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古诗词鉴赏课件整理(1)

2020.2古诗词鉴赏课件整理(1)
2020.2古诗词鉴赏课件整理(1)

专题14 古代诗歌阅读 易错点1 鉴赏诗歌的形象

易错点1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

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

组合成的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

什么作用?典例中只要求概述画面,题目比较简单。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般需要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内容,概括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

特征,点明情感。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

述景物,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

具体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

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20.02.26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鉴赏这些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在送别、怀古、闺怨、爱情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答题技巧及方法归纳如下:

(一)掌握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

②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

③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

④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冰雪、蝉。

⑤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

⑥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

⑦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

判断意象的象征意的方法:

①套用法。就是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意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

②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意;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意;等等。

③谐音法。当用联想法仍不能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意时,这时就可用谐音法。就像今人把“8”与“发”联系在一起一样,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

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概括诗歌意象注意全面,注意概括总体的特征,有时题目就是围绕某种特征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注意挖掘意象的传统意义和诗歌中心主旨的联系。分析意象的作用题目,首先分

清主次,主要意象是情感抒发的载体,诗歌的核心内容或线索,次要意象注意起烘托、渲染等作用。

(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诗歌写了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解答方法:

(1)抓住下面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抓住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

(3)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4)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

(三)诗歌的意境

了解意境的大致分类:

1.“雄壮阳刚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的意境

曹操的《观沧海》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②旷达开朗的意境

苏轼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③苍凉悲壮的意境

李白的《关山月》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④深邃沉郁的意境

杜甫的《秋兴八首》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2.内敛阴柔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①浓艳瑰丽的意境

温庭筠的《菩萨蛮》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②淡泊静谧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③清新素雅的意境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或描写大自然景物,青山绿水,芳草佳树;或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表现手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④凄冷寒凉的意境

李清照的《一剪梅》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概括意境的一般答题步骤是:先描述景物(或概括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有时要简单的点明情感。即: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而“感伤”。

注意概括意境的类型不要出现偏差,尤其是情感色调更应注意。答题的最好公式是“景物+意境特征+时令、地点”,适当加情感。

易错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一要注意语言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形成一种“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高考鉴赏诗歌语言大致可分为鉴赏字、句、风格,也就是通常说的“炼字”“炼句”“语言风格”。其中“炼字”“鉴赏诗句”是高考的热点。语言风格类试题,最近三年高考没有单独设题,而是渗透在鉴赏诗歌意境、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呈现一种综合性的命题趋势。鉴赏语言类试题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

1.掌握炼字类题目解答方法: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①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②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园赋》庾信)

“一”“二”“三”“两”,了了几笔,鱼不一定就这么大,竹未必就这么多,但却写出了鱼虽小而有趣,竹虽少而有味的境界。

B.用确数――精练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这是数词用得妙。

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这是副词用得妙。

⑤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A.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⑥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句中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⑦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健词,甚至成为一首诗

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

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山光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性感到空灵。

(2)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④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3)掌握解题思路:

①一定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4)掌握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掌握赏析诗句类题目解答方法:

(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3)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简析句意,明确手法。

②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③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3.掌握鉴赏语言风格类题目解答方法:

(1)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2)掌握解题思路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3)掌握答题步骤与要领

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③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积累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

①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②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③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

④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⑤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⑥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⑦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⑧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⑨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⑩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j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

$k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

易错点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诗

张 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燕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根据考纲要求,诗歌鉴赏题要求考生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高考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答题技巧及方法:

1.立足课本积累常用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到的常用表达技巧都是学生在课内诗歌学习中接触过的,所以备考中可以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研究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历年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3.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如修辞手法中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

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回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

5.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区分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一般用“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通常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1)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2)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6.了解表达技巧类题目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请简要分析。

③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④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⑤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⑥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ⅩⅩ句。

7.掌握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1)表达方式-- --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2)修辞手法 --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3)写作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4)结构技巧 -- --抑扬、卒章显志。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若手法不止一种,则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

易错点4 鉴赏诗歌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对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题目,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

作答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要求“从‘戏赠’入手”,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ù,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ú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无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ü。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薇:首阳山之薇,用伯夷、叔齐不食周黍而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

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作答。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

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径:

1.抓显情语。

①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②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2.分析景语。

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①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用形象说话,一般不是直白地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而是借助于意象(形象)抒情言志。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②品味诗歌的意境。诗歌是否有诗味、有意蕴,是衡量诗歌美丑高下的重要标准,而意蕴来自意境。

3.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4.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了解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1.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3.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了解试题设问方式,掌握答题步骤:

1.设问方式:

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思路解析:

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回答塑造的形象。

第二步:回答作者的情感。

第三步: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冲刺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解析汇编(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蜀相: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丞相祠堂即成都诸葛武侯祠。 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 ..的请选“B”。(5分) ..的请选“A”,错误 (1)诗歌用设问开篇,“何处寻”写出了找寻的艰难,表达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A〕〔B〕 (2)第二句写丞相祠堂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翠柏丛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A〕〔B〕 (3)三、四句描写丞相祠堂景色,动静结合,春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意盎然。〔A〕〔B〕 (4)春草自碧,黄鹂空鸣,“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A〕〔B〕 (5)五、六句转入议论抒情,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忠心报效蜀汉朝廷的一生。〔A〕〔B〕 【答案】(2)(3)(5)正确,(1)(4)错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1)“何处寻”写出了找寻的艰难。 理解错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4)项,“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应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理解错误,“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 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 就更加光彩照人。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 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5.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15.既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深深惋惜之情,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尚未实现而身先死;(2分)又表达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以及自身处境而产生的惺惺相惜之情,不由得发出了英雄泪满衣襟的浩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这一知识点。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 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 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了,还要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整理

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编版2018秋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一)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主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注释】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2.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4.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岔路。安:哪里。 5.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会:当。 6.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和方法汇总

01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 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02 分分析析意意境境型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 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古诗词鉴赏要领解析最终整理版本.

古诗词鉴赏要领解析 要求掌握 一.古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古诗词的思想情感。 三.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四.古诗歌的语言特色。 五.评价古诗词的创作价值。 六.其他题型。 一.文学常识 体裁参见《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P25 ㈠体裁:1.诗:①古体诗:《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 ——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古风、新乐府等。 ②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唐初开始形成。按照字数分为五言与七言,按照句数分为律诗与绝句。绝句共有四句,律诗有八句,颔联与颈联对仗, 偶句押韵。八句以上称为排律。 2.词:①词的别称有“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②词牌与词题:词牌是词的曲调的名称;词题则与词的内容相关。 ③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④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奔放,意境雄浑。代表作家有 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3.曲: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以元代成就最高。散去一般分为小令和套数。曲有曲牌 名和宫调。 ㈡题材 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3.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诗词体裁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②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④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诗歌题材、情感分类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7.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8.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 鼠》《伐檀》、罗隐的《蜂》。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 等。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 14.其他:题画诗、无题诗、悼亡诗等 三、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已整理好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试题类型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6)本诗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找出来并分析它的作用。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

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4)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5)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诗词鉴赏的一些常见问题(自整理)

古诗词鉴赏的一些常见问题(自整理) A、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 ▲1、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 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B、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C、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5、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a.意象: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①鉴赏人物形象题型方法与技巧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训练 一、古诗文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十千”“万钱”形容美酒佳肴的价格很高,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之情。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写诗人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真实情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C.“闲来垂的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中,诗人引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激起了诗人对前途、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并坚信远大的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①寄黄几复③ 黄庭坚②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④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⑤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⑥溪藤。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②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③黄几复,名介,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④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⑤蕲(qí):祈求⑥瘴(zhàng)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溪:相当于“烟”。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作者所居住的地点,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颔联作者回忆了十年前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故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友人。 C.颈联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友人的为人和处境。 D.尾联尾联以“想见”领起,写了友人人老仍然刻苦读书,并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 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借酒消愁。 B.颔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突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颈联作者暗示着“友人有治国救民的才干,一心为国,为什么还得不到重用”的不平之意。 D.这首诗巧用对比,匠心独运,凸显了诗人情感,富有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

古代诗歌鉴赏学习知识重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行路难·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翻译: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主题思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重点赏析: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强化了哀伤的程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象征。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诗人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感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反复咏叹“行路难”,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但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空自惆怅不已。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赠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重点赏析: 一个“凄凉”,一个“弃”,表现诗人坎坷的人生境遇。 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用“烂柯人”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怀旧”两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及无限悲痛和怅惘。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整理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整理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江水浩荡,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面上。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和“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荡。“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3、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表现了作者在感受时光流逝时,油然而生的别绪思乡之情。 4、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经到来。“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富有情趣。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哪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1、《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③檐(yán):房檐。 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作者介绍: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 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古诗词鉴赏梳理

古诗词鉴赏梳理2 【近十年上海春考卷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8分)(2001年春考上海卷)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3分) 18.从诗中和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2分) 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2002年春季上海卷)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说的“心事”指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群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8分)(2003年上海春考卷) 甲乙

过华清宫(唐)题华清宫(宋) 杜牧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行尽江南数十程, 山顶千门次第开。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朝元阁上西风急, 无人知是荔枝来。都向长杨作雨声。 16.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1分) 17.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3分)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 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宫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19.甲诗作者杜牧是唐朝著名诗人,下列诗句都是杜牧的名句,请写出它们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⑴停车坐爱枫林晚,。 ⑵,隔江犹唱《后庭花》。 ⑶东风不与周郎便,。 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2004年春季上海卷) 江南逢李龟年相思 杜甫王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完整word版)中考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及解读

中考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及方法解读 眉山市彭山二中:张洪亮 一、中考考点梳理 (一)、把握情感 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对诗词情感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 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通常会将诗歌景、人与诗歌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如“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意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意境是诗歌中意和境两个因素的结合,意是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三)、赏析技巧 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四)、锤炼语言 赏析诗词的整体语言风格;或从遣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方法归纳 针对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的解答方法可总结如下: (一)领悟情感 【典型例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10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查领悟诗词的主旨情感。 【题目形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心情。 【提问变式】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答题技巧】 1、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情语、意象、典故中寻找答案。 2、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需要“知人论世”。 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刻画了)什么的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整理)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整理) 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方式。 ⑴直接抒情(即景抒怀、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是一种不依靠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⑵间接抒情。 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物)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咏物诗)。 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c.寓情与理(哲理诗)。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或比喻,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例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例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例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接待、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借代、通感、反复、顶针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例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0: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金戈铁马代精锐部队)

最新七年级下册必考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精品文档竹里馆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 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⑶啸(xi 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⑷深林:指“幽篁”。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这里指吟咏、歌唱。⑹长啸:撮口而呼,魏 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 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主题表达了诗人宁静、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淡泊的心情。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题目:、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 中所展现的1 画面。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 洒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林深深,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2 些?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⑴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⑵玉笛:华美的笛子。 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归纳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4期供稿 [导读]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