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方法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的方法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及护理。
方法:对26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采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肿瘤复发,并加强心理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26例患者坚持完成全程化疗,两年内复发有3例,复发率为11.5%,4例轻度尿痛,3例尿道不适,1例出现尿道狭窄,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有效率达95.3%。
结论: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能有效预防肿瘤复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42-01
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肿瘤70%-80%为浅表性膀胱癌,其发病率在泌尿系统肿瘤中均占首位[1],膀胱癌术后易复发,我科自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共26例患者采用吡柔比星施行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复发,操作简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5例,年龄40-90岁,平均年龄62岁,病理分类主要为移行细胞癌90%以上,26例患者术后施行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
1.2 治疗方法,手术方式:turbt术后尽早灌注,一般术后1周
内开始,将吡柔比星用量为40mg+40ml生理盐水注入膀胱内,每1周1次,共计12次,后改为每月1次,共3次[2],生理盐水加热至42-45℃效果更佳[4],保持足够的灌注时间,灌注后指导病人更换各种体位,(平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每15分钟轮换1次,增加药物与膀胱粘膜的接触面积,保留2小时后自行排尿液,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3],药物配制后立即使用。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确认膀胱癌后,接受了手术治疗,对术后反复多次的灌注化疗不理解,甚至对手术效果产生怀疑,表现为悲观、失望、烦躁、忧虑等,护士要主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
向患者介绍必要的知识,让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耐心的解释灌注化疗的目的,意义、方法等。
灌注的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说明膀胱灌注毒副作用少于全身化疗的优点及必要性,使患者与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心态,促进康复。
2.2 膀胱灌注前的护理,嘱患者排尽尿液,少饮水,以减少尿液对灌注药物的稀释,清洁会阴,备齐所有用物,注意在患者有创伤或感染时,灌注延迟1周,对于女性患者在经期或有泌尿系统感染时也应禁止灌注。
2.3 膀胱灌注及护理,灌注前戴无菌手套,用60ml注射器抽吸药液,女性患者尿道短、直,选用14号尿管,男性以中老年人居多,多半有前列腺增生,选用12号尿管,在无菌操作下插尿管,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插入尿管后用无菌止血钳夹紧尿道管口,注射器乳头与尿管口衔接紧密,缓慢推注药液,观察和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有尿频、尿急时嘱深呼吸,药液注完后,再注入
5-10ml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尿管,嵌夹尿管,完毕后轻轻拔出。
2.4 膀胱灌注后护理:灌注完毕后,嘱患者卧床休息,每10-15分钟变换1次体位。
以俯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卧位,嘱多饮水,以加强尿液生成使尿液内的药物浓度降低,减少药物对尿道粘膜的刺激。
3 饮食指导
多数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后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不适反应、白细胞减少,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高营养食物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少食油炸、烧烤及含亚硝酸盐食物,多喝水,以每日2000ml-3000ml为宜,嘱其勤排尿,禁止憋尿。
4 随诊指导
膀胱癌术后用化疗药物的患者,因灌注间隔时间长,持续时间长,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化疗的意义、化疗时间、化疗间隔时间,膀胱镜复查的意义等知识,让患者了解有关自己的疾病,正确认识疾病,同时给患者建立随诊指导卡,留下随访的通讯录,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地进行随诊。
有血尿时及时就诊。
5 小结
本组患者在2年内治疗期间,其中有3例复发,占11.5%,再次
手术治愈,其中有4例出现轻度尿痛,3例出现尿道不适,鼓励患
者多次饮水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尿道狭窄,经尿道扩张2次后治愈,有效率达95.3%。
参考文献
[1] 郭应绿.男生殖系统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
[2] 罗笑.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的方法及护理.现代护理,2005.14.
60
[3] 曹伟新、李乐文.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81
[4] 吴在德.外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