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
大转型
![大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0134ad2bed630b1c59eeb5e3.png)
《大转型》提要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1886-1964)出身于一个匈牙利犹太中产阶级家庭,生于维也纳,十几岁时随家迁回布达佩斯,1906年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
1908年波兰尼被选举为新成立的布达佩斯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团体“伽利略学圈”的首任主席,此后他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14年,参与组建了了“国家公民激进党”。
一战爆发后,他参军上前线,1917年带伤回到布达佩斯。
1919年,他离开匈牙利前往维也纳,开始他长期的流亡生活。
在维也纳期间,他参与编辑中欧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杂志《奥地利国民经济》。
1933年希特勒上台,波兰尼又被迫流亡去了英国,成为工人教育协会的讲师。
1941-1943年间,他得到一笔研究资金,在美国福蒙特州伯灵顿学院完成了《大转型》,这本书1944年首先在美国出版。
二战结束之后,波兰尼到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史的副教授。
退休后,波兰尼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与妻子一起颐养天年,1964年逝世。
波兰尼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院学者,他的著述并不很多,除了本书,还有论文《法西斯的本质》(1935),与学生一起编的文集《早期帝国中的贸易与市场》(1957),身后出版的著作《达荷美的贸易》(1966)和论文集《原始、古代和现代的经济:卡尔·波兰尼文选》(1968)和由学生整理出版的笔记《人类的生计》(1977)。
波兰尼生前是美国经济人类学中实在论学派的创始人,在整个社会科学界都有广泛的影响。
到了20世纪末,随着冷战结束,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弊病逐渐凸显,人们开始重新重视波兰尼对市场经济的批判性思考。
本书作为他的代表作,也于2001年在美国得到再版,本文也将根据大陆中译本,集中梳理这本著作。
一波兰尼在全书一开篇就说:“19世纪的文明已经瓦解。
”(《大转型》,第3页,以下只标明页码,部分引文有文字改动)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解释这个文明的瓦解。
为了做到这一点,波兰尼首先要阐明这个文明本身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32745c3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4.png)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战建华
【期刊名称】《公共管理评论》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正>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74页,35.00元,ISBN 978-7-213-03443-5卡尔·波兰尼是20世纪公认的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
他在1944年出版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以下简称《大转型》)是一部极具思想穿透力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对市场自由主义最强有力的批判(导言),被
【总页数】6页(P207-212)
【作者】战建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
【相关文献】
1.市场经济与社会秩序——卡尔·波兰尼《大转型》的时代议题解读 [J], 张波
2.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市场与国家角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J], 路阳
3.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关于市场转型理论研究范式的探讨 [J], 邓伟志;秦琴
4.社会与市场——重读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 [J], 黄春春
5.卡尔•波兰尼经济伦理思想的阐释与批判
——以《大转型》为中心的探讨 [J], 龚天平;刘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https://img.taocdn.com/s3/m/5b55383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4d.png)
社会与市场的博弈理论及其历史——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摘要】本文从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视角,系统介绍了卡尔·波兰尼对于社会与经济二者关系的论述,探讨了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双重运动”理论以及国家的作用等理论,从而为社会与经济的博弈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文中根据劳动力、货币、自然的商品化过程将历史上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其博弈过程,并指出其博弈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最后根据博弈历史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对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应该持有的理性态度。
【关键词】社会与市场《大转型》自由主义博弈历史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一)引言卡尔·波兰尼被公认为是杰出的经济史家,在他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The Great Transfo rmatio n-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以下简称《大转型》)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分析的历史的视角,也为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了一个渠道。
时至今日,阅读这本具有著作仍然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新问题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波兰尼的思想广泛而且深入,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虽然其理论却较少地被各个学科的正统和主流派别所提及和研读,同时其作为社会主义者的身份似乎也从未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正式承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大转型》这门书中,波兰尼开创性的将市场的分析视角扩展到“市场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的框架里面(以前的理论为纯粹的经济学市场理论或者社会学方面的思想理论),并且发掘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后感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a0729f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0.png)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后感《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波兰尼于1944年出版的著作。
这本书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这本书的读后感是深刻而又复杂的,下面是我的个人体验和理解。
波兰尼在书中提出了他的“双轨制”理论,即国家和市场在现代资本主义中发挥着不同但互补的作用。
国家主要负责维持社会稳定和公正,保护人民权益,而市场则是生产和分配资源的机制。
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基础。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离不开国家的干预。
波兰尼认为,市场机制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市场机制逐渐失去了控制力。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国家开始干预市场,通过立法和规制等手段来调整市场。
这种干预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标志性特征。
波兰尼还关注了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民主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通过政治参与争取自己的利益,这种政治参与最终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形成。
在作者对现代经济制度的探讨中,他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其的反思和探讨。
在作者看来,市场经济对于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不平等、生态危机、文化价值的淡化等。
这些问题并非市场经济自身的问题,而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反思和解决。
波兰尼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析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
他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综合分析也启示了我对于世界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深刻地理解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仅是市场力量的作用,而是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波兰尼的理论框架下,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市场和政府的看法,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比我想象中的复杂得多。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7c644f708a1284ac8504344.png)
回望历史,发现社会——《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一.导语:真理的预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一方面,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类正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问题却一次次地颠覆了我们对和平世界的认知——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残酷严峻的金融危机,纷争不断的国际形势,还有民不聊生的第三世界……如果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令人困惑,那么,卡尔·波兰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我们从一个客观、全面、实证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全书探讨并分析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的“大转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19世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的衰落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本书的主题极具前瞻性,因为直至今日,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比较与探索还在激烈地进行;作者的见解又极具创造性——他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提醒人们,如果盲目地深信“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我们的社会很可能落入一场巨大的灾难。
现在,许多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印证了这位思想巨人的预见。
因此,对这一部经典著作的回顾也就尤为必要,它带给我们的思路和启示,或许将会帮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主题与中心:“建立在乌托邦之上的错误”全书主题即“发现社会”,作者认为,社会是比经济和市场更为广阔、也更为核心的关注对象。
作者的核心论点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19世纪文明的解体,是因为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的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1。
基于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展开了实证的论述,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一个乌托邦,经济与社会的嵌入式关系,劳动力、土地和货币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破坏性张力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规范性建议与展望。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市场与国家角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市场与国家角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及其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69b1d00844769eae009ed50.png)
济学家哈耶克的“市场是自发而且不能进行干预” 观点不同的是。波兰尼认为市场秩序是不自然的,也 不是自发的;同时,对自由市场的适度和有效干预是 正常和自然的。如果人们任由市场经济“自我调 节”的发展。人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和 社会灾难。前文已述,波兰尼指出,仅仅依靠自我调
但国家因其在市场经济产生和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
重要作用同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大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市场经济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也
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 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波兰尼提出的许多观点对于 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8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资本和货币市场
和地域差距、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养老 保险、加强和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等都是 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中,变“市场社会”为“社会 市场”,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关 键的作用。
五、波兰尼“大转型”思想的价值及启示
和剧烈的社会动荡。这也是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给
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注释: ①“卡尔・波兰尼政治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8n一
出版社,2006年,第33页,第30页。 @参见王绍光的<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 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l期)第129一148页。 ⑤林义、林熙:.(卡尔・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及其当 代价值>[J],<经济学家>2009年第6期,第50页。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2009 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拾华)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4029aaa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3.png)
在书中,卡尔·波兰尼指出,现代社会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 政治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强调,经济活动与社会政治制度之间存在 着密切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经济现象并 非独立存在,而是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紧密相连。
卡尔·波兰尼还对市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市场体系并非天然形 成的,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制度、规则和习惯所构成。这些制度和规则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市场活动的方向和形式,同时也受到市场活动的影响和塑造。这 一观点让我对市场体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市场背后的制度和规 则。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20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开始进入新工业文明阶段。这 个阶段的特点是保护主义和干预主义的盛行。同时,全球化也成为了新工业文 明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越来越紧密, 全球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 书为我们揭示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大转型”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以及新工业文明的兴起都对我 们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了解这段历史是非常必要 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与经济格局,也可以为我们未 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是一本极具思想性和启发性的书籍。 它让我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让我对未来 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认真思考、 勇于改变、积极应对挑战,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大转型感悟
![大转型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e8baeb0da8114431b90dd8cb.png)
站在兔毛的顶端——以方法论眼光读《大转型》感悟乔斯坦·贾德在他的《苏菲的世界》中说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兔毛深处,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努力站在兔毛的顶端去发现真正的世界。
而每个研究人类社会科学的学者同样需要有哲学家的思维,站在“兔毛”的顶端:用最宏观、最系统、最全面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
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历史学家,都一定要把握住所有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因素,才能真正把握人类社会本质,解释清楚人类社会中的问题。
这就是我从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中所得到的感悟。
在本书的前言中,信息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道“波兰尼强调了自由劳动力市场、自由贸易和自发调节的货币机制这三个信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波兰尼把市场看做一个更为广阔的经济的一部分,并且把这个广阔的经济看做一个还要广阔的社会的一部分”……弗雷德布洛克所做导言中也说到“波兰尼反复说一种脱嵌的、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是一项乌托邦建构;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结构”……不难看出,之所以斯蒂格利茨说“波兰尼所提出的问题和视野并没有丧失它的卓越性”,源于他分析问题的广度。
我认为其广度体现在三个方面:将经济研究与历史社会研究相联系;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经济变迁;从多方讨论市场制度。
首先波兰尼将经济研究与历史社会研究紧密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单纯研究经济问题。
波兰尼在第四章中提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具有一种互通有无、互相交易的秉性。
这种所谓的个体交换的秉性,导致地方市场和劳动分工的必然出现,由此形成远程贸易和地域分工。
因此,在自由放任的前提下,市场经济将能够自发形成,并自主运转和成长,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而波兰尼的看法是,在我们的时代之前,没有任何哪怕只是在原则上由市场控制的经济曾经存在过,通过交换来获取利益和利润这样一种动机,此前从未在人类经济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从而波兰尼批判亚当斯密“对早期人类经济心理的假设是错误的”,波兰尼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类的行为动机并不在于维护占有物质财物的个人利益;而在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权利,他的社会资产。
解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解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568ca5bcdd88d0d233d46a95.png)
解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作者:李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波兰尼所著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是一部描述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转变的宏大著述,这一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和国家政策上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重要性和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已经被广泛研究了,而以方法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从书中所用的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出发,呈现这一著作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一次新的尝试。
关键词:方法论;经济分析;历史分析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035-03英国《卫报》的经济学的编辑里·埃利奥特写到:“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两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出版了。
其中一本是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它值得人们好好阅读。
”这是对《大转型》这一书的客观评价,而《大转型》自诞生以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内容上的分析、讨论已经有很多了,但从它的研究方法出发仍然是一次新的尝试。
印度学者拉姆·纳斯沙玛曾指出:“一个学科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是由于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
”①这本著作在方法上的运用可以为我们反观其内容提供镜鉴。
一、经济分析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紧密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政治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只有从经济的角度来考察政治的发展轨迹,才能够对政治的理解以更深入更彻底的诠释。
通过经济分析,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产生的经济根源,为研究政治现象和活动提供了基础。
文中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自发秩序”观点提出了挑战,其表达的中心主题包括: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它们的缺陷——不仅仅就它们的内在运转而言,也包括它们的后果(如,对穷人造成的影响)——是如此重大,以至于政府干预成为必需;以及,所产生的这些后果是否严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迁的速度。
卡尔_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卡尔_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a2661f6fab069dc50220151.png)
经济学家
……
!""#$ %
“双重运动” 波兰尼的 理论是他分析资本主义文明演化及特征的核心框架。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特 (或脱离) 殊的文明变异, 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 事实上是一种区别于以往历史时代的非嵌入 社会关系的 一种裂变, 它将人的盈利动机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文化法则, 一种普遍化的社会意识形态, 超越于人们 的一切社会生活, 超越于人类历史上的互惠、 再分配及家计关系之上, 成为完全以自利动机为衡量标准 不仅使市场直 的社会准则, 经济动机取代非经济动机并支配经济机制的运转 $ % & 。这一转变的直接后果, 接脱离于既有的社会制度及文化传统约束, 而且使市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宰, 成为一种新的市场神话。 社会所有行为和活动都需要服从于经济价值与市场的操纵, 导致社会、 文化、 经济、 政治等领域关系的错 位, 构成 ’# 世纪以来我们时代的根本变革 $ # & ’"( ! ’)’ 。自由放任的自我调节市场从根本上瓦解了人类生存 环境的基础, 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于是, 直接对抗自我调节市场的社会保护运动必然兴 起。 直到 波兰尼的社会保护运动, 一方面是指 ’# 世纪以来的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立法运动, 二战后西欧福利国家的兴起。另一方面是指不断兴起的民主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运动的宗旨在 于重新实现社会对市场的控制, 或将市场的作用限制在社会能够控制的限度内, 避免市场恶性膨胀而最 终导致人类社会走向自我毁灭。为克服自我调节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端而出现的社会保护运动,构成这 “双重运动” 一历史时代的最为显著的制度化特征。 波兰尼的 理论不但对科学解释 ’# 世纪文明演化具有 重要的价值, 而且对于有效应对人类 *’ 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种种挑战,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 论意义。 "+ 波兰尼实在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想 “经济人” 区别于自亚当・斯密以来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 即从 的抽象概念出发, 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理性选择过程和逻辑推理基础,波兰尼倡导实在主义的社会经济学分析框 架。在波兰尼看来,经济通常以两种方式解读,一种是建立在目的与手段逻辑关联分析基础上的形式主义 “经 , -./012 03145467 8 范畴, 另一种是建立在人类生存环境基础上的实在主义 , 79:7;14;5<3 0314546 8 范畴 $’= & 。 济的实在的含义基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其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它是指人与其自然环境 惟有在实在主义经济 和社会环境的互换关系, 在此意义上提供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方法与手段 $ ’’ & *"% 。” 学的研究范式中, 才会更加重视对历史进程的分析, 更加重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制 度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 波兰尼的实在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将引领经济学的新转型! )+ 波兰尼关于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思想 波兰尼长期研究人类学的学术背景,使他极为关注文化特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波兰尼认 为, 经济发展不可能在社会空谷中运行, 而是在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行。 社会安排与文化特性在经济 这是贯穿 发展、 制度形式、 行为方式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对于经济的制度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 *"’。 波兰尼思想始终的一条重要主线, 从文明、 文化变迁及文化比较中透视经济社会的制度化轨迹。在波兰 《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 尼的经典论文 中, 深刻分析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出现的宗教文化根源, 透彻地分析 了基督教、 新教论理、 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与法西斯主义出现的内在联系 $ ’> & >)# ! >#" 。对宗教文化因素的重 《大转型》 视, 成为贯穿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基于宗教文化的分析, 已初步形成了 的主 《大转型》 要观点。而通过 的系统深入地分析, 人们可以清晰地获得这样一个信息, 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 更主要地表现在道德危机与文化危机层面,这在 *= 世纪 >= 年代法西斯主义盛行与二战的灾难性后果 ! "# !
2 卡尔 波兰尼 《大转型》
![2 卡尔 波兰尼 《大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33a443dac1c708a1284a44ca.png)
• 根据商品的定义,即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都必须是为 了出售而生产出的。劳动力是人类活动的另外一个名称, 土地是自然的一个名称,而非人类创造,货币是购买力的 象征。它们都不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因此,这三种要 素不是商品。 • 这三种要素的商品形象是虚构的,是虚拟商品。那虚拟商 品是如何 • 实现的? 卡尔· 波兰尼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干预, 才能实现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虚拟化。当国家由自由意 识形态主导,并强力提升市场在社会中的地位,将劳动力、 土地和货币合法地推入市场,使它们能被自由买卖并受到 市场的支配,这就形成了市场社会。 • 市场社会拒绝原有体系中社会对人的保护,迫使人们出卖 劳动,减少对土地买卖与货币使用的管制。
• 是什么因素造就了19世纪的“和平百年”?又是 什么因素在20世纪一开始就摧毁了西方世界的和 平?与卡尔同时代的理论家,大多从那些有损于 “和平百年”之制度基础的种种潜在因素中去寻 找答案。 • 卡尔则完全相反,他坚信“和平”与“战争”有 着必然的历史联系。在他看来,“百年和平”并 不是因为19世纪不存在冲突的原因,而是因为19 世纪的西方文明出现了一种对和平的热切兴趣: 贸易在这个世纪里史无前例地与和平连接在一起。
大转型的问题意识
• 《大转型》是针对将西方文明缺陷表现得淋漓尽 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写的。战争期间,盟国的 喉舌将所有祸根归咎于“专制国家”和“军国主 义”,流行于民间的理论更是局限于就祸端谈祸 端。 • 犹太人卡尔也是纳粹的受害者。然而,在理论思 考中,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超然和冷峻气质。
• 对于卡尔来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 与19世纪西方文明的“百年和平”构成鲜明的反 差。19世纪出现西方文明编年史中没有先例的现 象,这就是1815年至1914年之间的“百年和平”。
波兰尼《大转型》与中国大转型
![波兰尼《大转型》与中国大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7697dc35bd64783e09122b54.png)
卡尔·波兰尼的观点与哈耶克截然相反。《大转型》 第一页便有一段话:
一个自我调节的市场概念,意味着一个十足的乌 托邦。在不消除社会的人性和自然本质的情况下,从
时间上来说,这种制度根本就无法存在。它在物质上
会毁灭人类并把人类的环境变为一片荒野。
在卡尔·波兰尼看来,有些人鼓吹的那种自发的、自
出生, 1992 年去世。他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父亲是物 理学家。 1918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经济学、心理学,然
4
后继续社会科学的研究。 1922 年参加路德维希·冯·米塞
斯的研究班,米塞斯就算是他的老师了。米塞斯也是自由 经济学派很重要的大师。哈耶克 1931 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
院任教。 1950 年去美国, 1962 年四欧洲。 1974 年获得诺贝 尔经济学奖。他最著名的书是 1944 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
非常有名,他有一本小书《选择的自由~
(Freedom of
Choice)
, 在美国并被制作成电视片,到各国放映。弗里德
曼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经过张五常介绍,见到中国当时的
总理赵紫阳。据说,赵紫阳接纳了他的说法。加尔布雷思 到波兰,昕众奇怪,讲从计划转向市场经济,怎么能不提
这几个人呢?加尔布雷思对昕众的回答与卡尔·披兰尼的
5
有意地对话,也许当时意识形态的争论就是这个样子。所 以好像是偶然,两人都在 1944 年出了书,两边观点截然不 相同。 1947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请卡尔·波兰尼
做客座教授。卡尔·波兰尼的妻子以前是共产党员。当时 美国的《入境法》规定,麻风病人和共产党员不能入境。 所以他的妻子不能入境。卡尔·波兰尼只好把家安在加拿
于传播推广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o 这套丛书以讲习班部分教师的讲稿为基础,同时接受其他
大转型
![大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478e8942fe4733687e21aa9a.png)
目录
第九章 贫困与乌托邦 第十章 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的发现 第二卷 自我保护的社会 第十一章 人、自然与生产组织 第十二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续): 阶级利益与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 市场与人 第十五章 市场与自然 第十六章 市场与生产组织 第十七章 自我调节的削弱 第十八章 破坏性张力 第三篇 进行中的转变 第十九章 大众政府与市场经济 第二十章 社会变迁中的历史 第二十一章 复杂社会里的自由
几种与经济相联系的行为选择与组织结构
宽泛而言,我们已知的、直到西欧封建主义终结之时 的所有经济体系的组织原则,要么是互惠,要么是再 分配,要么是家计,或者三者之间的某种组合。这些 原则在特定社会组织结构的帮助下得到制度化,这些 组织结构的模式包括对称、辐辏和自给自足。在这个 框架中,财务的有序生产和分配是由通过普遍的行为 准则规训过的各种个人动机来保证的,在这些动机中, 逐利动机并不突出。 直到中世纪结束之时,市场不曾在经济体系中扮演过 重要角色,盛行的是其他种类的制度模式。
几种与经济相联系的行为选择与组织结构
互惠————对称 西拉梅尼西亚的特罗布里恩岛民 库拉圈 再分配———辐辏 狩猎部族 、金字塔文明 家计(householding)——自给自足 罗马家庭、南
斯拉夫庄园、卡罗琳王朝要人们的领地、西欧的普通农家
家计和获利的区分:逐利是在为市场而进行生 产时所特有的一种动机。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英]卡尔.波兰尼
分享人:杨瑞玲
作者简介
《巨变》
![《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b0db886701f69e31433294f7.png)
读《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笔记【著作名称】《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原文作者】卡尔·波兰尼【译者】黄树民【笔记作者】梁家琪政治学理论201420020204 《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一书是著名经济学者卡尔·波兰尼的经典政治经济学之作。
其书最初出版于1944年,当时在经济学尚未理解自律性市场的局限性的背景下,推崇“市场自律性”理念的自由市场学说普遍认为,国家、社会与全球经济都应按照自律性市场来规划运行。
接着,这一观点便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主流地位。
但是历史的逻辑告诉我们,曾被奉为圭臬的“市场自律性”学说终将不是圣经,相反他可能仅仅是一种幻想。
以经济学家米塞斯与哈耶克为例,他们在试图重建自由市场制的学理合法性时,自由市场正被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大革命及社会主义风潮所破坏。
这时,著名经济学者波兰尼直接挑战米塞斯的论点,且将批判自由市场视为个人学术生涯的中心议题,在本书中,针对于“自律性市场”的观点,作者则认为“纯粹的自律性市场只是一个乌托邦”。
具体而言,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集中讨论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欧洲大陆法西斯主义兴起、美国推行新政及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而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围绕着回答作者在第一部分的结语处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大陆经历了1815年到1914年的长期和平昌盛,却突然奔溃,落入世界大战与经济萧条?—进行详细解答。
最后,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的下半段,即从第十一章到第十八章,作者指出自由市场主义所引发出的不可避免的反弹,即全力保护社会以免受市场的伤害。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总结道,这些现象显示自由市场制并不能如其理论的臆测一般运作,此外,当时主宰世界经济的一些国际组织,反倒加深了各国内外的紧张对立。
本书的逻辑机制: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19世纪西方文明的衰败?自由市场派观点:自由主义者认为危机的根源就在于社会没有彻底地贯彻“自由市场”的原则。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852a639551810a6f4248635.png)
读书随笔—波兰尼的《大转型》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匈帝国。
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寻找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欣欣向荣、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非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艰难时世的见证者。
他目睹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
经历了众多的灾难,热情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证据以确认社会脱节的经济原因。
波兰尼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
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
因而,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要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
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有意的、并且常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
这个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
”波兰尼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市场虽然是调节经济生活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是在现代社会之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很少成为重要的制度。
19世纪之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明,除了体现市场功能的交换之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配以及家庭,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
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存在,或者,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倾向”。
这句话后来产生了经济人的概念。
而实际上,亚当·斯密关于早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见解,与卢梭关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观点一样,都是错误的。
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禀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异;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倾向于交换的说法,几乎完全是虚假之言。
经典阅读之三: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经典阅读之三: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98fce79fdd88d0d233d46a27.png)
谋、逆行以及外交破坏,共同的军事行动变得极少。然而欧洲协同体却在不经常
地、不强烈地使用武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和平,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这个独特的组织,尤其是在 19 世纪的后 30 年和 20 世纪的前 30
年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组织间起到了纽带作用,欧洲协同体只是间或性发货作用时,
国际金融则是最富有弹性的持久性机构发挥作用。全面和平得以维持在于国际金
经典阅读之三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英】卡尔·波兰尼/著 冯钢、刘阳/译
汇报人:夏 会 琴 梁伟 刘嘉溯 朱火云
指导老师:高 和 荣 教授 报告时间:2013 年 04 月 01 日
目录
第一篇 国际组织
第一章 百年和平——夏会琴(2)
第二章 保守的 20 年代,革命的 30 年代——夏会琴(5)
作者认为 1900 年以来世界经济体系解体是 1914 年政治紧张和战争爆发的 真正原因。战争和战后条约通过排除德国的竞争,只是在表面上削弱了这种压力, 然而却加剧了紧张产生的根源,从而极大地增进了实现和平的政治、经济障碍。
从政治上看,战后签订的条约隐藏着一个致命的矛盾。通过对战败国的单方 面永久裁军,实际上已经预先阻止了一切势力均衡体系重建的可能性,因为武力 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解决这种严重的和平问题的唯一可行办法是恢复 势均体系,—张爱敏(14)
第二卷 自我保护的社会
第十一章 人、自然与生产组织——胡翰潮(15)
第十二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胡翰潮(16)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续):阶级利益与社会变迁——胡
翰潮(18)
I
第十四章 市场与人——刘嘉溯(19) 第十五章 市场与自然——刘嘉溯(20) 第十六章 市场与生产组织——刘嘉溯(21) 第十七章 自我调节的削弱——徐建伟(23) 第十八章 破坏性张力——徐建伟(24) 第三篇 进行中的转变 第十九章 大从政府与市场经济——朱火云(27) 第二十章 社会变迁中的历史——朱火云(28) 第二十一章 复杂社会里的自由——朱火云(29)
国内对卡尔·波兰尼《大转型》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卡尔·波兰尼《大转型》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e44190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7.png)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卡尔·波兰尼于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重新进入人们视野。
文章对"嵌入""脱嵌""双重运动"等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从《大转型》理论现实意义的探索、对中国的实证研究以及对其理论的反思三方面梳理了国内学者近年来对《大转型》的研究现状。
提出国内学者应综合运用系统研究法、注重学科知识交叉,从社会转型的宏观视角来深入分析"大转型"思想内涵,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伴生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总结经验,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打印版).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cd6bc7ad51f01dc281f1cf.png)
从脱嵌到嵌入——卡尔·波兰尼社会思想引论一、导言一.问题匈牙利籍学者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1944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大转变》(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为人们认识市场经济、理解两百多年来的西方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见。
在他看来,市场经济远不是如新老自由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类经济活动自发演进的产物,相反,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完全是人们为了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而人为建构的结果。
随着劳动、土地和货币作为虚拟商品(virtue commodities)纳入市场体系,后者成为独立于社会其他部分的自主系统,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再是嵌入于(embedded)社会之中,而是脱嵌于(disembeded)社会之外。
不惟如此,由于劳动和土地分别意味着人和自然,而人和自然是社会的物质构成要素,所以这两者的虚拟商品化意味着社会反过来从属于市场,市场社会由此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市场社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风险和退化(degradation)使得它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引发了旨在保护社会的反向运动(counter-action)。
这种反向运动不断地侵蚀和破坏市场经济运转的机制,使得市场社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进一步推动反向运动的积累和发展。
最后,市场经济的各大制度机制一一崩断,法西斯主义浮出水面,试图收拾残局。
可以说,在上述的《大转变》与波兰尼后来的研究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本性、对现代性、对人类的当下处境的深邃而独特的思考。
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接下来新自由主义的弊病在其流行中的暴露,波兰尼的思想逐渐走出了阴影和迷雾,越来越成为人们重新思考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参照。
然而,对波兰尼思想的已有研究远远不能与当下的这种需要相匹配。
为数并不很多的已有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波兰尼提出的三种经济整合模式(models of transaction)[即互酬(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市场交换(exchange)]的界定,以及对其中某种模式(主要是再分配)的应用前景的考察上,或者与此相关,把精力花在对形式经济学(formal economics)与实质经济学(substantive economics)之间的争论上,这是一种技术化的倾向1;另一种倾向与之相反,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它们把波兰尼对市场经济的尖锐批1当然,这并不是说波兰尼的经济整合模式分类理论以及形式经济学与实质经济学之间的划分不重要,相反,它们在波兰尼的整个思想中占有极大的分量,不过,展现这种分量需要与已有讨论完全不同的理论语境,这正是本文所尝试提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转型卡尔波兰尼
读书笔记
《大转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一贯的“整体性”的观察方法,即将经济看做是镶嵌于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经济秩序只不过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功能,前者寓于后者之中。
而现代市场经济正是试图使经济成为独立的部门,让经济制度为整个社会制订运转法则。
在这个意义上,波兰尼不但拒斥了经济自由主义者将交换(经济动机)定义为人类行为动机基础的一系列观念,同时对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简单的“经济决定论”进行了反驳,因为这二者虽然壁垒分明,但实际上共享了一个前提:经济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在波兰尼的眼里,将经济目的作为人、社会奋斗的目标本身,事实上构成了“异化”。
这种“异化”正是市场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市场经济不被当作通往更为基本的目的——比如人类幸福——的手段,其本身倒成目的。
在波兰尼的观点中,前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断裂的,这样的断裂也就是所谓的“大转型”,即经济从“镶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脱嵌”出来。
但波兰尼接着论证到这种“脱嵌”是不可能成功的。
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是市场经济体系得以形成的三个关键性要素,如果不将这三个要素组织进行自由市场“交换”中,市场经济秩序就不可能形成。
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最终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货币市场”,但“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显然都不是商品;这样一个基本假定,即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都必须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对他们而言是不成立的。
换言之,根据商品的经验定义,它们不是商品。
”因此,波兰尼称这三种所谓的商品为“虚构商品”。
问题是,如果要将这些“虚构商品”真正放置在市场上,令其处于“待购”状态的话,事实上等于把人类所处的环境和人类自身推向市场,人类社会成经济体系的附属品。
这无论在
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也理应置于正义人类的批判之下。
在市场经济力图扩张并将越来越多的要素囊括进市场体系的同时,人类社会兴起了“社会保护运动”。
矛盾的是,惟有通过通过一系列国家制度的强制手段,自由市场才得以形成,且自由市场状态的维持也需要更多的管制和疏导;但社会保护运动却完全是自发的,只要市场的扩张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这股运动就会自发地迸发出来。
虽然说波兰尼认为自由市场的扩张和社会保护运动两者之间的双向运动决定了当下资本主义的面貌,但他绝不认为社会保护运动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救赎之道,因为社会保护运动在事实上有可能造成危险的政治经济停滞。
在波兰尼的预设中,前资本主义时代和现代资本主义时代是断裂的。
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厘清了许多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波兰尼在书中说:“人们通常将自由放任的政策提到到18世纪中叶,但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可以完全肯定的说,直到此后两代人之后,经济自由主义才不再仅仅是间歇性的趋势。
直到19世纪20年代,它才代表三条古典原则,简言之,即劳动力市场、金本位制度和自由贸易。
而在这之前,经济自由主义仅仅只是学术的兴趣。
”自由主义者对双向运动的说明在事实层面上和波兰尼很相似,但关于这个双向运动的解释则截然相反。
在自由主义者的视角下,正是因为这些社会保护运动的不断出现,才导致了对自由市场原则的破坏,否则这一原则早已创造出更加伟大的文明。
但波兰尼直截了当地指
出:“这不过是自由主义者最后一个托词。
”紧接着,波兰尼从数个角度对自由主义者的说词进行了反驳,特别是他提到经济自由主义者甚至自身都主张对契约自由和自由放任施加限制,“如果自发调节市场的需要被证明与自由放任的原则不能兼容,经济自由主义者就会转而反对自由放任并倾向于——像任何反自由主义者都会做的那样——所谓的集体主义的规制和限制措施。
”当然,自由主义者一定会找出无数的理由来加以反驳,甚至于波兰尼在史料引证上的错误。
同样的,我们可以看到与波兰尼在《大转型》中的观点相异,韦伯则认为前资本主义和近代资本主义之
间是一种延续的关系。
问题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如何看待他们论证的起点。
这也是理论书和历史书之间的区别。
波兰尼的著作《大转型》是非常开放的,其中涉及到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
比如说在本书的十三章,他对阶级利益和社会变迁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他认为单单阶级利益并不足以提供对社会长期进程的解释。
“阶级的命运更多的是被社会的需要决定的,而不是反过来,社会的命运被经济的需要所决定。
不同阶级在一场斗争中胜出的机会取决于他们能否代表其他阶级利益,是否有能力实现这些利益。
”于此同时,波兰尼认为阶级利益绝不能简单等同为阶级的“经济利益”,而必须对之做一个宽泛的审视,“一个阶级的利益最直接地是身份和等级、地位和安全,也就是说,他们首先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经济性的。
”这样的观点显然很大的扩展了我们讨论问题的视野,并很容易让人想到葛兰西关于“文化霸权”的讨论。
在本章紧接着的讨论中,波兰尼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力量都不能像经济主义那样有效地模糊我们的社会洞察力。
剥削的概念在讨论殖民问题时总是争论的重点,所以这个概念值得给予特殊的关注”,“然而恰恰是这种对剥削的强调往往使得更大的文化退化问题逃离我们的视野”。
无法否认的是,在我们讨论当下问题的时候,更多需要面对的恰恰是这种“文化退化”的问题。
比如在讨论城乡问题时,仅仅在经济层面上讨论是远远不够的,问题必须追问下去,即社会上弥漫着的城市想象和盲目的城市扩张更多构成的是对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模式的解构。
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在讨论东西部关系上得到很好的生发,即东西部之间是否会在国家内部形成所谓的“内部殖民”。
在全书的最后,波兰尼讨论了自由的问题,但这里的自由绝不是经济自由主义者的自由,而是一种全新形态的真正的自由。
正如书中所言“社会的发现既是自由的终结,也是自由的重生”。
写到这里,可以回到开始时提过的话“在这些有待承认的个人权利中,第一位的应该是在不断改善条件基础上的工作权”,“维护个人自由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哪怕是以生产效率、
消费经济和管理理性作为代价”,“人们的视野被市场所限制,市场将生活‘碎裂’为生产者部分和消费者部分”,“社会整体性被隐匿了”。
现代社会将人规训成孤零零的个体,试图使我们只关注于自己的冷暖寒热,如果我们自身再将之视为理所当然,把自己封闭起来,无异于“正中下怀”。
恰恰相反的是,现在所需要的是逆流而上,打开我们的政治理解,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内格里所谓的“革命”、“反抗”大概是可以显示出现实的意义吧,
波兰尼认为,自由市场主义者推行金本位主义的信仰,他们的理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会天然发生,人们从此告别国别与民族差异,百年和平,不同的仅仅在于商品与服务质量上的差别。
悲哀的是,在一个尚未有足够优良的社会制度支撑市场经济之前,民族国家对经济变化的承受能力极其脆弱。
实际情况是,自由放任带来的竞争压力迫使国家与平民迅速反应,国内货币贬值,带来人们生活水平下降、失业剧增,进口受阻,出口增加,最终以社会重构的惨重代价换回贸易平衡。
人为的干预和恐慌替代了市场的自发调节,理想与现实在此碰撞出了可怕的社会景象。
于是,自由市场的力量因着人为的干预作用大打折扣,而其局限——将人与土地物化为纯粹的商品,却无论精神信仰,又遭到民族的强烈抵制。
自由市场派们设想的全球化不仅没有为人类带来福祉,反而遭致深刻的人类危机。
波兰尼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良好社会制度发育(政治民主、政府有限有为、法治透明)的市场经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乌托邦。
《大转型》揭示了自由市场经济自身逻辑中深刻的悲剧性:市场经济将人看作如同商品的非人,将土地要素看作商品,人类发展的最终归宿变成了非人的市场交换。
理想的经济平衡是一种灿烂诱人的结果,但达到结果的过程却需要人们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每隔几十年就要经历一次长时间的经济萧条。
作为凡人,没有人会忍受生活水平的下降。
所以,还未等到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政府与平民早就拿起了
反向运动的大旗。
因着人具备自身的非商品性,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中从来未实现过。
显然,单纯信仰市场经济,人类社会没有未来。
波兰尼创造性地将三个变量纳入到他的理论框架中:市场、社会与阶级(是清华大学转
型社会学的沈原所强调的三个概念,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老师谈到的“双向运动”的核心逻辑),避免陷入到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非此即彼构成的理论张力中,从而在叙述中游刃有余。
他认为,市场无法带来必然的平衡与繁荣,阶级所代表的国家就需要对其进行合适的干预和掌控,而要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其基础是: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平台(民主、法治、透明等,北欧的民主社会实践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波兰尼理论的现实翻版)。
没有这个平台,一味地鼓吹自由市场,或许不如政府干预结果更好。
由此,警惕当下许多盲目追捧自由市场的自由主义者,小心好心做成坏事,反之亦然。
最有价值的是,波兰尼带来的思想营养,让我们避免走入一场因抛弃计划、跳入市场后形成的极端性的认知空白:自由市场经济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甚至可以说,没有良好的社会制度铺垫,自由市场经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打破对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无所限制的思维定势,对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经典理论“祛魅”、还原并扬弃,或许才能找准中国问题所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