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双双
摘要:儒家德育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取向, 体现了中华民族创造精神文明的智慧,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

对其进行再研究、再认识、再发展,能够更好的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价值。

特别是其重视实践结果的德育实施目标,注重行为规的德育实施容,倡导知行合一的德育实施原则,启发引导为主的德育实施方法,对于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直接和重要的直到作用。

本文主要从阐述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容出发,探讨其德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德育启示
儒家教育理念是以儒家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它已经延续了两千余年,博大精深,对中华名族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两千余年里逐渐创造积累发展的具有生生不息的在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炎黄子引以为豪的无价之宝。

所谓德育,狭义上指的就是道德品质教育,无论在国家、民族还是个体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教育都高度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当然,在现代的德育也被提到了首要地位,但它却是一个外延很宽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而且也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甚至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有人称之为大德育观)。

一、儒家德育思想
(一)德育思想的容
孔子为中国古代教育容奠定了基础,他认为道德教育首先要学“礼”,而“礼”的精神必须灌注“仁”。

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和“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容。

“礼”包括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一切交往礼仪等,到了西周已经发展成了较完备的礼制。

学礼即一切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的规。

“仁”通常指的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当然不是不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而是以仁为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

从“仁”出发,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在总结和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孝悌、忠义、直、知、信、谦、勇、惠等道德规。

荀子则特别重视以礼乐教育来规人的行为,冶人的性情,他说:“故乐而志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荀子·乐论》)礼乐结合的实质就是:“乐以治而不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畏敬。

”(《汉书·礼乐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土治民,莫善于礼。

”(《汉书·礼乐志》)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了孔子的仁和义的容,把道德教育容概括为仁、义、礼、智、信;荀子着重发展了孔子关于礼的容,主礼乐教育。

综合众多儒家学者的论述,儒家传统德育容主要体现在以了“仁、义、礼、智、信、乐”几个方面。

(二)德育思想的地位
儒家学者继承了西周的“敬德”传统,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其教育理念中,德育优先,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

孔子曰,“君子怀德。

”(《论语·里仁》)即君子所经常想的就是道德,这是最根本的,孔子认为,只有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能成为圣贤君子。

在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德育也始终是孔子教育的重心。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孔子又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这里的“文”主要是指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即智力教育;而“行”、“忠”、“信”即品行、忠诚、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个方面。

他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

可见,在智育和德育两个方面,儒家是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的,即道德教育及其实践为本,知识为辅。

(三)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儒家是强调做到“知行合一”。

尽管孔子将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却没有专设学科进行教育,而是把道德教育要求,贯串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因此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是在同一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有密切联系。

(四)德育的过程
儒家教育把人的道德培养看作是一个过程,主从发展过程中实施对人的教育,并认为人的品德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漫长过程。

孔子对人的品德形成过程的描述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在德育实施系统中,孔子十分重视构成道德品质诸因素的有机集合体的重要性。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诸因素,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观念和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

中国儒家传统德育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孔子提出了学、思、习、行的过程,教育学生“多闻”、“多见”、“多识”,从而明白学习的次序和方法。

它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并主对所闻、所见、所识的知识加以思考,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五)德育的原则及方法
儒家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在吸取知识、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始终把基本道德立足点放在主体的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儒家学者们提出过许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因材施教”、“其身正,不令而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省也”等,都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以提高现代教育中德育的实效性。

1.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儒家的育人是从“孝、悌、忠、信”入手的。

孝敬父母,兄弟友爱,朋友间真诚而讲信用。

进而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可见,“孝悌”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育人方法和途径体现了由亲到疏、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人之常情,便于学生躬行践履,值得借鉴。

2.因材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是宋代二程和朱子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方法。

“柴也愚(迟钝),参也鲁(耿直),师也辟(偏激),由也谚(莽撞)……”(《论语·先进》)孔子对学生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优点缺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如樊迟、仲弓、司马牛、颜回问“仁”,孔子以“爱人”答鲁钝樊迟,只讲“仁”的基本概念,好懂;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仲弓,教导他做人要谦恭,要体谅别人;以“仁者,其言也仍”答多言而躁的司马牛,教育他说话谨慎;以“克己复礼”答德行较高的颜回,以“仁”的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手礼仪规。

孔子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使其在教育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3.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是儒家为人师表,率先垂的真实写照。

儒家育人,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一生以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进取与乐观;以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安贫乐道;以他"圣则不能,我学而厌,而教人不倦也"的好学与执着;以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与人为善;以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艰辛,无功而返,但仍坚信自己的理想,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贞与顽强,深深感染着学生和后人。

难怪颜渊口自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论语·子罕》)孔子的人格魅力,如此神奇,令人惊叹,又发人深省。

4.见贤思齐,见不贤而省也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省也。

”(《论语·里仁》)好的坏的典型都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参照系,都是“学习”的对象。

君子之学,是修养之学。

孔子的“省之道”是道德修养的精华,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并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二、儒家的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的启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是着眼于当下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不断将文化传统与现实有机结合而不断获得新生的。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外来先进文明,得以返本求新,在发展中保持文化精神独立的立足点。

”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的心态批判地继承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激活沉淀于中国人心的文化传统思想精华,为教育改革增添恒久的活力。

马克思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一切话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成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它的后果为基础的。

”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观,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都应当以我们中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

儒家的教育理念是历史的产物,因而要做历史的分析。

儒家教育理念随着社会、自然、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完善、上升的过程。

儒家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在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有效推行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要发扬光大中华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古为今用的同时,要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一)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全面认识社会。

儒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君子应该具有仁、知、信、直、勇、刚六种品质。

但是这仅仅是孔子作为教育者最高的理想,并非人人都能达到,正如当前的德育,也应摒弃过去教条式地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而是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

儒家主德育的过程最重要的还在于社会实践,强调道德修养不是闭门自修,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为重要。

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

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没有进入国际社会的能力。

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的强烈竞争、积极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关联,以及各种复杂的关系。

这是从学生接受教育角度考虑的。

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因为“教育是文化价值的传播工具,是有助于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环境的创造者,”“教育也许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但它并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消极产物。

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因为归根结底,教育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

”德育对社会
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社会幅射学校的积极影响,扬清激浊,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进行整合教育,将德育的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教育集合起来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

这个可以追溯到儒家关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即把道德教育要求,贯串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化道德观念。

我们当代的德育则应该被融合于个育之中,个育都蕴含德育要素,德育也体现个育的基本精神。

德育在个育中起主导作用。

(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道德规化到学生的思想体系中。

儒家的道德原则中包括省,即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

他主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并在孔家私学中推广。

省并非闭门思过,而是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是否合乎道德规。

推广到今天的德育,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经常自我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规,是否会危及他人的利益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自省也。

”见人有好品德,就应向他看齐,虚心学习他的善行;见到人有不良的品德表现,就要对照检查自己,引以为戒,防止类似的缺点错误。

三、结束语
儒家的德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一致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富有可操作性,是我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要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必须在总结吸收外来教育传统和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以一种实事的敬重态度,进行一番考古式的整理、学习和思考。

对儒家的德育思想,批评性的继承和运用到现代的德育教学中,是对我们教育思想的一场返本求新式的发展,体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观念的成熟、发展,能够大力推动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季景书.论语[M].市:大学,2010.
[2]月娥. 儒家传统德育思想的容及现代启示[J].科技学院学报,2011(3):117-120
[3]新艺.儒家思想对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30):37—38.
[4]高虹,敏.儒家德育思想对中国当代大学德育教育的鉴赏价值[J].经济研
究导刊,2010(10):245-246.
[5]何细平,吴小平.论儒家的德育思想及现代意义[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3):257-258.
[6]孔子.四书五经[M].:线装书局,2007.
[7]于述胜.中国传统教育哲学[M].:教育,1996,第196页.
[8]朱熹.四书集注[M].:丘麓书社,1999,第259页.
[9]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大学,2002,第371页.
[10] 王琪,云涛.先儒家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J].兰台世界,2011(3):78.
[11]孟宪慧.论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意义[J].水利,2011(1):56-57.
[12]萧宗六.教育管理研究[M].:华中师大大学,2000.
[13]婉露.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J].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24-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