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管理思想学习心得体会.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为”管理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无为”管理思想

自从我矿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以来,我以好学、善学、勤学的态度来要求自己,坚持以需求为向导的学习,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促使个人素质得到了提升,思维模式有了转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真正在“学”、“悟”、“用”上下功夫,求实效。通过对《道德经与无为管理》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下面我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感触。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仅是道学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管理内容的智慧结晶。如何评价和领悟并用之于实践,历来受到各阶层管理者的重视。古今中外有不少运用“无为”管理思想而取得令人赞叹的典例,更进一步表明了“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精深微妙之处。

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三层含义。一是顺应自然不妄为, “道法自然”是“无为”思想的根基。一年四季交换,万物自生自长,“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51章)。老子认为这就是天之道的“无为”,所以人之道也应效法天之道的“无为”,遵循自然的规律,让百姓自作自息;二是遵循客观规律去为,因为老子从来就没有说过要无所作为,就连五千言最后一句话都还在强调要为:“圣

人之道,为而不争”。“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三是老子根据自已的政治主张而设计的治国方法,“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11章)。就是说有形的作为之所以带来利益,是因为无形的作为发挥了作用。对管理主体提出了要求,管理主体要“无为容人、谦退、守柔,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在管理上的意义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容着广泛而又深刻的管理内涵,并非是玄之又玄的空泛理论,而是中华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老子的"无为"思想向我们提供了管理的原理和模式。“无为”通过“有为”来体现,实现“无不为”即“为一无为一无不为”这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在今天,我们也不得不为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出了管理的奥妙而折服。纵观《道德经》五千言,我认为“无为”思想的管理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立了管理的原则。“无为”管理思想要求管理主体的“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和事物本性的事。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遵循道的原则,效法天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达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 提出了管理的方式。老子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57章)。这种“无为而治”的领导管理方式,就是要领导者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运筹于心而不强作妄为,去为道德规范和行为认同,使人们能自觉地去实现管理目标。

(3) 强调了管理主体的修身。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道德经》第2章)。他很看重领导者的修身在治

国理民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领导者,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不主观行事,不以私据有,胸怀大志自谦而不居功。并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称为“三宝”,作为修身原则,领导者要坚持做到慈爱不偏心,待人一视同仁;做到节俭,有不尽用;做到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具备了这样的无形作为才能治家、治乡、治邦、治天下。

(4) 讲求管理的艺术“无为”思想在管理上讲“不争”和“守柔”之智,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66章)。这里的“不争”是无形的去争,把“不争”作为“争”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达到最大的“争”,实现不争善胜。对于“守柔”老子认为在自然界里,新生之物都是柔弱的,但总是充满生机和最具有活力的,这是“生”的自然法则。“无为”就要“守柔”,去效法自然。所以他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43章)。讲柔弱胜刚强,似水无坚不摧, 在管理上,将自已处于柔弱的位置,充分发掘潜力,扬长避短,后发制人,便能攻无不克,无往而无不胜。“不争”和“守柔”体现出“无为”思想的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

运用“无为”思想“修身”提高领导者的道德品质

“无为”管理思想在管理上首先强调领导者的“修身” 使其具备人格力量。老子对领导者的美德是这样勾勒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道德经》第8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善原则,老子在《道德经》中各有分解。其宗旨就是作为领导者要有水的品质:滋润万物而不争名争利,处在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这样更接近“道”,也就是更

容易掌握到客观规律。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坚持善德、奉献仁爱之心,说话讲信用,办事求公道,发挥自已的长处,顺应自然,选择和把握时机不妄为。这就是一个领导者应该有的思想品德。

当前,我们要着力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研究解决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主义德才兼备的企业领导者的问题。领导者道德品质的优劣对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领导者的“修身”,以提高道德品质。在这个方面,老子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修身” 之道。领导者如何“修身”,归纳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内容,大致有四个要旨:

(1) 在少私寡欲上,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7章)。领导者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众人之后,才能成为众人前头的领导。将自身的利益置之度外,便能获得众人的拥戴。在欲望上要节制,不能过分贪求。当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四忌四求”;一忌“私心”,务求正确对待群众;二忌“贪心”,务求正确对待利益;三忌“野心”,务求正确对待权力;四忌“色心”,务求正确对待生活。可以说“无为”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修身”要求与现实是吻合的。老子说得好:“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2章)。即一个领导者应身教重于言教, 正人先正已,不居功不钻营私利。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德养万物,是无私的。人依“道”而行,也应无私。老子所说的无私并不是要人们完全没有私,而要先人后已、先公后私。这也反映出老子的人生观。一个领导者能做到少私寡欲,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起好表率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