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

合集下载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打印版).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打印版).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一、导言一.问题匈牙利籍学者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944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大转变》(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为人们认识市场经济、理解两百多年来的西方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见。

在他看来,市场经济远不是如新老自由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类经济活动自发演进的产物,相反,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完全是人们为了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而人为建构的结果。

随着劳动、土地和货币作为虚拟商品(virtue commodities)纳入市场体系,后者成为独立于社会其他部分的自主系统,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再是嵌入于(embedded)社会之中,而是脱嵌于(disembeded)社会之外。

不惟如此,由于劳动和土地分别意味着人和自然,而人和自然是社会的物质构成要素,所以这两者的虚拟商品化意味着社会反过来从属于市场,市场社会由此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市场社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风险和退化(degradation)使得它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引发了旨在保护社会的反向运动(counter-action)。

这种反向运动不断地侵蚀和破坏市场经济运转的机制,使得市场社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进一步推动反向运动的积累和发展。

最后,市场经济的各大制度机制一一崩断,法西斯主义浮出水面,试图收拾残局。

可以说,在上述的《大转变》与波兰尼后来的研究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本性、对现代性、对人类的当下处境的深邃而独特的思考。

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接下来新自由主义的弊病在其流行中的暴露,波兰尼的思想逐渐走出了阴影和迷雾,越来越成为人们重新思考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参照。

然而,对波兰尼思想的已有研究远远不能与当下的这种需要相匹配。

为数并不很多的已有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波兰尼提出的三种经济整合模式(models of transaction)[即互酬(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市场交换(exchange)]的界定,以及对其中某种模式(主要是再分配)的应用前景的考察上,或者与此相关,把精力花在对形式经济学(formal economics)与实质经济学(substantive economics)之间的争论上,这是一种技术化的倾向1;另一种倾向与之相反,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它们把波兰尼对市场经济的尖锐批1当然,这并不是说波兰尼的经济整合模式分类理论以及形式经济学与实质经济学之间的划分不重要,相反,它们在波兰尼的整个思想中占有极大的分量,不过,展现这种分量需要与已有讨论完全不同的理论语境,这正是本文所尝试提供的。

(完整版)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完整版)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绪论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1、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2、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3 、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

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

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

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

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

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

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

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

2021波兰尼“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思想探析范文3

2021波兰尼“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思想探析范文3

2021波兰尼“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思想探析范文 摘要: 迈克尔·波兰尼,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其主要着作《个人知识》提出长久以来人们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

该理论对传统理性批判哲学思想的中的“权威”“信念”“传统”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肯定了理性分析的重要地位。

同时,提出在人们的认知运转中存在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

甚至有人说,意会认知机制的揭示甚至是“哥白尼革命”式的发现。

本文将通过对“个人知识”的探析,分析波兰尼思想对科学哲学的认识论向后转向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波兰尼;科学哲学; 个人知识; 科学认识论; 后批判时期; “在波兰尼(MichaelPolanyi)那里,‘批判哲学’这个词和一般通常的用法不完全一致,指的是自笛卡尔以来的那种贬斥信仰、传统、权威,推崇批判、怀疑的整个哲学倾向。

”[1]理性批判阶段对信仰传统权威的一味的、彻底的批判使科学发现活动造成了被动的作用,对于波兰尼而言,这项工作更多是纠偏和扬弃的过程。

他对科学发现中出现各种假设之后被否定到修正再到被提出最终趋于合理的过程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又以“个人知识”为理论背景,对科学发现问题在哲学维度的思考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一、从认识论角度窥视波兰尼的“个人知识” 波兰尼哲学的主要思想目标是对客观主义的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和扬弃,进而建立“个人知识”的理论基础。

在波兰尼个人看来,客观知识大多是非个性化的、普遍性的,是人类自身对自然社会的异化理解。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客观主义在近代西方长期占据着主导作用。

一直以来,客观存在像一枚邮戳盖在人们的思想之上,形成认知和观念,所以,我们认为客观实在就是这样,没有其他。

这种实在的认知被我们毫无保留的1:1复制粘贴,对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毫无保留地舍去,这是一种机械的逻辑的认识。

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的科学发现活动都试图寻找极其严格的逻辑推理规则,他们所倡导的都是与个人无关的、普及的逻辑规则,他们的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思维是完全的、程序化的,并且是可经演绎而计算得来的。

法律人类学的共同体建设:回顾与反思

法律人类学的共同体建设:回顾与反思
其中,前两个要素很难做进一步区分。比如,我们不可能区分出“学术旨趣型” 共同体和“价值追求型”共同体,也不可能区分出“共同范式型”共同体和“共同 方法型”共同体。但是,第三个要素可以做细分,因为学术共同体的确有着不同的
1 Michael Polanyi,The Autonomy of Science,The Scientific Monthly,Vol. 60,No. 2(1945,February), p.143.
·66·
法律人类学的共同体建设:回顾与反思
组织形式和凝聚机制。具体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师生型、学院型、协会型、期刊型四种。 具而言之,师生型是指,共同体成员具有体制上或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彼此之间依 靠师承而组建的共同体;学院型是指,以某个特定科研院所为平台所凝聚形成的共 同体;协会型是指,基于特定的官方或民间学术协会而组建的共同体;期刊型是指, 由某个特定学术刊物的编辑、作者、审稿人所形成的共同体。这四种类型之间具有 一定重合度。比如,有的师生型共同体以某个特定学院为平台;有的协会型共同体 因为同时办有刊物,所以也可以归属为期刊型。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种类型的共同 体对于前两个要素的需求强度也并不一致。一般而言,师生型与学院型两种共同体 对共同的学术旨趣和学术规则的要求比较高。但与此同时,这两种类型的共同体也 存在着风险,因为其对核心组织者的依赖性比较高。这四种类型在下文的中外回顾 中均有所体现。
尽管有着上述概念、学科、语境的差异,但不管是自然科学的共同体,还是人文 社会科学的共同体,中外学者大致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所谓科学 / 学术共同体必须具 备三个基本要素:第一,需要有共同的学术旨趣、科学信念、价值追求;第二,需要 有共同的学术规则,比如研究范式、理论、方法等;第三,需要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和 凝聚机制。一般来说,三个基本要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否则便不能被认定为 科学 / 学术共同体。

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共同体中的作用

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共同体中的作用

主编特别荐稿基金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PIIJ2-D-12)。

通讯作者:肖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副研究员。

作者简介:张朝军,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地质专业委员会科普学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和科学传播。

赵霞,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王大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王霞,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敏,《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编辑。

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共同体中的作用张朝军,肖 英,赵 霞,王大锐,王 霞,张 敏摘 要 长期以来,科技期刊和期刊编辑在科学共同体架构和科技创新的链条中处于从属地位,导致科技期刊的发展始终落后于科技进步。

分析认为,明确科学传播共同体在科技创新中的纽带作用,适时突出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将有助于明晰科学传播在科技进步中的位置,对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增强科学传播力、加快学科交叉的进程、加速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以石油科技期刊为例,提出学者、作者、审者、编者、读者、转者等六位一体的石油科学传播共同体,梳理出石油科学传播共同体中科技期刊的轴心作用,指出科学界需要大幅度提高科技期刊和期刊编辑的地位,倡导在科学传播共同体架构下办刊,积极接入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助推国家科技创新。

关键词 科学传播;科技传播;科学传播共同体;科技传播共同体;科技期刊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42-0001-061 概述“共同体”一词较早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科学界使用共同体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40年代。

1942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波兰尼(M.Polanyi)较早提出并探讨了科学共同体的概 念[1-6]。

伯纳德·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一书与1952年在美国出版[7-9]。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姓名:黄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指导教师:文援朝20040101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同样成为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

因此,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构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广企业知识管理、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实现知识共享和达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领域亟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扩展。

本文以知识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为背景,论述了隐性知识的理论起源、内涵、结构和意义,以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本文总结了企业促进隐性知识转变的四个阶段模式: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并围绕这四种模式提出了隐性知识管理的组织设计框架以及具体实现方法,从而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战略设计及其操作层面的实施提供了决策参考。

在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时,设立知识主管、构造动态团队、完善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建立知识联盟、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都能影响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的效果。

企业必须根据企业隐性知识的性质、隐性知识转化的阶段来有选择地进行组织枫制建设,从而获得最佳的转化效果。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转化机理和模式ABSTRACTAtknowledgeeconomyandeconomicglobalizationtherisesoftide,knowledgemanagernentbecomeenterpriseobtainsustainabletocompetethesourcesofadVaIltagegradually,tac“infb蛳aIionmaIlagementofthcenterprisebecomesa仃enddimculttostopequally.nso1asttacitkIlowledge舶mexplic“knowledgeand1astkeycompetitivenessbymodemente印fise,popularizet11eknowledgemanagementoftheenterprise,meettlleeconomicenvirorlmenttochange,realizeknowledgesharingandreachthcimportantmeansthatknowledgeValuema)【imize,Itisagreatsocialeconomictlleoreticalquestionandpracticequestionthatthetacitknowledgemanagementoftlleente叩riseisstudied.Atpresem,me印plica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ofemerpriseofourcountryneedsquicklybeingexpandedconstantlywimdevelopmentof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ofourcoun略AtknowledgemaIlagementbasictheoriesaIldmethodstudyandatback口ound,eXpoundthefacttacitl(110wledgethemeoryorigin,imension,stmcnJreandmeaningsofknowledge血isteXt,andthedi艉rence卸dco衄ectionbeMeen扭citkIloWiedgeandexplicitknowledge.Thisthesishass咖arizedfowmodesofstagetllatt11eenterprisepromotes诅citknowle姑echan百ng:explicithowledgeistothe胁sfornlationofexplicitknowledge,thetransf0肌ationtotacitknowIedgeofexplicitknowledge,explicitknowledgeistothetransfbmoftacitknowledge,thetransfbnnationto诅citknowledgeoftacitl(110wledgc.Proposetac“krlowledgemeo唱anizationsofknowledgemanagementdesign舶吼esa11dconcreteimplementationmethodaroufldthesefourakindofmodes,thustacitknowledgemall雄譬mentdcsigⅡandoperatemeimplementationsofaspecto丘hdecisiontoconsultbystrategyforenterprise.Tunlintot11eexplicitknowledgetitneintacitknowledge,setupknowledgeexecutive,semng—upsdyllamicgmup,pemctknowledgeinnoVationincemiVemechanism,setupkIlowledgea11iances,realizeemerpri∞knowIedgesharing.EnterprisemusthavebeenatthenaturesoftacitknoWle姑e,tacitl(110wledgestagewhok110wledgetrallsfonIlscomeandhavechoosegoon趾dorgaIlizemechanismconstmction.thusobtailledthebesttransfonnationresult.KPy、vords:kIlowledgemallagement,tac“knowle姑e,explicithlowle起e,conversionprincipleandpattem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浅解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的默会认识论思想

浅解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的默会认识论思想

浅解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的默会认识论思想作者:金琦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5期TEXT / 金琦《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一书是由波兰尼在1945 年发表的《科学、信仰与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他作为一位物理化学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历史、世界、社会和人生以及他自己从事的工作综合反思的结果。

在他的辛勤努力之下,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有学术价值的认识论思想即默会认识论。

默会认识或默会知识这个术语首先是由波兰尼(1891-1976)于1958 年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提出来的。

波兰尼虽然是一个卓有建树的物理化学家,但在哲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在科学哲学、认识论、本体论、社会哲学等领域都提出了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贯的思想体系。

其中,他的默会认识论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被公认为是他对哲学的最重要的贡献。

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对话《拉凯斯篇》,该对话的主题是“勇敢”。

在关于“勇敢”的对话讨论中,苏格拉底提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够说出来”。

作为将军的拉凯斯说,“我认为自己对勇敢的性质是知道的,但不知怎么地,我总是抓不住它,无法说出它的性质。

”按照苏格拉底的看法,拉凯斯既然不能说出勇敢的性质,那么,实质上他不知道什么是勇敢。

“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

”这个思想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

”从伽利略的著名论断“自然之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到莱布尼茨“普遍的语言”的构想,再到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观,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知识观发展的清晰脉络。

挪威哲学家约翰内森指出,在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观的框架内,“知识和语言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

知识应当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条件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拥有不能用语言来充分表达的知识的可能性,完全是不可理喻的。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 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  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

基本内容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结合波兰尼和马克思的思想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劳动力商品化的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高资 源配置效率。但是,同时也要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劳动法 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基本内容
其次,对于雇佣关系的变化,我们应该鼓励企业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用工方 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要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 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此外,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企业 采用不正当手段侵害劳动者的权益。
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 佣关系的发展 波兰尼和马
克思的视角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劳动力 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也引发了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 对此进行探讨。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以波兰尼和马克思的相关视角来分析这一 主题。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对于这种现象,波兰尼和马克思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波兰尼认为,劳动力商 品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他也指出,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受到 侵害、社会不公等问题。因此,他主张在推动劳动力商品化的同时,应注重对劳 动者权益的保护。
基本内容
对于这种现象,波兰尼和马克思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波兰尼认为,劳动力商 品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他也指出,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劳动者权益受到 侵害、社会不公等问题。因此,他主张在推动劳动力商品化的同时,应注重对劳 动者权益的保护。
基本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推行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其中劳动力市场改 革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中,劳动力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 开始更多地参与市场交易,成为了独立的商品。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许多农民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占比逐渐提高。这种 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劳动力自身的发 展和进步。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人物简介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人物简介

• 对科学哲学产生兴趣
• 获得博士学位
• 1940年代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
• 1950年代重返英国,担任牛津大
学社会哲学教授
波兰尼的成就与荣誉
01
科学哲学领域的贡献
• 提出个人知识理论
• 探讨默会知识的概念
• 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02
政治哲学与伦理观念
• 批判极权主义
• 倡导个人自由与民主价值观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人物简介
DOCS
01
迈克尔·波兰尼的生平与背景
波兰尼的出生地与家庭背景
01
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
• 1891年7月18日
• 犹太家庭
• 父亲是律师
• 母亲是钢琴教师
02
童年时期
• 受母亲音乐教育的影响
• 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
• 对文学和哲学产生兴趣
03
青少年时期
• 匈牙利政治动荡
• 波兰尼家族受到迫害
• 为了求学离开匈牙利
波兰尼的求学经历与学术生涯
剑大学
哲学博士论文
学术生涯
• 1919年进入剑桥大学
• 1926年完成《科学、信仰与社会》
• 1920年代在剑桥大学任教
• 学习物理和化学
• 探讨科学、宗教与社会的关系
• 1930年代移民英国
• 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波兰尼的政治哲学与伦理观念
政治哲学
• 批判极权主义
• 倡导个人自由与民主价值观
• 对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伦理观念
• 强调个人责任与道德判断
• 倡导尊重他人与多样性

波兰尼科学观简述

波兰尼科学观简述

・科学哲学・波兰尼科学观简述李 白 鹤在当代西方,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的科学哲学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波兰尼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波兰尼对于科学的思索有其独到之处。

波兰尼反对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和客观主义的科学观,而从“个人的”、“默会的”角度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研究的前提和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行了重新考察。

一、科学的本质:对知识的爱波兰尼认为,“科学的本质就在于对知识的爱,而知识的功用绝非我们关注的首要内容”(波兰尼,2002年,第6页。

下引波兰尼著作不再标人名),他强调科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其自身,在于获取知识。

这种对知识的爱,波兰尼又称之为“求知热情”。

波兰尼认为,科学起源于热情。

他强调,种种科学热情并不是心理上的副产品,而是具有逻辑功能的,是科学不可缺少的因素,这种不可缺少的因素就体现为求知热情在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选择性功能和启发性功能。

波兰尼认为,这种求知热情与人类的默会能力密切相关。

动物也会从某些类似带创造性的活动中得到乐趣,动物的那些求知欲望和情绪在获得求知趣味时就得到了满足,于是活动到此终结;而人的求知热情则不会因为某个发现而终结,它会因自己的成就而经久不衰。

人的发现在满足人的求知欲望的同时留下了知识,知识“含有一种赞扬它自己之美的非言述成分……动物并不能体会”。

(2000年,第201页)只有人所拥有的默会能力才能体会这种非言述的求知美,才能在求知欲望获得满足的同时,欣赏某一发现的杰出性。

这种对求知美的默会欣赏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它使得人类的求知热情能够经久不衰。

总之,在波兰尼看来,求知热情是“只有科学才能在科学家心中唤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系统”;同时,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一系统来欣赏科学价值和科学独创性的。

基于此,波兰尼对功利主义科学观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对科学的“激进的、功利主义的评价”否认了纯粹科学的存在。

波兰尼强调,真正的科学就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不管其对社会福利的任何增进;一些实用性的科学发明,只应当被看成是科学知识进步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副产品。

2 卡尔 波兰尼 《大转型》

2 卡尔 波兰尼 《大转型》

• 根据商品的定义,即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都必须是为 了出售而生产出的。劳动力是人类活动的另外一个名称, 土地是自然的一个名称,而非人类创造,货币是购买力的 象征。它们都不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因此,这三种要 素不是商品。 • 这三种要素的商品形象是虚构的,是虚拟商品。那虚拟商 品是如何 • 实现的? 卡尔· 波兰尼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干预, 才能实现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虚拟化。当国家由自由意 识形态主导,并强力提升市场在社会中的地位,将劳动力、 土地和货币合法地推入市场,使它们能被自由买卖并受到 市场的支配,这就形成了市场社会。 • 市场社会拒绝原有体系中社会对人的保护,迫使人们出卖 劳动,减少对土地买卖与货币使用的管制。
• 是什么因素造就了19世纪的“和平百年”?又是 什么因素在20世纪一开始就摧毁了西方世界的和 平?与卡尔同时代的理论家,大多从那些有损于 “和平百年”之制度基础的种种潜在因素中去寻 找答案。 • 卡尔则完全相反,他坚信“和平”与“战争”有 着必然的历史联系。在他看来,“百年和平”并 不是因为19世纪不存在冲突的原因,而是因为19 世纪的西方文明出现了一种对和平的热切兴趣: 贸易在这个世纪里史无前例地与和平连接在一起。
大转型的问题意识
• 《大转型》是针对将西方文明缺陷表现得淋漓尽 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写的。战争期间,盟国的 喉舌将所有祸根归咎于“专制国家”和“军国主 义”,流行于民间的理论更是局限于就祸端谈祸 端。 • 犹太人卡尔也是纳粹的受害者。然而,在理论思 考中,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超然和冷峻气质。
• 对于卡尔来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 与19世纪西方文明的“百年和平”构成鲜明的反 差。19世纪出现西方文明编年史中没有先例的现 象,这就是1815年至1914年之间的“百年和平”。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隐性知识及其策略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隐性知识及其策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知识传统,隐含着这样一个不言而喻的标准:知识应当是清楚明白的,能够用语言来表述,不能用语言表述的不是知识。

这里的语言并不是自然语言,也不是私人语言,而是知识共同体内部可以交流的公共语言。

波兰尼却认为,在柏拉图的显性知识传统之外,存在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说出来的多。

不仅隐性知识普遍存在于一切知识系统中,而且显性知识也有着隐性的方面。

用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来观照中医,我们会发现中医不仅有着丰富的显性知识,而且也是一座伟大的隐性知识的宝库。

就知识的个人性、默会性和寄托而言,中医知识的很多都符合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标准。

可以说,中医作为一种知识其神韵正在于它的“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特性。

廖育群认为中医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意”,认为这种“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即所谓“医者意也,意者医也”。

中医的隐性知识特征,要求它必须有着适用于隐性知识的知识策略。

但中国近现代的中医知识的管理、交流,都是按显性知识的标准来进行的,这不仅让中医逐渐失去了它的神韵,从而减弱了它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这种粗暴的方式正使中医知识的交流与传承变得更加困难,并造成日益严重的文化失忆,进而对中医形成本质上的伤害。

作为一种留存至今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中医无须刻意“保护”,反倒是更需要一份尊重和理解,更需要适合它的知识特性的知识产权策略、知识交流策略与人才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医学隐性知识意策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Since Plato, western knowledge tradition has been concealing a kind of self-evident standard: Knowledge must be clear. It should be indicated. Or else it should be not. The language is neither natural language, nor private language, but public language which can be communicated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Polanyi believed that outside of the Plato's explicit knowledge tradition, some knowledge only can be got an idea but cannot be explained, 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Polanyi’s tacit knowledge, we can discover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great tacit knowledge treasure house. There are many explicit knowled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Speaking of the knowledge's personality, silence and reposing, the majorit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forms to Polanyi’s tacit knowledge standard completely. As one kind of the knowledg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lying in its characteristic that we may get an idea but difficulty with explains. As the cor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is Yi. Liao Yiqun believed that the medicine theory's mystique, the method of treatment flexibility and the medicine perception, which all only can be manifested by Yi character, and also namely so-called: medicine is Yi, Yi is medicine.The tacit knowledge’s characterist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eds a special strategy that is different to the explicit knowledge but suitable to the tacit knowledge. But in China,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s management and the exchange, all follow the explicit knowledge standard 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medicine's standard. Not only this l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ose its charm gradually, but also it has weakened its core competitive power. More importantly, this crude way was caus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s exchange and inheritance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and created the serious culture to lose day by day, then formed the essentially injury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erved until now as one kind of culture with the vitalit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ed not to protect sedulously. On the contrary, it needs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needs the speci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trategy, the knowledge exchange strategy and the talented person strategy which are to suit its natural disposition. These three has its connotation respectively also to be closed each other.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cit Knowledge Yi Strategy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新的教材观

新的教材观

走向新的教材观作者:张廷凯来源:hlw 点击:448 次评论:0 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教材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这首先需要教材编写人员和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

一、教材改革的知识观:走向主客观的统一。

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承载着儿童大部分的精神发展,无论是能力还是观念态度,都深深地印刻在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上。

“知识就是力量”,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教诲对我们仍然是一种警示和鞭策。

今天的课程改革,关注能力的提升、人生价值的确定,乃至个性的良好发展,但这一切并不能使我们忽视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

任何课程改革,如果失去其知识的追求,可能最终将失去自身的价值。

对知识的观念变化的理解,是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

20世纪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发表的全面体现其哲学思想的著作《个人知识》中,对传统的主客观分离的知识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把知识看成是一种求知的寄托,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的美视为知识的理性内核,还原了知识所具有的热情的、个人的和人性的成分。

同时,他认为知识具有默会的成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因而他认为知识也是具有个人性的。

正如学会骑自行车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最终使自己骑在车上不致摔倒,这种技能也是知识的一种,而它的不可言传性却是不言而喻的。

知识不是主观的,是客观性与个人性的结合。

波兰尼这种关于知识的看法对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主客观全面的立场上来重新定位知识的价值变得非常必要。

新一轮教材改革,不仅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共同知识”的客观的、逻辑的、共同的知识,这些知识以间接经验为主,具有明显的可传递性,是我们以往构建教材内容的知识主体。

而今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个人知识”的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知识,这些知识以直接经验为主,主要靠个人的体验和领悟获得,具有明显的不可传递性,常常因遭到忽视而无缘于中小学教材,所以更值得倍加关注。

_科学革命的结构_与科学发现_王贤文

_科学革命的结构_与科学发现_王贤文

《科学革命的结构》与科学发现王贤文(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5;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85)摘要:通过对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科学计量与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研究了《科学革命的结构》自1962年出版以来在众多领域所产生的广泛、长久与深远的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在科学哲学、科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科学社会学、科学计量学、管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转变”思想对自然科学中的具体科学发现起到了理论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现模式;知识图谱;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Structru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and Scientific DiscoveryWang Xianwen(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85;WISE Lab,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85)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written by Thomas Kuh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vario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ields since it was published in 1962. The influence spreads into research fields lik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dagogics of 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sociology of science, scientometr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This paper proceeds a scientometrics analysis of the book by knowledge mapping, and thus indicating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 “Paradigm Shift” theory provides for specific scientific discoveries in natural science. Keywords: Scientific discovery pattern; Knowledge mapping; Thomas Kuhn;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致力于研究科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是西方科学哲学中历史社会学派的重要代表,也是国际科学哲学界影响居于首位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已成为科学哲学经典著作,因此考察库恩论著及科学哲学思想对科学发现的广泛持久影响,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哲学方法论的解读剖析,以深化对科学发现模式的哲学理论的认识。

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基本路径

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基本路径

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基本路径段作章【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今天,揭示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路径是亟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专家凭借自身的理论优势、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可以引领基层教师较快地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化;模仿先进是广大教师快速实现教学行为转变的有效路径;教师依托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合作互助,可以实现智慧增值,生成新的教学行为;行动研究以其鲜明的实践关怀取向、教师即研究者的"亲教师"立场、边行动边研究的可操作性,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成为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基本路径。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vel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o teaching behavior becomes a practical issue which calls for urgent breakthrough. Experts, with their own theoretical advantages,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research ability, can guide teacher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behavior in shorter period of time; imitation is an effective path to realiz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behavior; teachers can rely on their respective strengths and the cooperation to achieve the appreciation of intelligence value and the generation of new teaching behaviors. Ac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distinctive practical care orientation, the researchers'(teachers')standpoint which favors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imultaneousness of the action and the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 has drawn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of the frontline teachers, and it becomes theimportant path of transforming from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o the teaching behavior.【期刊名称】《当代教育与文化》【年(卷),期】2012(004)004【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教学行为;专家引领;模仿先进;同伴互助;行动研究【作者】段作章【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2.0;G420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区”的今天,“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成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当下关注的热门话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1、___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 [单选题] *A、学生B、教师C、教学媒体(正确答案)D、教学环境2、______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单选题] *A、调查法(正确答案)B、实验法C、观察法D、测量法3、以下不属于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的是() [单选题] *A、幼儿人格的塑造者B、幼儿的养护者C、幼儿的榜样D、反省能力(正确答案)4、在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中,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不包括() [单选题] *A、教育观念B、教育水平C、观察能力(正确答案)D、反省能力5、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种强调人的潜能的自主发挥,提倡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学派别,这个派别是() [单选题] *A、人本主义心理学(正确答案)B、行为主义心理学C、精神分析心理学D、认知主义心理6、学习策略具有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和() [单选题] *A、操作性B、监控性C、结构性D、程序性(正确答案)7、_______个月的婴儿能区分倒置的人脸照片() [单选题] *A、5(正确答案)B、6C、7D、88、婴儿理解听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说再见与离开之间的关系,上床准备与睡觉之间的关系的图式属于() [单选题] *A、社会性图式(正确答案)B、混合图式C、简单图式D、发展性图式9、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单选题] *A、奥苏泊尔B、布鲁纳C、加涅(正确答案)D、布卢姆10、按学习方法,幼儿的学习可以分为() [单选题] *A、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B、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正确答案)C、模仿学习和创造学习D、言语学习和操作学习11、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为() [单选题] *A、具体动机B、一般动机(正确答案)C、直接动机D、间接动机12、以下不属于刘金华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的是() [单选题] *A、专制型(正确答案)B、拒绝型C、严厉型D、溺爱型13、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根据知识与言语的关系,将知识分为() [单选题] *A、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和显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和隐性知识D、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正确答案)14、小学生学习地球的形状,这会与他们的日常经验相冲突,这时,学习者需要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这种知识学习属于() [单选题] *A、知识的顺应(正确答案)B、知识的同化C、知识的整合D、知识的理解15、按照内部和外部动作将技能分为() [单选题] *A、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B、操作技能和认知技能C、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正确答案)D、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16、以下不属于智力技能的特点的是() [单选题] *A、内潜性B、观念性C、简缩性D、内隐性(正确答案)17、______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

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

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

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的批判来建构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架构下,沿着知识论的两个基本追问----何谓知识?知识何以可能?即知识基于什么样的活动得以产生的追问,来分析已往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的研究在流行的知识论框架下存在的问题与缺失。

从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看,科学知识作为描述性知识,其目标与意图就是在于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存在方式;技术知识作为行动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知识,其目的在于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知识作为造物行动中的情境化知识,其目的在于人工物在现实中的成功建造。

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知识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Abstract: The paper firstly by the critical to positivism knowledge to build on the position of knowledge based on the life practice, with the ternary element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along the two basic questions on knowledge - what the knowledge is and how it is possible? Namely the question is the examination of the knowledge based on of what kind of activities,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shortcoming about the study of previous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expertise, engineering knowledg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popular knowledge. From the position of knowledge based on the life practice,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took as the descriptive knowledge,its goal and the intention is lies on the understanding world, the description the way of world existence; the technical knowledge took as the motion the procedural nature and the standard knowledge, its goal lies on the solution of the question in the practice process "makes any" and "how does" but the engineering knowledge took as the plight knowledge, its goal lies on the artificial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in the boundary territory. The three is the different in nature, but meantime is the extremely close relationship.Key words: knowledge theory;scientific knowledge;technical knowledge;engineering knowledge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构架下,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作为科学、技术、工程相应的知识形态,由于三者本质属性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王靖华(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南京 210093)摘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著名思想家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具有后批判意蕴的哲学家的转变历程,旨在从波兰尼这一视角,来审视对客观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与后批判哲学的认识论之间的发生学关系,并从中领略后批判认识论,尤其是波兰尼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新认识论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波兰尼;科学;哲学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10-0033-06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的专业生涯颇为传奇。

在前30年的科学工作中,波兰尼声名显赫,但较之同时代的科学家们他无疑更为热情和浪漫,即便是在因成功解决纤维素纤维X射线衍射方面的难题而声誉鹊起的时候,波兰尼对科学之外的整个世界的真诚志趣与人文关怀亦没有丝毫削减;而就其晚期的哲学家角色而言,波兰尼又显得犹为严谨与深邃,由科学而哲学的道路与背景成就了他独特的理论视角与严密的逻辑思路,令他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最终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可以说,波兰尼一只脚坚实地站在科学共和国的门槛上,另一只脚则义无返顾地涉入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的旋涡中,再没有人能比他更为深刻而无私地洞悉这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里的奥秘了。

不过,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非正统的视角与思考理路,波兰尼的思想在其生前并未能在主流学界中取得广泛的共鸣,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波兰尼方才受到瞩目,人们越来越将波氏的思想看成“哲学思想迈向后现代语境”的重要代表,而波氏本人也与哈耶克和波普尔同被誉为自由主义“朝圣山三巨星”和“当代认识论中的哥白尼”。

(一) 19岁的时候,波兰尼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脑积水液体化学》,并于1913年获得布达佩斯大学授予的医学学位。

接着,他又连续在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量子理论的应用及热力学与热力学吸附领域的文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尼成为奥匈帝国军队里的一名军医。

军医波兰尼习惯于超时工作,他一刻不停地思考着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化学问题,籍籍无名的年轻军官甚至曾鼓足勇气致信爱因斯坦,向他阐述自己的科学理念,而爱因斯坦也亲笔给他回了一些热情洋溢的信,虽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交流,但这已经足以使青年波兰尼深受鼓舞了,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在物理化学领域里的康庄大道。

不过好景不长,艰苦的行军生活和恶劣的工作条件使波兰尼患上了白喉,他不得不住院修养。

养病期间,波兰尼着手将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思考整理成一篇题为《固态非挥发性吸附剂对气体的吸收作用》的论文,并在1917年凭此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的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然而,波兰尼吸附作用理论的成功如同昙花一现,其中的因由恰恰体现了科学领域里正统思想对科学实践的统治和对异端的限制,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来详细介绍1917年以后围绕着波兰尼的热力吸附学理论所发生的事情。

博士论文发表之后不久,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时任柏林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的著名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邀请波兰尼到他的研究所来阐释吸附学理论,特邀出席报告的还有爱因斯坦,可是这次报告的结果却给兴冲冲的波兰尼以灾难性的打击。

爱因斯坦和哈伯都反对波兰尼的理论,虽然后者在稍后的一次会议上展示了进一步的证据,但他的理论仍然遭到拒绝。

事实上,1930年前后科学界陆续揭示的一些发现和证据都将证明波氏的吸附学理论是正确的,并且这一理论已在我们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广为应用,但在1910年代,波兰尼的理论在科学界并无存身之地,因为他和他的理论遭到了权威的反对。

权威爱因斯坦和哈伯的面目并不象传统教科书中所形容的那般可憎,爱因斯坦仍旧像当年亲笔给军医波兰尼回信时一般慈祥和蔼,而哈伯也同样真诚地希望给自己年青的犹太裔同胞以指点,但他们“满怀对科学的责任感”而对波兰尼的吸附学理论做出的个人判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日后的波兰尼看来,爱因斯坦和哈伯正是科学共和国里的“非常权威”,他们的意见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科学公断(scientific opinion)。

波兰尼在其第一部科学哲学专著《科学、信仰与社会》中指出“科学公断仅只能暂时和不完全地代表科学的传统标准”〔2〕,它们“有无穷的地方可供指摘”,并且科学公断可能“不断地在犯错。

如果我们回顾科学史,这些错误清晰可见”〔3〕,但这种由科学家负责任作出的个人判断内聚形成的科学公断一定是合法的,“合法的决定始终是正当的,尽管它经常出错”〔4〕,并且,他承认即便它面临犯错的危险,同时却也护卫着科学,使之免于充斥毫无价值的东西。

波兰尼说:“这种价值的内聚(coherence of valuation)贯穿科学全域,是为科学统一之基。

它意味着任何一项科学的陈述,一旦被某部分科学家承认为有效,即可视为被全体科学家所接受”〔5〕。

当然,若这“某部分科学家”认为无效,这项科学陈述也就无异于被暂时宣判了死刑。

所以,如果波兰尼没有立刻调整他在物理化学领域中的研究方向,那他的科学道路很快就将终结,所幸的是,1918年的波兰尼将这次挫折看成体现由科学知识之现行标准和科学权威之公断的力量而形成的科学引导的必要性的一个范例,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们的“错误”引导,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我认为,这次挫折必定是促使波兰尼超越其单纯的科学家角色,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科学共和国的暴力性体制等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当时,它并没有丝毫打击波兰尼献身科学的热忱与信念。

1920年,波兰尼受聘到柏林威廉学院新成立的化学纤维研究所工作,犹太前辈哈伯再次指引了他。

哈伯认为波兰尼的选题太大,建议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不久,波兰尼就得到一个机会,解决纤维素纤维X射线衍射方面的一个问题,尽管这个领域对波兰尼来说是全新的,但他很快就顺利攻克了难题。

他依靠这次成功在德国物理化学界建立了初步的声誉,学院也不遗余力地为他的试验工作提供一切便利,对波兰尼本身而言,他在科学领域中遇到的第一场风波到此画上了一个十分圆满的句号。

1923年,波兰尼获得一次提升,他顺利进入威廉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担任全职研究人员并迅速成长为德国物理化学领域公认的杰出人物,在这里他与同时代的许多优秀科学家一起共事,得以更深刻而敏锐地体验科学界内部以及科学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种种关系,为他将来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柏林的十年时光是激动人心的,波兰尼成了家,在科学界的发展也一帆风顺,但在紧张的研究工作中,波兰尼时刻感觉到科学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对时代问题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他与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界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把最初的兴趣放在德国的和苏联的现实社会上。

1933年,迫于希特勒政府对犹太人的大肆迫害,波兰尼从威廉学院愤然辞职,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但宁静的曼彻斯特小城并没能使波兰尼隔绝于席卷整个欧洲的政治浪潮之外,英吉利海峡对岸发生的事情时刻牵动着这个犹太血统的科学家的每一根神经,他在极端的痛苦中开始思考一些更深刻的哲学问题———他认识到,两个对立体制之间的冲突并不仅是简单的权力冲突,而是思想与价值之间的冲突。

〔6〕事实上,这段时期的波兰尼已经开始悄然向哲学家的角色转变。

(二) 1935年复活节前后,波兰尼在苏联与布哈林进行了深入的会谈,两人的话题围绕着苏联的经济体制和科学管理体制展开。

布哈林抨击基础科学的追求是“阶级社会的一个病态征兆”〔7〕。

布哈林对独立与自由的科学追求的贬斥打击了波兰尼,后者认为这种贬斥十分荒谬———在科学创造出的美丽天堂里竟然找不到科学本身的立锥之地!十分有意思的是,苏联的做法不久就得到欧洲各国的呼应,以荷格本和贝尔纳等人为代表的许多科学家都主张仿效苏联,他们认为科学的首要功能在于促进民众福利,纯粹科学的理想是错误的,对此,波兰尼充满激情地回应———“再也找不到什么比科学真理更为圣洁的了”!他奋力与30年代晚期席卷欧洲的这场规划科学浪潮艰难对抗,在各个场合大声呼吁“科学家应自由追求科学———仅以科学本身为目的而自由追求”〔8〕,并且痛心疾首地将他深重的担忧延伸到人文科学的领域,指出“只有自由的思想才能认真地去质疑事物的正确性,包括自由思想本身的正确性”〔9〕、而“这种解放却毁灭了自由的基础。

思想和理性如果没有什么了不起,要求解放思想便了无意义”〔10〕、“在破坏纯粹科学地位的运动里,我看到了攻击我们整个文明的分遣部队”〔11〕。

同时,波兰尼深刻地将自己捍卫思想自由的利剑直指极权主义政府,他发现在极权主义体制下,权力决定着人们的生活,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纯粹学术的精神与极权主义的要求之间如此尖锐的对立”〔12〕,极权主义政府乐于看到这种真理的迷失和自由的陷落,因为这使人们丧失了自由地诉诸真理来抑制政府的权力。

苏联之行的第二个收获是波兰尼发现自1921年的灾荒之后,苏共其实已经放弃了共产主义经济的理想,这同时也反证了共产主义者所依赖的科学观的错误。

〔13〕波兰尼认为他们盲信于科学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从而忽略了个人判断与个体的相互协调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他将科学实践与其他一切理性过程定义为“多中心作业”(polycentric tasks),在这些过程中,独立个体之间最大程度的相互协调好比斯密笔下那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隐匿地操纵着整个作业的流程〔14〕,这个思想为波兰尼日后在有关科学界内传统与权威、团体与个体在科学发现中的角色的问题上形成重要理论埋下了伏笔。

1935-1936年前后是波兰尼哲学思想初步成型的时期,除了访苏引发的一系列想法之外,此时的敞兰尼开始在一些文章中探讨模糊性(ambiguity)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和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关系,这日后发展成为波兰尼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元素之一,其意会认知论中最为关键的“言传知识”与“意会知识”之分便可以说是从此发端的。

与此同时,波兰尼进入了经济学领域,他在自由贸易理论、失业现象、货币和专利改革理论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甚至不时在报刊上发表颇有影响的时事评论。

1945年,笼罩在欧洲上空的战争阴霾终于逐渐散去,而那场规划科学的运动在英国也日趋衰落。

1945年12月,英国科学促进学会旗下科学的社会与国际关系分会召开讨论规划科学的会议,波兰尼在该会议上发表了开幕演说《纯粹科学的社会启示》(Social Message of Pure Science),演讲声称纯粹科学的阵地已遭到了从“唯物主义的分析”和“道德立场”两条战线发起的猛烈攻击,这种破坏力量“挥舞的是社会激情之锤,击打的是怀疑主义之凿”〔15〕!这篇演讲后来收入1951出版的《自由的逻辑》一书中,它使波兰尼无法挽回地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