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详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早期):结膜炎,疖。 减压后充血:扎止血带,放腹水、拔火罐。 侧支性充血:缺血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充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镜下: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量↑
结局:病因去除可恢复正常。
血栓形成
抑 制 纤 溶(PAIs)
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缓慢, 涡流,如静脉曲张、 动脉瘤内或血管分枝处等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
其原因为: 1. 静脉内有静脉瓣; 2. 静脉有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停滞; 3. 静脉壁薄易受压; 4. 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达静脉后粘性有所增加
血流 状态 改变
涡流 形成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肺硬化
慢性肝淤血
• 原因 右心衰竭 • 病理变化 • 大体: 可见肝脏体积增大,切面可见红黄相
间的条纹,形似槟榔。(槟榔肝 nutmeg liver)。 镜下: 肝小叶中央区(中央静脉及其四周肝窦) 淤血,肝细胞萎缩消失或坏死,小叶周边肝细 胞脂肪变性,从而形成槟榔肝的外观。 • 结果:长期慢性肝淤血可导致淤血性肝硬化。
1) 脑出血 —内囊出血、脑干出血 2) 视网膜出血 — 失明 3) 心包填塞 — 急性心功能不全 4. 大量出血—失血性休克甚死亡
第三节 血栓形成
• 定义: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形成固 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thrombosis)。 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thrombus)。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
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血液凝 固性增
高
遗传性高 凝状态
获得性高 凝状态
V因子基因突变
抗凝血因子先 天性缺乏
手术创伤妊娠和 分娩前后
DIC 恶性肿瘤晚 期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
白色血栓 红色血栓 混合血栓 透明血栓
血 栓 形 成 过 程 示 意 图
白色血栓
• 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形成,多见于心瓣膜 • 肉眼观呈灰白色,与心血管壁紧连 • 镜下主要由珊瑚状的血小板梁构成,血小板梁
第二节 出 血
• 定义: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称为~。
• 类型 破裂性出血 器官完整性破坏
出血 漏出性出血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 凝血因子缺乏 或功能障碍
病理表现
(一) 内出血 1. 体腔内:心包积血、胸腔积血、腹腔积血 2. 组织内:血肿 3. 镜下出血 — 组织内镜下有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 4. 眼底出血 — 高血压、糖尿病 5. 组织、器官内出血 — 流行性出血热 6. 组织、器官内陈旧性出血 — 含铁血黄素沉积
静脉性充血
结局: • 淤血性水肿 • 淤血性出血 •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 淤血性硬化,间质细胞增生 • 侧支循环形成
常见器官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 原因 多为左心衰竭 • 病变:
早期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水肿液,肺泡壁上的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
晚期肺泡腔内可见出血,并有巨噬细胞吞噬 红细胞在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即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s)
表面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 维蛋白网,网眼中含有一些红细胞 • 构成血栓的头部
红色血栓
• 多见于静脉 • 肉眼观呈红色,易脱落 • 主要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构成 • 构成静脉血栓的尾部
混合血栓
• 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静脉 • 肉眼观为粗糙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相连,
可见红白相间的条纹。 • 镜下可见它由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相间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 被动性充血 淤血(congestion)
一、动脉性充血
• 定义:因动脉血流入 过多所引起的器官、 组织的血管内血液量 增多,称~,简称充 血。
• 原因:细小动脉扩张
(一)常见的充血类型:
1.生理性充血: 饭后的胃肠道,嗜睡 运动状态的骨骼肌 妊娠时的子宫 情绪激动时的面红耳赤等
二、静脉性充血
•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 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导致的血液含量增多,简称淤血。
• 原因:局部性——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全身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 病理变化: 大体 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暗红色, 温度下降,切面湿润多血。 镜下 器官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充满血液。
病理表现
(二)外出血
1. 咯血—呼吸道出血 2. 呕血—上消化道出血 3. 血尿—泌尿道出血 4. 血便—下消化道出血 5. 淤点—浆膜、粘膜较小出血 6. 紫癜—浆膜、粘膜稍大出血 7. 淤斑—直径超过2cm的皮下出血
紫 癜
出血结局及后果:
1. 少量出血—可自行止血 2. 局部出血—可吸收或机化,纤维化 3. 重要器官引起严重后果
排列而成。 • 构成血栓的体部
透明血栓
• 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 • 只在镜下可见 • 主要由纤维素(蛋白)构成 • 多见于DIC
透明血栓
wk.baidu.com 三、血栓的结局
1. 溶解、吸收 2. 软化、脱落 3. 机化、再通 4. 钙化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血流 缓慢
1 血小板进入边流 2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 活化 3 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 细胞
1 血小板靠边 2 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性 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 运走 3 流入局部血液的凝血物 在局部滞留 4 促内皮细胞激活,增加 WBC粘附
血栓 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分类
血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液
循 环 障 碍
局部血 液循环 障碍
局部循环血量异常 充血和缺血
血栓形成
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 血管栓塞
血管通透性和完
组织梗死 出血和水肿
整性的异常
第一节 充 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充血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主动性充血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
➢血流状态的改变(缓慢或漩涡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机械屏障作用
抑制血小板粘集( NO、
心
正
PGI2 、ADP酶)
抑制
血 管
常
抗凝血(膜相关肝素样分
子、凝血 酶调节蛋白)
血栓 形成
内
促 纤 溶 (tPA)
皮
细
屏障作用破坏
胞
损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
伤
血小板活化并粘集
(二)病理变化:
肉眼: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镜下: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量↑
结局:病因去除可恢复正常。
血栓形成
抑 制 纤 溶(PAIs)
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缓慢, 涡流,如静脉曲张、 动脉瘤内或血管分枝处等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
其原因为: 1. 静脉内有静脉瓣; 2. 静脉有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停滞; 3. 静脉壁薄易受压; 4. 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达静脉后粘性有所增加
血流 状态 改变
涡流 形成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肺硬化
慢性肝淤血
• 原因 右心衰竭 • 病理变化 • 大体: 可见肝脏体积增大,切面可见红黄相
间的条纹,形似槟榔。(槟榔肝 nutmeg liver)。 镜下: 肝小叶中央区(中央静脉及其四周肝窦) 淤血,肝细胞萎缩消失或坏死,小叶周边肝细 胞脂肪变性,从而形成槟榔肝的外观。 • 结果:长期慢性肝淤血可导致淤血性肝硬化。
1) 脑出血 —内囊出血、脑干出血 2) 视网膜出血 — 失明 3) 心包填塞 — 急性心功能不全 4. 大量出血—失血性休克甚死亡
第三节 血栓形成
• 定义: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形成固 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thrombosis)。 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thrombus)。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
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血液凝 固性增
高
遗传性高 凝状态
获得性高 凝状态
V因子基因突变
抗凝血因子先 天性缺乏
手术创伤妊娠和 分娩前后
DIC 恶性肿瘤晚 期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
白色血栓 红色血栓 混合血栓 透明血栓
血 栓 形 成 过 程 示 意 图
白色血栓
• 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形成,多见于心瓣膜 • 肉眼观呈灰白色,与心血管壁紧连 • 镜下主要由珊瑚状的血小板梁构成,血小板梁
第二节 出 血
• 定义: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称为~。
• 类型 破裂性出血 器官完整性破坏
出血 漏出性出血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 凝血因子缺乏 或功能障碍
病理表现
(一) 内出血 1. 体腔内:心包积血、胸腔积血、腹腔积血 2. 组织内:血肿 3. 镜下出血 — 组织内镜下有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 4. 眼底出血 — 高血压、糖尿病 5. 组织、器官内出血 — 流行性出血热 6. 组织、器官内陈旧性出血 — 含铁血黄素沉积
静脉性充血
结局: • 淤血性水肿 • 淤血性出血 •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 淤血性硬化,间质细胞增生 • 侧支循环形成
常见器官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 原因 多为左心衰竭 • 病变:
早期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水肿液,肺泡壁上的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
晚期肺泡腔内可见出血,并有巨噬细胞吞噬 红细胞在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即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s)
表面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 维蛋白网,网眼中含有一些红细胞 • 构成血栓的头部
红色血栓
• 多见于静脉 • 肉眼观呈红色,易脱落 • 主要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构成 • 构成静脉血栓的尾部
混合血栓
• 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静脉 • 肉眼观为粗糙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相连,
可见红白相间的条纹。 • 镜下可见它由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相间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 被动性充血 淤血(congestion)
一、动脉性充血
• 定义:因动脉血流入 过多所引起的器官、 组织的血管内血液量 增多,称~,简称充 血。
• 原因:细小动脉扩张
(一)常见的充血类型:
1.生理性充血: 饭后的胃肠道,嗜睡 运动状态的骨骼肌 妊娠时的子宫 情绪激动时的面红耳赤等
二、静脉性充血
•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 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导致的血液含量增多,简称淤血。
• 原因:局部性——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全身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 病理变化: 大体 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暗红色, 温度下降,切面湿润多血。 镜下 器官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充满血液。
病理表现
(二)外出血
1. 咯血—呼吸道出血 2. 呕血—上消化道出血 3. 血尿—泌尿道出血 4. 血便—下消化道出血 5. 淤点—浆膜、粘膜较小出血 6. 紫癜—浆膜、粘膜稍大出血 7. 淤斑—直径超过2cm的皮下出血
紫 癜
出血结局及后果:
1. 少量出血—可自行止血 2. 局部出血—可吸收或机化,纤维化 3. 重要器官引起严重后果
排列而成。 • 构成血栓的体部
透明血栓
• 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 • 只在镜下可见 • 主要由纤维素(蛋白)构成 • 多见于DIC
透明血栓
wk.baidu.com 三、血栓的结局
1. 溶解、吸收 2. 软化、脱落 3. 机化、再通 4. 钙化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血流 缓慢
1 血小板进入边流 2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 活化 3 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 细胞
1 血小板靠边 2 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性 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 运走 3 流入局部血液的凝血物 在局部滞留 4 促内皮细胞激活,增加 WBC粘附
血栓 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分类
血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液
循 环 障 碍
局部血 液循环 障碍
局部循环血量异常 充血和缺血
血栓形成
血液内出现异常物质 血管栓塞
血管通透性和完
组织梗死 出血和水肿
整性的异常
第一节 充 血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充血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主动性充血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
➢血流状态的改变(缓慢或漩涡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
机械屏障作用
抑制血小板粘集( NO、
心
正
PGI2 、ADP酶)
抑制
血 管
常
抗凝血(膜相关肝素样分
子、凝血 酶调节蛋白)
血栓 形成
内
促 纤 溶 (tPA)
皮
细
屏障作用破坏
胞
损
启动内、外源性凝血
伤
血小板活化并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