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水浒传_里英雄好汉的侠义精神所显现的民间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 2006-03-21

作者简介: 王光华(1967~),男,湖北南漳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秘书原理与实务教学的研究。

《水浒传》里英雄好汉的侠义精神所显现的民间文化内涵

王光华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广东江门 529000)

摘 要: 《水浒传》所展现的魅力不仅是来自不同阶层的英雄好汉各个身怀绝技,更体现了古人

所希冀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纽带———侠肝义胆的胸怀。作品中无论是英雄个人闯荡江湖的行径还是众好汉啸聚的造反,无论是日常的吃喝还是血与火的拼杀,无论是对人对物的姿态还是自我的风采,无不显现了中国文化中民间“侠义”的精神内涵和美感。

关键词: 《水浒传》;英雄好汉;侠义精神;内涵

分类号: I207.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8113(2006)04-0033-04

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

民间自有民间的文化情韵。即便是现代被称颂的沈从文、老舍、鲁迅等等,他们的作品因包蕴了他们自己的故土文化精神,才显出各自不同的魅力。中国古典小说中所显现的内涵和美感自不相同,《水浒传》中也有别样的民间色彩。《水浒传》所显现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重要的一脉就是英雄传奇。英雄传奇最初是从人们的嘴里生长出来的,社会上涌现的英雄豪杰,他们干出的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情,让人敬仰,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其后文人将其整理成文字。唐人李德裕在《豪侠论》里说:“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个个都能称得上侠义英雄,尽管“替天行道”和忠义的前提为《水浒传》蒙上了一层正统社会能够接受的道德正义色彩,凝聚他们力量的表面上也是以宋江为代表的主“忠义”———“替天行道”,但就每个个体英雄来说,他们行侠仗义、啸聚梁山乃侠义的驱动,他们更多的来自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也决定了他们知与行都是民间的江湖义气,反映民间,尤其是市井社会生气勃勃的人生理想。事实上是江湖共同的价值规范、共同的文化心态、伦理,使他们精神上、情感上趋同一致,使他们汇聚一起形成浩荡的力量,也成为了中国民间侠义文化

一面富有内涵的旗帜。

《荀子・王制》中指出:“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正是“义”的存在,梁山好汉排定座次,形成团体,汇成力量。

侠是草野英雄的形态,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精神,侠义之人是民间正义的体现者,不义的铲除者,对正统的屈从和投降是侠义的失败,《水浒传》里众英雄的悲剧也正在于此。

当然他们行的是江湖义气,带有江湖小群体的亚文化特征,其中虽也含有雅文化层中早为众人所认同的合理内核,但在一定程度上,《水浒传》的江湖侠义是上层文化濡染且民间化了的结果,而非正统的孔孟之“义”,它张扬的是平民或小团体的力量,带有同官府正统势力的“不义”而“抗争”的意味,并且灌注了下层民众互相扶助,彼此团结的深挚情谊,他们的江湖义气本质上仍然是不能同正义良善划等号的。

首先《水浒传》里的好汉在民间“侠义”的伦理原则的支配下,体现在几乎是出自于角色本能地去履行第19卷第4期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6年8月Vol.19-No.4

J OU RNAL O F YOUJ IAN G TEACH ERS COLL EGE FOR NA TIONAL ITIES GUAN GXI

Aug.2006

一种扶危济困的职责。这种无私的使命感使其对他人的援助属于一种无条件的奉献,不惜自身冒险、受苦与牺牲,毫不在乎别人的回报,这种义举和形象总是历历在目。他们建构了一种江湖伦理,明显地与法制正统对立。比如宋江、柴进诸豪杰,均以藏亡匿死,扶助落难英雄为乐事。具有一种怜弱惜才、救人于患难之际的天然本性,突出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兄弟私情,患难相帮的高尚友情。这种助人脱危,排除势利因素也显示出对炎凉世态、浇薄世风的针砭,具有持久的儆世正俗的意义。有学者说,侠义好汉“是一个急公好义,勇于牺牲,有原则,有正义感,能替天行道,纾解人间不平的人”。[1](P3)

侠义疏财,济人不瞻是水浒好汉江湖侠义精神的又一种体现,拉法第认为“为了抑制攫取的本能,人类曾走过比抑制和消灭复仇欲还要多得多的阶段。这种原始的本能的克制促进了正义观念的建立……”。[2](P84)“正义思想的人是报复的渴望和平等的感情。……复仇,———个人自卫和自我保的行为,———变成集体自卫和集体自我保存的行为。”[2](P67~73)《水浒传》里好汉的重义轻财多出于民间正义和对官府、恶人的报复,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去无私地解救处于窘困境地中的人,小说第十八回对宋江的侠义性情有如此交代:

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的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居住吃饭),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由此,许多心高气傲的豪杰见了宋江之后都“纳头便拜,殊非偶然。正是这种内在的侠义疏财品格,让他们仰慕宋江已久,为之折服,才有如此不约而同的举动,宋江还善急人之急,组织众兄弟平人怨仇。许多英雄武艺高过宋江,但侠义气度却远不能及。

就像武功有高下之别,侠义的品量也有不同,小说第三回写鲁达与史进、李忠在酒店遇见了受困的金家父女,显然是侠义气度的品量有别,对他们不幸的悲惨境遇,鲁达建议资助其盘缠还乡,并即刻拿出身边仅有的五两银子,看着史进说:“洒家今日不曾多带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当即拿出十两银子,说不用还了。鲁达又看着李忠说:“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达看了嫌少,便说道:“你是个不爽利的人。”又把二两银子丢还给李忠。侠义与豪气往往是不可分的,所以民间最为推崇的是豪侠的人。

学者唐君毅先生在谈到豪杰精神与侠义精神的不同时说:“豪杰之精神,重在由推宕以显阔大;而侠义之精神,则由宅心公平,欲抱不平,以显正直,而归平顺。豪杰之士,涤荡一世之心胸,而使百岁之下,闻风兴起,侠义之士,则伸展人间之委屈,而使千里之外,闻风慕悦。”[3](P404~405)从接受美学角度说,下层民众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恰当侠肝义胆之人可以同情帮助的。由于农业民族天性所带来的种种局限,过去一般民众难有彻底地大幅度改变自身境况的要求,他们对侠义的好感和企慕带有一种“务实”的心理倾向。显然宋江,鲁达之好汉的侠义正合民众心意。

侠由义而信,作为“替天行道”的民间正义体现者———水浒侠义群英,可以违背人君那带有随意性,或许不合理的法,却绝不悖于天道既定的“信”。诚信不欺,有诺必践,以此自律,才被视为有侠烈之气的好汉。这还特别表现在水浒团体对组织成员的约束上。第一百一十回写梁山好汉们打败王庆归京途中,燕青炫技射雁,宋江却深感其滥伤“信禽”,有违似乎承领的一种对上天的信,教人唤来燕青,劝道:

为军的人,学射弓箭,是本等的事,射的亲(准)是你的能处。我想宾鸿避寒,离了天山,衔芦过关,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此宾鸿仁义之禽,或数十,或三五十只,递相谦让,尊者在先,卑者在后,次序而飞,不越群体,遇晚宿歇,亦有当更之报。且雄失其雌,雌失其雄,至死不配。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秋南春北,不越而来,此为信也。……上天一群鸿雁相呼而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

宋江等以义信自律,取譬自然又移情外注,在雁的无意识活动中发现并认同侠义的有意识的伦理追求,甚合侠义好汉的一贯思维特点,所以燕青听后,默默无语,悔罪不及。

《水浒传》里英雄好汉的这种种侠义精神还体现于民间行动。他人遭难,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于是结下某种特定的恩报关系,而在这特定的情景中,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