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 第一讲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笔法:孔子在《春秋》中通过 一定的遣词造句,曲折委婉地传达 他对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是非褒 贬的评判。这种笔法,就是春秋笔 法。
这些文字简洁却含意丰富、深刻, 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且 也给读者以深刻地影响。
微言大义:这种褒贬和是非批判背 后的标准,就是同“春秋笔法”密 切相关的“微言大义”。它传达了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孔子修《春秋》 的重要目的。
“赵盾弑其君”。然而,事实并非 如此简单。(请大家稍后看视频) 是什么原因使得董狐这样写史 呢?因为他认为赵盾“(子)为正 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 谁”?赵盾是正卿,主管国务的重
臣,虽然曾经逃跑,却没有跑出国 境,回朝后又没有处分弑君的人, 所以政治上必须承担责任。 对此,孔子称赞说:“董孤,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 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
《春秋》中颇为讲究的遣词造句, 体现了孔子的价值标准,传达了他 对于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 或谴责、愤怒,或褒奖、赞许。 “郑伯克段”4字,批评了郑庄公 的“失教”,对“共叔段”的“不 弟”,对
对兄弟的形同陌路,同时也遣责了 段对君不义,对兄不亲,有失子弟 之道。 上述这种撰述笔法,就是“春 秋笔法”。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 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经典赏析
莊公時期1
姜氏請制不許,請京許之 祭仲諫以非制,鄭伯曰姜氏欲之 祭仲諫以謀早,鄭伯曰多行不义 必自毙,子姑待之
制,今荥 阳的汜水 镇 ,亦 称虎牢关。
古京城遗址
共叔段封邑京。 “京”也是郑国(国都在 新郑市)举足轻重的要害之地,位于今荥 阳市豫龙镇京襄城村。
《春秋》在编撰上的突出特点,或 者说它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 就是“属辞比事而不乱”。“属 辞”,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 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不乱”, 除了使用编年纪事这种体裁之外, 还包含了“属辞”中用例的思想, 也就是讲
在遣词造句中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比如,同是记战争,有伐、侵、入、 战、围、救、取、执、溃、灭、败 等不同的写法。同是记杀人,有杀、 弑、尽杀、诱杀、歼等不同的写法。 同是记人的死亡,有崩、薨、卒等 不同的写法。
想,这个“大义”,就是孔子提倡 和宣扬的“道”,孔子的政治伦理 思想,君臣大义(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名道圣教。所以,班固《汉 书· 艺文志》说:昔者仲尼没而微 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孔子并不是“春秋笔法”的首创者。 在孔子以前,那个被称道的直笔的 最早典范——晋国太史董狐,就已 经运用一定的“笔法”在维护礼制, 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了。他在史书 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和 忠君 正名
五、“春秋笔法”的诠释与接受: 史官的权力
一一 字字 之之 贬褒 ,, 严荣 于于 斧华 钺衮 。;
“春秋笔法”的它例:
天王狩于河阳
关于“春秋笔法”的价值批判
肯定:“春秋笔法”的表达方式,则是 把价值判断寓于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 平淡的背后,是深思、再思、三思后的 定论。没有 “炮轰”、“油煎”之类的 语言暴力,高简的文笔,传达的是历史 法庭的冷冷寒意。
就孔子所处的时代而言,孔子的目 的在于奉天法周,欲在天下大乱之 际,冀使天下有道,恢复固有的政 治和社会秩序,故用字遣句之间, 以示正邪有别,如王霸之辨;尊卑 有别,如为尊者、亲者、贤者讳;
以孟子的说法,孔子惩于当时乱臣 贼子横行无忌的局面才作《春秋》 的,《春秋》作成之后,乱臣贼子 人人悚惧,因此在《春秋》之中, 包含有对乱臣贼子的谴责贬斥。
那么孔子是如何进行褒贬的呢?司 马迁解释说: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 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 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
《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 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 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 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 “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 春秋讳之曰“天王狩於河阳”:推 此类
春秋笔法是曲笔吗? 春秋笔法只是帮助表达伦理意 识,发挥伦理道德教化功能,并无 意歪曲或者完全隐藏事实,比如王 霸之辨,尊王抑霸,并未欲掩盖王 霸之事迹。若以崩讳君王之死,并
未真正掩盖君王死去的事实。有的 讳比较隐秘,如书天王狩于河阳, 以为天子巡狩,而讳言为晋侯所召; 又如鲁桓公杀了他的同父异母哥哥 隐公,《春秋》书“元年春正月, 公即位”,以示桓公参与弑
史学与中国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十讲
第一讲 传统下的独白: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
一、一则兄弟阋墙的故事
主要人物表
封名春 的寤秋 奠生小 基,霸 人郑郑 。州庄 新公 郑, 人姓 ,姬 开,
原典欣赏: 《春秋》隐公元年:夏, 五月,郑伯克段於鄢 。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 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 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 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 公弗許。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 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 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 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经典赏析
莊公時期3
貶出姜氏,誓不相見 鄭伯悔之,穎考叔代為畫策 母子相見,其樂融融 詩評
颍考叔祠碑
郑庄公黄泉见母
二、故事中的悬疑: “春秋笔法”及“微言大义”
《春秋》。今存《春秋》一书,相 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加以整理修 改而成的。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完整的编年史。全书记载了上起鲁 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
四年(前481)242年的历史,共 计大小战争230次,灾异122,弑 君36,亡国52,文约而事丰,言 简而旨博。
(三)孔子修《春秋》的目的 孔子修《春秋》,有着强烈的救世 目的。《孟子· 滕文公下》说: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 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 子惧,作《春秋》”,“孔子成 《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平定共叔段之后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 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 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 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 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 曰不然?”公従之。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 而赋:
“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五十 岁后,孔子又短期任过鲁国的中都宰、 司空、司寇之职。孔子一生以聚徒讲学 为主,并曾周游列国,晚年回鲁后据 鲁国史料编定《春秋》,整理过《诗》 《书》《礼》《乐》等文献,对中国 文化典籍的阐发和传播有着巨大的贡
献。孔子是史官文化到诸子学术的 关键性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基础是以血缘为基础的 宗法礼制。孔子试图用孝悌的天然 合理性,来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的合 理性,所以十分看重“礼”的意义。
越境乃免。” 孔子认为这就是公正的史笔, 这也是“书法”一词的首度出现。 董狐的书法是服从于礼的,为礼所 制约,他的直笔也不是简单直接的 “书法不隐”。可以说,史官董狐 之类的书法就是“春秋笔法”的原 型。
可见在孔子之前,史官们就注意到 了用一定的写实笔法来反映历史, 并在字里行间进行道义的评判。而 孔子在此的贡献,则在于将这一套 笔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他所修 的《春秋》中严整地贯彻下来,并 为后代撰史的人所仿效。
史家鼓励道德而不失尊重实录之原 则。最多是干扰了事实的呈现,以 至于需要避讳学来解套,既可解套, 事实也就不会被淹没。
三、一部忧患书: 《春秋》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 末年鲁国人,《春秋》述于孔子晚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先为西 周时期宋国贵族,其曾祖父孔防叔迁 至鲁国,父亲叔梁纥任鲁国陬邑宰。 孔子少时“贫且贱”,曾任管理仓库 的
夷夏有别,如尊夏攘夷。于是孟子 所谓《春秋》一字之褒,荣若华衮, 一字之贬,严若斧钺。此后《春秋》 的公羊与榖梁两传更大事宣扬此说。
否定:“春秋笔法”下的直笔要服从 “礼”的原则,在二者有冲突时,就需 要讳饰,尊君尊亲,维护“礼”,维护 原有的秩序,就是所谓正名。这个原则, 成为传统时代史家们在思想上难以逾越 的一道藩篱。
经典赏析
武公時期 姜氏愛共叔段,請立 太子,武公不許。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及莊公即位,爲之請制。公曰: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 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 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 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 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 可
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 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 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 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 《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
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 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 丘者亦以春秋。”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四、微言 大义—— 孔子的伦 理政治思 想
什么是“微言”?先说“微”, 《说文》:“微,隐行也。”隐而 不显,这是“微”的基本义。它有 许多引申义,其中一项是“精妙, 深奥”。即幽隐之中含有精义。 《礼记· 学记》:“其言也约而达, 微而臧。”
孔颖达疏:“微谓幽微。”《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 其词微。”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微言大义”,微言即大义,指的 就是孔子所传达的深奥的或者说是 精微奥妙的含义。结合孔子的政治 思
君,固不顾亲情,仍然即位。虽为 尊者讳,表示道德立场,但没有抹 杀真相,后人仍知天子被晋侯所召 以及桓公弑君的事实,可谓讳而不 隐。所以儒家褒贬与善善恶恶,虽 然与完全忠实记录之间有些距离、
矛盾,但并不是要使历史成为道德 的教条,而是仍然要尽量书写真实 的历史,作为道德与治乱的教训。 就此而言,春秋笔法可说是,在保 存历史真相的前提下,维护儒家伦 理的折衷办法,或如杨联升所说,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
经典赏析
莊公時期2 太叔謀叛 公子呂建議速除之,鄭伯曰无庸, 将自及 子封建議盡速出兵,鄭伯曰不义不 暱,厚將自崩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 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 “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 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 曰:
把礼的意识纳入个人的修养之中, 就成了仁。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 做是对社会秩序自觉的体认和维护。 请看视频:孔子的理想和仕途人生
(二)《春秋》书名的诠释 “春秋”在古代原是一类史书的通 称。这种名为“春秋”的国史,当 时在有些国家还有各自的专名,据 《孟子· 离娄篇》,在晋国称为 《乘》、在楚国称为《祷杌》、在 鲁国称为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 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 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 难之也。
赏析: 莊公時期2 太叔果叛,鄭伯曰可矣,連討之, 太叔奔共 春秋譏作失教 書曰:鄭伯克段於焉。段不弟,故 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 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 難之也。
京城西城墙残址
上图: 京城古城址——京襄城村现残存城墙8 段,总长1000余米,高3~8米不等, 图中所示为西城墙北段。远望状如雄 狮,形似骆驼;近观筑洞密集,夯土 坚实,夯层清晰,虽然历经了近3000 年的沧桑风雨,依然挺立。
原典欣赏:《左传· 隐公元年》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 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 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 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