹈中的“堆谢”与“囊玛” 教学准备:音响资料、图片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2、引入课堂:图片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有年轻的姑娘在跳舞......师:非常好。

这幅图片上描绘了藏族姑娘穿着亮丽的衣裳尽情跳舞的场景。

众所周知,藏族人民能歌善舞。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思考:藏族人民的舞蹈是什么样的?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播放视频)生:.......师:很好。

这段舞蹈的背景音乐是藏族歌曲《康定情歌》。

藏族人民热情奔放,她们的舞蹈也激情潇洒。

我们来了解下藏族的舞蹈。

师:下面我来给大家示范几个基本舞蹈动作。

大家可以随我一起学一学。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

“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在藏族舞蹈的歌曲中,“堆谢”与“囊玛”最为重要。

堆谢: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谢”即歌曲。

堆谢是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萨迦、昂仁、萨嘎)一带的民间舞蹈,又名“拉萨踢踏舞”,舞蹈动作文雅华丽,是西藏民间歌舞。

广泛流行于西藏各地。

公元13世纪(元朝),萨迦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圈套的发展。

由于出现了札木聂这种乐器,并为当地的歌舞——果谢——伴奏。

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

这种歌舞被称之为堆谢。

堆谢的音乐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分称“降谢”,速度较慢,抒情悠扬,富有浓厚的歌唱气息;后部分称“觉谢”,速度较快,轻松活泼,舞蹈气氛强烈。

元宵节的传统故事

元宵节的传统故事

元宵节的传统故事元宵节的传统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的传统故事,欢迎阅览。

元宵节的传统故事篇1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美好愿望。

汤圆起源于何时?我们先看几个传说故事:故事一:传说有次元宵节,乾隆爷下江南,在村庄里迷路了,肚中又饥又渴,就向一户农家敲门寻些吃。

开门是位老婆婆,她家里很穷,没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团成圆球,在汤里煮熟给乾隆爷吃。

阿玛勒火教案

阿玛勒火教案

阿玛勒火教案
课题:欣赏《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能力目标:能够比较准确地用轻声演唱《走进西藏》,并尽可能地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

 情感目标: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谢及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在聆听、演唱中获得藏族音乐的感受。

 难点:鉴别藏族音乐特点并体验其风格。

 【教学模式】三段六环节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或复习内容:学生整理搜集有关音乐家莫扎特的有关资料
 一、创设情景、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导入新歌:
 1、提问:《走进西藏》的作者是谁?歌曲歌颂的是谁?
 2、分小组演唱歌曲的齐唱部分。

 三、自学引路,思考问题:
 (一)概述藏族音乐。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一起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著春天的到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传说它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故上元节要燃灯。

而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更是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到了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

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

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

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的时候,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朝鲜传统节日--正月十五

朝鲜传统节日--正月十五

朝鲜传统节日--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是朝鲜民族在年节以后度过的传统节日。

朝鲜民族自古使用农历,把农历正月十五定为传统节日,并欢度这一节日。

今年的正月十五是阳历2月24日。

正月十五节日通常从正月十四日开始过,所以十四日叫做《小十五》,十五日叫做《大十五》。

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所研究师桂崇武说:“据朝鲜古代文献《东国岁时记》记载,朝鲜民族度过了正月十五节日。

从公元前277年起存在近一千年的朝鲜第一个封建国家-高句丽、历史较晚的百济和新罗等三国时期已经有了正月十五这个节日。

朝鲜民族在正月十五举行各种有意思的仪式,吃节日特色菜,玩各种民间游戏等,欢度节日。


正月十五节日活动中,最有特色的还是男女老少登上村里的后山欣赏圆月。

传说,谁先看到山顶的圆月,谁就走幸运,所以人人都争相上山,赏月许愿。

然后,进行了拿着火把,到田野烧掉陈草的玩火把活动。

这一活动有助于消灭过冬的害虫。

正月十五日,朝鲜民族吃各种民族饭菜,其中最讲究的是五谷饭。

据记载,还有正月十五日吃九种干野菜的风俗,传说这一天吃干野菜,就在夏天不怕热。

正月十五日,朝鲜民族玩尤茨、放风筝等,进行各种民间游戏。

其中,放风筝、拔河等项目比赛最为热闹,有全村的小孩儿和成人都参加,是正月十五节日的最高峰。

民间游戏有助于全村和所有家庭和睦相处、实现团结、增进友谊,锻炼身体。

如今,朝鲜人民依然年年过正月十五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月十五那一天》简介
唐太宗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包括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进西藏,因而对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艺术的形式来赞美她。

《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这样一首藏族民歌。

《正月十五那一天》是一首藏族民歌,节奏轻快。

因内容描述了藏族人民热烈欢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场面,又称《迎公主歌》,又名《埃马林几》或《请你听一听》。

它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

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清清楚楚。

《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谢”中“觉谢”一类的民歌。

歌曲为D宫调,2/4拍,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构成。

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