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多媒体 给数学课堂添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进多媒体给数学课堂添活力
摘要: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媒体技术,打破了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练习册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模拟演示事物的发生及形成过程、激发兴趣、不断刺激注意、强化记忆,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降低知识难度,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刺激兴趣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必将给数学教学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现代媒体可以巧设情境、激发兴趣、拉近知识与学生感性认识的距离,减缓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变被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做到有效课堂教学,从而大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
数学教材又枯燥无味,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动画等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阿基米德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
他曾说:‘如果给我一根
足够长的木棍我能撬起地球。
’同样的,我可以说如果给我一张足够大的纸, 20次就能折35层楼房那么高。
27次就能折珠穆朗玛峰那么高。
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
教师顺势引入新课:“下面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很快就能解决其中的秘密。
”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添课堂魅力
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而教学媒体创设问题形象化、明确化,容易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真正拥有发展他们想法的机会,使学生驰骋奔腾的思维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
运用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共同经验,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想象、表达能力、学习活
动,变强迫性教学为诱导思维式教学,极力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增强直观、形象性,优化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可以跨时空、跨地域地展示事物的形成、演变、发展过程。
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
这样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乐于接受,进而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四、减缓知识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七年级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生活经历不足,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和体会。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截一个立体图形”等内容时,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可无限分割、可重复展示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多样化练习,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反馈、矫正
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
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巩固环节只有不断地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精力。
多媒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使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了学生想做、乐学的学习情感,真正做到“减负提素”的目的。
比如在练习中编制各种形式、各种情境的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并配以声像效果,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
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灵活性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
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
这样的数学教学更有
利于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 缪亮,《新课标——多媒体课件与课程事例典型案例》
[2] 刘芳、孔凡哲,《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
[3] 肖成全,《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