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九章重难点笔记
周三多高教五版管理学笔记重点
周三多管理学重要知识点及重要考点各章重要程度分析:★★★★★(最重要)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比较重要)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七章★★★(一般重要)第三章第九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不太重要)第十四章第十八章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论,也是全部章节中最重要的一章,凡是理论,必须将理论内容熟记,并与理论提出者相对应)1、本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2、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茨.卡茨)(重点)(1)技术技能: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外国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纪人观点(2)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4)欧文的人事管理(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5、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整个第三节都是重点):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公认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主要包括: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划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代表人物:法约尔、韦伯、巴纳德。
企业管理学自学笔记-第九章技术开发管理
第九章技术开发管理 第⼀节技术开发的种类与对象 ⼀、技术开发及其种类 1.技术开发是对于企业中第⼀次应⽤或出现的新技术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包括创造、学习、适应、消化、掌握、修改等过程,包括类型有: 1)⼩改⾰、⼩发明,是指对技术⼩规模的⾰新,特点是: 2)局部⾰新 3)技术创新和发明 2.我国现阶段建设的重点是对现有企业进⾏⼤规模的技术改造(是对技术开发成果的综合运⽤,关系:技术开发是技术改造的前导,技术改造是技术开发的后续)。
⼆、技术开发的对象 1.产品的开发,包括改⾰⽼产品与发展新产品,是最主要的内容。
2.设备与⼯具的开发,是提⾼企业⽣产现代化⽔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包括两个⽅⾯内容: 1)设计制造各种先进的新的专⽤设备和⼯具; 2)对企业现有设备进⾏局部改造和更新。
3.⽣产⼯艺的开发,是指运⽤新的科技成果,对产品的加⼯制造⽅法,技术和过程等进⾏的改进和⾰新,内容⼀般包括⼯艺⽅法、过程和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以及⼯艺准备等。
4.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5.改善⽣产环境的技术开发,是企业⽣产的必要条件。
第⼆节技术开发的途径和条件 ⼀、技术开发的途径 1.独创型的技术开发途径,是指以科学技术开发为先导,在企业独⽴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发明的新技术。
2.引进⾏的技术开发途径,内容包括技术知识、技术装备、⼯业产权、引进的⽅式包括“移植”、“嫁接”、“插条”、“交配”等。
3.综合与延伸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1)综合型的技术开发途径是指技术的综合,即把两项或多项现有技术组合起来,是第⼆次世界⼤战后技术⾰新的重要特征,包括两种⽅式: (1)单项移植,相互组配,从⽽产⽣优越的的新型技术或产品。
(2)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
2)延伸型的技术开发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深度、强度、规模等⽅向的开发。
4.总结提⾼型的技术开发途径。
⼆、技术开发的条件 1.科学技术队伍,是开展技术⼯作的基本条件,要求 1)有⼀定数量的科技⼈员,⽽且在在企业中全体职⼯⼈数中要占有⼀定的⽐例,来源包括:从企业外部招聘、现有技术⼈员中抽出⼀部分⼈员担当、从有实践经验的“能⼯巧匠”中选拔。
《管理学原理》第九章知识点
第九章权力分配与人员配置第一节权力的分配●直线权力是组织中,上级指挥下级的权力,表现为命令权力关系;●参谋权力是组织成员所拥有的向他人咨询或建议的权力。
●职能权力是根据高层管理者的授权而拥有的对其他部门或人员的直接指挥权。
1)授权,就是指上级赋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拥有相当的自主权而行动。
2)集权与分权:组织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在组织内部进行分工,有需要保持组织行动的一致性。
前者属于分权,后者属于集权。
任何组织都需要有一定的集权,也需要一定的分权。
影响集权和分权的因素:1.组织规模大小;2.决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3.下级管理者的素质;4.控制水平的高低;5.环境的动荡程度。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挑战是确保自身所在公司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员工队伍。
获得和留住有能力、有才华的员工,对每一个组织的成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外在因素:经济、工会、法律环境、人口趋势●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其应用形态包括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
●人力资源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和资本性人力资源。
前者是个体未经任何开发的遗传素质。
后者,也称为人力资本,是经过教育、培训、健康与迁徙等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源。
仅将人力作为资源是不够的,还应将其变成资本,成为组织财富,为组织所用,并不断增值,给组织创造更多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结合一定的物力、财力,对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和财力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基础业务,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和职位分类;核心业务,选聘、培训、考评职业发展管理;和其他工作,人事统计、考勤、档案管理、合同管理、退休人员管理、健康安全管理等。
00067财务管理学第九章 营运资本决策笔记
第九章营运资本决策一、营运资本决策概述1.【识记】(1)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营运资本是指在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本;狭义的营运资本是指净营运资本,即流动资产检出流动负债后的差额。
(2)营运资本周转营运资本周转是指公司的营运资本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开始,最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
正因为营运资本的周转是从现金开始到现金结束,所以又称现金周转期。
(3)永久性流动资产永久性流动资产(Permanent current assets)指的是企业所必须持有的最低限额的现金。
(4)波动性流动资产波动性流动资产指那由于季节性或临时性的原因而形成的流动资产。
(5)宽松型流动资产投资策略宽松型流动资产投资策略要求在销售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保持较多的流动资产投资。
在该策略下,公司拥有较多的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存货,能够按期支付到期的债务,并且为应付不确定情况保留大量的资本,使风险大大降低;但是由于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较低,存货占用资本的营运效率较低,也降低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这种政策的特点是投资收益率低,风险小。
不愿冒险、偏好安全的财务经理都喜欢采用该策略。
(6)适中型流动资产投资策略适中型流动资产投资策略要求在销售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保持适中的流动资产投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流入的现金恰好满足支付的需要,存货也恰好满足生产和销售所需。
这种策略的特点是收益和风险平衡,当公司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未来的经济状况时,可以采取该策略。
(7)紧缩型流动资产投资策略紧缩型流动资产投资策略要求在销售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流动资产投资。
在该策略下,公司的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投资降低到了最低点,可以降低资本占用成本,增加收益;但是同时也增加了由于资本不足而不能按期支付到期债务的情形,提高了公司的风险水平。
该种策略的特点是收益高,风险大。
敢于冒险、偏好收益的财务经理一般都采用该策略。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员配备)【圣才出品】
第9章人员配备9.1 复习笔记一、人员配备的任务和原则1.人员配备的任务(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去考察①设计合理的组织系统要能有效地运转,必须使机构中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人去占据,使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开展的每项活动都有合格的人去完成;②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
组织在使用工作人员的同时,应通过使用来培训管理干部,要注意管理干部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③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要通过人员配备,稳住人心,留住人才,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2)从组织成员需要的角度去考察①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地评价、承认和运用;②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素质不断提高。
2.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l)确定人员需要量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以设计出的职务数量和类型为依据,通过组织已有人员及所需人员数量,得出需外招人数。
(2)选配人员职务设计和分析指出了组织中需要配备哪些素质的人。
为了保证担任职务的人员具备职务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对组织内外的候选人进行筛选,最终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要根据组织的成员、技术、活动、环境等特点,利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进行全员培训,特别是有发展潜力的未来管理人员的培训。
3.人员配备的原则人员配备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1)因事择人的原则。
选人的目的在于使其担当一定的职务,要求其从事与职务相应的工作。
要使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首先要求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因事择人是人员配备的首要原则。
(2)因才使用的原则。
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人去进行,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素质,能够从事不同的工作。
从人的角度来考虑,只有根据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工作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
人与事的配合需要不断地调整,使能力有所发展并得到充分证实的人担任更高层次的、责任更多的工作,使能力平平、不符合职务需要的人有机会开展力所能及的活动,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实现人与工作的动态平衡。
张英奎《现代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控制)【圣才出品】
张英奎《现代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控制)【圣才出品】张英奎《现代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控制9.1复习笔记⼀、控制职能概述1.控制的含义控制是指按照计划标准来衡量所取得的成果并纠正所发⽣的偏差,以确保计划⽬标的实现。
控制是管理⼯作过程中⼀项不可缺少的职能。
2.控制与计划的关系(1)控制与计划既互相区别,⼜紧密相连:①计划为控制⼯作提供标准,没有计划,控制也就没有依据。
但如果只编制计划,⽽不对其执⾏情况进⾏控制,计划⽬标就很难圆满实现。
②控制确保计划实现。
a.有些计划本⾝的作⽤就已具有控制的意义;b.⼴义的控制职能实际上也包含了对计划的修改和重定。
(2)就整个企业组织⽽⾔,控制⼯作所发挥的作⽤表现为:①防⽌和纠正偏差的发⽣,使计划执⾏结果符合计划⽬标的要求,这是控制确保组织的稳定运⾏的作⽤;②修改原订计划或重新制订新的计划,通过积极调整计划⽬标来保证组织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这是控制确保组织的应变能⼒的作⽤。
3.控制的过程与要素(1)控制⼯作的基本过程①确⽴标准从最基层的⼯作任务控制⾓度来说,常⽤的控制标准有四类:a.时间标准,如⼯时、交货期等;b.数量标准,如产品产量、废品数量等;c.质量标准,如产品等级、合格率、次品率等;d.成本标准,如单位产品成本、期间费⽤等。
②测量实绩与界定偏差a.对照标准衡量实际⼯作成绩是控制过程的第⼆步,它分为两个步骤:第⼀,测定或预测实际⼯作成绩;第⼆,进⾏实绩与标准的⽐较。
b.掌握实绩可以通过两种⽅式进⾏:第⼀,测定已产⽣的⼯作结果;第⼆,预测即将产⽣的⼯作结果。
c.⽆论采⽤哪种⽅式,都要以通过⼀定的⽅法收集到⼤量的有关信息作为基础。
通过对差距或偏差的确定,就可以发现计划执⾏中存在的问题。
但并⾮所有偏离标准的情况均需作为“问题”来处理,这⾥有个容限的幅度。
d.容限是指准许偏差存在的上限与下限范围,在这个界限范围内,即便实际结果与标准之间存有差距,也被认为是正常的。
管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第九章 组织设计
第九章组织设计1.组织结构(选、填★★★)所谓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框架,是对完成组织的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了解)。
(1)组织结构的内容:①职能结构;②层次结构;③部门结构;④职权结构(了解) (2)组织结构的特征:①复杂性②规范性③集权性(填空、选择)(3)组织结构的本质是分工合作关系:核心内容是权责关系的划分: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企业目标。
2.组织结构设计的任务和原则(选、简答★★★)组织设计的任务:(1)设计请晰的组织结构;(2)规划和设计组织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3)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组织纵向结构设计的结果是组织的层级化;组织横向设计的结果是组织的部门化。
组织设计的原则:(1)专业分工原则(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控制幅度原则;(4)权责对等原则;(5)柔性经济原则。
3.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选、填★★)组美国学者西拉季认为,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有五个:环境、战略、技术、组织规模与生命规期。
稳定的环境下对应的是机械式结构,不稳定环境对应的是有机式环境;伍德沃德等人根据制造业技术的复杂程度把技术划分为三类: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大批量生产技术(集权)和流程生产技术;相对小型组织,大型组织的职位专业化程度要更高,并具有更多的标准程序、规则、规章制度等,规范化、复杂化、分权化程度也更高,同时人员结构比率也不同;葛瑞纳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奎因和卡梅隆把组织的生命周期细划为四个阶段:创业阶段(小规模的、非官僚的和非规范化的)、集合阶段(仍然欠规范欠合理,高层主管不愿放权)规范化阶段(小规模的、官僚制特征)和精细阶段。
每个阶段都由两个时期组成:组织的稳态发展时期、组织的变革时期。
4.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简答★)所谓部门化,也即活动分组,是指按着一定的方式将相关工作的工作活动予以划分和组合,形成易于管理的组织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九章 比较管理
第九章比较管理本章内容要点·比较管理概述;·美国的管理;·日本的管理;·中国的管理;·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管理。
在本章中,我们从不同文化角度来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管理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主要内容包括比较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美国的管理、日本的管理、中国的管理、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管理。
第一节比较管理概述比较管理注重于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企业和管理体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研究和探索。
这种对比即可以在小组织和大组织之间,也可以在不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企业之间;即可以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可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一、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
每年世界经济产品约30%~50%是通过国际商业活动产出的,其中大部分来源于遍布世界各地的多国公司(MNC)。
国内外的各公司的管理人员日益需要从全球范围思考问题,并且已经认识到了外在的竞争压力,今天没有任何公司和行业可以回避这种外来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认识到必须从全球范围来思考和计划企业的运作。
(2)比较研究方法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在衡量某一事物时一定是以另一事物作为参照物来进行的。
比较研究法是通用的,它不仅可以应用于管理学,还可以应用于诸如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
(3)在研究某个特定的组织和管理现象时,通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可以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同时,通过对不同文化和制度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外来文化,培养对人类事务的多样性的鉴赏力,有利于同其他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流和合作。
(4)通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使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更准确地的认识、定位各自所生活的环境和文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通常认为自己能够理所当然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文化,但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二十多年前,美国许多商学院的教授们都以为,西方,尤其是美国拥有创造性的管理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谭力文《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谭力文《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目录内容简介目录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管理学理论的演进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中国的管理思想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计划第四章管理环境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计划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决策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组织第七章组织设计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组织的变革与创新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编领导第十章领导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激励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管理沟通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编控制第十三章控制的基础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组织中的控制系统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1.1复习笔记一、管理1管理的定义(1)管理的各种观点①亨利·法约尔提出: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②H.唐纳利提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③L.西蒙提出:管理就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④哈罗德·孔茨:管理是在正式组织中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这是在这样组织的团体中创造环境的艺术,是在组织中能够以个人和合作的方式完成组织目标的艺术,是在完成这些工作中消除障碍的艺术,是在有效地达到目标时获取最优效率的艺术。
⑤丹尼尔·雷恩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以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⑥斯蒂芬·罗宾斯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督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管理学基础第九章领导理论
第九章领导的一般理论教学重点:领导的内涵与构成要素;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领导者特质理论、领导者行为理论、领导者团队理论(难点);情境领导模型、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领导者角色理论(重点)4.领导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领导的内涵与特征一、领导与管理1、领导的含义名词,指的是领导者他们是从事领导活动的人;动词,即领导指的是领导行为和过程。
赫塞和布兰查德认为,领导是一个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1)含义方面:两者的职能范围不同;两者的权力来源不同;两者的主要功能不同。
(2)发挥功能的不同途径目标制定过程;管理强调微观方面,通过计划和预算过程,确定几个月到几年的短期目标,安排详细步骤和资源实现计划目标;领导注重宏观方面,着重于较长时间范围的远期目标的确立,并为其制定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
人力资源配备;管理按照计划的需要构建组织,安排人员,根据职位的要求挑选、培训专业化的人才,保证组织按照正确的方式做事;领导通过愿景目标和战略影响组织成员,形成联盟,加强合作,使得整个群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计划执行方式;管理侧重于通过详细的监督和控制解决问题,保证计划执行;领导倾向于通过授权和激励等方式鼓舞组织成员迎接挑战,完成任务。
(3)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特征差异管理者更加理性和善于结构化地解决问题,领导者以愿景和个人魅力激励组织成员,从而带动变革。
二、领导权力的来源权利是影响他人的能力和下属权威的接受,存在于任何社会组织中。
根据约翰·弗兰奇和伯特伦·瑞文的观点,权力有五种来源。
(1)职位权利奖赏权力;是一种能够对他人进行奖赏的权力,奖赏的力量随着下属认为领导可以给予奖励或去除负面影响而增强。
强制权力;是一种惩罚的权力。
强制权力利用下属对可能遭受到的惩罚的在意和恐惧对其产生影响力,往往会带来不满与对抗,需要谨慎使用。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习题(组织设计)【圣才出品】
第九章组织设计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组织设计概述★★★1.问题的提出(1)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组织活动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2)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即扁平结构形态和锥形结构形态。
(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①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②工作的内容和性质;③工作条件;④工作环境。
(4)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的任务即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
2.组织设计的原则(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2)权责对等;(3)命令统一。
考点二: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1.外部环境(1)对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影响。
(2)对各部门关系的影响。
(3)对组织结构总体特征的影响。
2.经营战略组织结构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的战略的要求。
战略的类型不同,企业活动的重点不同,组织结构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企业经营战略的分类如下:(1)按企业经营领域的宽窄分为单一经营战略和多种经营战略。
(2)按企业对竞争的方式和态度可将经营战略分为保守型、风险型及分析型。
3.技术及其变化(1)生产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2)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的影响。
4.企业发展阶段美国学者坎农提出了组织发展五阶段理论,包括:①创业阶段;②职能发展阶段;③分权阶段;④参谋激增阶段;⑤再集权阶段。
5.规模包括:①规范化;②分权化;③复杂性;④专职管理人员的数量。
考点三:部门化★★★★1.职能部门化(1)内涵职能部门化是一种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的传统、普遍的组织形式。
(2)优势①可以带来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②有利于维护最高行政指挥的权威和组织的统一性。
③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从而提高技术水平。
(3)局限性①不利于指导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②不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
大一管理学每章知识点笔记
大一管理学每章知识点笔记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学科,主要包括管理的定义、目标、职能、特点等内容。
- 管理者的角色包括决策者、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等。
- 管理活动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基本过程。
第二章:管理者角色与职能- 管理者的角色包括人际关系角色、信息处理角色和决策角色。
- 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 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决策和领导才能。
第三章:组织- 组织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将各种资源合理地整合起来的活动。
- 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分工、协调、统一指挥、权责一致等。
- 组织的结构包括功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等形式。
第四章:领导- 领导是指通过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来影响他人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 领导的特点包括目标导向、影响力、激励和沟通等。
- 领导的效果可通过任务绩效和员工满意度来评估。
第五章:决策- 决策是指在面对问题时,通过选择和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 决策的步骤包括问题发现、信息收集、方案评估和决策执行等。
- 决策的类型包括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第六章:沟通- 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 沟通的要素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信息、媒介和反馈等。
- 沟通的障碍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信息噪音等。
第七章:计划- 计划是制定目标并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行为指南。
- 计划的层次包括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操作计划等。
- 计划应具备可衡量性、可行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第八章:控制- 控制是通过设定标准、测量绩效和采取纠正措施来确保目标的实现过程。
- 控制的主要步骤包括制定标准、测量绩效、分析偏差和采取纠正措施等。
- 控制可以通过反馈和调整来提高组织的绩效。
第九章: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的活动。
- 战略管理的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个方面。
- 战略管理的具体步骤包括目标制定、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等。
《管理学》教学重点与难点
《管理学》各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管理系统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管理的性质、管理者及管理机制;教学难点是管理机制与管理创新。
建议在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法对重点、难点进行精讲说明外,还应辅助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教学难点是各种管理理论的应用。
建议在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法对重点、难点进行精讲说明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企业调研法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第三章组织工作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组织工作的原理,难点是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和组织设计的程序。
建议在课堂讲授时结合企业实际,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方法组织教学。
第四章组织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部门、层次、职权、人员、制度设计的内容,难点部门设计的原则、各类职权之间的关系、组织制度的设计。
建议在课堂讲授时选择典型的组织类型,有针对性地就不同的组织讲授组织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互动的教学方式。
第五章组织运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教学的重点是授权的艺术、团队建设、非正式组织的管理,难点是组织变革的管理。
建议在课堂讲授时以学校管理为对象讲授授权的艺术并结合教学班级现状讲授班级的建设及班级内部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更多地采用课堂讨论式的互动方式。
第六章计划工作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教学的重点是计划工作的特征和目标的作用,难点是计划的编制方法和目标管理的步骤。
建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国家发展规划或某企业发展规划或学校发展规划为对象,讲授计划的编制方法、目标的作用及目标管理的过程。
由学生搜集有关发展规划并以发展规划为主线,讲授计划工作。
第七章战略管理与决策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教学的重点是战略环境分析和决策的标准与程序,教学难点是战略的设计与决策的方法。
建议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结合某大型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讲授所面临的不同环境并根据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企业战略;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式讲授定性决策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方式讲授定量决策方法。
浙大 866 862 罗宾斯 《管理学》 第九版 重点 笔记 Chapter 9 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
第一节评估环境的技术一、环境扫描环境扫描,对大量信息进行扫描,以便预测并解释环境中的这些环境中的变化。
大范围的环境扫描很可能揭示出影响组织当前正在实施的活动的趋势或问题竞争对手情报,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的环境扫描活动。
所谓竞争对手情报是一个过程,组织借助这个过程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试图得到诸如下列一些答案:谁是竞争者?它们在做什么?竞争对手的行动将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二、预测预测,对结果的预计1. 预测技术定量预测,运用一组数学规则,根据过去的数据序列来预计未来的结果定性预测,根据熟悉情况人员的意见和判断来预测未来的结果定性预测技术通常用于只能收集到有限数据的情况2. 预测的有效性预测的目标是向管理者提供信息,以辅助决策的制定管理者如何才能使他们的预测更有效呢?1. 要了解当环境基本上保持稳定时,预测技术是最精确的2. 尽量应用简单的预测方法,简单的预测方法趋向于比复杂方法的应用效果更好,因为复杂的方法时常错误地混淆随机数据与有意义的信息3. 考虑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预测过程中来4. 将预测结果与不变的趋势相比较5. 运用动态预测方法,对接下来12 ~18个月的情况进行预测,不要使用简单的静态预测方法。
此外,不要依靠单一的预测方法,应当采用几种模型来预测,然后将结果进行平均,特别在进行长期预测时更是如此6. 不要假定你能够准确地识别趋势的转折点,通常趋势的转折点是由随机的事件引起的7. 请记住,预测是一种管理技能,它是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改进的三、标杆比较标杆比较,在竞争对手和非竞争对手中寻找一种最佳实践做法,从而导致卓越的绩效标杆比较最基本的思想是,管理者可以通过分析然后复制各个领域领先者的方法来改进绩效P234 图表9-2 标杆比较的步骤第二节分配资源的技术资源是一个组织的资产,它包括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一、预算预算,针对具体活动分配资源的数字性计划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以及组织中的各种活动P235 图表9-3 预算的类型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活动,因为它强制性地在整个组织范围推行财务的纪律和结构P235 图表9-4 改进预算的建议二、排程1. 甘特图甘特图,由亨利·甘特发明的一种日程安排图,用以表示在一段时间里计划的和实际的产出情况甘特图使得管理者能够很容易地搞清什么活动已经在进行,以及评估哪些活动提前完成了,可能推迟或者按进度计划进行2. 负荷图负荷图,一种改进的甘特图,是对整个部门或具体资源的能力进行排程3. PERT网络分析PERT网络,流程型的图形,描述了完成项目的必要顺序以及每项活动相关的时间或成本事件,PERT网络中代表主要活动的完成的节点活动,在PERT网络中,从一个事件进展到另一个事件所需的时间或资源松弛时间,在不影响整个项目进度的前提下个体活动可能拖延完成的最长时间关键路径,PERT网络中最长的活动系列三、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分析,一种识别全部收入刚好弥补全部成本的平衡点的技术盈亏平衡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资源分配技术,它可以帮助管理者确定盈亏平衡点四、线性规划线性规划,一种用于解决资源分配问题的数学方法线性规划不能用于解决所有的资源分配问题,因为它要求资源必须是有限的,产出的目标是产出的最优化,必须存在将资源组合起来以创造产出的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以及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一个变量的变化必须引起其他变量成比例的变化)线性规划给够解决包括选择运费最低的运输路线;将有限的广告预算分配给不同的产品品牌;将人员在不同项目之间最佳地配置;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确定最佳的产品组合第三节当前的计划技术项目管理和脚本计划这两种技术都强调柔性,在组织所处的上述环境下,它们对指定更有效的计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目管理项目,一次性的一组活动,它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项目管理,使项目活动按时间进行,不突破预算和符合规范的一种更管理活动项目管理更适合柔性和迅速响应市场机会的要求P243 图表9-13 项目计划过程项目管理者的角色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他所管理的人员同时还隶属于其原来的部门项目管理者唯一的影响力是他的沟通技能和说服力项目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使项目成员把精力集中在他所管理的特定项目上二、脚本计划脚本,对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一种一贯观点脚本计划的目的不是试图预测未来,而是要通过在不同的特定条件下演示可能的潜在状况来降低不确定性P244 图表9-14 防备意外事件。
管理学 第九章 激励
二、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有 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设。 —麦格雷戈 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6遍桌子,他一定 会这样做;而我们有的人开始会擦6遍,慢慢觉得擦 5遍、4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 有的人干事没恒心,做事不认真,不到位,必须运 用严格严密的管理体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有吸引力时,人们才会采取该行为。
激励力量(M)= 效价(V) × 期望值(E)
激励力量(motivation):一个人受到激励的程度。 效价(valence):个人对某种结果的偏好程度。
期望值(expectancy):指某人对实现某一目标可能性的主观 估计。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发力量, 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高)期望值×(高)效价=(高)激励力 (中)期望值×(中)效价=(中)激励力 (低)期望值×(低)效价=(低)激励力 (高)期望值×(低)效价=(低)激励力 (低)期望值×(高)效价=(低)激励力
第九章
激励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日事将为,其 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管子· 立政》
国外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按时计酬的职工 每天一般只需发挥20%-30%的能力用于工作 就足以保住饭碗。但是如果能充分调动其积 极性,那么他们的潜力会发挥到80%-90%, 这之间的差额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效果 是可观的。这需依靠有效的激励! 组织的生命力来自于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热 忱。如何激发和鼓励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是管理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报酬(Outcome):工资、奖金、津贴、晋升、荣誉、地位等。 投入或付出(Input):工作数量与质量、技术水平、努力程度等。
个人所得的报酬 个人的投入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最新整理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最新整理本文档将详细介绍《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最新整理》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学派第三章:管理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第四章: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功能第五章:组织的建立与设计第六章:组织运作与控制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第八章:领导与决策第九章:沟通与协调第十章:组织变革与创新第一章:管理学概述管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能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学派古典管理学派:科学管理学派、行政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管理学派:人本主义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现代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信息管理学派、全球管理学派第三章:管理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管理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第四章: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功能管理的四项基本功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的基本原理:目标导向、适应性、效率与效益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改进第五章:组织的建立与设计组织的概念和特点组织结构设计和分工原则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第六章:组织运作与控制组织的运作流程和流程管理组织的决策权和信息流动组织的控制机制和质量管理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员工培训和绩效评估薪资福利和员工关系管理第八章:领导与决策领导与管理的关系和区别领导的类型和特点决策的过程和方法第九章:沟通与协调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沟通的媒介和技巧协调的概念和实践第十章:组织变革与创新组织变革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创新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本文档总结了《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最新整理》的核心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管理学的框架和知识体系的资料。
本章主要介绍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管理的定义、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以及管理的重要性。
还将涵盖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本章将深入探讨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行为、领导与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第九章重难点笔记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力资源计划1.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编制和实施人力资源计划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使组织的需求与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相匹配,确保组织总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主要包括:(1)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2)选配合适的人员;(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2.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1)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见图9-1)人力资源计划的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前三个步骤分别是:在组织战略规划框架之下编制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员工、选用员工。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要发掘有能力的人才并加以选用。
后三个步骤分别是:职前引导、培训、职业生涯发展。
这三项活动是为了确保组织既能留住人才,又能使员工技能得以更新,符合组织未来的发展要求。
上述程序均会受到来自于政府政策和法律的约束。
(2)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编制人力资源计划是程序中的第一步,这一步亦可以细分为三个具体的步骤:①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②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状况;③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以确保未来的人力资源供需的匹配。
3.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1)既要能保证企业短期自下而上的需要,又要能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通过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要确保组织获得必要的人力资源,保证组织中管理人员数量的补充和管理者素质的不断提高。
(2)既要能促进员工现有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又要能为员工的长期发展提供机会。
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既要注意现有人力资源条件的充分运用,又要在使用中为他们提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机会。
二、员工的招聘与解聘1.员工招聘的标准(1)员工招聘是指组织及时寻找、吸引并鼓励符合要求的人到本组织中任职和工作的过程。
组织需要招聘员工可能基于以下几种情况:①新设立一个组织;②组织扩张;③调整不合理的人员结构;④员工因故离职而出现的职位空缺等。
(2)对管理人员的一般要求主要有:①管理的愿望;②良好的品德;③勇于创新的精神;④较高的决策能力。
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1)员工招聘的来源①广告应聘者。
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渠道发布用人信息广告是最常用的招聘方式。
②员工或关联人员推荐。
组织对经内部员工或关联人员推荐的人员的满意度要比对广告等其他形式招募来的人员的满意度高,并且本人对组织也比较了解,容易形成凝聚力;也可以省去部分招聘成本。
③职业介绍机构推荐。
对于规模小而且没有正式人事机构的组织而言,职业介绍机构能使组织以较低的成本找到职位应聘者。
④其他来源。
许多院校都有职业介绍的服务。
用人单位可以向这些学校征求所需人才。
同时还有很多专业组织也提供职业介绍的服务。
(2)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①外部招聘。
指根据组织制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选拔符合空缺职位要求的员工。
优势:a.具备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b.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c.能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局限:a.外聘者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b.组织对外聘者缺乏深入了解;c.外聘对内部员工的积极性造成打击。
②内部提升。
指组织内部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确认以后,被委以比原来责任更大、职位更高的职务,以填补组织中由于发展或其他原因而空缺了的管理职务。
优点:a.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b.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c.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d.有利于被选聘者迅速开展工作。
缺点:a.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b.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
究竟是采取内部晋升还是外部招聘,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特殊经营环境以及企业究竟在哪个层次上选择人才来决定。
(3)企业选择招聘方式需考虑的主要因素①所需选聘人才的层次。
高层次管理人才选拔应内部优先。
②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
③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④企业战略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文化调整的需要。
(4)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①制定并落实招聘计划根据职位的类型、数量、时间等定招聘计划,成立相应的选聘工作委员会或小组。
选聘工作机构要以相应的方式,通过适当的媒介,公布待聘职务的数量、类型以及对候选人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向组织内外公开招聘,鼓励那些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积极应聘。
②对应聘者进行初选选聘小组需要对每一位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
内部候选人的初选可以根据以往的人事考评记录来进行;对外部应聘者则需要通过简短的初步面谈,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个申请人的工作经历及其他情况,观察他们的兴趣、观点、见解、独创性等,及时排除那些明显不符合基本要求的人。
③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在初选的基础上,需要对余下的应聘者进行材料审查和背景调查,并在确认之后进行细致的测试与评估,其内容是:智力与知识测试、竞聘演讲与答辩、案例分析与候选人实际能力考核。
④选定录用员工利用加权的方法,算出每个候选人知识、智力和能力的综合得分,并根据待聘职务的类型和具体要求决定取舍。
对于决定录用的人员,应考虑由主管再一次进行亲自面试,并根据工作的实际要求与聘用者再做一次双向选择,最后决定录用与否。
⑤评价和反馈招聘效果对整个选聘工作的程序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对录用的员工进行追踪分析,通过对他们的评价来检查原有招聘工作的成效,总结招聘过程中的成功与过失,及时反馈到招聘部门,以便改进和修正。
3.员工的解聘解聘的方式有多种,表9-1概括了几种主要的解聘方案。
三、员工培训1.员工培训的目标(1)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培训旨在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促进组织的发展。
(2)员工培训的具体目标有:①补充知识;②发展能力;③转变观念;④交流信息。
2.员工培训的方法员工培训的方法有多种,依据所在职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对新职工的培训(导入培训)、在职培训和离职培训三种形式。
(1)导入培训。
应聘者一旦决定被录用之后,组织中的人事部门应该对他将要从事的工作和组织的情况给予必要的介绍和引导,即职前引导。
(2)在职培训。
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是为了使员工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达到新的工作目标要求所进行的不脱产培训。
工作轮换和实习是两种最常见的在职培训。
其中,工作轮换是指让员工在横向层级上进行工作调整,其目的是让员工学习多种技术,体验工作间的依存性和开阔视野;实习是指让新来人员向优秀的老员工学习以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
(3)离职培训。
指为了使员工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而让员工离开工作岗位一段时间,专心致志于一些职外培训。
最常见的离职培训方式包括教室教学、影片教学以及模拟演练等。
3.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1)工作轮换。
包括非管理工作轮换与管理工作轮换。
①非管理工作轮换。
指根据受培训者的个人经历,让他们轮流在公司生产经营的不同部门和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以熟悉公司的各种业务。
②管理工作轮换。
指在提拔某个管理人员担任较高层次的职务以前,让他先在一些较低层次的部门工作,以积累不同部门的管理经验,了解各管理部门在整个公司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2)设置助理职务。
在一些较高的管理层次设立助理职务,可以减轻主要负责人的负担。
(3)临时职务。
当组织某个主管由于出差、生病或度假等原因而使某个职务在一定时期内空缺时,则可考虑让受培训者临时担任这项工作。
(4)彼得原理①彼得原理的主要内容英国学者彼得在《彼得原理》一书中指出,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及的层次。
由于组织中经常有些管理人员提升后不能保持原先的成绩,因此可能给组织带来效率的大滑坡。
某个人被提拔担任管理工作后,任职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只能表现平平。
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其管理经验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业绩不断改善。
初期他的能力与成绩只能勉强符合职务要求的话,那么现在可能远远超过了职务要求的水平。
这时,组织便可能考虑将其进一步提升。
被晋升到某个高层次的职务以后,能力不能继续提高,业绩不能继续改善,甚至不符职务的要求,工作表现在职务要求的“水平以下”,即彼得所谓的“爬到了能力所不逮的阶层”。
出现这种情况时,对个人来说,失去了继续晋升的机会,对组织来说,则会引起效率滑坡。
②如何防止彼得现象产生从理论上,组织可以及时撤换不称职的管理干部。
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平平的管理人员被降职的可能性极小,对政绩较差的干部,组织往往是比较宽容的。
为了对他们本人负责,组织提供一个改善的机会。
而他们的能力再度被证明不符合职务要求,从而组织下决心撤换时,他们所在部门的工作已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因此消极地在提升后撤换不称职管理人员的方法,需要组织付出极高的代价。
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提拔管理人员时往往主要依据他们过去的工作成绩和能力。
因此,只有当这些人担任高层次管理工作的能力得到某种程度的证实后,组织才应考虑其晋升的问题。
检验某个管理人员是否具备担任较高职务的条件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安排他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
通过对代理者的考察,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绩效评估1.绩效评估的作用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用过去制定的标准与员工的工作绩效记录进行比较并及时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可以起到有效的检测及控制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评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绩效评估为最佳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绩效评估为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绩效评估为员工提供了一面有益的“镜子”。
(4)绩效评估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绩效评估的结果为确定员工的实际工作报酬提供了决策依据。
实际工作报酬必须与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贡献相结合,这是组织分配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5)绩效评估为员工潜能的评价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了依据。
2.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1)绩效评估的步骤①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在考评员工时,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并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设计和选择合理的考评制度。
②确定考评责任者人事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协凋和执行考评方案。
要使考评方案取得成效,还必须让那些受过专门评估培训的直线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到方案实施中来。
③评价业绩通过绩效评价系统根据特定的评估目标内容,对员工进行正确的考评。
考评应当客观、公正,杜绝平均主义和个人偏见。
在综合各考评表得分的基础上,得出考评结论,并对考评结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④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考评人应及时将考评结果通知被考评者。
及时通报考评结论,可以使本人知道组织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其所做贡献的承认程度,认识到组织的期望目标和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确定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