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实施性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我单位现有施工水平、技术、设备、施工经验、科技进步、施工能力和资源配置等施工要素;
(12)现场踏勘及对周围环境调查所获得的资料;
(13)S105至乌江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资料;
(14)国家、行业及当地政府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地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15)本单位的资源优势及建设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施工能力、科技成果及本单位劳动定额等。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S105至乌江段公路改建工程位于市境,连接和皖省界乌江镇。本项目的建设是贯彻实施省东向发展战略,促进市融入都市圈,融入长三角的重要举措,同时是增强省干线公路网网络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需要,是响应我国“十一五”计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交通量发展的需要,是庐江、、含山、和县等地通达市的最便捷通道,其建设将拉近各市县的空间、时间距离,对促进和带动沿线经济及旅游业更快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该项目的建设是省全面实施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沿线工程地质较为复杂,在低山丘陵区,基岩埋深较浅,地基的强度较高,稳定性好;现代河流漫滩及东部全新统地层中,可见压缩性高、强度低、稳定性差的软土,层位不稳定、厚度变化大;河谷平原区,河塘港汊较多,软土分布更为广泛。
(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本区新构造运动,自第四纪以来,明显继承了早期构造运动的特点,以大面积震荡性的垂直升降运动为主。
地震是新构造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项目所在区域属于中等地震活动区,根据国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路线经过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处在0.05g区域,基本烈度为Ⅵ度。
2.3.3工程地质
1.2 编制依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30-2003);
(3)《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JTG F10-2006);
(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JTJ 034-2000);
2.3.2区域地质概况
(1)地层
根据省地层划分,路线位于华北地层区Ⅰ中的淮河分区及扬子地层区。沿线基层多见于低山丘陵区,松散沉积物则分布于河谷平原。现按地层地质年代划分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太古界:上太古界浮搓山组:以厚层、巨厚层含黑云斜长马岩为主,间夹黑云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见于王铁集附近,上太古界大横山组,为灰绿色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片岩。
(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 2004源自文库;
(7)《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JTJ/T 019-98);
(8)《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JTJ017-96);
(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JTJ041-2000);
(10)《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GB50203-2002);
元古界:下元古界肥东群大横山组为青灰,灰白色白云质岩及岩,底部为磷灰岩及锰土。
震旦系:上震旦系统陡山沱组下部为灰、灰黑及灰黄色细砂质或粉砂质千枚岩或千枚岩,上部为灰灰黑色含砂泥质灰岩和结晶灰岩。
寒武系:下寒武半汤组主要为浅灰、深灰色白云岩,夹黄褐、黄绿色泥质白云岩;上寒武统龙盘组主要为灰、浅灰、紫红色条带状灰岩,下部夹灰黄色泥灰岩。
本项目属于老路改建工程,起点在合巢芜高速公路的半汤互通匝道环行交叉上,终点在皖交界处,与宁乌一级公路相连接,总里程68.24公里。路线走向基本由西向东,控制走向的主要因素为起讫点的衔接、城镇规划、沿线水网。所经行政区域主要有市半汤镇、含山县清溪镇、含山县环峰镇、和县西埠镇、历阳镇、乌江镇。
2.2技术标准
第一章 编制概述
1.1编制说明
经过对施工现场的仔细踏勘, 依据设计图纸和我公司现有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设备的实际施工能力,认真编制了本工程项目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本施工组织设计详细阐述了施工中的质量目标、进度目标以及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目标等,并根据本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重难点,制定了各项行之有效的技术及管理措施,编制了施工进度计划、资源投入计划和施工方案。
改建公路等级: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
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
路基、路面:路基宽24.5米,路面宽21.0米,均为对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标准轴载BZZ-100
桥涵设计载荷:公路-Ⅰ级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1/ 100
2.3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2.3.1地形、地貌
本地区总的趋势是北倚江淮分水岭向沿江倾斜,地势渐低。公路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总的为平原、低山相间排列,区域西部为冲岗起伏、垄畈相间的波状平原,东部为长江及其支流形成的宽阔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1.3 编制原则
(1)满足业主对工期、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2)综合考虑本工程的规模、特点,充分发挥本企业的优势,科学、合理、经济、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3)投入的机械设备、劳动力等资源考虑适度的富余;
(4)运用网络计划技术统筹安排各工序的施工,实行动态管理,均衡生产;
(5)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工期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精细组织、技术创新使得成本最优,进而使得工程自始至终保持质量、成本、安全良性循环的有序状态。
志留系: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主要为灰黑色页岩、黄绿色泥岩、页岩,灰绿、黄绿色细砂岩、粉砂岩。
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四系都有分布。第四系分布最为广泛,全区几乎所有区域均被其覆盖,第四系主要为浅黄、褐黄色细、粉砂,中液限粘土。
(2)地质构造及断裂带
路线经过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江淮台隆的东南部,以剡(城)~庐(江)断裂带的(池)河~太(湖)深断裂与扬子准地台为界,地区属于扬子淮地台。沿线断裂主要为NNE及NE走向断裂带。NNE向断裂倾向为SEE,倾角为60~80°。主要有五(河)~合(肥)断裂带,长约350公里;石门山断裂带,长约175公里;池(河)~砂(湖)深断裂,及嘉(山)~庐(江)深断裂,长约400公里。NE向断裂主要有:黄(栗树)~破(凉亭)断裂,长约275公里,清水镇断裂,长约90公里,倾向SE,倾角40~60°。
(12)现场踏勘及对周围环境调查所获得的资料;
(13)S105至乌江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资料;
(14)国家、行业及当地政府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地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15)本单位的资源优势及建设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施工能力、科技成果及本单位劳动定额等。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S105至乌江段公路改建工程位于市境,连接和皖省界乌江镇。本项目的建设是贯彻实施省东向发展战略,促进市融入都市圈,融入长三角的重要举措,同时是增强省干线公路网网络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需要,是响应我国“十一五”计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交通量发展的需要,是庐江、、含山、和县等地通达市的最便捷通道,其建设将拉近各市县的空间、时间距离,对促进和带动沿线经济及旅游业更快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该项目的建设是省全面实施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沿线工程地质较为复杂,在低山丘陵区,基岩埋深较浅,地基的强度较高,稳定性好;现代河流漫滩及东部全新统地层中,可见压缩性高、强度低、稳定性差的软土,层位不稳定、厚度变化大;河谷平原区,河塘港汊较多,软土分布更为广泛。
(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本区新构造运动,自第四纪以来,明显继承了早期构造运动的特点,以大面积震荡性的垂直升降运动为主。
地震是新构造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项目所在区域属于中等地震活动区,根据国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路线经过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处在0.05g区域,基本烈度为Ⅵ度。
2.3.3工程地质
1.2 编制依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30-2003);
(3)《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JTG F10-2006);
(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JTJ 034-2000);
2.3.2区域地质概况
(1)地层
根据省地层划分,路线位于华北地层区Ⅰ中的淮河分区及扬子地层区。沿线基层多见于低山丘陵区,松散沉积物则分布于河谷平原。现按地层地质年代划分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太古界:上太古界浮搓山组:以厚层、巨厚层含黑云斜长马岩为主,间夹黑云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见于王铁集附近,上太古界大横山组,为灰绿色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片岩。
(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 2004源自文库;
(7)《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JTJ/T 019-98);
(8)《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JTJ017-96);
(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JTJ041-2000);
(10)《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GB50203-2002);
元古界:下元古界肥东群大横山组为青灰,灰白色白云质岩及岩,底部为磷灰岩及锰土。
震旦系:上震旦系统陡山沱组下部为灰、灰黑及灰黄色细砂质或粉砂质千枚岩或千枚岩,上部为灰灰黑色含砂泥质灰岩和结晶灰岩。
寒武系:下寒武半汤组主要为浅灰、深灰色白云岩,夹黄褐、黄绿色泥质白云岩;上寒武统龙盘组主要为灰、浅灰、紫红色条带状灰岩,下部夹灰黄色泥灰岩。
本项目属于老路改建工程,起点在合巢芜高速公路的半汤互通匝道环行交叉上,终点在皖交界处,与宁乌一级公路相连接,总里程68.24公里。路线走向基本由西向东,控制走向的主要因素为起讫点的衔接、城镇规划、沿线水网。所经行政区域主要有市半汤镇、含山县清溪镇、含山县环峰镇、和县西埠镇、历阳镇、乌江镇。
2.2技术标准
第一章 编制概述
1.1编制说明
经过对施工现场的仔细踏勘, 依据设计图纸和我公司现有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设备的实际施工能力,认真编制了本工程项目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本施工组织设计详细阐述了施工中的质量目标、进度目标以及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目标等,并根据本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重难点,制定了各项行之有效的技术及管理措施,编制了施工进度计划、资源投入计划和施工方案。
改建公路等级: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
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
路基、路面:路基宽24.5米,路面宽21.0米,均为对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标准轴载BZZ-100
桥涵设计载荷:公路-Ⅰ级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1/ 100
2.3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2.3.1地形、地貌
本地区总的趋势是北倚江淮分水岭向沿江倾斜,地势渐低。公路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总的为平原、低山相间排列,区域西部为冲岗起伏、垄畈相间的波状平原,东部为长江及其支流形成的宽阔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1.3 编制原则
(1)满足业主对工期、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2)综合考虑本工程的规模、特点,充分发挥本企业的优势,科学、合理、经济、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3)投入的机械设备、劳动力等资源考虑适度的富余;
(4)运用网络计划技术统筹安排各工序的施工,实行动态管理,均衡生产;
(5)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工期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精细组织、技术创新使得成本最优,进而使得工程自始至终保持质量、成本、安全良性循环的有序状态。
志留系: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主要为灰黑色页岩、黄绿色泥岩、页岩,灰绿、黄绿色细砂岩、粉砂岩。
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四系都有分布。第四系分布最为广泛,全区几乎所有区域均被其覆盖,第四系主要为浅黄、褐黄色细、粉砂,中液限粘土。
(2)地质构造及断裂带
路线经过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江淮台隆的东南部,以剡(城)~庐(江)断裂带的(池)河~太(湖)深断裂与扬子准地台为界,地区属于扬子淮地台。沿线断裂主要为NNE及NE走向断裂带。NNE向断裂倾向为SEE,倾角为60~80°。主要有五(河)~合(肥)断裂带,长约350公里;石门山断裂带,长约175公里;池(河)~砂(湖)深断裂,及嘉(山)~庐(江)深断裂,长约400公里。NE向断裂主要有:黄(栗树)~破(凉亭)断裂,长约275公里,清水镇断裂,长约90公里,倾向SE,倾角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