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与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设计与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与优化

奉化中学张贤祺2010年7月6日奉化电

大讲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学功能的认识不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仅仅以教师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备课”,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发展。

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观。

一、感受传统备课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概述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

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

课堂教学设计以分析教与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与学问题的方案为目的;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其指向是教与学目标的达成;其具体产物是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

1、教学理论

(1)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2)掌握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姆(Benjamin S. Bloom)

(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

(4)范例教学主要代表人物:(德)H.海姆佩尔

(5)多元智能理论主要代表人物:1983年由(美)霍华德.加德纳

(6)发展性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苏)赞科夫

(7)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苏)巴班斯基

(8)合作教育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苏)阿莫纳什维利

(9)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冯.格拉斯菲尔德

(10)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拉康、福柯、利奥塔、霍伊、格里芬

2、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2)认知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

3、传播理论

按照传播理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互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的过程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的过程,也即是师生人际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应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之一。

7w公式

4、系统科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所以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就是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得整体获得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

系统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非线性科学(孤立波、混沌、分形)统称为系统科学。

系统理论主要研究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揭示了既存系统是如何通过信息反馈来控制系统,维持系统稳定的;

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和揭示系统是如何创生,如何利用信息交流将不同部分组织起来而形成整体,以及系统如何演化等问题的。

非线性科学主要研究各类系统中非线性现象的共同规律。

三、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1、教学要求

2、教学分析

3、设计思路

4、教学目标

5、重点难点

6、教学设备

7、教学过程

8、板书设计

9、教学反思

1、教学要求(含《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教学设计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每个教学内容都有原则性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学习领会。

如“万有引力定律”的要求如下:“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课标》P16)

又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要求如下:“认识万有引力定理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课标》P16)浙江省教育厅制订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浙江省的新高考依据。刚刚发布的《浙江省09年高考方案》中明确指出:“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相应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范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学习、领会、理解《教学指导意见》中对每个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和“说明”,以保证教学不过高要求而加

深学生负担。

如“万有引力定律”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

2、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学设计最根本依据,只有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理解编写者的意愿和教材特点、弄清楚教材的来龙去脉、知道教材的内含和外延、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为教学设计做好基础性准备。

本节教材重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展现了科学家们富有创造性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第一节,行星的运动介绍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行星的匀速圆周运动到椭圆运动的历史

过程,从观察、计算获得规律: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

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教材编写思路是:

(1)提出问题: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

(2)猜想原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作用。

(3)进一步思考: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4)数学演绎得到规律:根据已知规律(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的规律:2

r Mm G F 。 本节,万有引力定律,教材思路是:

(1)进一步猜想:地球使地面上物体下落的力,与太阳使行星运动的力是不是同一种力?

(2)猜想得到检验:月-地检验

(3)更大胆地猜想:自然界任意两个物体之间是否都有这样的力?

(4)得到万有引力定律。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同时,本节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