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以哈雷.戴维森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雷—戴维森公司的swot分析
一.背景介绍
哈雷戴维森公司的历史始于1903年,当年,威廉•哈雷21岁,是一家工厂的绘图员。
在戴维森三兄弟的帮助下,他们设计制造出第一辆摩托车。
戴维森三兄弟分别是模工、机工和工具工。
其后,他们又在戴维森家的后院里造出了3辆摩托车并卖了出去。
1904年他们又卖出了8辆。
1906年他们着手建厂,1907年9月17日哈雷•戴维森公司正式成立。
20世纪初,摩托车技术在美国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摩托车企业并开始了竞争。
美国大部分早期的摩托车企业的产品质量都不过关,缺少可靠性,唯有哈雷和Indian例外。
在那时举行的多次摩托车大赛中,哈雷摩托车都名列前茅,名声大振。
一战期间,由于军方对哈雷摩托车的大量采购,产品供不应求。
1918年哈雷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工厂,哈雷也成为世界上最大摩托车公司。
到1949年,哈雷公司开始遇到来自英国的竞争。
英国的Norton和Triumphs 公司生产的摩托车发动机功率较小,但价廉、体轻、易于驾驶,而且速度上也不比哈雷产品逊色。
面对英国竞争者,哈雷公司开始进一步改进发动机,引进了大功率发动机。
1957年,被誉为现代超级摩托车的“哈雷健将”诞生了,成为一时风范。
哈雷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也从60%上升到70%,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其他几家摩托车企业销声匿迹了。
到60年代初,“日本入侵”。
(1)哈雷公司却陷入了产品形象困境,许多年里,哈雷公司一直迎合那些粗犷的顾客对象来设计产品,这种战略在60年代受到本田公司的严峻挑战。
哈雷公司没能针对本田公司发起的“你在本田车上遇见最文雅的人”的促销战略进行有力的反击。
因此,哈雷不但没能在当时剧增的市场中获得增长,市场份额却严重下降。
(2)到1969年,它被美国一家著名消闲娱乐集团AMF兼并。
AMF采取撇油脂策略,只注重短期利润,很少投资设备更新和产品的研究开发,以恢复哈雷公司的市场地位。
(3)AMF猜测日本厂商不会扩大生产线去生产大型车,1975年,本田推出“金翼”牌大型旅行摩托车,并很快成为这种产品的标准,取代了哈雷在这一产品中的盟主地位。
“金翼”不仅价格比哈雷同类产品低22%更可怕的是,由于本田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成本比哈雷竟低达30%之甚
自1975年至80年代中期,日本厂商挤入原属哈雷的大载荷、时尚性的摩托车市场,如本田的“麦格娜”“影子”。
在很短时间里,日本厂商又占领了大部分大型车市场。
哈雷仅存的在大型车市场上绝对优势也土崩瓦解,到1980年,哈雷已岌岌可危。
它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由1970年的70%降到5%。
“质量跌入地狱,士气掉进谷底”。
二. SWOT分析矩阵
以上是哈雷公司遭遇困境后进行的swot分析,在四种战略中,哈雷公司最终选择了SO即优势-机会战略,采用了以下一系列的措施:
1.要求政府大幅提高日本进口摩托的关税,扩削弱丰田公司的价格优势,扩大哈雷品牌销售量;
2.坚持发展核心业务,即重型摩托车生产,紧抓产品质量,重获客户对哈雷品牌的信任;
3.效仿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严格控制产品库存,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4.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努力改善与员工关系,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及工作积极性;
5.品牌延伸,将哈雷品牌的神秘性延伸到周边产品,扩大品牌影响力,创造额外收益;
6.开发新的产品,拓宽品牌市场,去发掘潜在的新的客户,打造更广阔的销售平台,实现产品的互补,完善整个生产销售体系。
通过采用优势-机会战略,哈雷-戴维森公司顺利地度过了难关,1993年,哈雷公司在重型摩托车市场的占有率升至63%,与此同时,哈雷的周边系列产品也销售火爆,为哈雷公司带来的巨大的利润。
2002年1月7日,福布斯评定哈雷公司为“年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