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术的七大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温热学派(一)、总论
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黄帝内经〉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继承、取舍、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
1、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病机十九条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2、脏腑的本气: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本气虚的表现: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3、对中风的认识:心火暴盛,肾气虚衰。
4、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
5、对火热病证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6、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7、外感火热证,表证兼有内热可用表里双解法法,代表方为防风通圣散。
8、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后遗症。
9、提出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卓见,创制芍药汤。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吐法。
3、大承气汤加姜枣煎服,名之曰___调中汤___,专治___中满痞气、大便不通__。
4、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四)、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1、论述脾胃的主要内容: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五)、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
1、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用药法象〉、〈汤液本草〉。
2、重点阐发了劳倦、禀赋素弱以及饮食生冷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
3、三阴病变: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脾、肾、肝的虚衰证侯。三阴病变症状表现形式有二,“阳从内消”、“阳从外走”。治疗强调以调中为主。
(六)、朱震亨(字彦修)
1、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2、阴升阳降论:生理情况下,①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②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没,无有穷也;③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
3、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用四物汤加知柏。
4、噎膈的治疗用参苓白术散。
5、对中风病机的认识:血虚有痰。
(七)、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
1、重视阳明经证,方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去半夏的原因是,半夏辛燥,有“竭家、汗家、血家”三禁。清阳明邪热的主药石膏。
2、善补脾阴,甘凉滋润、酸甘化阴为治脾阴虚的大法。
3、治气三法:补气、破气和降气,其中最重视降气,降气药以苏子、枇杷叶、郁金三味最为善用。
4、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内虚暗风。
5、痢疾治疗善用黄芩。
(八)、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1、张介宾认为:“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
2、“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在五行之中,张介宾对水、火最为重视。
3、方药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4、对虚里跳动,制贞元饮补阴以配阳。
(九)、吴有性(字又可)
1、对温疫病因的认识:杂气。
2、治疫之全剂是三消饮。
3、疫邪传胃,下不嫌早:最重视大黄的应用。
(十)、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
1、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2、两感温证,主要侵犯太阳经、阳明经。
3、大气论中所指大气的实质是胸中阳气。
4、治单腹胀(臌胀)三法:培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招纳一法,升举阳气是也;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
(十一)、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1、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
2、奇经之病须分虚实,实证用通—行气活血法,虚证则补—填补奇经。治疗上不用草木无情之物。
(十二)、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
1、血府逐瘀汤的组成: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干草、桔梗、川芎、牛膝。
2、中风的本源在于元气亏损。治疗的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
(十三)、唐宗海(字容川)
1、吐血主病在胃,呕血主病在肝,咯血主病在心、肾,唾血主病在肾,咳血主病在肺。
2、血证的具体治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消瘀最善用花蕊石散。
3、血证用药禁忌:忌汗、禁吐、主下、宜和。
1、内经认为物质最基本的单位是气。
2、庞安时认为感受寒毒,冬时即发为伤寒。
3、方有执研究《伤寒论》的著作是《伤寒论条辨》。
4、柯琴提出“六经为百病立法”。
5、刘完素认为: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如火极则反兼:水化制之。
6、张元素认为:木通能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
7、王好古认为“元阳外脱”的辨证关键是:脉按之无力。治疗阴证,主张温养脾肾。
8、罗天益认为胃在脏腑中的作用是:胃是胃之本。
9、杨济时透针治疗小儿慢惊选用的穴位是:印堂透攒竹。治疗两眼红肿,选穴为鱼尾透鱼腰
10、朱震亨对血证论治,多从阴虚火旺立论。
11、王履的著作是:《医经溯洄集》,还首倡真中、类中说。
12、戴斯恭认为阴血宜布于肺。
13、陈实功治病,必先审证求因,然后内外兼施。治疗疮疡脓成而不消,邪实正虚的治法是托法。
14、孙一奎认为呼吸的原动力是肾间动气。“命门动气”
15、赵献可所谓壮水、益水之剂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真阴。认为主宰十二官的是命门。
16、对五脏分证论治,钱乙列为虚实两大类。“肾主虚,无实也”
17、李中梓辨疑似证经验是:当症状不足为凭时,常须究之以脉象。其用“求化源”法治疗实证,如木欲实,金当平之。对泄泻强调湿为主因,脾为主脏这一病因病机。
18、吴有性治疗疫邪居于膜原,创造的方剂是达原饮。
19、余霖提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创清瘟败毒散。
20、薛雪认为湿热之邪受病部位多在太阴、阳明。湿热在下焦者,治疗原则是淡渗通利。
21、吴瑭的主要著作是《温病条辨》
22、傅山治疗产后瘀证推崇生化汤。
23、属于汇通学派的医家是朱沛文。
24、孙思邈提出治疡要先用食疗。
25、陈自明首创的治病原则是内外合一。强调,妇人之病,脾胃为主。
26、缪希雍认为对中风治本的具体方法是:益气补血。
27、绮石治虚劳有所谓“治虚之本”,其有关脏腑是:肺、肾、脾。治虚二统,指脾肺。阳虚成劳之病,其症亦有数种,如夺精、夺气、夺火。
28、张锡纯论治中风,创立了镇肝熄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