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FDI视角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产业转移现象是近些年来非常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也随之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经济理论课题。本文从外商直接投资(fdi)视角对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刻剖析,借此期望对我国fdi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及实践效率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一、外商直接投资(fdi)下的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类型

近3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突飞猛进,由80年代末的几百亿美元节节攀升直逼今天的近1.5万亿美元大关,投资领域、区域以及形式在不断的扩大和多样化。随之而来,fdi理论的研究范围也在日益拓展,研究方法也在日益有所突破,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就涉及到外商直接投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赫尔茨(s. hirsch)在1967年和弗农(r. vernon)在1966年研究了为什么新产品的生产会在创新国家进行生产而不是在低成本

的地方被开发的问题,赫尔茨认为,新产品开发和最初生产所需大量熟练劳动力似乎是在发明创新缘起国最有可能得到。而弗农则是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纳入一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班级11级物流管理二班 团队名称 指导教师 2014年3月17日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取得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外连锁企业相比,我国连锁企业在规模、效益、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分析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和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国外零售业企业的水平,对我国零售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分析我国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分析和提出发展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最后总结了国内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连锁经营企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hain industry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but compared with foreign chain, chain enterprises in China are far behind in scale, benefit, strength et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etail industr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to the foreign retail enterprise level, has very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s to the retail industry in china.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ain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sis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chain operations in China, final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chain business 目录 摘要 ............................................................................................................................................... II 一引言 ............................................................................................................................................ I II 1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I II 2论文研究的意义.................................................................................................................. I II 二行业现状描述与分析................................................................................................................. I II 三国内连锁经营发展的主要问题................................................................................................. I V 1地区发展不均衡.................................................................................................................. I V 2连锁经营规范化程度低...................................................................................................... I V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摘要: 关键词: 关于产业转移,已越来越多引起各界的重视。2008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着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此,学术界十分重视产业转移研究,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现本文予以走在那综述,旨在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 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载《价格月刊》2008年滴1期)。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J].(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空间上移动的现象。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解决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李晓青等归纳为4种: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美国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工业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所需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据此,区域经济学家们把它深入到国际(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领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费农(Raymond 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时,本国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可以采取出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连锁经营管理概论》期末B卷及答案

3、连锁企业的发展战略

4、连锁经营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连锁店铺布局与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 2、商品的采购方式有哪些? 3、单个货架的不同位置分别适合陈列哪些商品?

4、商品价格管理的特点有哪些?

四、论述题(共28分)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日前向著名餐饮老字号全聚德集团颁发中国特许经营行业最高奖“中国特许经营奖”,以表彰全聚德集团成立12年来为推动我国连锁经营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全聚德共有400多个品种的菜肴,与“麦当劳”和“肯德基”相比,它显得太复杂了。但是既然消费者能在不同的“麦当劳”吃到相同味道的汉堡包,就必须要地不同的全聚德里吃到同一味道的烤鸭。这既是市场的要求,也是实行特许经营的关键步骤。于是集团投巨资建成全聚德食品厂,也就是自己的“中心加工厨房”,对鸭坯、饼、酱实行统一加工、统一配方、统一销售及统一配送。经过8个多月的定标工作,全聚德终于推出了除烤鸭外的22种“标志性菜品”,要求所有特许店必须经营。为贯彻制作标准,集团组织了严格的培训工作,不合格者,先下灶,再下岗,以确保全聚德的菜品品质能够统一。除了“标志性菜品”外,各加盟店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四川全聚德可以经营川菜、广东全聚德可以经营海鲜。让消费者既有目标性、又有选择性,将全聚德的共性与各加盟店的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特许连锁经营?特许连锁经营有哪些特征? (2)特许连锁经营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呢?

《连锁经营管理概论》课程考试试卷答案 2014— 201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 考试科目:连锁经营管理概论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出卷教师签名:教研组长签名: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5 CBDAC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又称差异性战略,即连锁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不同于竞争对手,从而赢得消费者忠诚。 2、是指连锁店应由10个以上门店组成,实行规范化管理。直营管理连锁经营的门店均由总部全资或控股开设,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经营。 3、是指连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企业特点和经营模式,针对连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资金、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发展风险规避等问题制定的一种连锁企业战略。 4、是指在核心企业或总公司的统一领导、组织下,由分散的、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店通过集中进货、统一管理的规范化经营。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①充分体现连锁店铺的共有特色②吸引顾客进来,方便顾客停留③营造轻松和谐的消费气氛,刺激和引导消费④合理有效的利用空间,降低销售成本 2、①总部集中统一采购②总部采购大部分商品,分店采购少部分商品③总部采购少部分商品,分店采购大部分商品④自己贴牌生产和外购相结合⑤完全销售自己生产的商品 3、一般都将货架依据重要性不同分为上段、黄金段、中段及下段。上段主要陈列推荐商品和自有品牌商品或促销商品,黄金段主要陈列高利润商品,自有品牌商品,独家代理或经销的商品及其他重要商品,中段主要陈列低利润产品,或为满足顾客需要不得不经营的补缺商品,本身不想卖、但因顾及顾客需要而不得不卖的商品,下段主要陈列体积大、质量较大、毛利低、易破碎但周转较快的商品。 4、①掌握主导权的特点②相对弹性的特点③适当授权的特点 四、论述题(共28分) (1)又称合同连锁,是指连锁店总店和加盟店两者间的持续契约关系。特征是:连锁经营的核心是特许权的转让;特许连锁的所有权是分散的,经营权集中的;特许方具有独特性;特许合同是纽带。 (2)对盟主的好处:①既节省了资金,又能获得扩大市场的机会,提高知名度加速连锁事业的发展②开展新业务时,由合伙人与其共同分担风险,能够大大降低经营风险③特许店成为稳定的商品流通渠道,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销售网络④盟主可以根据加盟店的营业状况、总部体制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调整加盟店,掌握连锁经营主动权⑤统一加盟店的店面设计、店员服装、商品陈列等,能在消费者和企业界形成强大而有魅力的统一形象,有助于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塑造。 对加盟店的好处:①用较少的资本就能开展创业活动;②大大降低了创业风险;③能借用连锁总部的促销策略;④能进行知名度高的高效率的经营,能够接受总店参谋的指导,以持

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研究综述

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刘洋 摘 要:跨国并购是企业为了实现全球化战略进行的并购活动,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并购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增长,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不同学科角度形成并购动因理论。本文从三个学科的角度进行系统性地总结:新古典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和管理学。 关键词:跨国并购 并购动因 综述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1)06(c)-197-02 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世界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各国政府对企业并购管制的放松的背景下,以善意、横向和强强联合为主导的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是进行快速扩张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克服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实现渐进式发展的局限,为跨国公司实现快速发展实现了可能。企业跨国并购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西方经济学界提出了多种跨国并购动因理论。以下主要介绍新古典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管理学中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成果。 1 新古典经济学视角下的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角度有两大基本假设,一是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是每个人都是完全理性人。该学派在这两大假设基础上强调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时跨国并购的最根本动因,并认为跨国并购的实行是通过提高企业效率帮助公司达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新古典经济学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经济学说、市场势力论和交易成本论。 1.1 规模经济学说(economics of scale) 规模经济学说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重新配置达到最佳经济规模。在经济规模下,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生产效率。该理论的隐含前提是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前生产经营达到经济规模、未取得规模经济性。 规模经济学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和我国目前较为流行。学者们在跨国并购领域内的研究均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它能很好地解释跨国企业的横向并购。但从一些事实验证表明跨国并购并没有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纽博尔德(1970)的研究指出,只有不超过20%的公司认为规模经济是并购的原因之一。1.2 市场势力论(market strength theory) 市场势力论认为企业并购能够增强市场控制力,增强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其体现在两个方面: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通过横向并购减少行业内竞争者数量,降低产业内竞争激烈程度,巩固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同时,横向并购能够解决产业整体生产能力扩张速度和市场需求扩张速度不一致之间的矛盾,减少行业的过剩能力。对于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的行业,并购能降低退出壁垒。另一方面,通过纵向并购能帮助企业实现对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的控制,降低买主和供应商的重要性,提高企业讨价还价能力,以此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 有学者对市场势力理论有质疑,如有学者认为企业拥有足够大的市场势力使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产业内集中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关于市场势力论的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1.3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交易成本是指市场交易的代价,即获取信息、谈判、签约等交易活动所产生的费用。交易成本理论最早由Coase提出,后来由Williamsion等学者发展。 根据Coase(1960)的观点,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机制。市场交易发生在企业之间,由市场来调节控制。企业边界是指某一生产环节是否应保留在企业内部。企业并购就是确定企业边界的过程。企业通过并购是市场交易内部化,同时将较高的交易成本转化为较低的内部管理成本。纵向并购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交易费用节约额等于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在竞争市场条件下,实现纵向并购的这种均衡能导致企业生产和分配的有效组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Williamsion(1975)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他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他认为,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以及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跨国经营时交易活动的复杂性,从而引起交易成本增加。更高的交易成本成为企业将外部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的动力,即跨国企业对外国企业进行并购。 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费成本理论从企业边界来考虑跨国并购问题,为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提供了一般理论范式和工具。然而这种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忽视了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地带的组织形式,并且没有考虑并购后的额外效益问题,同时对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不能提供有力的解释。 2 金融经济学视角下的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2.1 价值低估理论 Hannah.L和Kay.J(1977)最先提出价值低估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真实价值未能被充分反映。后来学者Pedro,Geraldo和Richard(1998)的研究证明了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是跨国并购的动因之一。托宾q比率又称Tobin Ratio,即企业股票市场价格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当q<1时,跨国并购的可能性大。相反,当q>1时,跨国并购的可能性小。 该理论提供了被并购目标企业的一种选择方法,应用的核心是目标企业的价值是否被低估。现实中目标企业价值往往被高估。同时该理论也无法解释第五次并购浪潮中西方国家股票市场整体价格快速上涨与跨国并购浪潮共存的现象。 2.2 多元化经营理论 多元化经营理论认为市场具有不确定性,为了降低和分散风险,企业应该进行混合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企业通过并购与原经营领域相关性较小的行业,使企业整体在不同领域进行多元化经营。当某个领域经营失败时,整个企业由于获得其他领域内的经营收益而得到整个企业较平稳的利润率。另一方面企业基于延长产 197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探索 《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一)治理的涵义 1、治理的内涵 以“governance"(“治理” )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的兴趣。无论传统用法或辞书上的解释,都以“治理” 为“统治” 的同义词。但在愈来愈多的讨论治理的著作中,它的用法和内涵都转移了方向,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在众多定义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治理的目标 简单地说,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善治”。善治涉及到:“一种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一种独立的司法体制以及履行合同的法律框架;对公共资金进行负责的管理;一个独立的、代议制的立法机构负责公共审计机关;所有层次的政府都要遵守法律、尊重人权;多元化的制度结构以及出版自由。”(来福特维奇把善治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意义

的、政治意义的和行政管理意义的。)——这是一个“政治——行政” 的治理框架。 治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它不仅关注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部门,而且重视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连接,强调非市场力量的凝聚(如公民和非营利部门的参与)。可以说,治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以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公私合作的结构和过程,其目标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及公共服务的质量。——这是一个“社会——政治” 的治理框架。 在美国,治理主要是通过调整技术层面的权力配置尤其是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来提高政府绩效,回应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内部解制型治理,而不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3、治理兴起的主要原因 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是治理理论兴起的根本原因。治理理论的兴起还与市场和等级制的调节机制发生危机有关。治理理论的兴起还与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密切相关。——公民社会的成长经济全球化直接推动了公共治理模式的产生。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活动跨越了国家疆域的限制,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国际性的跨国经济、社会组织,直接导致新的管理领域和管理主体的产生。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论文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概念、理论模式、战略与对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四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概括,并指出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及转移方式的多样化,产业转移理论顺应实践需要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预示着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model, strategic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four aspects to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ransfe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o practice need generate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and indicat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 key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 产业转移既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它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把产业的这种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在广义上的产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 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 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 业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走向海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措施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world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e cover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oversea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host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although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blems and strategy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pe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hina . Key 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s countermeasure

国际产业转移分析报告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 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1.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

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 1.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因为归根结底,它为本国的结构转换提供了绝好契机。产业转移的条件是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在本国生产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比较优势,不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样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那些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 鉴于我国目前主要作为产业转入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我们下面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影响。 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

连锁经营管理个人简历范文

连锁经营管理个人简历范文 其实良好的第一印象才是求职成功的重要依仗,自己如何如何出色,以及获得过怎样的成就,以及可以为招聘企业带来哪些帮助,看似质量比较高的简历,其实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没有根据的。求职者不敢列举出实际的工作能力,原因不过是他们在吹嘘能力上比较出色而已,一旦真正进入职场那么这种谎言也就会不攻自破,故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若是不想使招聘方反感,那么必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一定要书写出来,只有如此,才能够显现出它实用性的一面来。 团队的合作是否融洽,也会严重影响到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转,能力再出色的求职者一旦进入职场后无法与同事进行良好的合作沟通,他们多少也会因此而被招聘企业反感,故而简历的制作不应该仅仅将能力表现出来,我们还需要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协调问题进行概述,只有全面的人才,才能够在步入职场后,发挥出更全面,更优质的能力。 个人信息 xxx 国籍:中国 目前住地:天津民族:汉族 户籍地:辽宁身高体重:176cm90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8 岁 培训认证:人才测评: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生产经理/ 车间主任:生产主管、总裁助理/ 总经理助理、厂长/副厂长: 工作年限:7 职称:高级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一个月 月薪要求: 5000--80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广州广东省 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沈阳***公司起止年月:2007-04?2010-04 公司性质:外商独资所属行业:电器,电子,通信设备 担任职务:生产经理(IE管理) 工作描述: 1 .在总经理领导下,负责主持本部的全面工作,组织并 督促部门人员全面完成本部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任务。 2. 贯彻落实本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密切与营销、计划、财务、质量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工作; 3. 负责组织生产、设备、安全检查、环保、生产统计等管理制度的拟订、修改、检查、监督、控制及实施执行; 4. 负责组织编制年、季、月度生产作业、设备维修、安全环保计划。定期组织召开公司月度生产计划排产会,及时组织实施、检查、协调、考核;

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一、引言部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及其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开始了跨国并购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尤其在2004年后中国企业开始了在世界各地掀起了跨国并购的浪潮,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飞速发展,跨国并购需求日益强烈,每年的并购数量迅速的上升,并且势头十分迅猛。中国并购市场也正从萌芽状态走向成熟,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并购市场之一。 大量的并购后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由于缺乏国际并购的经验,大多数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且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而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在跨国并购的整个过程中把目光主要的集中于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忽视和未能准确处理文化差异,所以可以说中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在整合时期。 有效的文化整合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也被视为跨国并购过程中最难得一部分。国际上的关于并购的“七七定律”,很好的说明了这点。“七七定律”指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差异越大失败的可能性越高。 因此,并购企业如何能更好的文化整合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随着这些理论研究的不断增多与完善,将会更好的服务于企业跨国并购的实践活动中。中国企业更应该在这些理论基础的帮助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国情,需找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的道路。 二、主体部分 (一)跨文化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众多学者较早的就运用跨文化理论来剖析文化差异的问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在特定点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从而将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 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中国加入WTO,外国企业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各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超市行业。超市如何在实行低价格的前提下保证正常的利润,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全球电子商务在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大爆炸式的发展。连锁超市经营的优势在于规模经济性,而规模的经济性不仅在于数量上的多少,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连锁超市是否实现低成本运营、高商品周转率、功能的明晰和完善、管理体系的完善及提高单类商品的规模数量。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于提高连锁超市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连锁经营的企业电子商务模式这一研究领域,我国不少学者作了相关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中周蓉在《连锁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2005)一文中,从连锁零售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入手,讨论连锁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需求及特点,以及连锁零售业实现电子商务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比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国外连锁零售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找出差距,总结出适合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 颜颖等在《超市中电子商务的运用》(2010)一文中介绍了超市中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分析了为何越来越多的超市热衷于建立网上商城,简单地设计了在线购物系统和数据库,同时列举了网站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邵国峰等在《连锁企业电子商务模式探究》(2008)一文中分析了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存在的不足,以电子商务基础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零售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零售业的体系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提出了零售业电子商务的整体框架,并从零售业电子商务的技术及环境体系、应用体系和平台间的信息整合三个方面详尽的论述了该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应用体系中包括了零售业供应链体系、零售业订货系统、网上零售系统和零售业客户关系管理四个方面,文中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应用体系从整体框架和具体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有关的设想项义军、吴敏在《我国零售商业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实证分析》中也提到,零售商业企业组织庞杂、不增值环节多。信息传递不畅,没有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下转第46页) 5 《华商》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 “雁形模式”理论“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字形。如图(1):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第74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曙明,2005)、OEM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进一步的深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跨国并购理论及并购战略

跨国并购理论及并购战略 跨国并购理论 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常用的一种资本输出方式。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 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收购有收购人以自身主体名义去直接收购,也有为了规避和隔离投资风险而通过在第三国尤其是在离岸法域设立离岸公司(特殊目的公司)进行的间接收购。而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是指某一跨国性企业在其国内以某种形式并购本国企业。 兼并(Merge)指公司的吸收合并,即一公司将其他一个或数个公司并入本公司,使其失去法人资格的行为。是企业变更、终止的方式之一,也是企业竞争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在西方公司中,企业兼并可分为两类,即吸收兼并和创立兼并。收购(Acquisition)意为获取,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实现对该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的行为。有接管(或接收)企业管理权或所有权之意。按照其内容的不同,收购可分为资产收购和股份收购两类。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企业兼并和收购的经济意义是一致的,即都使市场力量、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经济发展也产生相同的效益,因为企业产权的经营管理权最终都控制在一个法人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国家通过把Mergers和 Acquisition连在一起,统称M&A。企业兼并的涵义与M&A相似,兼指吸收合并与收购,1996年8月20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兼并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等有偿方式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虽保留法人资格但改变投资主体的一种行为。因此,在,通常把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统称为企业并购。 从1995年以来,全球跨国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到2000年进入高潮,近几年则回归步入调整期。跨国并购额从1990年的1866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1.1万亿美元,跨国并购额占全球直接投资的比重从1995年的57%上升到2000年的85%.近三年来年跨国并购总额比2000年有所下降,但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动摇。 主要类型编辑 横向跨国并购 纵向跨国并购和混合跨国并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