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
王雪华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1讲《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2讲《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3讲《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4讲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5讲《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6讲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7讲第一篇: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8讲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9讲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0讲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1课第一篇:四诊举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2讲第一篇: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3讲第二篇:痉病.................................................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4讲第二篇:湿病证治(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5讲第二篇:湿病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6讲第三篇: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7讲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8讲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9讲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0讲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1讲第三篇:阴阳毒证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3讲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4讲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5讲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6讲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7讲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8讲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9讲第六篇:虚劳病辩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0讲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1讲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2讲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3讲第六篇: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4讲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5讲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6讲第七篇:肺胀证治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7讲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8讲第八篇: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9讲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0讲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1讲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2讲第十篇: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3讲第十篇:腹满病辩证(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4讲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5讲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6讲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7讲十篇: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8讲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0讲第十二篇:留饮、伏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1讲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2讲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3讲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4讲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5讲第十二篇:痰饮治法纵横谈.....................................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6讲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7讲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8讲第十四篇:水气病.............................................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9讲第十四篇:血分、水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0讲第十四篇:四水证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1讲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2讲第十五篇: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3讲第十五篇:黑疸...............................................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4讲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5讲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6讲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举隅...................................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7讲第十六篇: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8讲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9讲第十六篇:瘀血证辨治(2)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0讲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1讲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2讲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3讲第十八篇: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4讲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5讲第二十篇: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7讲第二十一篇: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8讲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9讲第二十二篇: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0讲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王雪华简介
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

主讲《中药学》、《金匮要略》等学验俱丰,深得海内外不同层次学员的赞誉,并应邀赴韩国讲学。

200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启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被遴选为四大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金匮要略精讲》主讲人,完成80学时VCD
光盘制作内容所需的100余万文字的修改与校订工作。

自198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研究生30余名。

2002年1月荣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称号。

在"张仲景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和"经方的临床应用与开发实验研究"领域富有开拓性、创新性。

主持重大科研课题7项,参与项目3项。

已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学成果奖3项。

其中,(1)经方加味治疗肺癌的机理研究以及放化疗损伤的研究;(2)当归芍药散胶囊剂/汤剂加味治疗妇科腹痛、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的系列研究;(3)射干麻黄汤冲剂治疗小儿寒饮咳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4)研制痛痹贴治疗寒湿历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研究颇具特色。

有利于深入挖掘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有利于深刻阐发张仲景对内伤杂病的证治规律。

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际、国家、省级学术会议颁发的奖杯、奖牌、证书15个;主审、主编、副主编大型辞书、专著、教材、教参等计19部。

2002年11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最擅长治疗肿瘤及放、化疗损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结石症、过敏症、胸痹、心悸、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精神抑郁症以及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等疾病。

目录
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
07 第一篇:概述
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
11 第一篇:四诊举例
12 第一篇:小结
13 第二篇:痉病
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
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
16 第三篇:概述
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
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
19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
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
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
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
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
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第01讲《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来学习《金匮要略》这门课程。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多是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王雪华教授。

我为能够荣幸地被遴选为本课程的主讲人,我很高兴。

一、有一种荣誉感。

就是对我个人,对我的工作单位,对我所在的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和研究生们,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

二、是责任感。

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把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大温课”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决不能辜负各级领导和所有听课学员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三、使命感。

正当全国上下、各行各业争创佳绩迎接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快车道”。

我能够为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尽心竭力地工作,是值得庆幸和终身难忘的。

因此,我把这次学习的好机会,看作是代表全国的同行们,在这里作一次中心发言,作一次公开教学,愿抛砖引玉,并广泛听取宝贵意见。

借此机会,我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的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全体工作人员和现场学员的真诚合作。

好了,我们开始上课。

内容是开头的话,绪言。

学习《伤寒论》,讲沿革,我们已经了解到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其中十卷是辨伤寒,六卷是来论杂病。

由于历史原因,原著虽已亡佚,但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自然地、逐渐地形成了我们现在所通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

学术界已确认这是张仲景的著作,两者互为羽翼,堪称姊妹篇。

这两本书,都是祖国医药伟大宝库当中的四大经典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必读之书。

为了全面继承发扬这一份宝贵遗产,开篇的绪言我准备讲四个问题。

第一,《金匮要略方论》的性质和沿革;
第二,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体例;
第三,有关本书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最后,讲一下学习目的和方法。

在第一个问题里,我首先讲一下书名释义。

书名释义呢,也就是说,刚才我们说《金匮》或者讲义叫做《金匮要略》,我认为全名就是我写在板书上的这个叫做《金匮要略方论》。

那么,要解释这个书名的话,应当从三部分进行理解。

第一,首先我们来看“金匮”。

金就是指的黄金了,它是世间的珍宝。

那么作为匮([guì]),这个只能念[guì],不能念[k uì]。

匮([k uì]),表示知识贫乏、缺憾,那么就是匮乏。

这里面的匮([guì]),虽然没有带木字旁,但是和我们大家知道的衣柜、书柜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

这个地方呢,我觉得“金匮”,一个是当名词来看,是一种器具(藏物之器)。

比方说,我们现在要放个书,还得有个书架、有个书柜,是不是啊这个在古代也是这样的,作为名词来用。

比方说,《周书·金縢》篇:“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

这个就是,把一些珍贵的书册,放到由黄金封缄的柜里。

这是作为名词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名词,就是用来藏放古代皇帝(的)一些比如圣训、玉牒、实录以及重要档案的地方。

我们这次来到北京,使我想起在南河沿有北京皇史宬。

那里,就藏放着明、清两代皇帝的有关这些重要档案,其实它是一个文物保护的地方。

现在,那个地方仍然是蔚为可观,能够看到153个鎏金雕龙的金匮,特别大,象大箱子一样,不仅外观美观,就是防蛀、保护、保密的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这个就证明“金匮”的含义,小的话呢,就是一个器具,如匣子啦,箱子啦,或者是大的柜。

那么,这个就是藏放这些东西的,放金匮的地方,象明、清两代的这个,就是叫皇史宬。

如果说形容词的含义,作为书名,它是形容词的作用,就是比喻文献资料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

这个就是在《汉书·高帝纪》里面(“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这是我把金匮作为名词作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情况给大家作了这么一个简要的介绍,从书名上来说,比方说,先于张仲景,在《素问》里面,有《金匮真言论》、《伤寒论》的别本,有叫《金匮玉函经》,还有北宋王洙所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在清代有陈士铎著有《石室秘录》。

所以,这里面“金匮”、“玉函”、“石室”,用黄金、宝玉、石头,那个“石头”,现在我想不是一般的石头盖的房子,“玉函”,什么叫“函”呢信封或者是匣子,用宝玉做的,这就证明他要珍藏的文献资料相当宝贵。

所以,林亿也说“缘仲景有金匮录,故以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义也”。

下面,我要说的是“要略”的含义。

要略,可想而知,“要略”就是简要节略的意思,就是它经过人删减,不是一个全本,而是一个节略本。

所以“要略”它实际上可以互训,比方说,颜师古他就说“以金
以匮,保慎之义”;《新书·胎教》也说“书之玉版,藏之金匮也”;陈修园又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

那就是“要略者”就是“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因此,有一层意思我刚才讲了,就是节略本之意。

内容怎么样呢精要,现在我说根据陈修园的这种说法,实际上他是要反映张仲景的治略思想。

比方说进一步来理解“要略”,就是为什么叫治略思想,比方说,西汉刘安著《淮南子》在他的书末有“要略”一篇,到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慎,他著其篇名,对“要略”他怎么呢他说“要略二字,其义可互训也。

要略者,乃谓其医学精要之中最精要者”。

这就是说呢,不是一般的节略本的问题,而是它包含着医学精要部分里最精要的内容,所以要保慎。

另外,还有高诱,他解释说《淮南要略训》的“要略”二字“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也。

”不是一般的简要,把内容简明扼要就得了,“略数其要”是要把精要部分的最精要的内容拿到《金匮要略》里面记载,“明其所指”对各篇章所说明的内容要层次清楚,要便于检用,那么“序其微妙”对其深奥的理论、奥妙之处,要特别的加以阐述,加以论述,“论其大体”,我觉得这个“大体”就是张仲景在祖国医药学里面他的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对世界医学科学的贡献,就在于他首创了辨证论治的疹疗体系,不仅对外感热病,而且对内伤杂病尤其富有指导意义。

所以,这个“要略”的内容我说的比较多,概括起来讲“要略”即表示内容精要又能够阐明仲景的治略思想。

所说“方论”就是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所以,我们说杂病的疹疗体系,它理法方药、脉因证治全备。

我从三个方面解释,为什么叫《金匮要略方论》,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讲,首先说“金匮”,它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

这就是我解释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书名释义,概括起来是: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

下面谈本书的性质,请大家把书打开,在绪言的第一段开始的地方,讲到了“《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所说专书,就意味着它是专治杂病的治疗学,也就是说,它是杂病治疗学,也可以说是仲景杂病的辨证治疗学。

这本书是张仲景完成,而且是在东汉末年问世,所以它具有首创性,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之所以作为经典著作,我认为它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医药学必读之书。

原因呢,我觉得第一是它的权威性。

所说权威性,就是它不管是对外感热病还是对内伤杂病,是理论源头。

第二,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在临床应用上,可以说它是临床应用无尽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常读常新啊。

所以,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权威性,也是被公认的。

下面是指导性,这个指导性就是对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均具有广泛而较高的指导意义。

这个指导意义集中表现在《金匮要略》里面四个基本论点,这四个基本论点,我就是点题,第一就是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为指导。

第二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恒动观,第三是辨证施治或者说叫辨证论治。

第四就是治病求本。

这个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医学的特色。

第三,我认为是它的科学性,就是它创制大量的经方,这些经方对热病、对杂病的疗效,可以说现在已经经历了1800年了,不仅是时间,而且是临床实践的考验,证明它的实用价值。

所以,它才有无限的生命力。

后世医家,包括古代的医家都一致推崇它、赞誉它,称它是什么呢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这个将在第三个问题重点来阐述本书的学术成就和贡献的时候,我们要分别来论述,它为什么是首创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的疹疗体系,这个诊疗体系有哪些特色为什么说它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第三个就是关于它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地位和重大影响,在这里面我们不细说了。

古代神医华佗称张仲景的书为“真活人书也”,这就是对它的神奇的疗效给予高度的赞赏。

象清代的徐灵胎告诫后学者说“如果能通金匮之理,天下无难治之症”。

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学科目录的调整工作中,就是把《伤寒》、《金匮》、《温病》合起来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进行加强建设,就是要在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医疗、科研上,要大踏步的前进,要打好基础,重视经典的教学,重视经典方剂学习,重视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而且要从科研的角度,从临床实践的疗效上挖掘、整理、提高它。

我现在说到这里,我觉得作为临床基础课加强,不仅是对于中医学生的理论提高,而且特别是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包括他的科研技术能力,这个方面是很有道理的。

我说到这里,实际上就是绪言的第一个自然段,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第三,谈一下沿革。

有关沿革的内容我准备分成三个时期来说(成书、散佚、整理校定),因为《伤寒论》的绪论,它也要在沿革方面谈到之些问题。

因此,我准备讲基本的,和《金匮》相关的内容,成书时间,我们《讲义》上请大家看一下,它写的是公元三世纪初,成书的时间。

马继兴先生的研究结果是,他依据仲景的原序,说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建安纪年实际上是公元196年,十稔,一稔是一年,
十稔是十年,所以,相当于公元206年。

我觉得这个是在考究的具体时间上,和公元三世纪初的宽泛的认识都是比较合理的。

这样的话我们都把它做为一个常识来了解一下。

下面来说第二个问题,就是“散佚”,散佚这个“佚”字是当丢来讲,但是不能念散失。

散佚、亡佚,都是说由于战乱而未见其书。

在什么时候丢的呢我们《讲义》强调的一个时间概念是“东汉到西晋这样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因战乱而未见其书”。

实际上,就是魏晋的太医令王叔和,他对《伤寒论》作了编次整理。

十卷《伤寒论》,就是最先在这个时候行于世,同时他有《脉经》的文字,保留了原著的杂病部分。

经过医史的考证,觉得王叔和与张仲景的关系相当密切,因为相距时间上下约50年左右,所以,可以说是同时代的师承关系,也就是说,王叔和能有机会、有能力从《伤寒杂病论》里面把《伤寒论》十卷整理编次出来,又能完成《脉经》那么大的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这地方尽管杂病的文字不那么完全,但是主要内容,作为我们今天要研究它,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文献学版本。

同时期还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的书名顾名思义就是屈肘可以拈来,装在口袋里,屈肘拈来,这是专门应付临床治疗急证的小方书,是这么一个方书。

比方说对疟病治疗有效的青蒿素的提取,现在的疗效要高于奎宁。

最原始的发现就是从《肘后备急方》来的,说青蒿对疟疾治疗有效,研究到现在的一个高精的水平上,临床被广泛运用,而且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等于在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后在病因病机学上有甚多深一步的阐述,这对我们学习中医学,特别是对杂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很好的帮助。

再有就是唐代大医孙思邈,他三十年间完成了两部巨著,一个是《备急千金要方》,这个“要方”是重要的“要”,就是说这个方剂是重要的方剂,也是他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经验总结,而且他认为这些方剂都是有“备急”的作用,到你急用的时候便于检用,那么《千金翼》,相距三十年间,作为孙思邈高龄,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潜心研读精神,就是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总结实践经验留给后人,所不足的地方就是在他的《千金要方》里所引证的《金匮》的文字,没有说是从哪引的,也没有说哪些是张仲景的,哪些是他自己的,到《千金翼》里,就很清楚了,他说那是张仲景的。

所以这个也是非常好的原始资料。

再就是王焘的《外台秘要》,王焘的《外台秘要》也是,他说《伤寒论》,实际上就是指的《伤寒杂病论》。

我们说,作为汉代及其前后相距不远时代的医学著述,作为我们今天来研究《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的文献学的考证,作为参阅,其可靠性、可信度是比较大的。

那么为什么说在文献学上有贡献呢因为它们《伤寒论》、《脉经》、《肘后备急要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外台秘要》七部医学的专门著述,都有张仲
景杂病内容的部分引用,语言、文字、学术思想比较接近,因此可以互通。

这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有利于挖掘仲景学术的理论内涵,理解原文精神。

第二可以较正《金匮》某些文字谬误,也可以补充某些残缺,使其能够对原貌有一个更好的呈现。

这是有关散佚的这几本书,我们觉得对于研究《金匮》,也就是说散佚后文字的考据依靠以上七本书是一个很重要的,参阅资料或者是考证依据,关于散佚的原因,我们可以想象,我考虑是不是从这么四个方面,一个就是三国纷争,战乱的结果,使仲景的故里,当时叫南阳郡,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了,这个地方就成为了中心之城。

第二就是造纸术虽然是在西汉发明,但是民间抄书仍然习用竹简。

那么,作为竹简就容易被虫蛀,容易被散落,因为是绳子捆的,再一个,战乱就容易火焚,这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我觉得交通、通讯极大的不便,另外,在传承的过程都是家承、师承。

这样的话,数量有限,传播就更有限。

第四,我觉得作为仲景的原序里面,他提出,“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也就是说明了当时的统治者,崇尚神仙之术,以求长生不老,他并不重视医学典籍,更不注意医学典籍的保存和传播,更谈不上研究。

所以,致使《金匮要略》杂病部分,隐现分合数百年。

浙江的何任教授,曾经发表学术论文他谈到,可惜这样的散佚在宋元之际,韬光匿彩达535年。

什么叫韬光匿彩呢就是看不到,所以它的精华和精彩啊,后人就是在很小的范围里面流传。

第三,就是整理校订阶段,北宋初期,有一个医官,就是翰林学士叫王洙。

我们《讲义》开始的时候就把林亿他们给整理校订《金匮要略方论》的原序,在《讲义》开始的部分,请大家看《金匮要略方论序》,在这个序里面,他介绍了王洙在“蠹简”里面,“在馆阁日”的时候,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什么叫“蠹简”呢这个蠹字,就是被虫蛀的竹简,散落不齐了。

所以,原文可能有差错,但是他这地方发现的名字叫什么呢叫《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和疗妇人),这个,我就是按照原序的文字记载,我把它谈一下,那么这三卷里头,上卷辨伤寒,实际上,行于世同时有《伤寒论》,王叔和整理的那个《伤寒论》,单行本在流行,因此他认为这个部分可以把它去除,保留杂病篇、妇人篇,对方剂进行了一下重新编排。

怎么编排的呢就是分列于各证候之下,然后仍然是为三卷,上、中、下三卷,这三卷怎么成的呢就是把方剂分列于各证候之下,你比方说我们看《中风病》篇,原文之间夹着侯氏黑散,冒号,主治什么什么,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都是先说方名,然后冒号,再说主治证,然后再列方药、用量以及用法,是这么一个格式。

而张仲景的原著的方剂是怎么表达的呢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