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男西装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十年来男西装的演变
学院名称:xxxx
专业:xxxxxxx
班级:xxxxxxxxxx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1绪论 (3)
2八十年代男西装 (3)
3九十年代男西装 (5)
3.1社会背景 (5)
3.2款式演变 (5)
3.3款式特征分析 (5)
3.4结构特征分析 (6)
3.5结构设计方法分析 (6)
3.6结构实例探析 (6)
4二零零年以后的男西装 (9)
5结论 (11)
6参考文献 (11)
7致谢 (12)
1绪论
西服也称西装,从广义上,顾名思义,“西”指“西方”“西洋”,具体讲指欧洲或欧美,即西式的服装;狭义上,在我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在西方,一般把前开门,有袖子,衣长在臀围线上下的男女上衣统称为“茄克”(Jacket)。其实狭义上的西服也是茄克中的一种。本文主要写了近30年来男西装的一些变化。
在我国服装业的历史上,曾出现几次西服热。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思想、新文化思潮掀起。许多留学生回国后,在思想意识方面起了先锋的作用,他们将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服装也随之慢慢开始西化。男西服由于其造型优美,做工讲究,运动机能性好,受到当时时髦男士的喜爱而被普及开来,西方的裁剪缝纫方式也随之开始流行。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红帮、海派以及哈尔滨裁缝(罗宋派、以色列派)等前辈们对西服的造型和工艺不断改进,传统西服制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在六七十年代西服制造业发展缓慢,西服的裁剪缝制技艺没有得到很好地延续和发展,而且由于年代久远和师徒传教的方式,很多流派的一些制图方法、裁剪缝制技艺几近失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于是,一股“西装热”席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更有甚者,下工地、进车间、拉板车,也穿着西服。在西服泛滥的年代,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许多企业开始生产西服,但生产质量却不尽如人意。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西服的内涵和礼仪性等也得到关注,服装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西服的消费市场趋向成熟。
2八十年代男西装
在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西装有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男西装腰部较宽松,领子和驳头大小适中。到现今为止西装的基本形制仍然为:翻驳领:翻领驳头、分戗驳角和平驳角,在胸前空着一个三角区呈“V”字形:前身有三只口袋,左上胸为手巾袋,左右摆各有一只有盖挖袋、嵌线挖袋或贴线袋;下摆为圆角、方角或斜角等;有的开背衩两条或三条;袖子有真开衩和假开衩两种,并钉衩钮三粒。按门襟的不同,可分为单排扣和双排扣两类。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部件则常有变化,如驳头的长短、翻驳领的宽窄等。西装的领、门襟是整体造型的核心,是流行变化最活跃的部位。
图(二)八十年代男西装
1983年8月8日,《工人日報》報道,西裝短褲最近風靡上海,雪白的、米色的、淺綠的西裝短褲,配上金色的腰帶、中筒絲襪、高跟涼鞋,成為上海姑娘時興的夏裝穿著。1984年,上海一家照相館的櫥窗裏還立有寫著“這裡出租西服”的牌子,以此迎合人們喜歡穿西服照相的愛好。當時最著名的王開照相館,才有婚紗、西服租借,在依舊流行中山裝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普通照相館很難找到一件西服,有的新郎拍照時穿的西服還是新娘在婚前親手做的,雖然領子看上去還有點皺皺巴巴,卻已然成為時尚一族。後來便有了“中國特色的西服”,但沒有用領肩熨壓機壓過,所以穿起來總有一種馬褂的感覺。而且看上去特滑稽的是,穿西服者總保留著袖口上的商標,腳上卻還是一雙布鞋。1987年11月2
日,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召開後,新當選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五位常委,第一次集體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國的西服熱。著名設計師郭培回憶説,80年代剛從事服裝設計,她曾經設計了一款白色一粒扣西服,用的原料是9毛一米的庫存桌布,生産出來後,“賣得那個好啊,賣時裝就像賣大白菜一樣。”機關裏的幹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場上賣菜的……滿大街,不分人群,到處都流行穿西服。“全社會都是白領了。”但這個階段人們不太會穿西裝,在什麼場合穿西裝並不講究,儘是皺巴巴的不成型。西裝裏還有墊肩。因為成品
服裝還比較少,加上也比較貴,一般都是到裁縫店去做。各種各樣西裝在服裝店裏冒了出來,每家裁縫鋪都做西裝,什麼料子都能做西裝,隨便貼個商標就敢穿在身上。那時男士喜歡把雙排紐扣西裝解開,褲子上愛挂一串鑰匙。1984年春天,一位香港的親戚寫信給劉先生時,附上了一張生活照。“看到他身上穿的那件西裝,我眼前一亮”,劉先生當時完全被照片上的花格子西裝迷住了。一心想趕時髦的劉先生拿著照片找到一家裁縫店,花了200多元,做了一件花格子西裝。拿到西裝後,劉先生卻開始退縮了。“圖案確實有點‘花’”,他父親看到這麼“花”的一件西裝,也給劉先生做起了思想工作:“太不穩重了。”就這樣,劉先生將西裝挂好放進了衣櫃。1985年秋天,他出差到廣東時帶上了那件西裝,“不穿太浪費了,沿海地區肯定比我們這邊開放”。一開始,劉先生還有些擔心,到那邊一看,人們大多衣著時髦,“我穿一件花西裝,根本就不算什麼”。劉先生説,那是記憶中穿這件衣服最坦然的一次。回到貴陽後,他又把西裝挂好放回了衣櫃。原中國服裝工業總公司總經理于宗堯回憶:那時的款式太一般了。1986年我去法國,我帶了兩套西服,還有一件上衣。到那覺得這衣服都沒法換了,布料、款式、做工都不行,和人家的比太差了。於是就穿著那一套衣服呆了好幾天。第二年是帶模特隊去的。領隊的女的在後臺掉眼淚了。覺得跟人家同臺表演的外國人沒法比。那時候就感覺到我們衣服款式的落後。
3九十年代男西装
3.1社会背景
9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讲究衣着的舒适性,服装讲求“挺、柔、轻、薄、牢”。男子的总体形象由原来的强悍型和事业型演变为现今的一种似乎与世无争的、轻松的、年轻化的形象。飞速发展的工业化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开始反对浪费资源、过度消费,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反璞归真”成为重要主题,70年代的样式也因此卷士重来。这一主题主要表现在:面料上主要采用天然面料,除传统的毛料外,麻和生丝等天然材料也很流行,毛料也以高纱支的薄型面料为主;色彩上采用无工业污染的自然色;造型上讲求无束缚感、舒适自然。
3.2款式演变
西装作为一种商务套装一直在被穿用,但不流行80年代那种外形强硬的双排扣西装,而是流行裁剪合身的单排扣西装,以两粒扣、长驳头为主流,从1992年起,三至四粒扣的短驳头西服逐渐增多,驳头较宽,自然肩型,稍微收腰,衣长较长,裤子为上宽下窄的锥形,衬衫的领型也由立领或尖领代替了方领。总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服在制作工艺和面料材质上不断追求高科技含量。在着装感觉上不断加速柔软化、轻便化和舒适化。同女装的流行一样,男装也正朝着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3.3款式特征分析
单排三粒扣上衣,为合体的自然造型,没有过多的夸张成分,腰部收量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