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号】1-351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45~49
【分类号】F11
【分类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作者】汪斌/赵张耀
【作者简介】汪斌,男,1951年生,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杭州310027)
赵张耀,男,1972年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310027)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赋于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活力,从而对国际产业转移
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从概念界定、经济动因、客体演化、在当代的新特点
和进展趋势、效应、转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回忆和述评,并就该理论研究今后的进展趋势进行展望。
【摘要题】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
【正文】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外学界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已著述颇
多。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进展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及趋向。相应地,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在继承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已有所突破。
为了对这一经济现象作深入研究,笔者试图对前人的理论作一回忆和述评,并指出其研究的进展趋向。
国际产业转移专门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是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70
年代,特不是80、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自身的演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进展、经济全球化的
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进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即:(1)当前的国际
产业转移已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进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另两种需关
注的渠道。不仅如此,国际产业转移已深入到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内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
公司内分工的一种实现机制。(2)产业转移已不单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进行,国家、跨国公司成为影
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两股重要力量。(3)突破了原先的把整个产业抛向他国的模式。随着产业价值链可分解度的深
化和生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产业转移要紧采取把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他国和在核心环节进行战略联
盟的方式。(4)产业转移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衰退产业的转移和加速培育新的主导产业,而是更注重整个产业在全
球的优势整合以寻求全球竞争优势。(5)除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外,跨国战略联盟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一
种重要的实现机制。为了反映这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必须对现有的概念进行拓展。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
关于引起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学界要紧从一国的供给条件、国家行为、经济进展水平、局部创新等方
面展开分析。
刘易斯(W.Arthur Lewis)认为,引起20世纪六十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进展中国家的
要紧因素,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
足。(阿瑟·刘易斯,1984)刘易斯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之上。由于当
时国际产业转移要紧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阻碍转移的因素要紧是上述两类不同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
力丰裕程度方面的差不。
小岛清(Kiyoshi Kojima)在“边际产业转移论”的推论四中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应当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
”进行推断。应该采纳先找出本国两种商品的成本比率,用来和外国的同种比率相比较如此一个“比较之比较的
公式”。当然要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率理论放在中心位置上,然而也应该把供给可能性论、地点选择论、
以及从经营学角度的研究方法等等考虑到里面去。(小岛清,
1987)可见,小岛清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是以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的。
弗农(R.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国际转移现象。他将产品生
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产品的特性存在专门大差不。他认为,随着产品由
新产品时期向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的转换,产品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将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或劳
动密集型转换。相应地,在该产品生产的不同时期,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该产品
的生产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转移。(R.Vernon,1966)弗农的观点,尽管仍以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存在为
前提,却独辟蹊径,以产品属性的变化,来解释产业的国际转移现象。
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从进展中国家视角来研究产业转移现象。他认为,进展中国家出于进展的压
力而被迫实行的用国内工业化替代大量进口工业品的进口替代战略,是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源。(劳尔·普雷维什
,1990)他的观点,借鉴了汉密尔顿、李斯特等人的贸易爱护主义理论,突出了国家行为对国际产业转移的阻碍
。
80年代初期,邓宁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投资进展周期理论。在该理论中,邓宁把一国的对
外直接投资与该国的经济进展时期联系起来。(注:彭继民、史月英:“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进展与我国的对外
投资”,《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在经济进展初期,一国差不多上处于国际产业单向移入时期;随着经济
的进展和人均GDP的增加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该国逐渐走上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直
接投资,改变原先国际产业的单向移入,真正加入到产业国际转移的行列国当中。应该讲,该理论为解释进展中
国家,要紧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产业转移进展历程中的地位转变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就经济进展时期如何阻碍国际产业转移,卢根鑫作了进一步深入阐述。他认为,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促进了
技术构成相似性与价值构成相异性的重合产业的成长,而重合产业的存在是导致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由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