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讲课教案
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社会与市场的博弈理论及其历史——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摘要】本文从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视角,系统介绍了卡尔·波兰尼对于社会与经济二者关系的论述,探讨了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双重运动”理论以及国家的作用等理论,从而为社会与经济的博弈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文中根据劳动力、货币、自然的商品化过程将历史上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其博弈过程,并指出其博弈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最后根据博弈历史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对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应该持有的理性态度。
【关键词】社会与市场《大转型》自由主义博弈历史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一)引言卡尔·波兰尼被公认为是杰出的经济史家,在他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The Great Transfo rmatio n-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以下简称《大转型》)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分析的历史的视角,也为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了一个渠道。
时至今日,阅读这本具有著作仍然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新问题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波兰尼的思想广泛而且深入,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虽然其理论却较少地被各个学科的正统和主流派别所提及和研读,同时其作为社会主义者的身份似乎也从未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正式承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大转型》这门书中,波兰尼开创性的将市场的分析视角扩展到“市场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的框架里面(以前的理论为纯粹的经济学市场理论或者社会学方面的思想理论),并且发掘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市场与国家角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济学家哈耶克的“市场是自发而且不能进行干预” 观点不同的是。波兰尼认为市场秩序是不自然的,也 不是自发的;同时,对自由市场的适度和有效干预是 正常和自然的。如果人们任由市场经济“自我调 节”的发展。人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和 社会灾难。前文已述,波兰尼指出,仅仅依靠自我调
但国家因其在市场经济产生和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
重要作用同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大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市场经济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也
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 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波兰尼提出的许多观点对于 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8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资本和货币市场
和地域差距、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养老 保险、加强和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等都是 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中,变“市场社会”为“社会 市场”,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关 键的作用。
五、波兰尼“大转型”思想的价值及启示
和剧烈的社会动荡。这也是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给
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注释: ①“卡尔・波兰尼政治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8n一
出版社,2006年,第33页,第30页。 @参见王绍光的<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 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l期)第129一148页。 ⑤林义、林熙:.(卡尔・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及其当 代价值>[J],<经济学家>2009年第6期,第50页。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2009 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拾华)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
波兰尼:《巨变——现代政治、经济的起源》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1886-1964)生于维也纳,一个匈牙利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十几岁时随家迁回布达佩斯,1906年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
1908年波兰尼被选举为新成立的布达佩斯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团体“伽利略学圈”的首任主席,此后他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14年,参与组建了了“国家公民激进党”。
一战爆发后,他参军上前线,1917年带伤回到布达佩斯。
1919年,他离开匈牙利前往维也纳,开始他长期的流亡生活。
在维也纳期间,他参与编辑中欧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杂志《奥地利国民经济》。
1933年希特勒上台,波兰尼又被迫流亡去了英国,成为工人教育协会的讲师。
1941-1943年间,他得到一笔研究资金,在美国福蒙特州伯灵顿学院完成了《大转型》,这本书1944年首先在美国出版。
二战结束之后,波兰尼到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史的副教授。
退休后,波兰尼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与妻子一起颐养天年,1964年逝世。
本书写作背景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全球经济的转折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文明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纲领的旧工业文明的垮台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波兰尼亲身经历这个变革,并认为对这场变革,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变革,影响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是:一、政治权利的平衡;二、国际金本位制度;三、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四、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这本书则主要针对第三点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而写。
其中一核心观点是,现代国家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说白了,也就是政治结构和经济制度往往会相互作用。
在18-19世纪时期,工业革命引发经济变革,即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
而经济变革要求政治结构调整,于是出现了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主体,因为后者能够保障前者快速的发展。
但是,当前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社会结构失调、阶层差距扩大,这时候后者为维护稳定反过来限制前者。
解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解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作者:李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波兰尼所著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是一部描述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转变的宏大著述,这一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和国家政策上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重要性和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已经被广泛研究了,而以方法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从书中所用的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出发,呈现这一著作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一次新的尝试。
关键词:方法论;经济分析;历史分析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035-03英国《卫报》的经济学的编辑里·埃利奥特写到:“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两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出版了。
其中一本是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它值得人们好好阅读。
”这是对《大转型》这一书的客观评价,而《大转型》自诞生以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内容上的分析、讨论已经有很多了,但从它的研究方法出发仍然是一次新的尝试。
印度学者拉姆·纳斯沙玛曾指出:“一个学科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是由于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
”①这本著作在方法上的运用可以为我们反观其内容提供镜鉴。
一、经济分析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紧密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政治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只有从经济的角度来考察政治的发展轨迹,才能够对政治的理解以更深入更彻底的诠释。
通过经济分析,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产生的经济根源,为研究政治现象和活动提供了基础。
文中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自发秩序”观点提出了挑战,其表达的中心主题包括: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它们的缺陷——不仅仅就它们的内在运转而言,也包括它们的后果(如,对穷人造成的影响)——是如此重大,以至于政府干预成为必需;以及,所产生的这些后果是否严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迁的速度。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从创作背景、本书结构、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和解决措施这五个方面,系统地介绍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的主要内容。
最后再附上个人的一些疑问。
(一)创作背景《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初版于1944年,或许是历史的巧合,1944年也是哈耶克初版《通往奴役之路》的年份。
而这两本书及其作者则分属两大对立阵营的经典代表:前者质疑市场的自发调节,认为国家的干预必不可缺;后者则主张完全自由的市场自发调节,反对国家的干预。
本书也正是源于这样的论辩之中,波兰尼跨越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从历史的维度和辩证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他的经典论辩。
《大转型》的持久性价值在于:它是迄今为止对自由市场主义最强有力的批判;它极有预见性地对全球化采取的审慎态度;它从历史出发进行批判和分析;它采取复杂入微的辩证立场。
(二)本书结构本书主要包括“国际组织”、“市场经济的兴衰”和“进行中的转变”这三个部分。
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聚焦于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法西斯在欧洲大陆的星期、美国的新经济政策以及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事件的社会环境。
并提出问题:欧洲社会如何从繁荣和平走向崩溃战争?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波兰尼回答了上述问题。
他从经济史出发,认为这是由于英国的市场自由主义理论扩展成为不言自明的全人类经济守则。
然而,市场经济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张力,为了保护社会关系免受市场侵害,市场主义无法如理想状态那般运转。
波兰尼认为,上述问题“乃是以市场自由主义为基础组织全球经济这种企图的直接后果”。
(三)中心观点本书通过深入翔实的经济史分析,提出三个中心观点:1.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2.它们的缺陷和后果影响重大,政府干预成为必须;3.市场经济的后果是否严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迁的速度。
波兰尼强调自发调节经济的一种特殊缺陷,即忽视了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纠葛关系,未意识到经济变革对社会资本的瓦解、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整合的影响。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回望历史,自由市场究竟有多自由——《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首先是对资本主义——或者他所谓的“市场经济”——本身的一个批判。
全书的总体论点是:“十九世纪文明”的解体并不是由于类似侵略或者革命这样的外因造成的,而是“社会为了避免被自我调节的市场的行为所毁灭而采取的措施”造成的结果。
根据波兰尼,以功利主义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形成的药方为基础而建立一个经济体系从总体上说是不可能成功的,这种理解以“看不见的手”和自由放任原则为其基本理论要素。
这种不可能性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市场体系基础的制度结构具有自我毁坏的性质并且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不稳定。
在波兰尼看来,正是源自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市场心理”导致了自由的毁灭和社会的解体。
一、欧洲社会如何从繁荣和平走向崩溃战争波兰尼所生活的年代,正值西方文明史上罕见的百年和平即将走到尽头的时期,19世纪的文明没有顺利地延续到20世纪,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不仅引起了人们对于战争灾祸的制度性关注,也激发着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社会和自律性市场的反思。
不过如何解释这一危机产生的根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
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化解人类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进一步坚定地迈向自我调节市场,任何对市场的干涉行为都会导致自律性市场的崩溃与瓦解,这是社会的巨大灾难。
波兰尼正是针对经济自由主义、市场社会、自律性市场以及放任自由政策的批判。
他指出,资本主义文明最大的问题不是剥削,正是由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市场社会。
在《大转型》一书中,波兰尼用史实批判了市场神话和市场乌托邦,他所做的就是澄清社会意识和文化中古典经济学造成的经济人假象,恢复人互相需要的本性;而国家和市场恰恰摧毁了人们原有的满足相互需要的制度,经济变得凌驾于其他领域之上,社会中的所有行为和活动都服从于经济的价值与市场的操纵,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间关系错位。
大转型读书报告
六、伪商品(虚拟的商品)
(一) • 市场机制假定,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 都必须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而作为 市场不可或缺要素的劳动力、土地与货币, 这一假定显然不成立,它们显然不是商品。
(二)
• “劳动力仅仅是与生俱来的人类活动的另外 一个名称而已,就其本身而言,它不是为 了出售,而是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而存在 的,并且这种活动也不能分离与生活的其 他部分而被转移或储存;土地不过是自然 的另一个名称,它并非人类的创造;最后 实际的货币,仅仅是购买力的象征,一般 而言,根本就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经过 银行或国家金融机制形成的。三者之中没 有一个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劳动力、 土地和货币的商品形象完全是虚构的。”
(二)关于再分配原则
• 再分配似乎是历史上更常见的经济行为原 则,从原始的狩猎部族,到广袤的大帝国, 只要存在政治权威,存在辐辏型的制度模 式,再分配原则就会发挥基础性或支配性 的作用。 (辐辏型的制度模式:将社会资 源集中于中央(权力的最高层),然后由 中央(权力的最高层)进行集体性的资源 分配。(简单理解))
1. • 交换或交易原则是一个从属原则,是从属 于互惠原则与再分配原则的,互惠原则与 再分配原则是主导性的原则。 • 波兰尼通过证伪“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 换、互相交易的秉性”来证实“所谓的经 济动机是源自社会生活的背景”。
2.
• (我们认为)原始的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 动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后期的社会生 活中形成的,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效益比 起本身的意义更被原始的人们重视。交易 被看作是一种仪式,收到礼仪习俗的控制, 且各种制度对于个体的交换行为是加以控 制的,市场的存在是一各种仪式和礼节即 社会性的力量作为代价的。
读书报告之:
大转型: 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
大转型卡尔波兰尼读书笔记《大转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一贯的“整体性”的观察方法,即将经济看做是镶嵌于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经济秩序只不过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功能,前者寓于后者之中。
而现代市场经济正是试图使经济成为独立的部门,让经济制度为整个社会制订运转法则。
在这个意义上,波兰尼不但拒斥了经济自由主义者将交换(经济动机)定义为人类行为动机基础的一系列观念,同时对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简单的“经济决定论”进行了反驳,因为这二者虽然壁垒分明,但实际上共享了一个前提:经济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在波兰尼的眼里,将经济目的作为人、社会奋斗的目标本身,事实上构成了“异化”。
这种“异化”正是市场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市场经济不被当作通往更为基本的目的——比如人类幸福——的手段,其本身倒成目的。
在波兰尼的观点中,前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断裂的,这样的断裂也就是所谓的“大转型”,即经济从“镶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脱嵌”出来。
但波兰尼接着论证到这种“脱嵌”是不可能成功的。
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是市场经济体系得以形成的三个关键性要素,如果不将这三个要素组织进行自由市场“交换”中,市场经济秩序就不可能形成。
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最终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货币市场”,但“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显然都不是商品;这样一个基本假定,即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都必须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对他们而言是不成立的。
换言之,根据商品的经验定义,它们不是商品。
”因此,波兰尼称这三种所谓的商品为“虚构商品”。
问题是,如果要将这些“虚构商品”真正放置在市场上,令其处于“待购”状态的话,事实上等于把人类所处的环境和人类自身推向市场,人类社会成经济体系的附属品。
这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也理应置于正义人类的批判之下。
在市场经济力图扩张并将越来越多的要素囊括进市场体系的同时,人类社会兴起了“社会保护运动”。
矛盾的是,惟有通过通过一系列国家制度的强制手段,自由市场才得以形成,且自由市场状态的维持也需要更多的管制和疏导;但社会保护运动却完全是自发的,只要市场的扩张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这股运动就会自发地迸发出来。
大转型-精选文档
• 第五章:市场模式的演变 • 这一章波兰尼考察了到工业革命时代的市场史,探索了 市场的性质和起源。 • 个人交换行为必不导致市场的形成。 • 贸易的形成并不源于人们先天的交易倾向。 • 史证:西欧的内部交易是由国家干预形成的。 • 商业主义解放了贸易,仅仅是把贸易才独立发展的原则 中解放出来,但是同时又扩大了其管制范围。经济体系 被淹没在广泛的社会关系中,市场仅仅是一个制度的附 属品而已。
• 第二章:保守的20年代 革命的30年代 • 一战后的第一个十年在波兰尼看来是保守的,世界内的 努力在于建立1914年以前的体系。 • 30年代变化开始了:英国放弃金本位制,俄罗斯的五 年计划,新政的启动,德国的国家社会党革命;赞成独 裁主义帝国的国联的垮台。 • 19世纪文明的崩溃和变革是世界混乱的根本原因。 • 而19世纪的变革正是建立一个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的 乌托邦的尝试。
第二部分:市场经济的兴衰
• 第一卷:血汗工厂 第三章”生活环境与经济进步“ 波兰尼在这一章讲述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并把矛 盾的成因引向市场经济的发端和延伸。 “打工的人们拥挤在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新地方,即英格兰工业城, 乡下人已经被变成了贫民窟的居民,家族正在走向解体,大块乡村正在变 成血汗工厂吐出来的煤渣和废料的堆场。” “这场灾难是一场巨大经济运动的陪伴物,一个全新的制度机制开始 作用于西方社会,工业革命仅仅是开端。” “商品社会的机器生产实际涉及到的变化,不亚于社会的自然和人性 本质转化为商品。” “这些混乱肯定要分裂人类的关系,并有摧毁人类自然生活环境的危 险。” “实际上,这种危险正在逼近。”
“嵌入”和“脱嵌”
• “嵌入”:是劳动力、土地尚未商品化,仍然与人们的生活混为一体。 “人类的经济是浸没在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他的行为动机并不在于维护 占有物质财物的个人利益, 而在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 他的社会权利, 他的 社会资产。只有当物质财物能够服务于这些目的时, 他才会珍视它,在每 一种情况中, 经济体系都是依靠非经济动机得以运转的。” ——波兰尼 • “脱嵌”:就是随着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脱离开社会, 成为 脱嵌式的经济, 并且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 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的主宰。
2 卡尔 波兰尼 《大转型》
• 根据商品的定义,即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都必须是为 了出售而生产出的。劳动力是人类活动的另外一个名称, 土地是自然的一个名称,而非人类创造,货币是购买力的 象征。它们都不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因此,这三种要 素不是商品。 • 这三种要素的商品形象是虚构的,是虚拟商品。那虚拟商 品是如何 • 实现的? 卡尔· 波兰尼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干预, 才能实现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虚拟化。当国家由自由意 识形态主导,并强力提升市场在社会中的地位,将劳动力、 土地和货币合法地推入市场,使它们能被自由买卖并受到 市场的支配,这就形成了市场社会。 • 市场社会拒绝原有体系中社会对人的保护,迫使人们出卖 劳动,减少对土地买卖与货币使用的管制。
• 是什么因素造就了19世纪的“和平百年”?又是 什么因素在20世纪一开始就摧毁了西方世界的和 平?与卡尔同时代的理论家,大多从那些有损于 “和平百年”之制度基础的种种潜在因素中去寻 找答案。 • 卡尔则完全相反,他坚信“和平”与“战争”有 着必然的历史联系。在他看来,“百年和平”并 不是因为19世纪不存在冲突的原因,而是因为19 世纪的西方文明出现了一种对和平的热切兴趣: 贸易在这个世纪里史无前例地与和平连接在一起。
大转型的问题意识
• 《大转型》是针对将西方文明缺陷表现得淋漓尽 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写的。战争期间,盟国的 喉舌将所有祸根归咎于“专制国家”和“军国主 义”,流行于民间的理论更是局限于就祸端谈祸 端。 • 犹太人卡尔也是纳粹的受害者。然而,在理论思 考中,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超然和冷峻气质。
• 对于卡尔来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 与19世纪西方文明的“百年和平”构成鲜明的反 差。19世纪出现西方文明编年史中没有先例的现 象,这就是1815年至1914年之间的“百年和平”。
波兰尼《大转型》与中国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的观点与哈耶克截然相反。《大转型》 第一页便有一段话:
一个自我调节的市场概念,意味着一个十足的乌 托邦。在不消除社会的人性和自然本质的情况下,从
时间上来说,这种制度根本就无法存在。它在物质上
会毁灭人类并把人类的环境变为一片荒野。
在卡尔·波兰尼看来,有些人鼓吹的那种自发的、自
出生, 1992 年去世。他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父亲是物 理学家。 1918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经济学、心理学,然
4
后继续社会科学的研究。 1922 年参加路德维希·冯·米塞
斯的研究班,米塞斯就算是他的老师了。米塞斯也是自由 经济学派很重要的大师。哈耶克 1931 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
院任教。 1950 年去美国, 1962 年四欧洲。 1974 年获得诺贝 尔经济学奖。他最著名的书是 1944 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
非常有名,他有一本小书《选择的自由~
(Freedom of
Choice)
, 在美国并被制作成电视片,到各国放映。弗里德
曼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经过张五常介绍,见到中国当时的
总理赵紫阳。据说,赵紫阳接纳了他的说法。加尔布雷思 到波兰,昕众奇怪,讲从计划转向市场经济,怎么能不提
这几个人呢?加尔布雷思对昕众的回答与卡尔·披兰尼的
5
有意地对话,也许当时意识形态的争论就是这个样子。所 以好像是偶然,两人都在 1944 年出了书,两边观点截然不 相同。 1947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请卡尔·波兰尼
做客座教授。卡尔·波兰尼的妻子以前是共产党员。当时 美国的《入境法》规定,麻风病人和共产党员不能入境。 所以他的妻子不能入境。卡尔·波兰尼只好把家安在加拿
于传播推广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o 这套丛书以讲习班部分教师的讲稿为基础,同时接受其他
大转型
目录
第九章 贫困与乌托邦 第十章 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的发现 第二卷 自我保护的社会 第十一章 人、自然与生产组织 第十二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续): 阶级利益与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 市场与人 第十五章 市场与自然 第十六章 市场与生产组织 第十七章 自我调节的削弱 第十八章 破坏性张力 第三篇 进行中的转变 第十九章 大众政府与市场经济 第二十章 社会变迁中的历史 第二十一章 复杂社会里的自由
几种与经济相联系的行为选择与组织结构
宽泛而言,我们已知的、直到西欧封建主义终结之时 的所有经济体系的组织原则,要么是互惠,要么是再 分配,要么是家计,或者三者之间的某种组合。这些 原则在特定社会组织结构的帮助下得到制度化,这些 组织结构的模式包括对称、辐辏和自给自足。在这个 框架中,财务的有序生产和分配是由通过普遍的行为 准则规训过的各种个人动机来保证的,在这些动机中, 逐利动机并不突出。 直到中世纪结束之时,市场不曾在经济体系中扮演过 重要角色,盛行的是其他种类的制度模式。
几种与经济相联系的行为选择与组织结构
互惠————对称 西拉梅尼西亚的特罗布里恩岛民 库拉圈 再分配———辐辏 狩猎部族 、金字塔文明 家计(householding)——自给自足 罗马家庭、南
斯拉夫庄园、卡罗琳王朝要人们的领地、西欧的普通农家
家计和获利的区分:逐利是在为市场而进行生 产时所特有的一种动机。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英]卡尔.波兰尼
分享人:杨瑞玲
作者简介
从波兰尼与马克思主义不断变化的关系维度解读《大转型》
从波兰尼与马克思主义不断变化的关系维度解读《大转型》作者:王华凤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4期摘要在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阅读一部旨在反省19世纪西方文明的“大转型”给20世纪埋下的战争祸端的著作,不免使人怀疑这中间包含的“怀旧心态”是否必要。
然而,《大转型》给我的印象却真的很亲切。
卡尔·波兰尼通过与马克思传统思想的结合与反思在诠释一个逝去的年代留给人类的教诲时,没有落入俗套,没有因此简单化地将“黄金时代”的失落归咎于阴谋家。
为了解释导致和平向战争的演变,他具有反思性地考察了推动近代西方文明发展的因素,力求用一种令人乐观的过去揭示出其内在矛盾与限度。
他那对“自我调节市场”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由此延伸出来“还市场于社会”的号召,对于我们思考今天的经济生活并没有失去其意义。
他是如何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我们可以从他与马克思传统不断变化的关系中解读这本历史名作。
关键词波兰尼思想马克思传统思想变化关系影响作者简介:王华凤,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问题与地方治理。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8.351一、波兰尼与马克思传统不断变化的关系(一)初期——反对上世纪 30年代后期,波兰尼还在英格兰的时候,就为这本书制定了大纲。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波兰尼第二次接触马克思主义,他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黑格尔马克思主义立场,这种立场与卢卡奇在历史和意识课堂上提出的论点有明显的共性。
然而,随着波兰尼1941年开始在美国写这本书,他的理论框架发生了转变。
但是,因为波兰尼在他的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创作了手稿,所以产生的手稿留下了一些矛盾和欺骗。
《大转型读书报告》课件
第五章
大转型的挑战与机遇,总结了大 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第四章
人口结构变化与大转型,研究了 人口结构变化对大转型的影响。
主要观点
01
大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涉及到多个领域的 变化。
02
全球化、技术进步和人 口结构变化是大转型的 主要驱动力。
03
大转型带来了许多挑战 ,但也带来了许多机遇 。
04
主题强调了全球化、技术进步、 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对转型的影
响。
分析了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章节结构
第一章
导言,介绍了本书的主题、背景 和意义。
第二章
全球化与大转型,探讨了全球化 对大转型的影响。
第三章
技术进步与大转型,分析了技术 进步如何推动大转型。
第六章
应对策略,提出了应对大转型的 策略和建议。
深度思考现代问题
书中对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引导我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 决方案。我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这 些问题。
自我定位与角色
阅读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定位和角色。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未来的 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文《大转型时代的 中国金融市场》
论文《全球化背景下 的中国经济转型》
网络资源
中国政府网
了解中国政府在大转型过程中的 政策措施和改革动态。
人民网财经频道
获取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最新报道 和专家解读。
新浪财经
查看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 转型的观点和分析。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经典阅读之三: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谋、逆行以及外交破坏,共同的军事行动变得极少。然而欧洲协同体却在不经常
地、不强烈地使用武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和平,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这个独特的组织,尤其是在 19 世纪的后 30 年和 20 世纪的前 30
年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组织间起到了纽带作用,欧洲协同体只是间或性发货作用时,
国际金融则是最富有弹性的持久性机构发挥作用。全面和平得以维持在于国际金
经典阅读之三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英】卡尔·波兰尼/著 冯钢、刘阳/译
汇报人:夏 会 琴 梁伟 刘嘉溯 朱火云
指导老师:高 和 荣 教授 报告时间:2013 年 04 月 01 日
目录
第一篇 国际组织
第一章 百年和平——夏会琴(2)
第二章 保守的 20 年代,革命的 30 年代——夏会琴(5)
作者认为 1900 年以来世界经济体系解体是 1914 年政治紧张和战争爆发的 真正原因。战争和战后条约通过排除德国的竞争,只是在表面上削弱了这种压力, 然而却加剧了紧张产生的根源,从而极大地增进了实现和平的政治、经济障碍。
从政治上看,战后签订的条约隐藏着一个致命的矛盾。通过对战败国的单方 面永久裁军,实际上已经预先阻止了一切势力均衡体系重建的可能性,因为武力 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解决这种严重的和平问题的唯一可行办法是恢复 势均体系,—张爱敏(14)
第二卷 自我保护的社会
第十一章 人、自然与生产组织——胡翰潮(15)
第十二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胡翰潮(16)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续):阶级利益与社会变迁——胡
翰潮(18)
I
第十四章 市场与人——刘嘉溯(19) 第十五章 市场与自然——刘嘉溯(20) 第十六章 市场与生产组织——刘嘉溯(21) 第十七章 自我调节的削弱——徐建伟(23) 第十八章 破坏性张力——徐建伟(24) 第三篇 进行中的转变 第十九章 大从政府与市场经济——朱火云(27) 第二十章 社会变迁中的历史——朱火云(28) 第二十一章 复杂社会里的自由——朱火云(29)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记录
念书漫笔—波兰尼的《大转型》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出生于 19 世纪 80 年月的奥匈帝国。
他终其一世致力于找寻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繁荣昌盛、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第一因为他是一个困难时世的目睹者。
他目击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足就业的崩溃、法西斯专制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听任主义的伤害和凯恩斯估算干预主义的成功。
经历了众多的灾害,热忱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凭证以确认社会脱节的经济原由。
波兰尼揭露了市场资本主义并不是仅凭演化力量就能够实现。
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发源是因为国家权利的据有者一方出于存心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建出了最合适于市场经济的各样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此中尤其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
因此,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需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
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存心的、而且经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
这个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
” 波兰尼依据人类学研究成就指出,市场固然是调理经济生活的一个特别古老的制度,可是在现代社会以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极少成为重要的制度。
19 世纪以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示,除了表现市场功能的互换以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派以及家庭,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锋芒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
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靠于市场的存在,或许,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靠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偏向”。
这句话以后产生了经济人的看法。
而实质上,亚当·斯密对于初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看法,与卢梭对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看法同样,都是错误的。
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天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别;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偏向于互换的说法,几乎完整部是虚假之言。
神话的自由市场从波兰尼的大转型_说起
收稿日期:2009-03-01作者简介:赵君(1964-),男,吉林长春人,郑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副研究员。
第42卷 第5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Vol .42 No .5JOURNAL OF ZHE NGZ HOU UN I V ERSI TYSep.2009 “神话”的自由市场:从波兰尼的《大转型》说起赵 君(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15)摘 要: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描述的是19世纪世界文明向工业时代过渡时期,经济、文化与价值观念各方面的转变。
这个转变对于西方历史而言已久远,但是却和当下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转型异常相似:很多由市场引发的失业、经济萧条、股市下跌等问题迎面而来。
波兰尼的《大转型》虽然分析的是19世纪的历史,却很好预测了市场潜在的危害,并力荐社会保护性措施的开展,对理解今天的中国现实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神话”;自由市场;大转型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5-0112-031 市场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功不可没,其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国际地位也在迅速提高。
然而在自由市场一路高奏凯歌时,潜在问题也日益突显。
如何正确理解由市场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其实自由主义在鼓励市场自由发展时,并没有完全抛弃国家的适度引导,但是,对于异化后而狂热追求“自由市场”的人来说,则背弃了这个原则,他们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把种种的灾难和困境归因于国家,认为国家的计划造成了集权国家的产生,限制了市场功效的发挥与财富的增长,抑制了市场“无形之手”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主要是因为自由主义宣扬的自由与利润,繁荣与增长切合了中国的特殊转型期。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朦胧而晦涩的,其实自由主义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经济自由主义,市场就是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的重点。
(整理)《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回望历史,发现社会——《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一.导语:真理的预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一方面,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类正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问题却一次次地颠覆了我们对和平世界的认知——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残酷严峻的金融危机,纷争不断的国际形势,还有民不聊生的第三世界……如果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令人困惑,那么,卡尔·波兰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我们从一个客观、全面、实证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全书探讨并分析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的“大转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19世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的衰落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本书的主题极具前瞻性,因为直至今日,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比较与探索还在激烈地进行;作者的见解又极具创造性——他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提醒人们,如果盲目地深信“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我们的社会很可能落入一场巨大的灾难。
现在,许多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印证了这位思想巨人的预见。
因此,对这一部经典著作的回顾也就尤为必要,它带给我们的思路和启示,或许将会帮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主题与中心:“建立在乌托邦之上的错误”全书主题即“发现社会”,作者认为,社会是比经济和市场更为广阔、也更为核心的关注对象。
作者的核心论点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19世纪文明的解体,是因为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的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1。
基于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展开了实证的论述,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一个乌托邦,经济与社会的嵌入式关系,劳动力、土地和货币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破坏性张力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规范性建议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随笔—波兰尼的《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匈帝国。
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寻找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欣欣向荣、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非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
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艰难时世的见证者。
他目睹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
经历了众多的灾难,热情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证据以确认社会
脱节的经济原因。
波兰尼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
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
因而,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要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
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有意的、并且常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
这个
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
”波兰尼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市场虽然是调节经济生活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是在现代社会之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很少成为重要的制度。
19世纪之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明,除了体现市场功能的交换之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配以及家庭,
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
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存在,或者,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倾向”。
这句话后来产生了经济人的概念。
而实际上,亚当·斯密关于早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见解,与卢梭关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观点一样,都是错误的。
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禀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异;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倾向于交换的说法,几乎完全是虚假之言。
波兰尼认为,在传统社会里,利润的想法是受到禁止的;临机应变和讨价还价行为会被谴责;慷慨的赠予是一种美德;所谓的以物易物、实物交换和对换的自然倾向是不会出现的。
经济制度实际上仅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职能而已。
“尽管19世纪的学术界主旋律如此执着,但通过交换获益和得到利润从未在人类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自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市场制度相当普遍,但其对于经济生活来说不过是偶尔发挥作用。
”
波兰尼用翔实的史实批判了市场神话和市场乌托邦,他所做的就是澄清社会意识和文化中古典经济学造成的经济人假象,恢复人的本性,论证人们在本质上并不逐利,而是相互需要。
而国家和市场恰恰摧毁了人们原有的满足相互需要的制度。
经济变得凌驾于其他领域之上,社会中的所有行为和活动都服膺于经济的价值与市场的操纵,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间关系错位。
这是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革,波兰尼将其命名为“大转型”。
“在十九世纪社会,经济活动被抽离并输入到一个独特的经济动机之中,这确实是一个奇特的转折。
除非社会某种程度上服从于它的需求,这样的一个制度是无法运作的。
”在前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用波兰尼的话说是一种“嵌入式”(embedded)经济。
19世纪以来,这个有机结构被打破了,经济离开社会,成为“脱离式”(disembedded)经济,牺牲了人们共同珍视的家庭、
生态、健康、和谐和团结。
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经验显示了市场的可怕后果,这也是社会迅速地求助于一种“保护性反向运动”的原因,因为它可以钝化市场的自我毁灭机制。
于是才有了救济贫穷的“生存权”、限定工作时间和条件的工厂法、制止污染的法律、给工会发言权的法律。
国家插手减少
失业,它向投机商人的横财征税,并支持艺术和科学。
“因此,19世纪的社会史,是一个双重运动的结果:一方面,与真实商品相关的市场体制在扩张,另一方面,与传统商品相关的市场体制却在受到制约。
尽管市场一方面在全球到处延伸扩张,所涉及到的商品之数量增长到了不可思议的规模,而在另一方面,一个措施和政策网络却被集合成为各种强有力的制度,以便阻挠与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相关的市场行动。
尽管在金本位制保护之下的世界商品、资本和货币市场给市场机制注入了无比强大的动力,但同时却出现了一个旨在对抗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有害作用的深层次运动。
社会保护自身以躲避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所固有的危险,是这一时代历史的最具包容性的特征。
”
波兰尼所谓的“大转型”指的是一种所谓的“自发调节的市场”(self -regulated market)。
这种类型的市场一旦形成,它就会通过改变人类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
它就要按照自己逻辑来改造世界,打破所有传统的界限,把一切都置放在金钱的客观性上。
这样一来,也就根本颠倒了市场与社会的真实关系,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入所谓“市场社会”。
原先是市场“嵌入于”社会中,市场的原则即价格机制仅仅在经济的领域内才发挥作用,而这种所谓的自发调节的市场将要把市场原则却通行于整个社会,在经济以外的那些领域,如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都毫无例外地发挥作用。
按照波兰尼的分析,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要使劳动力、土地和货币这三种本来不是商品的东西被当作商品来买卖,这个过程被波
兰尼称之为“虚拟商品化”。
这三者的商品化对人、自然和生产组织构成威胁——人本身成为商品的结果,不仅是人从亲属、社团,朋友,街坊这样的社会关系中被剥夺出来,更在文化上被剥夺从而被机器主宰。
土地成为商品,则是把人和土地相分离,从而破坏了人之居住的自然环境,并使失地的小农成为流离失所的乡村贫民。
货币成为商品使生产组织的商业运行产生了巨大的风险。
其中最困难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转变,是把作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的“劳动”变成可以到处流动、随时买卖的“商品”。
由此不难想象这会对传统的社会共
同体造成多么巨大的破坏。
但是在波兰尼看来,社会在如此严峻的挑战面前,不可能束手无策。
正是因为自由市场的原则粉碎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社会整体的利益构成了挑战,所以“社会保护运动”在根本上是来自社会内部的各个团体与阶级不自觉地联合起来对抗这种危机。
从“大转型”开始的第一天起,一个相反的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一刻没有停止过。
于是,波兰尼的“大转型”理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辩证法”原则。
这种原则不仅表现在“自我调节市场”的运动和扩展,与其对立面即“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是共生共存的。
市场越是发展,社会就越是试图保护自己。
自我调节市场的扩展和社会自我保护机制的共存与矛盾运动,构成波兰尼特别关注的社会“双向运动”。
更重要的是,
波兰尼在他描述的这种社会“双向运动”的过程中,赋予了往往被视为消极、退让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社会保护运动”以正面建构的价值。
因此,“波兰尼命题”表现为他重新定义了“大转型”:所谓“大转型”不仅仅指的是“自我调节市场”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改变,同时也意味着社会针对经济的市场化而自发产生了旨在自我保护的“反向运动”,以此来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发起反击。
在这种反向运动的作用下,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这才是真正的“大转型”。
基于这样的描述,可以发现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是在一系列社会保护运动中得以形成的。
当社会各个领域都兴起了自发的自我保护运动时,民族国家适时地改变了自己的角色,将自己从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的推动者和维护者,变成了市场经济的限制者和规范者。
它把社会自发的“反向运动”组织起来,加以正规化和制度化——工人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工人的劳动和生计渐渐有了保障,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大大减弱了。
由于美洲土地大开发造成的农产品大量增加,各国也认识到了农产品全球自由贸易对本国农业的巨大威胁,都纷纷建立起森严的农产品贸易壁垒,土地的虚拟商品属性也减弱了。
最后,尽管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建立起了国际金融体系,但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抵御货币价值波动的功能,货币的商品化属性也下降了……民族国家好像将市场经济纳入了一个可以被社会接受的框架之中,后者再也不能像它刚诞生时那样肆
无忌惮了。
尽管波兰尼不断地强调,当一个社会无法忍受自发调节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时(譬如1920年代的美国),保护性的反向运动必然会发生。
但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双向运动并非一直能保持钟摆式的平衡,反而可能导致一种无法避免的“僵局”。
波兰尼在对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兴起的分析中就承认,当两种运动都无法解决危机时,张力就会不断增强,直到法西斯主义获得了攫取权力的能量,并与自由放任和民
主公正同时决裂。
我们现在再来看美国目前由于华尔街的资本过于贪婪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以及美国和世界各国政府在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所纷纷采取的政策,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波兰尼所描述的“大转型”中的社会双向
运动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