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卡尔 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合集下载

大转型

大转型

《大转型》提要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1886-1964)出身于一个匈牙利犹太中产阶级家庭,生于维也纳,十几岁时随家迁回布达佩斯,1906年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

1908年波兰尼被选举为新成立的布达佩斯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团体“伽利略学圈”的首任主席,此后他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14年,参与组建了了“国家公民激进党”。

一战爆发后,他参军上前线,1917年带伤回到布达佩斯。

1919年,他离开匈牙利前往维也纳,开始他长期的流亡生活。

在维也纳期间,他参与编辑中欧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杂志《奥地利国民经济》。

1933年希特勒上台,波兰尼又被迫流亡去了英国,成为工人教育协会的讲师。

1941-1943年间,他得到一笔研究资金,在美国福蒙特州伯灵顿学院完成了《大转型》,这本书1944年首先在美国出版。

二战结束之后,波兰尼到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史的副教授。

退休后,波兰尼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与妻子一起颐养天年,1964年逝世。

波兰尼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院学者,他的著述并不很多,除了本书,还有论文《法西斯的本质》(1935),与学生一起编的文集《早期帝国中的贸易与市场》(1957),身后出版的著作《达荷美的贸易》(1966)和论文集《原始、古代和现代的经济:卡尔·波兰尼文选》(1968)和由学生整理出版的笔记《人类的生计》(1977)。

波兰尼生前是美国经济人类学中实在论学派的创始人,在整个社会科学界都有广泛的影响。

到了20世纪末,随着冷战结束,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弊病逐渐凸显,人们开始重新重视波兰尼对市场经济的批判性思考。

本书作为他的代表作,也于2001年在美国得到再版,本文也将根据大陆中译本,集中梳理这本著作。

一波兰尼在全书一开篇就说:“19世纪的文明已经瓦解。

”(《大转型》,第3页,以下只标明页码,部分引文有文字改动)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解释这个文明的瓦解。

为了做到这一点,波兰尼首先要阐明这个文明本身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战建华
【期刊名称】《公共管理评论》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正>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74页,35.00元,ISBN 978-7-213-03443-5卡尔·波兰尼是20世纪公认的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

他在1944年出版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以下简称《大转型》)是一部极具思想穿透力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对市场自由主义最强有力的批判(导言),被
【总页数】6页(P207-212)
【作者】战建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
【相关文献】
1.市场经济与社会秩序——卡尔·波兰尼《大转型》的时代议题解读 [J], 张波
2.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市场与国家角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J], 路阳
3.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关于市场转型理论研究范式的探讨 [J], 邓伟志;秦琴
4.社会与市场——重读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 [J], 黄春春
5.卡尔•波兰尼经济伦理思想的阐释与批判
——以《大转型》为中心的探讨 [J], 龚天平;刘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卡尔·波兰尼的社会与经济思想

论卡尔·波兰尼的社会与经济思想

论卡尔·波兰尼的社会与经济思想摘要: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作为一名优秀历史经济学家,他基于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思考着历史和现实、经济和社会的深层次关系。

其中他提出的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经济和社会的从属关系,本文主要论证卡尔·波兰尼的这一思想观点以及对于今天我们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嵌入;经济;社会Abstract:Karl Polany as one of the best historical economists,he is based on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thanking the deep relationship of them. In which he presents a major point of views is subordin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This paper mainly argues on the idea and which for today'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raw lessons from a meaning.Key word:Embedded;Economics;Sociology一、卡尔波兰尼眼中的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嵌入”这个词汇首先由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一书中最先使用的。

“原则上,人类的经济是浸没在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

他的行为动机并不在于维护占有物质财富的个人利益,而在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权利,他的社会资产。

只有当物质财务能够服务于这些目的时,他才会珍视它……在每一种情况中,经济体系都是依靠非经济动机得以运转的。

”这是卡尔·波兰尼“嵌入”原理也是卡尔·波兰尼思想的核心原理之一。

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社会与市场的‎博弈理论及其‎历史——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摘要】本文从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视角,系统介绍了卡‎尔·波兰尼对于社‎会与经济二者‎关系的论述,探讨了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双重运动”理论以及国家‎的作用等理论‎,从而为社会与‎经济的博弈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文中根据劳动‎力、货币、自然的商品化‎过程将历史上‎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其‎博弈过程,并指出其博弈‎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最后根据博弈‎历史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对‎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应该持有‎的理性态度。

【关键词】社会与市场《大转型》自由主义博弈历史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一)引言卡尔·波兰尼被公认‎为是杰出的经‎济史家,在他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The Great Transf‎o rmati‎o n-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以下简称《大转型》)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分析的历史的‎视角,也为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了‎一个渠道。

时至今日,阅读这本具有‎著作仍然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新问‎题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波兰尼的思想‎广泛而且深入‎,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虽然其理论却‎较少地被各个‎学科的正统和‎主流派别所提‎及和研读,同时其作为社‎会主义者的身‎份似乎也从未‎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正‎式承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大转型》这门书中,波兰尼开创性‎的将市场的分‎析视角扩展到‎“市场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的框架里面(以前的理论为‎纯粹的经济学‎市场理论或者‎社会学方面的‎思想理论),并且发掘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后感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后感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后感《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波兰尼于1944年出版的著作。

这本书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这本书的读后感是深刻而又复杂的,下面是我的个人体验和理解。

波兰尼在书中提出了他的“双轨制”理论,即国家和市场在现代资本主义中发挥着不同但互补的作用。

国家主要负责维持社会稳定和公正,保护人民权益,而市场则是生产和分配资源的机制。

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基础。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离不开国家的干预。

波兰尼认为,市场机制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市场机制逐渐失去了控制力。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国家开始干预市场,通过立法和规制等手段来调整市场。

这种干预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标志性特征。

波兰尼还关注了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民主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通过政治参与争取自己的利益,这种政治参与最终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形成。

在作者对现代经济制度的探讨中,他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其的反思和探讨。

在作者看来,市场经济对于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不平等、生态危机、文化价值的淡化等。

这些问题并非市场经济自身的问题,而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反思和解决。

波兰尼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析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

他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综合分析也启示了我对于世界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深刻地理解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仅是市场力量的作用,而是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波兰尼的理论框架下,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市场和政府的看法,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比我想象中的复杂得多。

社会与市场——重读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

社会与市场——重读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

作者: 黄春春[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社会学学院,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41-24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8期
主题词: 大转型;社会;市场
摘要:卡尔·波兰尼和布罗代尔被公认为杰出的经济史家,他们开创的历史视野为弗兰克(AndreGunderFrank)、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布洛克(FredBlock)、贝罗奇(PaulBairoch)、阿尔利吉(JiovanniArrighi)等人所发展。

这些学者对于历史资本主义的研究采用了一种历史的、尤其是经济史的方式,从而很少有人将他们视为经济学家。

时至今日,阅读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TheGreat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andEconomicOri—ginsofOurTimes,以下简称《大转型》)仍然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并在《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与现时意义之下去思考今天中国社会。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回望历史,发现社会——《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一.导语:真理的预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一方面,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类正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问题却一次次地颠覆了我们对和平世界的认知——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残酷严峻的金融危机,纷争不断的国际形势,还有民不聊生的第三世界……如果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令人困惑,那么,卡尔·波兰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我们从一个客观、全面、实证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全书探讨并分析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的“大转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19世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的衰落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本书的主题极具前瞻性,因为直至今日,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比较与探索还在激烈地进行;作者的见解又极具创造性——他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提醒人们,如果盲目地深信“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我们的社会很可能落入一场巨大的灾难。

现在,许多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印证了这位思想巨人的预见。

因此,对这一部经典著作的回顾也就尤为必要,它带给我们的思路和启示,或许将会帮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主题与中心:“建立在乌托邦之上的错误”全书主题即“发现社会”,作者认为,社会是比经济和市场更为广阔、也更为核心的关注对象。

作者的核心论点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19世纪文明的解体,是因为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的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1。

基于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展开了实证的论述,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一个乌托邦,经济与社会的嵌入式关系,劳动力、土地和货币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破坏性张力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规范性建议与展望。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市场与国家角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市场与国家角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及其时代意义
按照波兰尼的观点,保护社会免于为市场所害 的这种“双向运动”在这一条件下必将出现。中国
济学家哈耶克的“市场是自发而且不能进行干预” 观点不同的是。波兰尼认为市场秩序是不自然的,也 不是自发的;同时,对自由市场的适度和有效干预是 正常和自然的。如果人们任由市场经济“自我调 节”的发展。人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和 社会灾难。前文已述,波兰尼指出,仅仅依靠自我调
但国家因其在市场经济产生和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
重要作用同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大转型”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市场经济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也
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 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波兰尼提出的许多观点对于 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8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资本和货币市场
和地域差距、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养老 保险、加强和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等都是 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中,变“市场社会”为“社会 市场”,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关 键的作用。
五、波兰尼“大转型”思想的价值及启示
和剧烈的社会动荡。这也是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给
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注释: ①“卡尔・波兰尼政治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8n一
出版社,2006年,第33页,第30页。 @参见王绍光的<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 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l期)第129一148页。 ⑤林义、林熙:.(卡尔・波兰尼的社会经济思想及其当 代价值>[J],<经济学家>2009年第6期,第50页。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2009 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拾华)

大转型读后感

大转型读后感

关于政府适当干预的思考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新自由主义经济一直倡导自由市场,强调“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是无论是从19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带来的灾难,还是20世界和21世界的两次大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都不难发现,完全放任的市场总是会有失灵的时候。

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有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自由主义市场的失败,他也一再的强调,完全“脱嵌”的市场经济是乌托邦式的。

波兰尼详细论述了英国的“圈地”运动,他赞赏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于“圈地”运动的干涉主义,认为“反圈地立法虽然没能完全阻止圈地运动,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效的”,人们不该忽视它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地方市场和邻里市场的叙述,我们看到,国家的干预才真正是国内市场的根源。

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1、社会保障问题经济法则来源于自然法则(羊与狗的例子),自然选择认为必须有贫困的人存在,只有贫困的存在,才会有为了不挨饿而努力工作的人。

同时,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贫困的发生。

为了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解决贫困问题,政府的几乎强制的再分配能极大的减少贫困的发生,防止社会的崩溃。

2、劳动力、土地、货币的虚构商品性从根本上来说,劳动力只是人的技能的一种体现;土地只是自然的一种形态;货币本身可能并没有价值,他们都不属于商品。

然后劳动力、土地、货币(资本)却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元素。

把他们当作商品,使得市场经济系统完全凌驾与社会系统之上,换句话说,使得人们完全以逐利而存在,失去了个人的价值,最终导致社会的消失。

3、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金本位制度就发生过严重的危机。

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拿到现代来看,就是各国货币币值的不稳定状况。

货币币值的不稳定会严重损害全球化的贸易,尤其是会对经济实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创。

因此,需要有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本国的货币不受打击。

4、市场自发调控的苛刻条件经济学对完全市场的假设条件太过苛刻,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稀缺性,在现实世界中这些都很难实现,所以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常常会使得经济陷入危机。

大转型感悟

大转型感悟

站在兔毛的顶端——以方法论眼光读《大转型》感悟乔斯坦·贾德在他的《苏菲的世界》中说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兔毛深处,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努力站在兔毛的顶端去发现真正的世界。

而每个研究人类社会科学的学者同样需要有哲学家的思维,站在“兔毛”的顶端:用最宏观、最系统、最全面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

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历史学家,都一定要把握住所有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因素,才能真正把握人类社会本质,解释清楚人类社会中的问题。

这就是我从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中所得到的感悟。

在本书的前言中,信息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道“波兰尼强调了自由劳动力市场、自由贸易和自发调节的货币机制这三个信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波兰尼把市场看做一个更为广阔的经济的一部分,并且把这个广阔的经济看做一个还要广阔的社会的一部分”……弗雷德布洛克所做导言中也说到“波兰尼反复说一种脱嵌的、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是一项乌托邦建构;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结构”……不难看出,之所以斯蒂格利茨说“波兰尼所提出的问题和视野并没有丧失它的卓越性”,源于他分析问题的广度。

我认为其广度体现在三个方面:将经济研究与历史社会研究相联系;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经济变迁;从多方讨论市场制度。

首先波兰尼将经济研究与历史社会研究紧密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单纯研究经济问题。

波兰尼在第四章中提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具有一种互通有无、互相交易的秉性。

这种所谓的个体交换的秉性,导致地方市场和劳动分工的必然出现,由此形成远程贸易和地域分工。

因此,在自由放任的前提下,市场经济将能够自发形成,并自主运转和成长,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而波兰尼的看法是,在我们的时代之前,没有任何哪怕只是在原则上由市场控制的经济曾经存在过,通过交换来获取利益和利润这样一种动机,此前从未在人类经济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从而波兰尼批判亚当斯密“对早期人类经济心理的假设是错误的”,波兰尼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类的行为动机并不在于维护占有物质财物的个人利益;而在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权利,他的社会资产。

解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解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解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作者:李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波兰尼所著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是一部描述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转变的宏大著述,这一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和国家政策上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重要性和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已经被广泛研究了,而以方法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从书中所用的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出发,呈现这一著作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一次新的尝试。

关键词:方法论;经济分析;历史分析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035-03英国《卫报》的经济学的编辑里·埃利奥特写到:“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两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出版了。

其中一本是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它值得人们好好阅读。

”这是对《大转型》这一书的客观评价,而《大转型》自诞生以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内容上的分析、讨论已经有很多了,但从它的研究方法出发仍然是一次新的尝试。

印度学者拉姆·纳斯沙玛曾指出:“一个学科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是由于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

”①这本著作在方法上的运用可以为我们反观其内容提供镜鉴。

一、经济分析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紧密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政治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只有从经济的角度来考察政治的发展轨迹,才能够对政治的理解以更深入更彻底的诠释。

通过经济分析,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产生的经济根源,为研究政治现象和活动提供了基础。

文中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自发秩序”观点提出了挑战,其表达的中心主题包括: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它们的缺陷——不仅仅就它们的内在运转而言,也包括它们的后果(如,对穷人造成的影响)——是如此重大,以至于政府干预成为必需;以及,所产生的这些后果是否严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迁的速度。

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的一些思考

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的一些思考

读《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的一些思考作者:石云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9期摘要波兰尼认为自由市场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社会的失败,而一旦人类社会形成后,其就会起而反抗这种对其有破坏性的制度,而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对自由市场的限制与影响,使资源得不能按市场的规则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使用,从而催生了生产的盲目与相对过剩,继而造成失业、购买力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结果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性的大危机,二者对自由市场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从而对其它由此衍生的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社会被发现作者简介:石云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067-02波兰尼在文中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来向我们呈现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起源和作者所探索的解决方法。

波兰尼在文章的开篇就提出了其认为的支撑现代世界的四大支柱——势力均衡体系、国际金本位制、自我调节的市场和自由主义国家。

其中自由市场被认为金本位制的基础进决定势力均衡体系,书中写到“在这些制度中,金本位制被证明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但是金本位制度的源泉和基体是自我调节的市场。

正是这个创新制度引起了一种特殊的文明。

金本位制度仅仅是想把国内市场体系扩大到国家领域的一种尝试,势力均衡体系是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上的建筑,并且,部分的通过金本位制来运转,而自由主义国家本身就是自我调节的市场的结果。

19世纪各种制度体系的关键是统治市场经济的那些法则。

”所以,作者认为现代世界所面临的问题的症结都源于自由市场所处的宰制性地位。

对于自由市场所处的这种宰制性地位,作者认为并不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结果,市场的完全自发的调节也并不是市场的必然属性,他写到“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对直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市场的历史的概览。

正如我们所知,人类历史在此之后的下一阶段就是试图建立一个巨大的自发调节的市场。

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

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

大转型卡尔波兰尼读书笔记《大转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一贯的“整体性”的观察方法,即将经济看做是镶嵌于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经济秩序只不过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功能,前者寓于后者之中。

而现代市场经济正是试图使经济成为独立的部门,让经济制度为整个社会制订运转法则。

在这个意义上,波兰尼不但拒斥了经济自由主义者将交换(经济动机)定义为人类行为动机基础的一系列观念,同时对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简单的“经济决定论”进行了反驳,因为这二者虽然壁垒分明,但实际上共享了一个前提:经济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在波兰尼的眼里,将经济目的作为人、社会奋斗的目标本身,事实上构成了“异化”。

这种“异化”正是市场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市场经济不被当作通往更为基本的目的——比如人类幸福——的手段,其本身倒成目的。

在波兰尼的观点中,前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断裂的,这样的断裂也就是所谓的“大转型”,即经济从“镶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脱嵌”出来。

但波兰尼接着论证到这种“脱嵌”是不可能成功的。

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是市场经济体系得以形成的三个关键性要素,如果不将这三个要素组织进行自由市场“交换”中,市场经济秩序就不可能形成。

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最终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货币市场”,但“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显然都不是商品;这样一个基本假定,即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都必须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对他们而言是不成立的。

换言之,根据商品的经验定义,它们不是商品。

”因此,波兰尼称这三种所谓的商品为“虚构商品”。

问题是,如果要将这些“虚构商品”真正放置在市场上,令其处于“待购”状态的话,事实上等于把人类所处的环境和人类自身推向市场,人类社会成经济体系的附属品。

这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也理应置于正义人类的批判之下。

在市场经济力图扩张并将越来越多的要素囊括进市场体系的同时,人类社会兴起了“社会保护运动”。

矛盾的是,惟有通过通过一系列国家制度的强制手段,自由市场才得以形成,且自由市场状态的维持也需要更多的管制和疏导;但社会保护运动却完全是自发的,只要市场的扩张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这股运动就会自发地迸发出来。

2 卡尔 波兰尼 《大转型》

2 卡尔 波兰尼 《大转型》

• 根据商品的定义,即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都必须是为 了出售而生产出的。劳动力是人类活动的另外一个名称, 土地是自然的一个名称,而非人类创造,货币是购买力的 象征。它们都不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因此,这三种要 素不是商品。 • 这三种要素的商品形象是虚构的,是虚拟商品。那虚拟商 品是如何 • 实现的? 卡尔· 波兰尼认为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干预, 才能实现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虚拟化。当国家由自由意 识形态主导,并强力提升市场在社会中的地位,将劳动力、 土地和货币合法地推入市场,使它们能被自由买卖并受到 市场的支配,这就形成了市场社会。 • 市场社会拒绝原有体系中社会对人的保护,迫使人们出卖 劳动,减少对土地买卖与货币使用的管制。
• 是什么因素造就了19世纪的“和平百年”?又是 什么因素在20世纪一开始就摧毁了西方世界的和 平?与卡尔同时代的理论家,大多从那些有损于 “和平百年”之制度基础的种种潜在因素中去寻 找答案。 • 卡尔则完全相反,他坚信“和平”与“战争”有 着必然的历史联系。在他看来,“百年和平”并 不是因为19世纪不存在冲突的原因,而是因为19 世纪的西方文明出现了一种对和平的热切兴趣: 贸易在这个世纪里史无前例地与和平连接在一起。
大转型的问题意识
• 《大转型》是针对将西方文明缺陷表现得淋漓尽 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写的。战争期间,盟国的 喉舌将所有祸根归咎于“专制国家”和“军国主 义”,流行于民间的理论更是局限于就祸端谈祸 端。 • 犹太人卡尔也是纳粹的受害者。然而,在理论思 考中,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超然和冷峻气质。
• 对于卡尔来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 与19世纪西方文明的“百年和平”构成鲜明的反 差。19世纪出现西方文明编年史中没有先例的现 象,这就是1815年至1914年之间的“百年和平”。

卡尔·波兰尼的市场经济思想及其政治价值

卡尔·波兰尼的市场经济思想及其政治价值

卡尔波兰尼的市场经济思想及其政治价值张亚甫;钟文圣【摘要】卡尔·波兰尼批判自我调节的市场理念是乌托邦,自由市场和社会自我保护的“双重运动”使得自我调节的市场不可能实现,并由此构成社会的大转型.自由市场催生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本质上与人类的根本境况相关,人之境况是社会与政治的源泉,政治行动在维护社会与市场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政治价值规导下的互惠经济能够与社会友好合作,具有互惠性与公共性内涵,启示我们对市场的干预必须坚持公平的政治价值和回归公共性.【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0)006【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市场;社会运动;政治行动【作者】张亚甫;钟文圣【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215123;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91.3卡尔·波兰尼(1886—1964)是20世纪一位杰出的经济史学家,他成长于匈牙利,颠沛流离于英国和美国等地,耳濡目染社会变动,切身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带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与责任意识。

自由主义法哲学和政治哲学家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等著作中表达了崇敬和捍卫自由市场的立场。

相比于经济自由主义者对自由市场的极力赞美,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提出了对自由主义市场崇拜的著名批判,该书隽携丰厚的原创思想,散发着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魅力,融入了他对市场经济、社会政治及其背后制度的长久持续关注,在对市场经济的争论依然存在的今天,重读波兰尼,对于认识当下的市场经济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巅峰背后的危机波兰尼在开篇即介绍了他所处时代的政治和经济起源,及其引发的大转变。

他指出,19世纪的文明立足于四个奠基性制度之上,第一,用于防止大国之间发生任何持久的和破坏性的战争的实力均衡体系;第二,象征的世界经济组织的国际金本位制;第三,造就空前物质财富的自我调节的市场;第四,自由主义国家。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历史课题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历史课题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历史课题作者:李新廷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01期[摘要] 要解读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必须要放在市场经济时代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之下。

通过波兰尼“双向运动”理论的分析视角,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成功及社会主义建设是市场经济与反方向社会保护运动之间博弈的结果。

正是市场经济运行带来的苦难促使了社会主义这一反方向保护力量的崛起并引导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那么,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它不能回避发展市场经济这一历史课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主义;波兰尼;双向运动;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1-0029-06[收稿日期] 2012-11-20[作者简介] 李新廷,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基本理论。

自西方的坚船利炮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之后,便开启了东方传统文明古国的现代化转型之门。

这些地区的社会结构改变是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被动反应与民族觉醒的“双向运动”。

从外来的冲击开始那一刻,这些东方传统国家古老的高度集中的社会结构大厦就已摇摇欲坠,无法抵御现代化运动的侵蚀,在西方文明的强大优势面前纷纷脱落解体,从此开始了崎岖颠簸的现代化转型历程。

中国,这一有古老文明的东方传统社会的代表,也身处这现代化世界潮流的巨大漩涡之中。

从传统迈入现代,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市场经济时代下的社会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力量的博弈,各种矛盾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古老文明自新的苦难。

正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困苦之中,代表社会底层的共产党的成立、壮大及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思潮的高涨给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带来了希望。

对于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苦难,作为反方向保护运动力量而兴起的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带领着全国大众结束了这场全面失序中极其痛苦的梦魇,避免了社会的再度沉沦与挣扎,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秩序与保障。

镶嵌·纠偏·复归:思想政治教育“重返”社会的逻辑理路

镶嵌·纠偏·复归:思想政治教育“重返”社会的逻辑理路

2024年4月Apr.2024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41卷第2期Vol.41㊀No.2doi :10.3969/j.issn.1672-0598.2024.02.01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3-06-16㊀基金项目: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0YJC710059)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CIE210151) 新时代 五育并举 视域下涵育高校教师使命自觉的路径研究 ㊀作者简介:王俊斐(1991 ),男,贵州贵阳人;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㊂㊀本文引用格式:王俊斐.镶嵌㊃纠偏㊃复归:思想政治教育 重返 社会的逻辑理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2):165-172.镶嵌㊃纠偏㊃复归:思想政治教育 重返社会的逻辑理路∗王俊斐(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㊀550005)摘要:与社会疏离造成的政治性对社会性的遮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风险的突出问题㊂而社会性的觉醒不断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要感知社会㊁回应社会㊁建构社会,并催促其在省思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 重返 社会,以消除 脱嵌 于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的 失联 状态㊂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国家与社会两个方面获取复嵌入社会结构的 双重赋权 ,扎根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当中;在树立科学社会观的基础上,架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观念衔接;通过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网,打通国家㊁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思想联结,构建共同精神家园㊂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脱嵌;社会结构;社会观;关系网中图分类号:C912;D6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0598(2024)02-0165-08社会结构转型的实然力量与意识形态建构的应然力量之间的博弈与融合,不断重塑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社会品性㊂近年来,学界掀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学科研究的浪潮㊂以孙其昂㊁杨威㊁李辽宁㊁卢岚㊁叶方兴等人为代表的思政学人不断催生和型塑着思想政治教育的 社会视域 ,进行社会学研究范式与现代转型研究范式的诸多尝试和探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的 回归 ㊂但由于对社会现状的感知 不及时 而出现的滞后于社会发展要求㊁对社会问题的阐释 不深刻 而导致的学科自觉不足㊁对社会精神的治理 不到位 而产生的意识形态风险等,使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处于有效性困惑之中,从而造成其 回归 之路受阻和 回归 不全面㊁不深入㊂这就需要在 社会视域 的关照下,对其 回归 历程及其 脱嵌 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化解其政治性对社会性的遮蔽状态㊂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审视自身与社会疏离的现代性风险?又如何探寻 重返 社会的理论逻辑?如何在 回归 社会的过程中重新认识社会㊁融入社会?破题之要则在于认识和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社会结构转型变迁之间的联动和互构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省思,并由此探寻思想政治教育 重返 社会的逻辑理路㊂56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一㊁ 失联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风险的突出表现从社会系统 脱嵌 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现代性建构的进程中日益拉开了与社会的距离, 脱离社会或远离社会,疏离社会,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性风险的突出维度 [1]㊂换言之,因 脱嵌 引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 失联 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丢失了功能实现的社会场域㊂卡尔㊃波兰尼在‘巨变: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阐述市场经济对社会的 嵌入 关系时,认为市场经济始终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建制之中, 脱嵌 的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㊂波兰尼指出: 这种自律性市场的信念蕴含着一个全然空想的社会体制(Utopia)㊂假如不放弃社会之人性的本质及自然的本质,像这样一种制度将无法存在于任何时期㊂ [2]这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十分相似㊂当我们说 嵌入 社会时,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 定在 之中,而 脱嵌 则意味着对这种 社会定在 的摆脱和抽离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客观社会现象,始终以一种内嵌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㊂如果把社会结构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范畴;如果把社会结构分为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社会四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兼有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双重内涵㊂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脱嵌现象,不是说存在脱离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疏离于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的脱嵌,主要表现在与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的脱嵌㊂(一)思想政治教育脱嵌于一定的社会现实什么是社会现实?马克思说: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㊂ [3]社会现实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就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结成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 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3]㊂所以,社会现实就是一定时期的 社会定在 ㊂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一定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㊂现实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导向,离开了现实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力的现实支撑,势必会陷入形式主义境地,造成与现实脱钩,使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㊂ [4]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结构地位的抽离㊂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的判断,应理解为其功能性存在和关系性存在,即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结构的嵌入㊁协调㊁整合㊁保障等功能及其与其他社会结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㊁相互促进的关系㊂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与阶层结构的脱嵌㊂社会分工不断发展,阶层结构得以不断分化,新阶层不断产生,阶层快速流动,同时把丰富的社会关系格局框进了时空压缩的社会结构,丛生出了新的特征和新的挑战㊂这种劳动分工和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格局,正是涂尔干所说的 有机团结 的社会结构㊂但社会失范事件的频发,以及诸多阶层矛盾的交织重叠,都表明这个有机团结的社会结构还未获得足够的道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支撑㊂思想政治教育缺场,直接导致了阶层间利益表达和思想沟通渠道的闭塞,以及阶层间交流和和解生态链的缺失㊂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结构的适应与嵌入不平衡不充分㊂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空间分化,形成了城乡空间㊁虚实空间并立的格局,衍生出的数字空间㊁微空间㊁边缘空间等,都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 缺场 现象㊂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的变迁过程中,未能及时地㊁整体地感知新时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发展事实,在为其提供 精神屏障 方面出现 钝化 乏力 ㊂再者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抽离㊂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和设计不仅与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发展现状和人们的思想要求,并且从书面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化也存在与社会现实脱嵌的情况㊂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社会需要不适应㊂虽然很多高校在探索多媒体㊁慕课㊁微课程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社会层面也积极通过宣讲团㊁电视节目㊁网络㊁自媒体㊁社区服务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人们的期待之间仍有落差㊂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社会发展不契合㊂时代的快速发展在661第2期王俊斐:镶嵌㊃纠偏㊃复归:思想政治教育 重返 社会的逻辑理路社会话语的变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虽应秉持其政治性本性,但若缺乏一定的时代感,则不能引起接受者的共鸣㊂当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脱嵌于社会现实而仅凭理论构想绘制未来蓝图,也就无法真正起到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㊂(二)思想政治教育脱嵌于人们的生活世界人在生活世界生存,并在其中实现自身价值㊂思想政治教育源起于人们在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需要,这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提升以及人们的意义世界建构,方能使人们的生活世界更加丰富㊂ 思想政治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㊁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 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 ㊂制度化教育出现以后,特别是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以来,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生活世界之中分离出来㊁孤立起来,社会越来越强化道德教育的工具价值,即为社会㊁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发展服务的价值,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封闭的制度体系,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㊂ [4]在社会转型时期,生活世界中的精神迷失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㊂生活世界的精神领域中频现消费主义㊁享乐主义㊁虚无主义㊁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充斥着 躺平 ㊁焦虑㊁冷漠㊁空虚㊁迷茫等社会心态,也呈现出 去意识形态化 ㊁泛娱乐化㊁表面化等不良倾向㊂这就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们生活世界的难度,生活世界中的精神供给和引领不足或缺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的生活世界关照不足和融入不佳,未能使其提供的精神产品与人们的生活世界形成意义上的契合㊂当然,这里的脱嵌现象有主动和被动之分㊂主动脱嵌意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研究上对生活世界的关怀不够及其话语权在生活世界中的旁落和解构,在社会实践中的活动场域覆盖面不够㊁社会建制不足,难以找到融入人们生活世界的途径;被动脱嵌意指加速流动的现代社会所造成的普遍不确定性把进行确定性价值观念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隔离在人们生活世界之外㊂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感知社会㊁回应社会和建构社会时的迟滞和弱化,难以与社会 保持联系 ㊂二㊁镶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 寻根之旅思想政治教育要重拾与社会的 紧密联系 ,就要开启自己的社会 寻根之旅 ㊂而 寻根之旅 的前提,首先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复嵌入社会进行合法性论证,把抽离于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重新镶嵌到特定的社会结构当中㊂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社会学家马克㊃格兰诺维特在其1985年发表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一文中,提出了 镶嵌 这一概念㊂他强调社会网才是造就社会行动的真实原因㊂他指出: 行动者既不是像独立原子一样运行在社会脉络之外,也不会奴隶般地依附于他/她所属的社会类别赋予他/她的角色㊂他们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企图实际上是嵌在真实的㊁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的㊂ [5]可见,格兰诺维特的 镶嵌 概念,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镶嵌 ,与一定社会关系的情境性因素之间构成因果关系㊂这里的 社会关系系统 即为社会结构㊂本文借用 镶嵌 一词,旨在将脱嵌于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复嵌到社会结构当中,使之在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根本和创新源泉㊂(一)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社会结构的 双重赋权一方面是国家赋权㊂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政治权力强弱中获得张力空间的㊂ 政治权力的强弱并不是简单地视其强制力㊁对暴力的垄断程度,而是看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相互赋权㊁相互传递正能量的程度㊂一方面,要看合法垄断暴力的机构渗透社会结构的能力,反过来,也看社会支持㊁配合政治权力的程度,这些都离不开作为 网络 的意识形态权力㊂ [6]意识形态权力以一种 弥散性 的存在方式,贯穿于国家权力结构之中,也通过国家权力对社会结构的渗透和浸润实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调节,以证成自身的观念合法性㊂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意识形态权力提升的标志,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之时被赋权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㊁传导和维护,亦即国家价值的建构㊂而意识形态权力需要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㊁渗透到具体的社会结构中才能真正实现㊂这就 赋予 了思想政治教育76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进入社会的权力㊂金林南教授曾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权力的运行方式,而国家形式的意识形态权力的运行必须契合该国具体的社会结构,顺应该国整体的权力运行逻辑㊂ [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社会结构既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赋权的结果㊂另一方面是社会赋权㊂ 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也为自己的生存赋予一种价值依据㊂ [8]当社会的自主性因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改善而不断提升时,社会对这种意义系统和价值依据的需要就会更迫切,这就从社会层面确立了政治社会化的合法性㊂社会的需要就是社会中的人的需要,意义世界和价值观念必然是通过人的言行表达来体现的㊂但就中国社会而言,社会精神结构的发展没有与社会物质结构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出现 错位 ㊂社会结构的转型变迁解构了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而传统㊁现代与后现代的交织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建构任务增加了难度㊂俞吾金先生说道: 既然我们也生活在这个飘荡无根的时代中,我们又如何找到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点,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批判这个时代呢?毋庸讳言,我们全部思想的出发点应该是真实的生活世界㊂ [9]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从社会结构转型的社会现实出发,对新时代人的精神特点进行诊断和把握,进而开展治理和建构工作㊂从这一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社会结构也是社会赋权的结果㊂(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植根于社会结构如陆学艺先生所说: 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众多社会现象的出发点㊂ [10]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甄别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就动态存在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当中㊂对人们多样化精神世界的深入把握,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深层透视,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回到社会现实当中,将研究视野植根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在广阔的社会结构中实现研究视野的拓展和转换㊂这也将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生长点㊂其一,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获得解释㊂恩格斯曾说: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 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㊂ [11]意即,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思想品德呈现都可以从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找到其形成的原因㊂中华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至今,就在于我们的文化根基从未中断,这得益于一定的社会结构㊂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宗法一体化的家国同构结构㊁发达的地主经济和官僚政治,及其基于儒家学说构建起来的意识形态结构,共同筑造了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㊂朝代的更替并未改变这种超稳定结构,所以中华文化得以长久延续㊂直至近现代以来,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成功,才真正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社会的一体化结构,人们的思想开始出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交锋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高复杂性和高流动性,使中国人民的物质条件㊁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㊁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人们思想观念中变与不变的博弈㊁传统与现代的纠缠,也表现为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和思想关系上的断裂和重构㊂这就意味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还未完成整体性的变迁㊂可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嵌套在社会结构中,从社会结构的构成和变迁中把握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提升性地建构㊂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形成和发展也源于一定的社会结构㊂不同时代㊁不同国家都有符合自己价值建构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由特定时期的社会结构决定的㊂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变迁,不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也记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轨迹,还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方向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想要有所超越,我们就必须考察可能范围内的所有社会结构,既包括当代社会结构,也包括历史上的社会结构 [12],还包括同一时代下不同空间维度的社会结构,以此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长波段历史视野㊂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起点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结构造成的特殊形态,批判性地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取之处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立足当下的社会结构转型特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并根861第2期王俊斐:镶嵌㊃纠偏㊃复归:思想政治教育 重返 社会的逻辑理路据社会结构转型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对不同国家社会结构不同形态的了解,理性认识不同国家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不同特点的社会原因,也区别㊁吸收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可资借鉴之处㊂所以,通过对社会结构中隐藏的历史密码考证,可以探寻和检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生成㊁发展脉络和发展向度㊂三㊁纠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观念衔接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需要立基于社会大地之上,并由此生成对社会以及自身与社会关系的系统性观念体系,即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观 ㊂思想政治教育唯有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再嵌入,才能将自身与社会重新紧密联系起来,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自己的 社会观 ㊂华东师范大学叶方兴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树立一种全新的社会观,以期 以具体的㊁历史的思维方式看待社会,消除个人与社会的两极对立,同时能够反映现代社会流动性㊁开放性㊁公共性的特征 [13]㊂这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品质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树立起科学的社会观,以视域的融合促成现实的互动,在互动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 重返社会的进程㊂(一)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为指导科学理论的指导有利于科学观念的形成㊂不同学科主体对社会的不同认知,会形成多种多样的社会观,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㊂各种不同的社会观折射出认识社会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方法论㊂马克思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创立了唯物史观,确立了认识社会的根本方法,为我们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观提供了指导㊂马克思说: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 社会 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 [3],当我们以观念的方式掌握社会时, 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㊁理论地活动着㊂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㊂ [14]马克思赋予社会强烈的现实性,并提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着现实活动的人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社会存在就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存在㊂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型塑了包含经济结构㊁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在内的社会结构,而实践的动态性则决定了社会结构存在的动态本质,社会结构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发生改变㊂社会进步的必然性意味着暂时的㊁历史的社会结构会被更高级㊁更具有生命力的社会结构所取代,因此社会历史始终在 实然 与 应然 的张力中实现对现实的批判㊂马克思在赋予社会现实性的同时,更赋予社会以历史性,以避免我们在认识社会时陷入僵化思维方式㊂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观应以马克思的社会观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及其方法论为指导,从现实的人出发去认识现实的社会结构进而认识现实的㊁具体的社会,用科学的理论㊁科学的方法建构科学的社会观㊂(二)树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观作为一个观念结构体系,是一系列观念认识的综合,有着完整的架构,其主要内容应包含四个方面,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残缺或谬误都会导致整个认知观念的偏差,进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步伐㊂其一,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确证是前提㊂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指向是人, 是处在现实的㊁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3]㊂这种现实的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㊂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和了解社会,实质上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人,而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确证就成为树立社会观的重要前提㊂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认识和肯定是基础㊂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须臾不可离开社会, 离开社会,离开社会中的人的存在和变化,离开社会和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15]㊂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要肯定社会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属性的现实,否认或者忽略其社会性,容易走向脱离实际抑或泛政治化的倾向㊂其三,对社会的系统认知是条件㊂社会观既是部分的更是整体的,需要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位置和功能作用㊂在认识社会的时候,不仅要认识社会的全961。

国内对卡尔·波兰尼《大转型》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卡尔·波兰尼《大转型》的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卡尔·波兰尼于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重新进入人们视野。

文章对"嵌入""脱嵌""双重运动"等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从《大转型》理论现实意义的探索、对中国的实证研究以及对其理论的反思三方面梳理了国内学者近年来对《大转型》的研究现状。

提出国内学者应综合运用系统研究法、注重学科知识交叉,从社会转型的宏观视角来深入分析"大转型"思想内涵,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伴生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总结经验,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神话的自由市场从波兰尼的大转型_说起

神话的自由市场从波兰尼的大转型_说起

收稿日期:2009-03-01作者简介:赵君(1964-),男,吉林长春人,郑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副研究员。

 第42卷 第5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Vol .42 No .5JOURNAL OF ZHE NGZ HOU UN I V ERSI TYSep.2009 “神话”的自由市场:从波兰尼的《大转型》说起赵 君(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15)摘 要: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描述的是19世纪世界文明向工业时代过渡时期,经济、文化与价值观念各方面的转变。

这个转变对于西方历史而言已久远,但是却和当下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转型异常相似:很多由市场引发的失业、经济萧条、股市下跌等问题迎面而来。

波兰尼的《大转型》虽然分析的是19世纪的历史,却很好预测了市场潜在的危害,并力荐社会保护性措施的开展,对理解今天的中国现实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神话”;自由市场;大转型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5-0112-031 市场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功不可没,其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国际地位也在迅速提高。

然而在自由市场一路高奏凯歌时,潜在问题也日益突显。

如何正确理解由市场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其实自由主义在鼓励市场自由发展时,并没有完全抛弃国家的适度引导,但是,对于异化后而狂热追求“自由市场”的人来说,则背弃了这个原则,他们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把种种的灾难和困境归因于国家,认为国家的计划造成了集权国家的产生,限制了市场功效的发挥与财富的增长,抑制了市场“无形之手”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主要是因为自由主义宣扬的自由与利润,繁荣与增长切合了中国的特殊转型期。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朦胧而晦涩的,其实自由主义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经济自由主义,市场就是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的重点。

回到波兰尼_波兰尼卡

回到波兰尼_波兰尼卡

回到波兰尼|波兰尼卡回到波兰尼。

——《大转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引言[②]波兰尼最初是作为一名经济人类学家被引入国内学术界视野的,[③]但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在社会学领域,波兰尼提出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概念被伊万·撒列尼(ivanszelenyi)与倪志伟(victornee)等人运用于对计划经济国家以及市场转型国家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并进而成为当代中国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背景(szelenyi,1978;nee,1989、1994;孙立平,1995);波兰尼首先提出的“镶嵌/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更是被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等人作为“社会网”(socialnetwork)理论的核心概念加以运用,进而发展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纲领(格兰诺维特,2007);近年来引起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美国社会学家布洛维(michaelburawoy)则是将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所提出的经济与社会的“双向运动”(doublemovement)理论分析框架及其“自我保护的社会”(self-protectionofsociety)思想[④]作为其所谓后共产主义时代的“社会学的马xx主义”(sociologicalmarxism)的重要理论来源(布洛维,2007/2003)。

在经济学领域,波兰尼在《经济:制度化的过程》(theeconomyasaninstitutedprocess,1957)一文中区分的“…经济‟的形式含义(substantivemeaning)和实质含义(formalmeaning)”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在美国经济人类学界引起了一场影响其社会科学发展的“实体经济学”(substantiveeconomy)与“形式经济学”(formaleconomy)之间的大辩论(施琳,2002)。

尽管波兰尼对形式主义经济学的批评以及后来“实体经济学”的发展最终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动摇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地位,但在某些领域,例如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y,nie),波兰尼对市场的独特理解以及相应的制度观念依然是无法回避的(danielankarloo,1999、2002;林义,2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与市场的博弈理论及其历史——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摘要】本文从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视角,系统介绍了卡尔·波兰尼对于社会与经济二者关系的论述,探讨了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双重运动”理论以及国家的作用等理论,从而为社会与经济的博弈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文中根据劳动力、货币、自然的商品化过程将历史上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其博弈过程,并指出其博弈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最后根据博弈历史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对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应该持有的理性态度。

【关键词】社会与市场《大转型》自由主义博弈历史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一)引言卡尔·波兰尼被公认为是杰出的经济史家,在他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以下简称《大转型》)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分析的历史的视角,也为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了一个渠道。

时至今日,阅读这本具有著作仍然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新问题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波兰尼的思想广泛而且深入,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虽然其理论却较少地被各个学科的正统和主流派别所提及和研读,同时其作为社会主义者的身份似乎也从未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正式承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大转型》这门书中,波兰尼开创性的将市场的分析视角扩展到“市场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的框架里面(以前的理论为纯粹的经济学市场理论或者社会学方面的思想理论),并且发掘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

作为人类社会两个有着截然不同运动机理的事物——社会与市场共存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由于市场天然的扩张性特点,市场的强大活力必然导致其侵入到社会的边界,而这种入侵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与市场对立的社会对此将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二者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曾经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目前为止经历过几次大的博弈?二战以后社会与经济的博弈情况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的论题——“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二、《大转型》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学术理论背景对于其成书具有很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开篇先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可能是有必要的。

(一)作者的生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尼曾在奥匈帝国的军队服役,后来先后当过大学教师和报社编辑,1934年到英国的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任教,之后前往美国,在本宁顿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任职。

《大转型》成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本书于1944年出版,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这部书的出版恰逢其时的描述和揭示了当时“烽火狼烟”的国际时局。

(二)学术理论背景自亚当·斯密创立经济学这门学科以来,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就一直被大部分经济学家奉为槔圭,一方面是经济学家对这个假设的极端信仰,另一方面,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硬核“经济人”假设从形成起就不断受到“社会人”假设的反拨与挑战,推动整个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发展,而波兰尼的“嵌入”理论正批判地颠覆了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三、波兰尼的社会、国家与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卡尔·波兰尼的社会与经济博弈的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全新的社会、国家与经济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在这个博弈关系的解释中,波兰尼构造了几个全新的关键概念,包括“嵌入”(embeddedness)、“脱嵌”(disembedded)和“双重运动”(doublemovement)等。

这几个概念和关系和系统的阐述了波兰尼的经济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思想内容,而且正如经济学假设对于经济学理论内容的巨大作用一样,波兰尼对于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描述可以理解为其后续理论的基本前提,理解波兰尼的社会与经济博弈必须从这些基本理论开始。

“嵌入”理论是波兰尼对当代社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社会与经济博弈活动的基本框架结构。

主流经济学的传统观点一般认为,经济是一个由相互连锁的市场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

这一认识背后的逻辑是:经济是一个自足的、独立的系统,经济与社会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经济可以凌驾于社会之上。

但在波兰尼那里,经济并非像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自足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与社会关系的。

对此,波兰尼用了“嵌入”一词来说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波兰尼认为,与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设想的相反,人类并不具有与生俱来的倾向于交换的天性,最初劳动分工的发展也并不依赖于市场的存在,人类的经济是浸没在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

他的行为动机并不在于维护占有物质财物的个人利益,而在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权利,他的社会资产。

只有当物质财物能够服务于这些目的时,他才会珍视它。

在每一种情况中,经济体系都是依靠非经济动机得以运转的。

在波兰尼看来,19世纪以前的人类社会,经济始终是嵌入于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之中的,是附属性的,经济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秩序是社会秩序的功能之一,两者是相容互利的。

市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危机,是稍后出现的事实,根源在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家们以自由市场理论来应对早期工业化的困顿,这种理论的核心信念是,“自我调节的市场”可以成为一个不被控制或自我控制的系统,人类社会应该从属于自发调节的市场。

这样一种信念逐渐成为西方思想中的一个基本信条。

自我调节的市场成了支撑19世纪西方社会秩序的四种主要制度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这种制度上的创新打破了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有机结构,经济终于脱离开社会,成为“脱嵌式”经济,并且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的主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社会和前工业社会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断裂,即经济从“嵌入”于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脱嵌”出来。

这种大断裂也就是波兰尼所说的19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大转型。

1.“双重运动”的提出“双重运动”是波兰尼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与历史上“嵌入”于社会的经济关系不同,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是与社会“脱嵌”的,它在逻辑上要求社会从属于市场,正如波兰尼指出的,“与一种自身特有的动机”交换或交易的动机相联系的市场模式,是能够创生一种特定制度的,这种制度就是市场。

从根本上讲,这正是由市场控制经济体系会对整个社会组织产生致命后果的原因所在:它意味着要让社会的运转从属于市场。

与经济嵌入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系被嵌入经济体系之中。

经济因素对社会存续所具有的生死攸关的重要性排除了任何其他的可能结果。

在这种“脱嵌”的社会关系中,“获利”成为支配性的动机,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文化法则,一种普遍化的社会意识形态。

原来只在经济领域内才能发挥作用的市场原则,如今被运用于整个社会之内,除了经济领域,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都将毫无例外地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一转变从根本上颠覆了市场和社会两者的关系,其后果,不仅使市场脱离于既有的社会制度及文化传统约束,而且使市场成为全部社会生活的主宰,使社会的运转从属于市场。

社会所有行为和活动都需要服从于经济价值与市场的操纵,由此造成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关系的错位,从而导致了19世纪以来“我们时代的根本变革”。

2.“脱嵌”的不可能性在指出人类文明由“嵌入”式经济社会关系向“脱嵌”式经济社会关系转变的同时,波兰尼进一步论证了这种“脱嵌”是不可能成功的。

他认为,要想创造一个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商品化是三个关键性要素。

但根据商品的经验定义,只有那些为了在市场上出卖而生产出来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商品。

而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显然并不是真正的商品。

因此,波兰尼称这三种所谓的商品为虚构商品。

而如果要将这些虚构商品真正放置在市场上,事实上就等于把人类所处的环境和人类自身推向市场,人类社会于是成为经济体系的附属品。

3.“脱嵌运动”的毁灭性后果波兰尼指出一个脱嵌的、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力量是十分野蛮的力量,因为当它试图把人类与自然环境转变为纯粹的商品时,必然导致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毁灭。

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理念是彻头彻尾的乌托邦。

除非消灭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物质,否则这样一种制度不能存在于任何时期,它会摧毁人类并将其环境变成一片荒野。

他同时认为,在市场经济力图扩张并将越来越多的要素囊括进市场体系的同时,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类社会就会兴起社会保护运动,如此,保护性的反向运动必然发生,因为一个脱嵌的经济社会导致的灾难必须被阻止。

社会保护运动的宗旨在于重新实现社会对市场的控制,或将市场的作用限制在社会能够控制的限度内,避免市场恶性膨胀而最终导致人类社会走向自我毁灭。

但与此同时,这种社会保护运动也蕴含着造成政治、经济停滞甚至是全面社会危机的危险。

一方面是自由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是社会上各种力量保护社会免于市场侵害的反向运动,这种自我调节市场运动的扩展与其对立面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是并生共存的,二者共同构成了19世纪人类历史最为显著的特征。

在波兰尼看来,自我调节的市场与社会的保护性反应之间的矛盾,形成了19世纪以来人类所有苦难的根源。

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对自然环境的疯狂破坏,社会关系的商品化、金钱化,极度的贫富悬殊以及时常出现的经济波动造成的社会动荡都归因于它。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20世纪初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是对自由放任所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的一种反动,而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则是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反动。

在波兰尼看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类社会灾难,归根结底都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文明大转型有关,与乌托邦式的自由放任经济所导致的经济社会关系的有机结构被打破有关。

即就近百年而言,现代社会由一种双向运动支配着:市场的不断扩张以及它所遭遇的反向运动。

虽然这种反向运动对于保护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但归根到底,它是与市场的自我调节不相容的,因此,也是与市场体系本身不相容的。

十九世纪社会的先天缺陷不在于它是工业性的,而在于它是一个市场社会。

它的解体是由一系列完全不同的原因,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所造成的。

波兰尼的这些论述是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三)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与作用理论国家的引入是波兰尼社会与经济博弈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波兰尼并非仅停留在对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单一论述,他更进一步将国家引入市场及社会关系之中,分析了国家在市场、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角色。

在自由主义者的理论中,市场秩序是一种自发秩序,在这种自发秩序面前,国家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所谓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而波兰尼则强调政府和国家的功能,并提出了一个颇为引人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国家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