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共166页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介绍金匮要略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教学大纲的目的和结构。

第二章:金匮要略概述详细介绍金匮要略的内容、作者、历史背景和文献来源,对各篇章进行简要的概述。

第三章:金匮要略的病因学说讲解金匮要略中的病因学说,包括六淫、七情、脾胃失调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经络理论。

第四章:金匮要略的诊断详细介绍金匮要略中的诊断方法和技巧,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第五章:金匮要略的治疗原则系统介绍金匮要略中的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第六章:金匮要略的药物应用对金匮要略中常用的草药进行分类和归整,详细介绍各类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等方面的知识,并提及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七章:金匮要略的方剂应用介绍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包括桂枝汤、小柴胡汤等,对方剂的组成、用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解读。

第八章:金匮要略的临床应用结合实际病例,介绍金匮要略在临床中的应用,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分析和评估。

第九章:金匮要略的教学实践提供教学实践指导,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案例分析、模拟诊断等,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应用水平。

第十章:金匮要略的研究进展综述金匮要略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总结全文内容,强调金匮要略对中医教育和医疗事业的重要意义,鼓励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金匮要略。

参考文献列出文章中引用的相关文献,按照论文写作规范格式进行排版。

附录可根据需要添加金匮要略的原文篇章、相关图片或者其他相关资料。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金匮要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目录王雪华简介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07 第一篇:概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12 第一篇:小结: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16 第三篇:概述: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第四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32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31话:血管痉挛性头痛】【32话:空洞性肺结核】33 第六篇:小结: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34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1)35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2)【33话:(肺化脓症)连续发烧】36 第七篇:肺胀证治:小结:【34话:结节病】【35话:过敏性哮喘《射干麻黄汤》】37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38 第八篇:小结: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36话:肺癌】39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37话:不自主的长出气,即“胸中气塞”】40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41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42 第十篇:概述: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43 第十篇:腹满病辩证(2)44 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38话:老年性便秘】45 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39话:隐匿性肾炎(《大黄附子汤》大黄同煎)】46 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内容与第45讲相同)47 第十篇:小结: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48 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49 第十一篇:小结: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50 第十二篇:留饮、伏饮51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52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40话:肾变期,尿不下尿来】53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41话:气胸】54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55 第十二篇:痰饮治法纵横谈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56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42话:多饮多尿】57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58 第十四篇:水气病59 第十四篇:血分、水分60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61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62 第十五篇:概述: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63 第十五篇:黑疸64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43话:排石】65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66 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举隅【44话:乙肝】67 第十六篇:概述: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45话:惊悸证】68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69 第十六篇:瘀血证辨治(2)小结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70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46话:食已即吐】71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47话:慢性反流性胃炎】72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48话:热结旁流】【49话:脾胃虚寒,湿热未尽】73 第十八篇:概述: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74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50话:胆道蛔虫】75 第二十篇:概述: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51话:风心病】76 妊娠常见诸疾证治77 第二十一篇:概述: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78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79 第二十二篇:概述: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80 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王雪华简介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

王雪华教授金匮要略讲稿(可编辑)

王雪华教授金匮要略讲稿(可编辑)

王雪华教授金匮要略讲稿(可编辑)王雪华教授金匮要略讲稿王雪华讲《金匮要略》王雪华简介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主讲《中药学》《金匮要略》等学验俱丰深得海内外不同层次学员的赞誉并应邀赴韩国讲学200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启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被遴选为四大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金匮要略精讲》主讲人完成80学时VCD光盘制作内容所需的100余万文字的修改与校订工作自198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研究生30余名2002年1月荣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称号在"张仲景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和"经方的临床应用与开发实验研究"领域富有开拓性创新性主持重大科研课题7项参与项目3项已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1经方加味治疗肺癌的机理研究以及放化疗损伤的研究2当归芍药散胶囊剂汤剂加味治疗妇科腹痛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的系列研究3射干麻黄汤冲剂治疗小儿寒饮咳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4研制痛痹贴治疗寒湿历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研究颇具特色有利于深入挖掘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有利于深刻阐发张仲景对内伤杂病的证治规律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际国家省级学术会议颁发的奖杯奖牌证书15个主审主编副主编大型辞书专著教材教参等计19部2002年11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最擅长治疗肿瘤及放化疗损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结石症过敏症胸痹心悸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精神抑郁症以及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等疾病第01讲《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来学习《金匮要略》这门课程首先自我介绍一下多是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王雪华教授我为能够荣幸地被遴选为本课程的主讲人我很高兴一有一种荣誉感就是对我个人对我的工作单位对我所在的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和研究生们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二是责任感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把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大温课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决不能辜负各级领导和所有听课学员对我的信任和期望三使命感正当全国上下各行各业争创佳绩迎接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快车道我能够为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尽心竭力地工作是值得庆幸和终身难忘的因此我把这次学习的好机会看作是代表全国的同行们在这里作一次中心发言作一次公开教学愿抛砖引玉并广泛听取宝贵意见借此机会我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的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全体工作人员和现场学员的真诚合作好了我们开始上课内容是开头的话绪言学习《伤寒论》讲沿革我们已经了解到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其中十卷是辨伤寒六卷是来论杂病由于历史原因原著虽已亡佚但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自然地逐渐地形成了我们现在所通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学术界已确认这是张仲景的著作两者互为羽翼堪称姊妹篇这两本书都是祖国医药伟大宝库当中的四大经典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必读之书为了全面继承发扬这一份宝贵遗产开篇的绪言我准备讲四个问题第一《金匮要略方论》的性质和沿革第二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体例第三有关本书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最后讲一下学习目的和方法在第一个问题里我首先讲一下书名释义书名释义呢也就是说刚才我们说《金匮》或者讲义叫做《金匮要略》我认为全名就是我写在板书上的这个叫做《金匮要略方论》那么要解释这个书名的话应当从三部分进行理解第一首先我们来看金匮金就是指的黄金了它是世间的珍宝那么作为匮[guì]这个只能念[guì]不能念[kuì]匮[kuì]表示知识贫乏缺憾那么就是匮乏这里面的匮[guì]虽然没有带木字旁但是和我们大家知道的衣柜书柜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这个地方呢我觉得金匮一个是当名词来看是一种器具藏物之器比方说我们现在要放个书还得有个书架有个书柜是不是啊这个在古代也是这样的作为名词来用比方说《周书?金縢》篇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这个就是把一些珍贵的书册放到由黄金封缄的柜里这是作为名词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名词就是用来藏放古代皇帝的一些比如圣训玉牒实录以及重要档案的地方我们这次来到北京使我想起在南河沿有北京皇史宬那里就藏放着明清两代皇帝的有关这些重要档案其实它是一个文物保护的地方现在那个地方仍然是蔚为可观能够看到153个鎏金雕龙的金匮特别大象大箱子一样不仅外观美观就是防蛀保护保密的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这个就证明金匮的含义小的话呢就是一个器具如匣子啦箱子啦或者是大的柜那么这个就是藏放这些东西的放金匮的地方象明清两代的这个就是叫皇史宬如果说形容词的含义作为书名它是形容词的作用就是比喻文献资料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这个就是在《汉书?高帝纪》里面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这是我把金匮作为名词作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情况给大家作了这么一个简要的介绍从书名上来说比方说先于张仲景在《素问》里面有《金匮真言论》《伤寒论》的别本有叫《金匮玉函经》还有北宋王洙所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在清代有陈士铎著有《石室秘录》所以这里面金匮玉函石室用黄金宝玉石头那个石头现在我想不是一般的石头盖的房子玉函什么叫函呢信封或者是匣子用宝玉做的这就证明他要珍藏的文献资料相当宝贵所以林亿也说缘仲景有金匮录故以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义也下面我要说的是要略的含义要略可想而知要略就是简要节略的意思就是它经过人删减不是一个全本而是一个节略本所以要略它实际上可以互训比方说颜师古他就说以金以匮保慎之义《新书?胎教》也说书之玉版藏之金匮也陈修园又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那就是要略者就是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因此有一层意思我刚才讲了就是节略本之意内容怎么样呢精要现在我说根据陈修园的这种说法实际上他是要反映张仲景的治略思想比方说进一步来理解要略就是为什么叫治略思想比方说西汉刘安著《淮南子》在他的书末有要略一篇到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慎他著其篇名对要略他怎么呢他说要略二字其义可互训也要略者乃谓其医学精要之中最精要者这就是说呢不是一般的节略本的问题而是它包含着医学精要部分里最精要的内容所以要保慎另外还有高诱他解释说《淮南要略训》的要略二字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也不是一般的简要把内容简明扼要就得了略数其要是要把精要部分的最精要的内容拿到《金匮要略》里面记载明其所指对各篇章所说明的内容要层次清楚要便于检用那么序其微妙对其深奥的理论奥妙之处要特别的加以阐述加以论述论其大体我觉得这个大体就是张仲景在祖国医药学里面他的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对世界医学科学的贡献就在于他首创了辨证论治的疹疗体系不仅对外感热病而且对内伤杂病尤其富有指导意义所以这个要略的内容我说的比较多概括起来讲要略即表示内容精要又能够阐明仲景的治略思想所说方论就是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所以我们说杂病的疹疗体系它理法方药脉因证治全备我从三个方面解释为什么叫《金匮要略方论》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讲首先说金匮它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这就是我解释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书名释义概括起来是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下面谈本书的性质请大家把书打开在绪言的第一段开始的地方讲到了《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所说专书就意味着它是专治杂病的治疗学也就是说它是杂病治疗学也可以说是仲景杂病的辨证治疗学这本书是张仲景完成而且是在东汉末年问世所以它具有首创性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作为经典著作我认为它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医药学必读之书原因呢我觉得第一是它的权威性所说权威性就是它不管是对外感热病还是对内伤杂病是理论源头第二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在临床应用上可以说它是临床应用无尽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常读常新啊所以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权威性也是被公认的下面是指导性这个指导性就是对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均具有广泛而较高的指导意义这个指导意义集中表现在《金匮要略》里面四个基本论点这四个基本论点我就是点题第一就是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为指导第二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恒动观第三是辨证施治或者说叫辨证论治第四就是治病求本这个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医学的特色第三我认为是它的科学性就是它创制大量的经方这些经方对热病对杂病的疗效可以说现在已经经历了1800年了不仅是时间而且是临床实践的考验证明它的实用价值所以它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后世医家包括古代的医家都一致推崇它赞誉它称它是什么呢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这个将在第三个问题重点来阐述本书的学术成就和贡献的时候我们要分别来论述它为什么是首创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的疹疗体系这个诊疗体系有哪些特色为什么说它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第三个就是关于它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地位和重大影响在这里面我们不细说了古代神医华佗称张仲景的书为真活人书也这就是对它的神奇的疗效给予高度的赞赏象清代的徐灵胎告诫后学者说如果能通金匮之理天下无难治之症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学科目录的调整工作中就是把《伤寒》《金匮》《温病》合起来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进行加强建设就是要在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医疗科研上要大踏步的前进要打好基础重视经典的教学重视经典方剂学习重视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而且要从科研的角度从临床实践的疗效上挖掘整理提高它我现在说到这里我觉得作为临床基础课加强不仅是对于中医学生的理论提高而且特别是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包括他的科研技术能力这个方面是很有道理的我说到这里实际上就是绪言的第一个自然段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第三谈一下沿革有关沿革的内容我准备分成三个时期来说成书散佚整理校定因为《伤寒论》的绪论它也要在沿革方面谈到之些问题因此我准备讲基本的和《金匮》相关的内容成书时间我们《讲义》上请大家看一下它写的是公元三世纪初成书的时间马继兴先生的研究结果是他依据仲景的原序说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建安纪年实际上是公元196年十稔一稔是一年十稔是十年所以相当于公元206年我觉得这个是在考究的具体时间上和公元三世纪初的宽泛的认识都是比较合理的这样的话我们都把它做为一个常识来了解一下下面来说第二个问题就是散佚散佚这个佚字是当丢来讲但是不能念散失散佚亡佚都是说由于战乱而未见其书在什么时候丢的呢我们《讲义》强调的一个。

07金匮要略(王雪华)(全80集)

07金匮要略(王雪华)(全80集)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1 性质与沿革《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2 内容、体例和成就1 《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3 成就及贡献《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5 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6 学习的目的和方法《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7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证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1 第一篇--四诊举例《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2 第一篇--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3 第二篇--痉病《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6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19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2 第四篇--概述、虐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辨证《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7 第五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29 第六篇--虚劳病辨证《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2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3 第六篇--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4 第七篇--肺瘘、肺痈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5 第七篇--肺瘘、肺痈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6 第七篇--肺账证治、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7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8 第八篇--小结、第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篇《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39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0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1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2 第十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3 第十篇--腹满病辨证(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4 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5 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6 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7 第十篇--小结;第十一篇--概述、肝着《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8 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49 第十一篇--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0 第十二篇--留饮、伏饮《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1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2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3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4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5 第十二篇--痰饮治法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6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7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8 第十四篇--水气病《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59 第十四篇--血分、水分《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0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1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2 第十五篇--黄疸病脉证并治、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3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4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5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6 第十五篇--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7 第十六篇--惊悸吐衄·····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8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69 第十六篇--小结、第十七篇--概述(1)《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0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1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2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3 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4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第十九篇--杂病综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5 第二十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6 第二十篇--妊娠常见诸疾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7 第二十一篇--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8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79 第二十二篇--妇科杂病概述《金匮要略》教学片(王雪华)80 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结束语金匮要略(王雪华)(全80集)。

第14集《金匮要略》第二篇:湿病证治(1)

第14集《金匮要略》第二篇:湿病证治(1)

第14集《金匮要略》第二篇:湿病证治(1)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如下:黑板一、湿病概述二、原文分析:外湿治法──微法法内湿治法──利小便法证治──头中寒湿证(19)第20条寒湿在表表实证(20)一类第21条风湿在表表实证(21)一类第22条风湿在表表虚证(22)一类现在开始吧,因为这个条文(19条)比较长,另外,我认为二类条文熟悉一下就行了,我大体给大家,把这个条文的意思顺一下。

我已经把这个条文的中心的内容拿出来了,就是什么呀?是头中寒湿,而且是鼻塞、头疼这样一个症状。

它在病因上,是侧重寒湿,那么,寒湿为什么还会出现面黄?这个面黄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和前面有一个条文,这个条文我们不讲,是15条,这是个三类条文,一般了解,在前面27页,它说:“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三类)看见了没有?就是和湿邪有关,它也是侵入肌表,但是,郁久的话,湿邪最易化热,湿热必黄,它不是黄疸,也不能象黄疸的阳黄,那么鲜明如橘子色。

所以它说如什么呢?如“烟熏”的那种,晦滞,就象脸上有洗不干净的那种垢一样。

作为寒湿,那就可想而知,这种面黄也应当是晦滞的,而不是鲜明的,这就提示和湿邪相关,湿邪郁滞不去,所以,就面色发黄了,晦暗,或者是晦滞那种感觉,象洗不净脸,有污垢一样。

这个“喘”,怎么解释它呢?认为表郁以后,就是说,湿邪在肌表的话,卫阳被郁。

卫阳被郁,又令肺气不得宣发,因肺合皮毛,司开合,卫阳被郁了以后,肺的开合失常,肺既要宣发,又要肃降的功能亦失常。

现在咱们来说,肌表是管皮毛开合的,它卫阳被郁以后,肺气不宣,因此,它就气短,或者喘,它张口喘。

“头疼鼻塞”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肺窍不利了,肺开窍于鼻,所以,清窍不利就鼻塞,而且影响到头疼。

不好理解的就是这个“脉大”,它不是虚证的脉大,这个“脉大”它是来形容在表、在上的意思。

那么“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这是说里阳没有伤,就是说这种湿邪还没有传里,所以没影响饮食。

腹也不胀满,也不疼痛,饮食照常。

王雪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4

王雪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4

王雪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二、原文分析黄汗(1、2、4、28、29)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今天要讲第十四篇,有关黄汗的内容,本来作为水气病的分类,四水之后有“黄汗”,我们一直放到最后来讲“黄汗”,就是因为,“黄汗”在历代的认识上,有争议,但是,为了启发大家,对“黄汗”的深入研究,我首先讲一下有关的条文,就是1、2、4、28、29条,五条原文论及了黄汗,首先说,在病因上,条文提到了,“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这是28条里面,提到了有关它的病因,“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这么一个病因,我们说,黄汗本身就在出汗,但是,既然是和水肿相关的,一类疾病,我们说,四水里面,特别是风水、皮水,属于阳证、实证,应当遵照它的治疗原则,叫做“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是黄汗,本身就在汗出,结果它并不能够解决水肿问题,那么,又不能用汗法治疗,所以,它是和水肿病相关的一类疾病,有的说,它是症状,不是病,我们说,它的典型症状,就是“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象黄柏汁黄的,能够染衣,这个症状,确实到现在为止,在临床上我自己没有见到,但是,我要讲原文的本义,同时,我要讲目前临床上研究的近况,以及将现在研究的资料,提供给大家参考,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探讨它。

关于病因病机的分析,我想从这五个条文给大家综合以后,来分析它的内证、外证,就是说,主症肯定是,“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这是以症状命名的,那么,它相关的兼症有哪些?现在来说外证,身热或不热,“两胫自冷”,指的下肢、小腿胫前部自觉发冷,“四肢头面肿”而冷,正因为它“四肢头面肿”,所以,是和水气病相关,“状如周痹”,这些症状里面,我们认为,突出表现在肢肿和胫冷这两个方面,这是在外证方面,怎么理解它呢?因为脾主四肢,所以,它这种肿,应该是属于脾气不运所致,不仅是肿,而且冷,应该考虑他刚才提示的,有汗出入水中浴的原因,使邪气从汗孔而入,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卫阳被伤,卫阳不足,不能够温煦,因此四肢、头面既肿又冷,尤其是两胫的部位,这个部位冷的话,涉及到中阳不能下达,阳虚为本,是应该责之于脾,这是外证,内证,我们综合起来,它应该表现为胸满,口吐涎,胸中窒或痛,不能食,暮躁不得眼,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脾胃虚寒,脾失健运,在运化的功能上失司引起的,当然,因为汗出过多,阴液有亏耗,另外一个,这是我说的本义之外的引申义,有的人理解成,在汗出入水中浴的时候,又感邪,也容易由此伤及心阳,因为汗为心之液,我觉得,从他(仲景)提示的两张方子,都用桂枝,也可以佐证,桂枝有通心阳的作用,这是我把引申义直接给大家说,一种认为,在病因上,除了有脾胃虚寒为主因以外,由于汗出入水中浴,又感邪,它容易伤及心阳,我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方均用桂枝,桂枝本身能够通心阳,所以,对黄汗病的病因,我们可以说,水湿外入仅仅是个诱因,内因,是脾胃虚寒,这是个主因,也就是说,外来的水湿从表入里,内侵到胸膈,因此,对心阳确实有影响,这个病情虚多实少,在病机的分析上,比方说,由于卫阳被损伤,水寒之邪从汗孔而入,卫郁而营热,表虚湿遏,病因病机方面,在表的卫分有郁,而且营热,表虚湿遏的结果,所以,“黄汗”也可由,湿热交蒸于肌腠所致,有的人说,是交蒸于肌腠和脉络之间者,为黄汗。

第24集《金匮要略》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第24集《金匮要略》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第24集《金匮要略》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如下:黑板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概述二、原文分析4~7条~9条论历节病病因病机及鉴别诊断8条:论风湿历节证治分析:诸肢节疼痛:遍历、递历多个关节主症游走性,关节肿胀身体魁羸┬关节肿大变形,尩└身体羸瘦,“独足肿大”梭状指、竹节趾、鹰爪、晨僵脚肿如脱┬1.外观└2.自觉湿邪下注头眩短气:湿邪上泛温温欲吐:湿邪中阻穿山龙30克徐长卿20克~30克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下面,我要讲的是历节病,历节病的概念,刚才已经谈到了,是指遍历关节,或者说递历关节,以关节的疼痛为主症,随着病热的发展,它可能出现关节的肿大变形,不可屈伸,全身症状其以身体羸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叫做历节病。

这讲的就是,在张仲景当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类的疾病,他的认识水平。

关于病因、病机的问题,是四条原文,从第4条开始,4条、5条、6条、7条,来论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

首先,我们来看第4条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三类)第4条,他用脉象来论述,用沉弱的脉来提示正虚,是肝肾不足、肝肾先虚。

所以,这个提示、认识是很重要的,我们看类风湿的病人,特别是从青少年患病,和体质因素,先天的禀赋,后天失养有直接关系。

所以,他这个脉象论述,“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说明病在里,为什么涉及到肝、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虚弱,他讲到“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就讲的是肝血的不足和肾精的不足,涉及到筋骨的脆弱,筋骨的不足,所以,肝肾气血不足,是历节病致病的内在因素,在2002年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还都是本着这样的一个认识水平,一定得是内在的致病因素,为肝肾先虚。

外因,他讲的是“汗出入水中”,因为汗出的本身,腠理开泄,容易招邪,就是寒湿之邪容易外浸,外侵之后,郁而化热,包括湿邪和热邪的搏结,伤及血脉,浸淫筋骨,还有我们说“湿流关节”“湿伤于下”的机理。

第68集《金匮要略》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

第68集《金匮要略》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

第68集《金匮要略》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如下:黑板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一、概述1.合篇意义2.概念二、原文分析第17条第10条一般瘀血脉证(1)唇痿舌青,萎(2)“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结(3)脉微大来迟──涩(4)胸满、腹不满,其人言我满第11条瘀血化热脉证衃现在我要讲14条,柏叶汤证,这就提吐血不止,我已经告诉大家,从方测证,它应该是属于虚寒吐血,那么,虚寒吐血的临床见症,应该是什么?我想,就是来了病人,你不管他是吐血,还是妇女的崩漏,反正就是大失血以后,他一定得见有派的虚寒征象,首先,病人是面色?白无华,或者是萎黄了,血呢,你得问他血色,是鲜红的,还是比较淡的,肯定得是血色浅淡,另外,比方在精神头上,你一看,他精神萎靡不振,是个虚象,舌呢,有的表现得淡红,甚至于舌质是淡白,失血过多以后,舌质淡,或者是苔润,脉微弱,或者是虚细无力的,这才是柏叶汤证应该见到的,属于虚寒吐血,我说不拘泥它原文,就是指吐血的方,所有的失血属于虚寒的,可以用侧柏叶,干姜你可以把它换成炮姜,侧柏叶炒炭,干姜可以用炮姜,妇科病的失血,可以用炮姜炭、艾叶炭等,这个方里,对干姜和艾叶,大家都可以理解,是温性的药物,与虚寒证病机符合,侧柏叶,它偏凉,但是,你若炒炭以后,它寒凉之性就减了,特别用马通汁再佐制,它的药性是这样的。

临床的时候,比方说,血热的出血,我们一定得用侧柏炭,而且是30克~50克那么用,就是得这么大的量,它对于血热出血,特别是妇女的经血过多,甚至于崩中漏下,还有就是属于便血效佳,可侧柏炭配地榆炭,在中药里面,《中药学》讲侧柏叶,还有一个外用的作用,大家记得没有?《中药学》里面,比方说斑秃、脱发,民间都说“拿蒜、拿姜,涂汁”,那个病证,得是偏于凉性的,你才能用温性的姜和蒜,去反复摩擦,甚至让它表皮都红了,那他病人真是能长出头发来,茸茸毛就出来了,但是有一种,特别现在,是年轻人的脂溢性脱发,那就得用侧柏叶,侧柏叶怎么处理它呢?就是用清水洗干净以后,放到75%浓度的酒精里,浸泡一周以后,你就拿这个酒精药液(即酊剂),搽局部,我现在观察,确实是这样见效,所以,我让大家记住什么呢?侧伯叶的性质偏凉,但在这个方子里,侧柏叶炒炭,合着干姜炭和艾叶炭,一样来治虚寒的吐血,及其其它失血证,时间关系,说到这吧。

第44集《金匮要略》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

第44集《金匮要略》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

第44集《金匮要略》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如下:黑板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一)辨别腹满病的寒热虚实(1、2、3、13)(二)实热证腹满的辨证施治(13)第9条<临床应用>1.“方后注”的用意┬防止伤脾胃(-大黄)└顾护脾胃(生姜+半夏)2.表里同病,宜分先后的治则3.无表证时,寒热挟杂,温滞证第11条论气滞重于积滞证治,里实气滞证痛而闭者┬胀─“省文”─从方测证,厚朴为君8两│痛──腹痛└闭──便秘朴实黄三物汤:8两5枚4两小承气:2两3枚4两<临床应用> 1.大承气汤主治积胀俱重多了芒硝厚朴三物汤主治胀重于积证重用厚朴2.复方大承气汤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胃脘部拒按└胸腹部胁主治肝、胆┐胃、肠┴不和的病证<临床运用>刚才我说的,关于这个方(厚朴七物汤)的,临床应用上,是表里同病的情况,我们在第一篇讲的,应当“当先解表”,如果里证为急,“当先救里”,现在是一个表里两解的举例,具体表里同病,应该采取什么治法,要结合临证的情况来决定。

第三,讲的是表里同病,假设说没有表证,人家并没有感冒十日,即没有发热十日,但是,出现了寒热夹杂,而且已湿滞,我现在不是讲腹满病吗,湿滞,我曾经讲到,就是大便不畅的一些病人,排便不畅,湿滞为特点,这个方也很好用,而且我觉得,特别是在儿科,小孩儿发烧也好一些了,但是没有尽除,他表现得不愿意吃饭,腹胀满,小孩不会形容,老说:“肚痛”,但是,你去腹诊也不是很硬的,就是大便不畅,吃得也少了,这时候用这个方子,就等于表里双解,比方说,关于大黄的问题怎么办,为了使湿滞,包括里邪能够尽除,大黄单包,根据大便的情况,店家长自己掌握,后下,下多少量,如果大便已通,我们则不用大黄,用榔片比较稳妥,就是对儿科来说,不用大黄,用榔片,再一个,给他助消化的药,比方说,象鸡内金、焦三仙,在这个方子基础上的变通,非常适宜,服药后,小孩就愿意吃了,而且,这个方不要多用,就用1~2付,见好就收,然后,也可以看他脾胃的情况,如果脾胃素虚,爱感冒的孩子,用香砂四君子汤,非常非常的好,因为不象治大人的腹满病,病机复杂,小孩得病病机非常单一,就是发烧以后,你说是阴虚,咱就用麦门冬汤打底儿,现在我讲的是已表里同病,有腹满里实证,热又没有尽退,就这方非常好用。

《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

《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

(18)
(3、4、5) (5 ) (7 ) (7 )
15 反治法(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16 其它(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内病外治、外病内治)
《金匮要略》首篇
1 肝虚治法——调补助益法即酸甘焦苦并用法
补用酸:酸入肝,肝虚补之以本味;
如:白芍、五味子、酸枣仁、山萸肉等。
助用焦苦:焦苦入心, 心为肝之子,子令母实
虚证——补虚顾脾——从相生方面以养肝体
《金匮要略》首篇
3.表里同病,当分缓急(14)
里证为急,急者先治 尤在泾:“治虚证者,以养正为急。”
“盖正气不固,则无以御邪而却疾。”
《金匮要略》首篇
〘按语〙
表里同病的治法有三:
先表后里—常法
表里同治—兼顾法 先里后表—变法 《金匮· 呕吐哕下利病》篇重复本条原文, 其义强调表里同病的具体治疗。
《金匮要略》第二篇 〖医理〗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 大之 汗弊 出端 风去湿存 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 伤阳耗阴,伤正气或生变证。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
风湿俱去也。
----正确治法:微汗法。
《金匮要略》第二篇 〖医理〗 ( 1 )《心典》:“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 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 ――阳气缓缓内蒸
(4)治病求本
《金匮要略》
《金匮》与《伤寒论》的联系
( 1 ) 二书内容此详彼略或彼详此略,学习应互参。
(2)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3)病证结合,辨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 (4)强调四诊合参,重视八纲辨证。
《金匮要略》
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区别
(1) 病因:伤寒以感受外邪为主;金匮以脏腑自病为主。

?王雪华(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1

?王雪华(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1

王雪华(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1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一、概述1.合篇意义:心、血脉2.概念:二、原文分析第1条寸口脉┬动──惊证:发于外,有所触└弱──悸证:在于内,无所触心中悸、心下悸──血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脐下悸──下焦水饮上泛┬奔豚气└癫眩,小便不利,第12条论火邪致惊证治↓发汗:伤及心阳症状:悸、惊恐不安第13条论水饮致悸证治半夏麻黄丸心阳被遏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今天的内容,要用两个学时把第十六篇讲完,首先我来讲一下十六篇,它的篇名叫做,《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本篇讲了几个病,“惊”是一个证,“悸”也是一个证,合起来是惊悸病。

有吐血、衄血、下血,这是有关出血倾向的一类疾病。

瘀血,这也属血证范畴,而胸满是属于瘀血病的一个兼症,实际上,合篇的意义,显而易见,惊悸病可以是功能性的,也有是器质性的病变,这是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理论认识的,再看其临床表现,提出了什么证治。

再一类,就是因为不管是吐血、衄血、下血,还是瘀血,又和血脉相关,所以,合篇的意义,就出于这些疾病与心和血脉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合篇论述。

下面我来说一下概念,什么叫“惊”,咱们结合原文来说,第1条,叫做:“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二类)讲“惊”是什么?“悸”是什么?我想从原文分析,什么叫“动脉”,我们在讲《虚劳》篇的时候,曾经讲过,动脉象豆一样,但是,它属于虚劳的一种范畴,若寸口脉象出现豆粒转动的形状,这种动脉,称之为惊证临床可见脉,惊证,一般来说,是发于外,有所触,往往是有外因刺激,他(病人)马上就表现得惊恐,神志不安,伴发有心悸,这是一种情况,故所表现的“惊”,可以说与从外触发有关,它表现的症状是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为精神症状,作为“悸”,那就是指的心悸了,这个弱脉一定是按起来虚软无力,咱们也是在《虚劳》篇讲过,大脉和极虚的脉都属于虚劳范围,这里是觉得脉虚软无力,或者是脉细软无力,重按的时候才能摸清楚,因此,属于弱,还是属于虚劳范畴,出现以心悸,为主要特征的主症,这就是源于内,属于内伤杂病范畴了,特别是他无所触,没有外因刺激,自己就感觉悸动不宁,心跳加快,在我们学的《金匮》的原文里面,有关“悸”的问题,我曾经说过,“筑筑然而跳动”,就是说心悸不安的症状,其中,我们原文中有“心中悸”,包括“心下悸”,还有就是“脐下悸”,原文里面,我们至今学了这么几种情况,在病机上,比方“心中悸”也好,“心下悸”也好,一般属于虚证,特别我说和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血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脐下悸”我们学过两个条文,一个是五苓散证,《痰饮》篇里面讲的“脐下悸”,《奔豚气病》篇里面,有苓桂甘枣汤证,都是讲的下焦有水饮,水饮上犯的时候,出现“脐下悸”,但是,苓桂甘枣汤证,必须伴有奔豚气病的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得有冲气上逆的感觉,而五苓散证,条文讲因有水是癫眩,病人伴有眩晕,这两个尽管是都叫“脐下悸”,我给大家举的是两种情况,都是下焦的水饮上犯,但是,一类是奔豚气病,用苓桂甘枣汤,五苓散证,是《痰饮》篇里面我们讲的,算在狭义痰饮范围内,伴有癫眩症,同时应该有小便不利症,才能用五苓散,我这是说了两个情况,1.前者血虚,从病机上来分析,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见心悸。

中医古书王雪华讲《金匮要略》

中医古书王雪华讲《金匮要略》

中医古书王雪华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原文分析第1、2条分类及脉证第3~7条第8~10条缺盆第11条涕泣相随第12条成因┬食少──脾运失司┬饮停心下┬甚──悸└饮多──运化水湿↓┘└微──短气素体中阳不足主脉──偏弦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痰饮的形成内因:脾运失司中阳素虚外因:感受风寒(春冬多发)寒湿侵渍(冒雨、涉水、久坐湿地)饮食劳欲(食少饮多,思虑劳倦)寒饮射肺←───┐─→脾运失司─→上不能输精以养肺──肺失通调─┬→饮邪停聚(脾气虚弱)→下不能助肾以化水──气不化水─┘│饮邪害肾←───┘┬波及五脏└流溢四处清.邹澍(润安)《本经疏证》滤于肾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2.饮邪的病理特性质地清稀┐┌阻遏阳气停于局部│饮为阴邪│伤人阳气责之脾胃│有形之邪│“得温则行,阴寒凝聚┘└得寒则凝”3.温药的治疗意义┌补胃阳│燥脾土└发??阳气下面,我们把第8条~第10条,看一下,这就是留饮的概念,说它分属于四饮之中,现在,我们看四饮的留饮,就是第8条到第10条,这三个条文讲:“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它原文写的是“如手大”,请大家注意看〔校勘〕,那么多的注家,同意把它改为“如掌大”,这也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手大”,手挺大,“如掌大”,就手掌这么大的地方,后背一共才几巴掌大啊,所以,应改成“如掌大”,你若背诵这个原文的话,也就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有“背寒冷如掌大”,“背寒冷如掌大”的病机,怎么解释?我们《讲义》说得比较浅湿,就是饮邪留积以后,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出现背寒冷。

我觉得,在上次讲“心痛彻背”的问题上,给大家说了关于“胸为气海”的问题,背为五脏六腑的腧穴所在,所以,它又是阳气出入之所,因为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那么背应该特指心俞而言。

作为腧穴来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这是我们复习过的,作为在背部的心俞,当然,背也是胸之府,诸阳它受气于胸中,而心阳转行于背,因此,饮留心下则出现了一块,像手掌大的地方寒冷感,有寒冷感,是由阻遏阳气,同时也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所致。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王雪华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1讲《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2讲《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3讲《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4讲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5讲《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6讲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7讲第一篇: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8讲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9讲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0讲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1课第一篇:四诊举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康复医学方向针灸推拿专业限选课使用)前言《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它既有中医的基础理论,又兼具中医临床学科性质,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主要课程。

原著内容从基础理论到方剂,从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诊疗技术到临床思维方法,无所不及。

其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在于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杂病辨证核心,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创制了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不仅对方剂学和临床医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且充实与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

本课程作为一门整体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理论提高课,通过讲授与技能实训,旨在使学生掌握《金匮要略》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掌握杂病辨证论治的规律,拓展临床思路,提高对疑难病证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典医籍的阅读能力。

根据中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如下几个环节:1.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授。

使学生了解全书的基本内容,熟悉杂病的发病原因、病机变化,掌握防治原则及主要方剂运用等。

做到概念明确,原理清楚。

注意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区别与联系,力求由浅入深,不断深化。

2.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师主要围绕《金匮要略》的重点、难点内容组织教学,注重启发式。

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牢记重点原文,系统掌握《金匮要略》杂病辨证论治的要领,学会用前后联系、对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加深理解。

3.在教学手段上,穿插使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吸收率,减少板书,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启迪思维。

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采用讨论或自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的能力。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选取适合的病例,开展技能实训课,对所学《金匮要略》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训练与考核,使学生学会运用脏腑经络辨证方法,成为高层次专门人才。

《金匮要略》王雪华老师46讲内容全

《金匮要略》王雪华老师46讲内容全

第46讲: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同学们好,今天是让我们铭记的日子,党的十六大终于胜利召开。

让我们共同祝贺大会圆满成功。

上午的三个学时,我是这么安排的,用一个学时把第十篇寒疝宿食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晕,………………………………与45讲相同文件。

看视频温下法的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

作为临床应用,我在向你们推荐两首方剂:温脾汤《五版讲义上介绍了《本事方》的温脾汤111页有大黄和炮附子,没有细辛,而用了桂心就是肉桂(其干皮去表皮者)配合干姜,甘草,关键他使用了厚朴、帮助行气。

所以,这个在药物组成上来说比较周到,用起来比较稳妥,在暗语后面给大家提供的一首,这是在大黄附子汤基础上化裁而来的。

在一首是孙思邈《千金方》中的温脾汤,药物组成保留了大黄附子汤中大黄和炮附子,他加了干姜。

这两首温脾汤都加了干姜。

而《千金方》中的温脾汤中加了人参和甘草,《千金方》中的温脾汤临床上比较好用的医生方剂,这是关于温下法。

两个温脾汤各有千秋,但是都保留了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和炮附子,有使用的温中的干姜,孙思邈中千金方中的温脾汤多了人参和甘草。

《本事方》的温脾汤多了厚朴、桂心和甘草。

接下来我们主要讲寒疝发作时的典型症候,请大家看14条原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尾,那个字是古今字”,出xian,而不是jian,出见有头尾,上下痛而不敢触近。

大建中汤主之,“(二类)。

这个条文的分析,是治疗脾胃的虚寒证的不管是腹满病,还是腹痛的寒疝病,这个方子都使用。

本条开头说本条论述脾胃虚寒的腹满痛证治,含义就在于既适合脾胃虚寒性的腹满病,也适合与虚寒性的寒疝病。

原文分析第14条论虚寒性腹满、寒疝病证治。

原文首先讲了:心胸中大寒痛,后面有讲了腹中寒,性质上病证属于寒邪,疼痛为主症,在病位上体现了从心胸到腹中,从表里内外到脏腑经络,范围涉及等广泛,为什么造成这样呢/?是寒气充斥的结果。

这是病位。

病性,大寒,主症:由胸到腹剧痛。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全文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全文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王雪华简介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

主讲《中药学》、《金匮要略》等学验俱丰,深得海内外不同层次学员的赞誉,并应邀赴韩国讲学。

200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启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被遴选为四大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金匮要略精讲》主讲人,完成80学时VCD光盘制作内容所需的100余万文字的修改与校订工作。

自198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研究生30余名。

2002年1月荣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称号。

在"张仲景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和"经方的临床应用与开发实验研究"领域富有开拓性、创新性。

主持重大科研课题7项,参与项目3项。

已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学成果奖3项。

其中,(1)经方加味治疗肺癌的机理研究以及放化疗损伤的研究;(2)当归芍药散胶囊剂/汤剂加味治疗妇科腹痛、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的系列研究;(3)射干麻黄汤冲剂治疗小儿寒饮咳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4)研制痛痹贴治疗寒湿历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研究颇具特色。

有利于深入挖掘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有利于深刻阐发张仲景对内伤杂病的证治规律。

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际、国家、省级学术会议颁发的奖杯、奖牌、证书15个;主审、主编、副主编大型辞书、专著、教材、教参等计19部。

2002年11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析四诊举例2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析四诊举例2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析四诊举例2第17条审因论治五、转归与预后(11、12)浸淫疮好,我们来讲第17条,审因论治的原则。

请看条文:“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二类,熟悉)这里面的[词解],就象《讲义》里面所提示的,“在脏”也是在说泛指在里的疾病,“攻”和前面讲的“救”,救治,当治疗讲,救治之义。

“所得”,这个“所得”实际上是两方面的意思,原文的[释义]里讲是病邪相结合,[选注]里第二个[选注],请大家注意,就是《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唐容川,作者是清代的,他在他的注解里面,又提出了一个什么呢?“《内经》曰:‘五脏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合膀胱故也”,这就等于他提出了一个,不从病因上来进行考虑相结合的问题。

第二个解释就是说脏病治腑,所以,请大家注意,“所得”词解,除了要知道指病邪相结合的意思以外,还应知道唐容川《补正》关于脏腑相合的原理,病在脏,治在腑,所以“脏病治腑”,这个尽管所论不同,但是道理皆宜,都有临床意义。

我觉得这个条文里面的经典句就是,“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就是要“随其所得”,这个“所得”一定不要和上一条的“所得”搞混,上一条是指的什么呢?适应于病人的饮食、居处,现在要强调的,是在治法、治则上,要求审因论治,审证求因,或者说从治法上,病在脏,治在腑;病在腑,治在脏,这在治法上又拓展了一个思路。

下面讲要“审证求因”,首先他举个例子,叫做“如渴者,与猪苓汤”,这就是一种省文法,渴的原因多了,都用猪苓汤能行吗?但是它这就是仲景自己把他熟悉的,点到为止,那我们就只好从方测证,猪苓汤所治的这个病证,它应当兼有什么症?才能用猪苓汤治之呢?除了渴以外,应当发热,最主要是小便不利,这就叫“审证”,得把没写出来的,在无字之中把这个症补充进来。

因为咱们审这个证,要求因你得把病因、病机分析出来,猪苓汤证的病因病机,我们在《伤寒论》的《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已经清楚,它属于热邪自己独伤人,还是热邪和什么邪气相结合呢?所以这就是教给你,不应该只看到热邪为害的问题,一定要看到热邪和水邪相结合,这就是“随其所得”,把病邪的相结合,给他找出了这么一个复合性的病因,要察清。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析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6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析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6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析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6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5条虚劳腰痛──八味肾气丸(15)第17条虚劳虚烦不冧寐──酸枣仁汤(17)[附方]虚劳脉结悸──《千金翼》炙甘草汤[附方]不足<气阴两虚>汗出而闷虚劳风气百疾──薯蓣丸方(16)扶正祛邪法山药(君)四君子汤┬八珍汤+桂枝、黄芪=十全大补汤四物汤┘桂枝──太阳柴胡──少阳防风──阳明拯阴理劳汤散火第18条虚劳干血劳──大黄?虫丸(18)七伤┌食伤忧伤─→心、脾、肝脾┤饮伤房室伤→肾└饥伤劳伤─→脾经络营卫气伤:气伤→血瘀─久停→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王晋三《古方选注》尤在泾: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祛其闭下面,请同学看一下书,我来解释关于“汗出而闷”的问题,汗出本身,是心阳不足,因为汗为心之液,汗出为什么会出现胸闷,我觉得,就是心阳亏损,伤及心阳了,阴亏不足的情况下,脉道就不能够充盈,反过来说,也是不能相继,因此,出现了不仅有“心悸”,而且有“脉结代”的问题。

结脉,脉学里面说,“缓而时止”,谓之“结”,“数而时止”,谓之“代”。

现在,我们因为有心电图检查,病人会向你直接表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心律不齐,我觉得炙甘草汤,可以说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不齐,这个方应该是底方,至少你得想到有个复脉汤,对脉结也好,脉代也好,这是一个复脉的基础方,可调节心律不齐,为什么就能达到,调节心律不齐的作用?需要我们把原文本义说完。

它这个主症,大家能够看到,一个是汗出,说“不足”,得有乏力吧,汗出、乏力、气短、心悸,我看现在临床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性心肌炎,特别恢复期的时候,更是这样。

为什么说中医药治疗,对心肌炎有效,我觉得炙甘草汤给你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和说明,“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

而且也提醒你,一定要引起重视,加紧治疗,说“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不积极治疗,的确有问题,所以现在,不管是小孩得心肌炎,还是大人得心肌炎,都是非常重视,找中医看,又找西医看,中医方面,就是用这个方打底儿。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析中风历节3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析中风历节3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析中风历节3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按语>1.方剂配伍徐氏:桂枝行阳,母、芍养阴方中药品颇多,独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证阴阳俱痹也。

2.临床应用风湿四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1)湿热毒瘀型萆薢(2)肾阳虚衰,经脉痹阻型脊柱变形骨骱3.对病因的认识深侵入骨第10条论寒湿历节证治1.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则重,得热则减2.不可屈伸─→僵硬,活动受限方义:乌头+白蜜=祛寒止痛力↑延长药效麻黄+黄芪=发汗不过汗(赤)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次的课,讲历节病的证治,历节病的证治在本篇的原文里,有风湿历节,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寒湿历节用乌头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这个方剂的配伍,我认为应该联系我们在,讲湿病的过程中提到的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作用,就是它有兼走表里,祛风除湿的作用,所以有扶正达邪的力量。

甘草附子汤,它的主治证是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因此尽管是说风湿历节,实际也看出来,这个方也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治疗风湿在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

这个方子的组成,我们看到其命名,是以桂枝、芍药、知母命名,为什么?这里我引一下注家的著述,昨天把原文本意说完了,现在我讲[按语],方剂配伍,为什么名“桂枝芍药知母汤”?徐忠可在他的《论注》里面说,“桂枝行阳”,他就把知母和芍药写的是“母、芍”,咱们昨天讲,知母和芍药配伍是滋阴清热的作用,因此,对于风湿历节渐次化热伤阴的情况,最适合于用这个方子,如果从历节病,风湿历节来讲,它是风湿相搏在筋骨、关节,有渐次化热伤阴的情况,所以一定要用知母、芍药。

在方解里面,我除了讲甘草泻心汤的作用以外,讲了知母配芍药是滋阴清热的作用,他(徐忠可)说:“方中药品颇多,独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证阴阳俱痹也。

”,它方剂组成的药物这么多,结果起名叫“桂枝芍药知母汤”,拿这三味药来表明什么呢?说这个方子主治的“阴阳俱痹也”,所以我说,你也不必照《讲义》,说是含麻黄加术汤,含桂枝附子汤,含甘草附子汤,我说你就记住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正好是联合用药,甘草、炮附子、桂枝、白术,这叫甘草附子汤,正好是表里兼顾,阴阳俱痹均解决,然后再说芍药配知母,滋阴清热,麻黄配防风就是为了散寒祛湿,这个方子我觉得配伍也好,还是功效也好,还好记,比《讲义》上的容易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