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几点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猛,诸多高校相继开办城市轨道相关专业,但就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力度、配套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科学和不合理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1 行业及专业发展现状

1.1 行业现状

1969年10月,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中国第一条地铁随之而诞生(当时主要作为战备需要)。到上世纪90年代交通拥堵问题在国内大城市相继出现,于是诸多城市相继规划并完善自己的地铁网络。截止目前,我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4

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65条,总运营里程已近2000公里。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一次性批复了25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累计投资额超过8000亿元,涉及19个城市。在十二五期间还将继续扩大规模建设地铁,要建成投运2500公里左右,到2020年末,全国建成总里程将达7000公里左右。

1.2 专业发展现状

本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轨道工程大规模发展,急需大量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方面相关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于是诸多高职院校在原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之上演变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而传统的铁道工程技术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城市轨道工程建设

施工、维护的要求。更有部分院校看到良好的就业前景在毫无任何专业背景的前提下也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截止目前全国开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已有30多所。虽已初步满足目前人才数量上的需要,但质量并非如此。

2 主要存在问题

2.1 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与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办学。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并不十分愿意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有待加强,校企常态化运作很难。另有些学校虽与一定规模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没有很好的利用好企业的优势资源。

2.2 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现有高职院校教学师资队伍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2)高职称、高水平、高技能型双师教师缺乏;(3)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4)进修培训、挂职锻炼受经费或庞大的教学工作量影响,力度不够;(5)教学师资队伍中绝大部分对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组织实施课程教学。

2.3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质量、数量、资源利用率、更新频率有待提高

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目前经费运作都较紧张,对专业教学资源尤其是图书、影像、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资源匮乏。甚至连学生用的教材资源都不够,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应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高职高专教材,特别是铁道部铁路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有由专业教师和现场专家共同开发的专业主干课程的校本教材和指导书。但整个行业内满足以上条件的高质量教材较少。

2.4 教学方法手段落后,课程方式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在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教学方法用的仍不普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惰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仍重理论讲解,轻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在,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考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实践性很强的一些课程考试还是传统的笔试,不能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水平。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推广使用,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佳。

3 几点思考

3.1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校企共赢

积极采取措施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力争做到校企“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管理一体化、专业建设一体化、技术服务一体化、校企文化一体化”。实现校企双方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一体化管理。完善合作企业有效的决策与执行机制,进一步细化各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定期开校企联系会,切实保障管理运行的畅通。完善从招生到

就业的校企共同人才培养一体化。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校企进行一体化专业建设。校企按照行业标准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的“7s”管理,营造现场工作环境,满足教学与生产需要。校企互通实现技术服务一体化。校企根据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实际共同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校企互通,形成技术服务一体化机制。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专业文化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把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3.2 加大师资培训,引进企业精英,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加大师资培训,通过进修、学术研讨、挂职锻炼等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梯队,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教师队伍引入、准入与培训机制,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教师、企业员工,校企“互派、互聘”,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影响力,拓展兼职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形成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和兼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3 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加大实训基地(室)建设,提高基地利用率

根据专业特点,按照“理实一体”原则,积极探索教学实践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建设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现场教室等;含

有实验项目的基础课均应建有仪器设备先进、齐备、完好、同时满足一个班级实验的教学实验室;学校建有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的实训室或实训基地,使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场所,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基本达到企业现场生产设备的水平,满足对应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课时总数的50%及以上;逐步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实训基地课余周开放时间10小时以上,并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实习实训和技能训练。

3.4 改革创新,采用先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评合一”。

以典型产品(项目、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探索选课制、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教学组织模式;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从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学习效果、过程控制等方面考核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能力,考核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定、教师评定最终获得。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