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 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 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 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 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 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 “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中国世 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筑。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 (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 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 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 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 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 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 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 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 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 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 “祀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 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 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 前传播。
文化遗产价值 (一)北京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 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 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 保存中国两座天坛之一,另一座是西安的隋唐天坛。 (二)北京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 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 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 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 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 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北京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 代精品代表作。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 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 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 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 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 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 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 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 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 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 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 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 原来合祀天地地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 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 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 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 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 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 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天 坛 公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