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孔隙度和孔隙结构

合集下载

油层物理

油层物理

Core sample (岩心):使用环状岩心钻头及其他取心工具,从孔内取出的圆柱状岩石样品Homogeneous rock(均质岩石):整个多孔介质岩石空间内,任意空间点上岩石的所有物理性质参数均相等的多孔介质岩石。

Heterogeneous rock(非均质岩石):整个多孔介质岩石空间内,任意空间点的任一个物理性质参数或所有的物理性质参数都不相等的多孔介质岩石。

Particle size(粒度):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直径,用目或毫米表示。

Granularity composition(粒度组成):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重量占岩石总重量的百分数。

Specific surface(比面):指单位外表体积岩石内孔隙总表面积或单位外表体积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

Derivation of specific surface expression includ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of rock(岩石粒度组成与比面关系的推导):Absolute porosity(绝对孔隙度):岩石的总孔隙体积Va与岩石外表体积V之比。

effective porosity(有效孔隙度):岩石的有效孔隙体积Ve与岩石外表体积V之比。

有效孔隙体积是指在一定压差下被油气饱和并参与渗流的连通孔隙体积interconnected porosity(连通孔隙度):指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Vc与岩石总体积Vb 之比。

Flowing porosity(流动孔隙度):在含油岩石中,流体能在其间流动的孔隙体积Vm与岩石外表体积V之比。

Oil saturation(含油饱和度):某种流体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表征储层空间被某种流体占据的程度。

Pore structure(孔隙结构):岩石的孔隙结构包括岩石孔隙的大小、形状、孔隙连通情况,孔隙类型、孔壁粗糙程度等全部孔隙特征和它的构成方式。

岩石的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到岩石的储集特征和渗流特性。

油层物理-储层岩石特性

油层物理-储层岩石特性
或该油藏的原油储量为1.68×107×0.86=1.445万吨。
7 3
第六章储层岩石的流体渗透性
第一节
达西定律及岩石绝对渗透率
第一节
达西定律及岩石绝对渗透率
流量Q
或流速
Q

AP L
压差
P ( P 1 P 2 )
达西定律:
AP Q K L
式中:Q——在压差△P下,通过砂柱的流量,cm3/s;

中 等 差 无 价 值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四节
储层岩石的压缩性
当油层压力每 降低单位压力 时,单位体积 岩石孔隙体积 缩小值。 孔隙体积缩小 , 才使油不断从 油层中流出。 (驱油动力)
一、岩石压缩系数(岩石弹性压缩系数)
C
Cf
Vb Vb p 1
孔隙度(φ)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Vp与岩石总体积Vb的比值

Vp Vb
100 %
V V V b S S 100 % ( 1 ) 100 % V V b b
1、岩石的绝对孔隙度(φ) 岩石总孔隙体积(Va)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孔隙:
a
a可流动的孔隙体积
岩石总孔隙体积
{
1)连通孔隙体积又称为有效孔隙体积
S oi
V oi Vp
Soi=1—Swi
3、当前油、气、水饱和度
油田开发一段时间后,地层孔隙中含油、气、
水饱和度称为当前含油、气、水饱和度,简称含油饱
和度、含气饱和度或含水饱和度。
5、残余油饱和度与剩余油饱和度
经过某一采油方法或驱替作用后,仍然不能采出而残留 于油层孔隙中的原油称为残余油,其体积在岩石孔隙中所占体 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用 Sor 表示。可以理解,驱替后 结束后残余油是处于束缚状态、不可流动状态的。 剩余油主要指一个油藏经过某一采油方法开采后,仍不能 采出的地下原油。一般包括驱油剂波及不到的死油区内的原油 及驱油剂(注水)波及到了但仍驱不出来的残余油两部分。剩 余油的多少取决于地质条件、原油性质、驱油剂种类、开发井 网以及开采工艺技术,通过一些开发调整措施或增产措施后仍 有一部分可以被采出。剩余油体积与孔隙体积的之比称为剩余 油饱和度。

chp1-2油层物理孔隙度

chp1-2油层物理孔隙度

1-2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4)水银法
原理:将岩样放入汞中,通过排除汞的体积确定岩样 总体积。 (汞是大分子液态金属,为非润湿流体。常温、 压下,汞不能进入岩样孔隙中。) 特点:快速、准确,但对人体有害。 适用对象:没有大的溶孔、溶洞的岩样。
1-2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2. 岩石孔隙体积Vp的测定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


岩石孔隙度概念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


岩石孔隙度的测定
孔隙度与表征性体积单元 储层岩石的压缩性
五、孔隙度与表征体积单元
1-2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五、孔隙度与表征体积单元
表征体积单元
含义:能代表油藏
岩石物性参数的最 小岩样体积。
表征体积单元:岩石参数K、f 随着测定岩心△Vi的变化而变 化,当K、 f 趋于稳定时的最小 △ Vi 则称为表征体积单元,用 △V0表示。
岩石Vp 是十分重要的储层参数,除计算孔 隙度外,在油藏工程研究及各种动态试验(流动试 验,驱替试验,提高采收率微观机理研究试验等) 中都要用到Vp 参数。
方法:
气体孔隙度仪 饱和煤油法 流体加和法
1-2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1)气体孔隙度仪器
*实验
——矿场上
广泛采用 原理:据波义尔
KG
1-2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3)流体加和法
原理:由测定的流体体积间接求出岩石Vp。 分别测出岩样中油、气、水的体积,
则: Vp=∑ Vo+ Vg + Vw
特点:油气体积不易测准,误差大。
3. 岩石骨架体积Vs的测定 方法:
孔隙度仪 固体体积法
1-2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性

油层物理第6章 储层岩石的流体渗透性

油层物理第6章  储层岩石的流体渗透性

K i hi
i 1 n
hi
i 1
(2)平面径向渗流
并联时直 线渗流与平面径向 流计算公式相同。
n
K
K 1h1 K 2h2 K3h3 h1 h2 h3
Ki hi
i 1 n
hi
i 1
4、串联地层的总渗透率 (1)直线渗流
2
K3 △P3 K2 △P2
L3 L2
W
K1 △P1
L1
h
Q P1
K
L1 L2 L3
K h
K i hi hi
厚度加权
K A
Ki Ai Ai
K V
Ki Ai hi Ai hi
面积加权 体积加权
3、并联(多层纵向不均一)地层的总渗透率 (1)直线渗流
Q1
Q P1
h Q2 Q3
K1
h1
K2
h2
Q P2
W
K3
h3
L
n
K
K 1h1 K 2 h2 K 3h3 h1 h2 h3
L1 L2 L3
K1
K2
K3
(2)、径向渗流
h
Re
R1
R2
Rw
Q
Pw
Pe
K
ln Re Rw
1 ln R1 1 ln R2 1 ln Re
K1
Rw
K2
R1
K3
R2
ln Re
n
Rw 1 ln Ri
K i 1
i
Ri 1
第五节 裂缝性、溶孔性岩石的渗透率
1、纯裂缝岩石的渗透率 (1)纯裂缝岩石的孔隙度 (2)纯裂缝岩石的渗透率计算
孔隙性——含油性: 孔隙度:

油层物理 第二章(孔隙度和孔隙结构)

油层物理 第二章(孔隙度和孔隙结构)
受应力控制、组系分明,平整延伸,切割力强, 有的可见溶蚀现象
最紧密排列的单模式 最疏松排列的单模式 砂质砾岩的双模式
碎屑岩原生孔隙的进一 步划分
洪积砾岩的复模式
单模式 双模式 复合模式
双模式
单模式
——
原 生 粒 间 孔 单 模 式
原生粒间孔——单模式
双模式原生粒间孔隙
原生粒间孔——复模式
复模式原生粒间孔
微毛细管孔隙 <0.0002
<0.0001
整个孔隙空间处于岩石固体表面分子引力范围,孔道 中流体被这一引力牢牢地吸附住,自然的压差下无法 使流体流动的孔隙,如粘土、页岩中孔隙
四、孔隙的组合关系分类 (1)孔隙 (2)孔喉
五、孔隙连通性分类 (1)连通孔隙
(2)不连通孔隙(孤立孔隙)
级别 特粗喉 粗喉 中喉 细喉 微喉
三、孔隙大小分类
孔隙类型 孔隙直径( mm ) 缝隙宽度(mm )
缝隙特征
超毛细管孔隙
>0.5
>0.25
流体在空隙中可由于重力作用自由流动,如未胶结或 胶结疏松的砂和砂砾中孔隙
毛细管孔隙
0.5~0.0002
0.25~0.0001
孔隙中流体在重力下不起作用,但在一定的压差下可 使流体运动,如砂岩中的孔隙
储层:溶洞、溶缝
井高角度构造溶蚀缝,半充填状充满原油
灰岩角砾
含油溶洞
岩溶角砾岩,残留溶洞含油
沙64井构造溶蚀立缝充填充满原油
沙47井5443m,构造裂隙半充填泥质
T403井高角度构造溶蚀缝
半充填状充满原油
S67 (5461.61-5461.91)纵向溶蚀扩大缝)2-5mm宽
裂缝、缝合线发光
溶洞、溶缝

油层物理名词解释

油层物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Absolute permeability:P239绝对渗透率:岩心中100%被一种流体所饱和时测定的渗透率。

Acid sensitive:岩石酸敏性:酸敏性是指酸化液进入地层后与地层中的酸敏性矿物发生反应,产生凝胶、沉淀或释放出微粒,使地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Adhesive power:粘附功:非湿相流体中,将单位面积的湿相从固体界面拉开所作的功。

Adsorption:吸附作用:溶解于某一相中的物质,自发地聚集到两相界面层并急剧减低该界面层的表面张力的现象称之为吸附。

Average production oil/gas ratio:平均生产油气比:Bubble point pressure:泡点压力:温度一定时,压力降低过程中开始从液相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

Capillary hysteresis:毛细管滞后现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饱和顺序不同,毛细管中吸入过程产生的液柱高度小于驱替过程产生的液柱高度。

Capillary number:P256毛管数:油滴上的动力与阻力之比。

ΔP/LδCapillary pressure curve:毛细管压力曲线: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出不同湿相流体的饱和度下的毛细管压力与湿相(非湿相)饱和度的关系曲线。

Cement:胶结物:除砂岩碎屑颗粒以外的化学沉淀物质。

Cementing types:胶结类型:胶结物在岩石中的分布状态以及他们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

包括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

Clay mineral:粘土矿物:高度分散的含水的层状硅酸盐和含水的非晶质硅酸盐矿物的总称。

Composition of a system:p47体系的组成:体系中所含组分以及各组分在总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Compressibility factor of natural gas:天然气的压缩系数:给定压力和温度下,一定量真实气体所占的体积与相同温度、压力下等量理想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之比。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油气储层的物理性质1.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是指岩石在外部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连通性等。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和渗流性能。

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其大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

渗透率是指流体在岩石中运移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孔隙结构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的形态和大小分布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岩石对流体的储集和运移能力。

孔隙连通性是指储层岩石孔隙之间的互相连接程度,对于流体的渗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2.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油气的密度、粘度、饱和度、渗透率等。

油气的密度是指油气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地下的运移和驱替过程。

粘度是指液体的内摩擦力,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能力。

饱和度是指储层岩石中的孔隙空间中含有流体的比例,它直接影响着储层中的流体储集能力。

渗透率是指储层流体在岩石孔隙中渗流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3. 储层的物理模型储层的物理模型是指将储层岩石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以便进行评价和预测储层的性质和行为。

常见的储层物理模型包括孔隙模型、细观模型、孔隙介质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储层的物理性质,为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油层物理测井技术1. 测井装备和工具油层物理测井是研究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的一种技术,主要通过在井孔中使用测井装备和工具来获取储层的物理数据。

常见的测井装备和工具包括γ射线测井仪、自感应测井仪、声波测井仪、电阻率测井仪等。

这些测井装备和工具可以在井孔中获取储层的物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分析和评价储层的性质。

2. 测井曲线及解释测井曲线是指通过测井仪器在井孔中获取的物理数据所绘制出来的曲线,主要包括γ射线曲线、自感应曲线、声波曲线、电阻率曲线等。

油层物理 第二章(孔隙度和孔隙结构)

油层物理 第二章(孔隙度和孔隙结构)

2)碳酸盐岩
碎屑岩孔隙类型表(中国油气储层研究—1994)

原生
亚类
粒间孔 粒内溶孔 粒间溶孔
胶结物及其晶 内局部溶孔 杂基溶解
空间大小
特征
为粒间原生或其残余孔隙 如长石和岩屑等颗粒的大部、局部或粒内溶解 如方解石等胶结物或其晶体内的局部溶解 粘土杂基的局部溶解

次生
超大孔
粒模
<2mm
由胶结物及颗粒一起被溶解所致
微毛细管孔隙
<0.0002
<0.0001
四、孔隙的组合关系分类 (1)孔隙 (2)孔喉 五、孔隙连通性分类 (1)连通孔隙 (2)不连通孔隙(孤立孔隙)
喉道分级
级别
特粗喉 粗喉 中喉 细喉
主要流动喉道直径,mm
>0.03 0.02-0.03 0.01-0.02 0.001-0.01
微喉
<0.001
次生孔隙——铸模孔(粒模孔)、超大孔
粒模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粒模孔)
粒模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粒模孔)、超大孔
粒模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粒模孔)
粒模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粒模孔)
粒模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生物 孔
——
原生层间缝
原生层间缝
次生成岩缝
组构选择性孔隙——粒间孔
针孔粉—细晶白云岩,针孔为球粒选择性溶蚀作用的产物。普光6井,9 (70/121),5×10,(-)
组构选择性孔隙——粒间孔
粉-细晶白云岩,由完好的白云石菱面体组成,晶间孔和晶间溶孔非常发育, 局部为超大溶孔,具很好的连通性好,长边 0.88 mm , (-)
普光6井,5(17/101),5×10,(-),井深5277. 82m

油层物理学(复习)

油层物理学(复习)

砂岩储集岩的孔隙类型
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和裂隙。 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和裂隙。 粒间孔:砂岩中主要和普遍的孔隙类型。以此为主的岩石, 粒间孔:砂岩中主要和普遍的孔隙类型。以此为主的岩石, 通常孔喉大、渗透性好。经历成岩作用会有变化。 通常孔喉大、渗透性好。经历成岩作用会有变化。 溶蚀孔:岩石中易溶物质(如碳酸盐、长石、硫酸盐等矿物) 溶蚀孔:岩石中易溶物质(如碳酸盐、长石、硫酸盐等矿物) 的溶解形成,其类型与溶蚀组分密切相关。 的溶解形成,其类型与溶蚀组分密切相关。具溶蚀孔隙的砂 岩储集性变化大,主要取决于溶蚀孔隙和喉道的大小、分布 岩储集性变化大,主要取决于溶蚀孔隙和喉道的大小、 以及连通性;孤立的溶孔不会改善渗透能力。 以及连通性;孤立的溶孔不会改善渗透能力。 微孔隙:粘土矿物间、杂基内有大量的微孔隙。其特征常常 微孔隙:粘土矿物间、杂基内有大量的微孔隙。 是高比面、小孔径;低渗透性和高含水饱和度。 是高比面、小孔径;低渗透性和高含水饱和度。 裂隙:对储集空间的贡献一般不大, 裂隙:对储集空间的贡献一般不大,但它将提高任何一种储 集岩的渗滤能力。 集岩的渗滤能力。
(2)厚度加权平均法
φ =
孔隙度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曲线

n
i=1 n
φ hi
hi

i=1

φ =
n
2. 油层的平均孔隙度
j =1
φ jS
S
j
第二节 储集岩的孔隙度 影响岩石孔隙度大小的因素
碎屑岩
1.岩石的矿物成份(成分比例、抗风化性、 1.岩石的矿物成份(成分比例、抗风化性、稳 岩石的矿物成份 定性、颗粒形状) 定性、颗粒形状) 2.粒度和分选性 2.粒度和分选性 3.胶结物含量 胶结物含量、 3.胶结物含量、成分及胶结类型 4.埋藏深度 4.埋藏深度

油层物理(1)(1)

油层物理(1)(1)

流动孔隙度:岩石中能够在一般压差下流动的那一部分流体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绝对孔隙度:岩石中未被碎屑物质或填隙物充填的空间与岩石总体积之比连通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关系。

储集岩的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空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关系。

毛细管压力:气液分界面以下的液相压力与气液分界面以上的气相压力的压力差地层石油的饱和压力:油层温度下全部天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最小压力。

地层原油饱和压力:油层温度下全部天然气溶解于原油中的最小压力。

临界凝析压力: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

饱和压力Ps:油层温度下全部天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最小压力。

饱和度中值压力:是指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管压力。

排驱压力;实验室中用非润湿相排驱润湿相时,非润湿相进入最大连通孔喉所相应的毛细管压力。

绝对渗透率:当岩芯全部孔隙为单相流体所充填并在岩芯中流动,岩石与液体不发生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下流体的流动能力。

相渗透率(有效):岩石孔隙中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其中某一项流体的渗透率。

或饱和着多相的孔隙介质对其中某一流体的传导能力。

相对渗透率;相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岩石的有效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中饱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时,岩石让其中两种流体通过的能力。

或多相流体通过岩石时,所测出的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当岩石中为一相流体充满时所测得的岩石渗透率叫有效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多相流体通过岩石时,所测出的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

非润湿相最大相对渗透率点:表示油或气在多相流动中可能获得的最大相渗透率值。

临界水饱和度:润湿相开始流动时对应的饱和度。

交叉点饱和度:该点表示一油(或气)水饱和度值时,两种流体的相对渗透率相等。

非润湿相残余饱和度:或称残余油气饱和度,它用此度量当多相流体流动时,其中的非润湿相停止流动时所对应的饱和度。

非润湿相残余饱和度;岩芯中所残余的非润湿相液体占总的饱和非润湿液体的百分数。

油层物理常用关键词定义

油层物理常用关键词定义

1. 渗透率:在压力作用下岩石允许其孔隙中所含流体的流动能力。

2. 绝对渗透率:当岩心中全部孔隙为单相液所饱和是测定的渗透率。

3. 渗透率测定方法:流体通过岩心带流动状态稳定后,测定岩心两端的进出口压差,和此压差下的流量在依据达西公式求解。

达西公式:4. 孔隙度:岩石中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5. 孔隙度分为: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流动孔隙度、6. 绝对孔隙度:岩石的总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之比。

7. 有效孔隙度:岩石中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之比。

8. 流动孔隙度:岩石中流体在其内部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之比。

9. 连通孔隙度:岩样中相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10. 流动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的区别:①排除了死孔隙;②排除了毛细管力所束缚的液体所占有的孔隙体积;③排除了岩样颗粒表面上液体薄膜的体积。

11.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①岩石的矿物成分;②颗粒的排列方式及分选性;③埋藏深度对孔隙度的影响12. 岩石的压缩系数:当油层压力每降低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的缩小值。

13. 流体饱和度:储层岩石空隙中某种流体所占有的体积百分数。

14. 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投入开发前,储层岩石孔隙中原始含油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

15.原始含水饱和度:油藏投入开发前,储层岩石孔隙中原始含水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

16. 残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在岩石孔隙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7. 影响饱和度的因素①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②油气性质的影响。

18. 孔隙类型:粒间孔隙;溶洞孔隙;裂缝孔隙。

19. 孔喉比:孔道与喉道直径的比值。

20. 孔隙配位数:每个孔道所连通的喉道数。

21. 孔隙按大小分:①超毛细管孔隙②毛细管孔隙③微毛细管孔隙22. 气体滑脱效应:气体在致密岩石中低速渗流时,由于气液粘度差异悬殊会出现与液体低速渗流时完全不同的现象。

气体滑脱效应原理:①由于气固间的分子作用力远比液固间的分子作用力小,在管壁处的气体分子仍有部分处于运动状态;⑤另一方面,相邻的气体分子由于动量,连同管壁处的气体分子一起沿管壁方向做定向流动,管壁处流速不为零,形成了所谓的气体滑脱效应。

油层物理所有名词解释

油层物理所有名词解释

油层物理名词解释1.粒度组成: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百分含量,常用重量百分数表示。

2.岩石比面:单位体积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或孔隙内表面积。

3.孔隙度:岩石中孔隙体积Vp(或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Vb的比值。

4.孔喉比:孔隙直径与吼道直径的比值。

5.岩石绝对孔隙度:岩石的总孔隙度Va与岩石外表体积Vb之比。

6.岩石的有效孔隙体积:是指在一定压差下被油气饱和并参与渗流的连通孔隙体积。

7.岩石流动孔隙体积:是指在含油岩石中,流体能在其内流动的孔隙体积Vff。

相比有效孔隙度:排除了死孔隙和那些为毛管力所束缚的液体所占的孔隙,还排除了岩石表面液膜的体积。

8.岩石压缩系数:当油层压力每降低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的缩小值。

9.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地层每下降单位压降时,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及液体总的体积的变化值。

10.弹性可采储量:地层压力从原始地层压力Pi下降至原油泡点压力(饱和地层压力)Pb时,可采出的流体量。

11.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2.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投入开发以前多测出的储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始含油体积Voi与岩石孔隙体积Vp的比值。

13.原始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油藏投入开发以前储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始含水体积Vwi与岩石孔隙体积Vp的比值。

14.目前油气水饱和度:油田开发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测得的油气水饱和度,也称为含油,含气,含水饱和度。

15.残余油饱和度:随着油田开发油层能量衰竭,即是经过注水后还会在地层孔隙中存在着尚未驱尽的原油,他在岩石孔隙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16.岩石绝对渗透率:当岩石全部孔隙中百分百还有某种单相流体,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化学和物理的作用,发生层流流动时的渗透率。

17.达西定律: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流量与加在多孔介质两端的压力差和介质中的截面积成正比,与多孔介质的长度和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油层物理名词解释

油层物理名词解释

油层物理名词解释岩石物理性质指岩石的力学、热学、电学、声学、放射学等各种参数和物理量,在力学特性上包括渗流特性、机械特性(硬度、弹性、压缩和拉伸性、可钻性、剪切性、塑性等)。

流体物理性质油层流体是指油层中储集的油、气、水,它们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各种特性参数、相态特征、体积特征、流动特征、相互之间的作用特征及驱替特征等。

水基泥浆取心水基泥浆钻井时所进行的取心作业。

油基泥浆取心油基泥浆钻井时所进行的取心作业;它保证所取岩心不受外来水侵扰,通常在需要测取油层初始油(水)饱和度时选用。

岩心利用钻井取心工具获取的地下或地面岩层的岩石。

岩样从岩心上钻取的供分析化验、实验研究用的小样(一般长 2.5cm~10.0cm、直径 2.5cm~3.8cm)。

井壁取心用井壁取心器从井壁获取地层岩石的取心方法。

岩心收获率指取出岩心的长度与取心时钻井进尺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密闭取心用密闭技术,使取出的岩心保持地层条件下流体饱和状态的取心方法。

保压取心用特殊取心工艺和器具,使取出的岩心能保持地层压力的取心方法。

定向取心能知道所取岩心在地层中所处方位的取心方法。

冷冻取心用冷冻来防止岩石中流体损失和胶结疏松砂岩岩心破碎的岩心保护方法。

常规岩心分析常规岩心分析分为部分分析和全分析。

部分分析是使用新鲜或者经过保护处理的岩样只进行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的测定。

特殊岩心分析是毛细管压力、液相渗透率、两相或三相相对渗透率、敏感性、润湿性、压缩性、热物性、电性等岩心专项分析项目的总称。

全直径岩心分析利用钻井取心取出的全直径岩心,在实验室内进行的全部分析测定。

岩屑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岩石碎屑。

砾颗粒直径大于或等于 1mm 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

粗砂颗粒直径在 0.5~<1mm 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

中砂颗粒直径在 0.25~<0.5mm 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

细砂颗粒直径在 0.1~<0.25mm 的石英、长石类或其它矿物颗粒。

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

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

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油层物理学复习总结⼀、名词解释1、岩⽯中未被矿物颗粒、胶结物或其它固体物质填集的空间称为岩⽯的孔隙空间。

岩⽯孔隙空间,最主要的构成是孔隙和喉道。

岩⽯颗粒包围着的较⼤空间称为孔隙,⽽仅仅在两个颗粒间连通的狭窄部分称为喉道。

2、粒间空隙:砂岩为颗粒⽀撑或杂基⽀撑,含少量胶结物,在颗粒问的孔隙称为粒间孔隙。

3、溶蚀空隙:指沉积过程及成岩后由于溶解作⽤所形成的孔隙4、收缩孔隙由于沉积物的收缩作⽤⽽形成的孔隙。

5、孔隙度为岩⽯孔隙的总体积与岩⽯总体积之⽐,常⽤百分数表⽰。

6、绝对孔隙度是指岩⽯中未被碎屑物质或填隙物充填的空间与岩⽯总体积之⽐。

7、连通孔隙度是指岩⽯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8、岩⽯的有效(含烃)孔隙度是指岩⽯中烃类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岩⽯的有效(含烃)孔隙度仅是连通孔隙度中含烃类的哪⼀部分。

9、流动孔隙度是指岩⽯中能够在⼀般压差下流动的哪⼀部份液体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可随压差不同⽽改变。

10、理想介质,是指由等直径或⼏种等直径的球形颗粒组成的岩⽯。

11、实际平均速度:流体在砂层中只是在其中的孔隙通道内流动,因此流体通过砂层截⾯上孔隙⾯积的速度平均值u反映了该砂层截⾯上流体流动真实速度的平均值。

12、渗流速度(假想速度):设想流体通过整个岩层横截⾯积(实际上流体只通过孔隙横截⾯积),此时的流体流动速度称为渗流速度υ。

13、对⽐⽓体和流体流动,⽓体在孔道中的流动特征称之为⽓体在管壁上的滑脱现象。

亦称为克林贝格效应(Klinkenberg14、岩⽯的颗粒组成或称粒度组成,是指构成岩⽯的各种⼤⼩不同的颗粒含量,以百分数表⽰。

15、静弹性模量:它定义为岩⽯承受应⼒后所形成的应⼒—应变曲线的斜率。

16、泊松⽐:定义为岩⽯受⼒后的⽔平应变(径向应变)和垂直应变(轴向应变)之⽐。

17、抗张强度:定义为岩⽯受⼒后发⽣裂开时的强度。

18、抗压强度:它定义为岩⽯承受压应⼒⽽被压碎时的强度,19、对于油⽓储集层来说,油所占的体积、⽓所占的体积以及⽔所占的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分别称为含油饱和度So、含⽔饱和度Sw、含⽓饱和度Sg。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油气储集层中岩石固体部分和孔隙部分之间的空隙分布特征。

孔隙是岩石中的空隙,是油气储集和运移的通道,直接影响油气的储集和产能。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孔隙形态:孔隙可以分为溶蚀孔隙、裂缝孔隙、颗粒孔隙等,其形态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

2. 孔隙大小:孔隙的大小可以分为宏观孔隙和微观孔隙。

宏观孔隙一般指大于几十微米的孔隙,微观孔隙指几微米以下的孔隙。

3. 孔隙连通性:孔隙连通性指孔隙之间是否相连通,孔隙连通性好的油气储集层便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

4. 孔隙度:孔隙度是指储集层中有效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反映了岩石中的孔隙空间占据比例。

5. 孔隙分布:孔隙在储集层中的分布可以是均匀的、集中的或者呈现层状、片状等特殊分布。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影响油气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孔隙结构的研究可以评价储集层的储量和产能,并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油层物理2-2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及孔隙性

油层物理2-2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及孔隙性
23
四、岩石孔隙度
注意:流动孔隙度Φff与有效孔隙度Φe的区别
Φff不考虑无效孔隙,还排除了被孔隙所俘留的液体所占据的毛管孔
隙空间(包括部分有效孔隙和液膜占据的空间)
Φff随地层压力梯度及岩石、流体间物理-化学性质而变化, 是动态
参数,数值上是不确定的 Φe反映原始地质储量,Φff反映可采储量
6
1)按成因分类 (6)溶蚀孔隙:溶蚀孔隙是由岩石中的碳酸盐、 长石、硫酸盐或其他可溶性成分溶蚀后形成的。
类型
原生式 沉积 粒间孔
成因
沉积作用
储渗特征
大,多,储渗能力好
纹理和层理缝 溶蚀孔
沉积作用 溶解作用
压溶作用 地应力作用 岩石裂缝等 复合成因
小,少,储渗能力差 小,少,储集能力好
小,多,储集能力差 小,少,渗透能力好 小,少,储渗能力一般 小,少,储渗能力差
微毛管孔隙 有效孔隙 有效孔隙
只有相互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 和“毛细管孔隙”才是有效的油气 储渗空间;“微毛细管孔隙”及 总孔隙 “死孔隙”是无效的孔隙空间
孤立孔隙
无效孔隙
孤立孔隙(死孔隙)
微毛管孔隙
12
二、岩石孔隙结构 岩石的孔隙结构包括孔隙的大小、形状、孔间连 通情况、孔隙类型、孔壁粗糙程度等全部孔隙特 征和它的构成方式。 岩石的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到岩石的储集特性和渗 流特性,它是研究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基础。 岩石的孔隙结构由孔隙和喉道两部分组成。孔隙 主要起储存流体的作用,而喉道主要影响岩石的 渗透性。
7
次生式 沉积
晶体次生晶间孔 裂缝孔隙 颗粒破裂孔
混合 孔隙
杂基微孔隙等
云质不等粒岩屑砂岩,粒间孔与微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应力控制、组系分明,平整延伸,切割力强, 有的可见溶蚀现象
最紧密排列的单模式 最疏松排列的单模式 砂质砾岩的双模式
碎屑岩原生孔隙的 进一步划分
洪积砾岩的复模式
单模式 双模式 复合模式
双模式
单模式
——
原 生 粒 间 孔 单 模 式
原生粒间孔——单模式
双模式原生粒间孔隙
原生粒间孔——复模式
复模式原生粒间孔
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值。
V孔隙 Vp10% 0
V岩石 Vb
φ——岩石孔隙度(小数或百分数)
Vp——岩石孔隙体积(cm3) Vb——体积(cm3)
根据储油(气)岩的孔隙是否连通和在一定的压差下 流体能否在其中流动,又可以将孔隙度分为绝对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和流动孔隙度。
(1)绝对孔隙度
细晶白云岩,白云石呈完好的自形晶结构,晶间孔和晶体间溶孔、超大 溶孔较为发育。普光6井,8(13/130),5×10,(-)
粉-细晶白云岩,由完好的白云石菱面体组成,晶间孔和晶间溶孔非常发育, 局部为超大溶孔,具很好的连通性好,长边 0.88 mm , (-)
普光6井,5(17/101),5×10,(-),井深5277. 82m
四、孔隙的组合关系分类 (1)孔隙 (2)孔喉
五、孔隙连通性分类 (1)连通孔隙 (2)不连通孔隙(孤立孔隙)
级别 特粗喉 粗喉 中喉 细喉 微喉
喉道分级
主要流动喉道直径,mm >0.03
0.02-0.03 0.01-0.02 0.001-0.01
<0.001
§2 储油(气)岩石的孔隙度
一、储油(气)岩石孔隙度的概念 所谓孔隙度就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或岩石中
二、孔隙与岩石之间的组构分类 1)碎屑岩 2)碳酸盐岩
碎屑岩孔隙类型表(中国油气储层研究—1994)

原生

次生
洞 次生
原生

次生
亚类
空间大小
特征
粒间孔
为粒间原生或其残余孔隙
粒内溶孔
如长石和岩屑等颗粒的大部、局部或粒内溶解
粒间溶孔
胶结物及其晶 内局部溶孔
杂基溶解
超大孔
如方解石等胶结物或其晶体内的局部溶解
最大:
立方体排列 =90° =0.476
最小:
菱面体排列 =60° =0.259
90
60
该公式说明等直径球形颗粒组成的岩石孔隙度只与排列方式有关,而与颗粒大小无关
实际值 实际岩石中,则受颗粒大小、分选、圆球度控制
世界上已开发的碎屑岩油田孔隙度一般在15—35% 之间,个别低于10%
表2-2 世界某些油田砂岩油层孔隙度
1
S108 孔
2
3
10 2/69 粒内溶 (-)4x
S108 10 31/69粒内溶 孔 (-)4x
4
S108 10 39/69 颗粒
边缘溶孔 (-)4x
S107 4 8/15部分 5 充填的生物体腔孔 (-)4x
6
S108 9 50/64粒内 溶孔 (-)4x
组构选择性孔隙——晶间孔、铸模孔
铸模孔
是指岩石总孔隙体积(包括连通和不连通的)Va与岩石体积Vb之比值。
(2)有效孔隙度
a
Va Vb
10% 0
是指岩石在一定的压差下被石油和天然气饱和连通的孔隙体积Ve与岩
石体积Vb之比值。
e
Ve Vb
10% 0
(3)流动孔隙度
是指饱和流体的岩石在一定的压差下,与流体发生流动的体积相当的 那部分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值。
密 度
面 孔 率 孔 径
FMI显示的溶孔特征(多为星点状和串珠状)
Sarawak 洞穴仓 – 世界上最大 的
600m x 400m x 100 m high
古喀斯特与层序边界
地表水的渗落洞
多层通道
废弃的上部通道
下部的河流通道
多层通道
废弃的上部通道 下部河流通道
发育很好 的具有椭 圆形横剖 面潜流带 溶洞,这 种形态是 潜流带最 稳定的剖 面
——
次 生 孔 隙 晶 间 孔
原生层间缝
原生层间缝
次生成岩缝
溶蚀缝
次生成岩缝
次 生 构 造 缝
Choquette and Pray 的碳酸盐岩孔隙分类
组构选择性孔隙——粒间孔
粒间孔
硬石膏充填 粒间孔
鲕粒白云岩
粒间孔
组构选择性孔隙——粒内孔
S108 10 2/69 粒 内溶孔 (-)4x
大的渗流峡 谷底部仍显 示了椭圆形 渗流带洞穴 的残存形态, 原始渗流带 溶道的顶部 在潜水面下 降后被侵蚀。 (肯塔基 Crystal洞 穴中的 Collins Avenue)
渗流溶柱, 4-6米宽, 30米高。 肯塔基 Mammoth洞 穴中的 Edna’s Dome。
含洞穴沉积物 的二个大的残 存的潜流溶道, 内含块体和石 板。最年轻的 洞穴位于左边。 (阿拉斯加北 部Blanchard Springs洞穴 中的 Discoverary Room)
油 田 层 位孔 隙 度 ( % )
油 田
层 位孔 隙 度 ( % )
大 庆 油 田 萨 一 组2 5 - 2 6 胜 利 油 田 沙 二 2 7 - 3 0 克 拉 玛 依 油 田克 上 1 5 . 6 - 2 0 . 2 玉 门 油 田 M层 1 7 . 8
( 美 ) 东 德 克 萨 斯 油 田 乌 德 拜 层2 5 ( 苏 ) 杜 依 玛 兹 油 田 Д 1层 2 0 - 3 3 ( 加 拿 大 ) 帕 宾 那 油 田 狄 姆 层 1 4 . 4 ( 沙 特 阿 拉 伯 ) 阿 布 奎 油 田D组 A层 2 2
沉积相——水动力能量不同导致岩石结构和孔隙结构不同
粒度越细、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 圆球度越好,孔隙度越大。
黄骅坳陷不同亚相储层物性
地区 砂体类型 亚相
唐家河
三角洲
河口坝主 体
扇中水道
枣园
水下扇
水道间
扇端席状 砂
扇根河道
层位 Ed3 Ek2 Ek2 Ek2 Ek1
段下拨 冲积扇 扇中河道
Ek1
河道间及 扇端席状 Ek1
1973),渗透率为几个达西。经成岩阶段后,砂体孔隙度甚至 降到<5%。当然如果发育了次生孔隙,也可使孔隙度高达20一 30%。
(1)压实作用 (2)胶结作用 (3)溶蚀作用
压实和成岩作用导致碳 酸盐岩孔隙的建立和破 坏过程
插图表示一个贝壳经埋藏、 充填和溶解作用产生铸和 模
成岩阶段与孔隙类型分布关系
孔隙度分级
级别
特高 高 中 低
特低
孔隙度(%)
>30 25-30 15-25 10-15 <10
三、储油(气)岩石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1.沉积作用
矿物成分——富火山碎屑物质的储层物性较差(与火山物 质性质较软易被挤压形成假杂基及其易蚀变有关)
粒级——从粉砂岩到细砂岩直到砾岩均可成为油气储层。 远源砂体如三角洲前缘粉砂岩、中-细砂岩分选好杂基少, 物性好,近源砂体如扇三角洲、水下扇、冲积扇粒度粗, 分选差,物性条件较差。
d
Vd Vb
10% 0
三者关系: a > e > d
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对未胶结的砂层和胶结不甚致密的砂岩来说相 差不大。但对于胶结致密的砂岩和碳酸盐岩来说,有较大的差别。
流动孔隙度不管哪种类型的储油(气)岩都永远小于绝对和有效孔隙度。
二、孔隙度值大小
理论值: 标准等直径球型颗粒
16(1co )s12co s
三、孔隙大小分类
孔 隙 类 型 孔 隙 直 径 (mm ) 缝 隙 宽 度 m ( m )
缝 隙 特 征
超 毛 细 管 孔 隙 > 0.5
> 0.25
流 体 在 空 隙 中 可 由 于 重 力 作 用 自 由 流 动 , 如 未 胶 结 或 胶 结 疏 松 的 砂 和 砂 砾 中 孔 隙
毛 细 管 孔 隙 0.5~ 0.0002
普光6井,5(17/101),5×10,(-),井深5277. 82m
组构选择性孔隙——粒间孔
溶孔粗晶白云岩,见残余鲕粒幻影和发育非常典型的晶间孔,普光2井, 30(36/55),5×10,(-),井深5069.40m
组构选择性孔隙——粒间孔
成岩交代成因的白云石的雾心亮边结构 雾心亮边结构
组构选择性孔隙——粒间孔
次生孔隙——粒内溶孔
次生孔隙——粒间溶孔
次生孔隙-超大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粒模孔)、超大孔
粒模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粒模孔)
粒模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粒模孔)、超大孔
粒模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粒模孔)
粒模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粒模孔)
粒模孔
次生孔隙——铸模孔(生物铸模孔)
生物铸模孔
晶孔和晶间溶孔
组构选择性孔隙——粒间孔
溶孔海绵礁屑灰岩。普光6井,10(78/137),2×10(-)
组构选择性孔隙——粒间孔
针孔粉—细晶白云岩,针孔为球粒选择性溶蚀作用的产物。普光6井,9 (70/121),5×10,(-)
组构选择性孔隙——粒间孔
粉-细晶白云岩,由完好的白云石菱面体组成,晶间孔和晶间溶孔非常发育, 局部为超大溶孔,具很好的连通性好,长边 0.88 mm , (-)
成岩阶段
A
早成岩
B
晚成岩
A1 A
A2 B
C
孔隙类型 原生孔隙 混合孔隙
孔隙度(%)
30~40 15~30
次生孔隙
10~25
少量次生孔隙及裂缝
<10
裂缝
3.构造作用 构造作用对碎屑岩储层孔隙度影响有利的是对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