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谚语概述
(一)定义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群众经验的提炼。他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广泛的通俗性、生动的口语化等特点。[1](P101-104)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注英语谚语的定义为: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而虽然现代对有关谚语的研究很广,但在学术上,有关汉语谚语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朱介凡先生在其《中国谚语论》中说:“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思众人的经验和智慧,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流传纵横。”而武占坤、马国凡在《谚语》中道:“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由武占坤主编的《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中说:“谚语是靠群众口碑流传的艺术魂宝,它虽然只是词组,形式极为短小,但却凝练得像百炼的精金,纯净得如晶莹的钻石,生动得似潺潺的流水,风格质朴,韵味清新,满身泥土香,一派民族气。”
由上文关于英汉谚语定义的界定,可以总结出英汉谚语都具有广泛的流传性,以说知识、讲道理为主,且大都以短句的形式出现。
(二)内容
在内容上,英汉谚语都可以划分为三大类:讽喻、劝民和传播常识。
讽喻谚语是谚语的重要种类。这类谚语产生于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等其它复杂环境中,其内容主要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如:
1)The words of a dying man are good words.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What is near red becomes red;what is near black becomes black.(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不会有不思念马群的马匹,不会有不怀念祖国的壮士。
4)大浪当前,不可抛桨;大敌当前,不能弃抢。
英汉谚语中最主要部分,是劝民谚。这类谚语富有哲理,教人学善,做好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如:
1)Failure teaches success.(失败为成功之母。)
2)If one studies very hard when young,he will become a very useful man when old.(幼有所学,老有
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
冯建民许丽红
(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龙口265713)
摘要:谚语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用来表达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启发和感想的各民族文化的结晶。谚语作为习语的一种,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一般精练短小,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且,谚语的特色受到各民族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谚语;语言对比;文化对比
收稿日期:2009-5-11
作者简介:冯建民(1979~),男,汉族,本科,助教,黑龙江省黑河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许丽红(1982~),女,汉族,本科,助教,吉林省松原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所为)。
3)有志能搬山,无志山压头。
4)山鹰的眼睛不怕乌云,真理的光辉不怕迷雾。
传播常识的谚语,也影响与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大众。如:
1)There is good in every evil.(有利就有弊。)
2)活动身体强,懒惰脸皮黄。
(三)社会功效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的句子。用语通俗、修辞生动,包含着特定的文化色彩。它能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有传授经验,道德教育,宣传鼓动和了解各种谚语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谚语概括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经验,也反映了一定的客观规律,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以下谚语:
1)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经验是智慧之母。)
2)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3)真理不可战胜。
第二,谚语反映了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认识。其有关气象,农业等自然现象的描述都具有相当的科学认识功用。例如:
1)Winter thunder,summer hunger.(冬天打雷,夏天挨饿。)
2)A misty morning may have a fine day.(有雾的早晨,可能是晴天.)
3)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第三,谚语是反映集体经验的,又是流传很广的固定语句,大家耳熟能详。而且引用谚语往往比一般的说理更具有教育效果。英汉谚语中极多内容具有此功效。例如:
1)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
2)Good counsel does no harm.(好的意见没有坏处。)
3)忠言逆耳利于行。
关于谚语的社会功效,在此我们就不再多做深入地探讨了。总之,谚语流传的广泛性,离不开其独特的社会功效。[2](P34-35)
二、英汉谚语的表层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谚语又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谚语能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
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其表层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
谚语具有一定的民族素质,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面海,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人们热爱海洋,谚语的取材也就往往来自海洋。而汉民族大都在亚洲大陆生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取材多离不开内陆山水。
例1: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的表达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例2: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预示春天来临的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春的讴歌:“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而在汉语里“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如宋朝诗人朱熹的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例3: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谚语,如:
1)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
2)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ame out of it.(有了大海,还怕没鱼)。
3)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扬帆要趁风顺时)。
而汉人的生活环境中,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多是内陆的名山胜水,就不难找到以这些山水作为喻体的谚语。例如:
1)不到黄河不死心,到了黄河死不及。
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今人换古人。
3)有理压得泰山倒。
(二)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人类生活与动物密不可分。因此有关动物的许多谚语,也能反映谚语在风俗习惯上具有一定的民族差异性。现举出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例1: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它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是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1)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2)Every dog has his day.(是人皆有出头日);
3)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还有谚语如:
1)好狗不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