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亲密无间
成语释义
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 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兔起鹘落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 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 迅捷流畅。 。
少纵即逝 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庖丁解牛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 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 自如。
七月七日苏轼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
州赠他的“偃竹图Baidu Nhomakorabea,睹物思人,悲不自禁, 乃写一情深意切,悲恻动人之文。
自由朗读课文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畴昔(chóu ) 2、笔砚(yàn ) 3、以书遗余( wèi ) 4、喷饭( pēn ) 5、寒梢(shāo ) 6、筼筜(Yúndāng)
7、缣素(jiān ) 8、飞鹘(hú ) 9、蹑足( niè ) 10、轮扁(piān) 11、斫轮(zhuó) 12、箨龙(tuò )
偃竹,倾斜的竹子。

“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 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 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主要有 台阁名胜记(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山 水游记(柳宗元《 永州八记》)书画杂记 (韩愈《 画记》等。写法上,大多讲究文采 藻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实感, 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文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全 才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轮扁斫轮 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 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
•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据有关史料说,文与可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 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 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 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 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 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筼筜yún 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 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 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 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 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 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 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第二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竹的心得
第三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

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结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一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二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
的美学观点
第三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 第三饭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 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 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 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 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及同时代的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一起,被称 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撰文同偃竹记
文与可(1018~1079),名同,字与可, 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苏轼的表兄弟, 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开后世“湖州竹派”。 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 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 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 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 知州,这时文已去世。
•自行疏通文意
第一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
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第二段,苏轼回忆了文与可与竹子有 关的几件事?
1、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他们的 画布当袜子
——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
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 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 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 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 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 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 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苏轼也有诗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 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 在胸中。”
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
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
2、二人围绕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 ——以小见大,重神轻形的美学思想
3、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 ——喜爱竹笋,为官清廉,不图享乐
• 阅读第三段并思考:苏轼写作此文的 缘由是什么?
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 友情及睹物思人的悲痛。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一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