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苏教版数学教材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谈苏教版数学教材特点
摘要:苏教版教材的主要特点是重视算法多样化、合理运用小组合作、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估算意识培养的时间与空间;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犹如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关键词:苏教版;特点;宣传语;机会;简约;生活
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不断撞击着老师们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编排就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滋有味。

结合平时的教学体会,我把教材的编排特点与常见的宣传语联系起来,总结如下:
一、谁都会有机会
苏教版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算法多样化的探索,并合理运用小组合作的功能,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到培养。

案例: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三年级上册第24页)时,教材创设了情境:“一班植树43棵,二班植树31棵,两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学生列出算式:43+31=?我组织学生先自己独立想一想,
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交流过程:
生1:先算40+30=70,再算3+1=4,最后算70+4=74。

生2:先算3+1=4,再算40+30=70,最后算70+4=74。

(少数学生轻声说。

这两种方法不是一样吗?)
生3:先算43+1=44,再算44+30=74。

生4:先算31+3=34,再算34+40=74。

生5:先算43+30=73,再算73+1=74。

生6:先算31+40=71。

再算71+3=74。

师:这几种口算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为什么?
思考:像这样的例子,在课堂中举不胜举。

整个过程,学生都非常主动积极,最优的口算方法正是学生在比较、分析、评价后自主发现的。

新教材在设计编排上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让学生有了充分体验、充分说理、充分发挥自己灵活思维的机会和平台。

就一道简单的加法题,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多名同学有了发言的机会。

不难想象,在后面竖式计算的教学中,有更多的同学将会得到这样的交流机会,看来“谁都会有机会”。

二、简约而不简单
新教材大量出现估计与估算的素材,为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认数”教学中,用“多些”“多得多”“差不多”“差得多”等日常用语表示数量的悬殊情况,组织猜数
游戏,加深对数序和数的大小的理解。

在认数和计算中,教材加强了对估计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第四册“认识千以内的数”后,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写整百数并想一想,“200和1000,哪个数更接近700?”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6页)教学“小数乘法”时,计算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先列式3.6x2.8=?再让学生估计一下房间面积大约是多少,并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后,教师问,小明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得出小明房间在9-12平方米之间。

教材中安排的估算不仅量多,而且有序。

不单单安排在某一册某一单元中一学了之,而是贯穿于整个教材的体系中。

从一年级的“猜数”“跟哪个数接近”,至五、六年级的“得数在什么范围内”,从新授到练习,无处不在。

虽然有时只是简单的一句“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又或是在解决问题后面加一句“先估计,再计算”等等,却大大给予学生估算意识培养的时间和空间,达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

三、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新版教材所选编的素材很多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采撷而来的,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可爱。

例如:“观察物体”(二年级上册第94页)一课,从学生熟悉的教室照片人手,到给自己的毛绒玩具拍照片,再让学生移动位置来拍,然
后让学生聊一聊各自的发现,使学生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

再如:“升和毫升的认识”(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也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果汁、可乐、牛奶、茶杯、饭碗、热水瓶、高压锅、纯净水等等这些熟悉的物品来认识抽象的升与毫升,让学生倍感亲切,从情感上拉近了距离,学习起来也降低了难度。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形成升和毫升的容量观念,课后练习第七题“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有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升?”设计得非常好。

我不光要求学生们去逛一逛超市,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数学日记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

这次逛超市,加深了我对“升”和“毫升”的认识,也使我明白了:如果只是“闭门读书”而不参加实践活动,不去接触社会生活。

那么一个人的认识始终是浅薄的。

想到这里,我用一句诗来总结:“知识得来终觉浅,要想明白多实践”。

说得多好啊!看来,在数学课下,让学生逛逛超市,了解一下柴米油盐,聊一聊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也别有一番滋味啊!
“生活”栏目的宣传语说得好:用心体会,生活本来有滋有味。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用心体会,苏教版数学教材本来也有滋有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